10.30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酒吧女招待》1882

历史通常只会记住首倡之人,而对其后的二三四五往往敷衍了事。

但说来奇怪,对于现代中国人而言,当提起西方艺术时,印象派可谓是大众口味的选择。

从莫奈、到塞尚、直至梵高,近些年所谓大师展的风行可见一斑(就不吐槽展品质量了)。

然而印象主义的精神领袖、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艺术的关键人物:马奈,却在大众环境下少有人提及,在当时,他对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官方保守势力对他的打压,可谓是变革中的法兰西艺术最核心的台风眼。

对此,福柯的评价是:“现代艺术之父。”

但他本人,却始终向他所挑战的东西靠拢。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爱德华·马奈

长久以来,西方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宗教、神话题材为主。继承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要么是优雅、庄严、永恒的女神,要么是贞洁、端庄、顺从的女性,皆是符合当时男性社会对女人理想化的要求,但这到了19世纪时,已经不那么真实了,你如何能让艺术家永不睁眼看现实。

彼时的法国,可谓是”卖淫的黄金时代”。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注册的妓女有20万之多,而除了这些社会底层的妓女,家庭教师成为资产阶级有钱男子的情妇也非常普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会产生反应这样显示的艺术作品,如《娜娜》、《茶花女》、《羊脂球》等。

可能越是肮脏的时代,越需要高大全来掩饰。于是在官方学院派的“指导”下,人们纷纷热衷于借用宗教与神话来做遮羞布。最受欢迎的便是冠冕堂皇、极尽美化之能事的神话与捏造出来的历史画,而成为一种程式化的流水线作业。官方为了维护统治,控制文化发展,也选择这样的画作收购,媚俗的作品被冠以“我想得是古代的维纳斯”之名。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奥林匹亚》 1863年 奥赛美术馆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马奈的《奥林匹亚》和《草地上的午餐》横空出世。

奥林匹亚,这一古希腊圣地,学院派艺术家所遵循的正是源自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标准。因此,这一世俗的裸体女人,却讽刺的以这一神圣名称为名,并且,画面中的女人没有做任何以往描绘女人体所必须的美化,所谓“优雅风格”“理想化的人体美”,也没有假借神话中的人物,而正是描绘真实的人体。“《奥林匹亚》是一份战争宣言,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新的观察事物的方式和一种把观察到的事物描绘下来的新的手法。”

此画在官方沙龙相对的,落选者的沙龙展出,以显示法王“高雅”的品位,及这些落选者们“低劣”的作品。然而恰好是这落选者的沙龙,推动了艺术走向现代,从中诞生了印象派。

但在当时,至少有60位评论家对马奈发起了恶毒的攻击,说:“她根本没有一个人类的形态”。他们还为画中的模特起了各种外号,如床上的母猿、非洲维纳斯等。

显然,以往绘制女神的地方,怎么能变成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妓女呢。

这无疑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 奥赛美术馆

《草地上的午餐》,更是揭露了现实生活的虚伪,几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却与一个全裸的女性同堂,隐喻着巴黎生活私下的混乱。两个绅士似乎完全不介意她的存在,而女性也与绅士没有任何交流,她似笑非笑的望着画外的观众,在此,她已不再是一个被欣赏的角色,而是给观众以“观察者”之感。

但在千百年中,男性都是作为女性的观察者存在,因此,当站在这幅画面前,迎着裸女审视的目光时,看到裸女与绅士坦然相处,无论是观赏者还是代入画中人的身份的男士,极易生成一种被戏弄的心态。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马奈早期的作品 还是典型的沙龙画

诚如史密斯对这幅画的评论:“一旦真正的观者接受了画中观者的心理, 他看到的就是眼前的‘真实’的模特。他再也不能从一个舒舒服服的远处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女人体, 再也享受不到在现实中观看艺术作品时的安全感。于是画作就使观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观点, 即观画时并不能只像过去普遍认为的那样以纯粹的、无利害的眼光审视这幅裸体像。”

马奈从一切可能的角度向权威、公众提出了挑战,以全新的方式践行“唯当代可入画”的观念。马奈的作品题材颠覆了艺术史上女性形象几千年来的传统,《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等作品也因此成为西方绘画告别传统、走向未来的分水岭。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处决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1867年

但说来奇怪,马奈生前却始终想成为一个由官方沙龙认可的艺术家,这也是为何他没有参加印象派展览的缘故。《处决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彼时的法国,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国力慢慢恢复,也渴望在殖民地时代瓜分世界,除了入侵亚洲,他对美洲亦垂涎已久。

1858年,墨西哥爆发内战,拿破仑三世以“讨债”名义联合英国、西班牙出兵,并与五年后攻占墨西哥城,扶持傀儡政权,由奥皇的弟弟马克西米连大公空降墨西哥担任皇帝。而后迫于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退兵,傀儡皇帝则在墨西哥被枪决。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处决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草图

消息传来,正值巴黎世博会期间,群情悲愤。马奈尤为关注此事,《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虽然在后世影响巨大,马奈毕竟生活在巴黎,架不住评论家如此高密度的侮辱,他也渴望通过学院派最为标准的、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来证明自己,就像达维特、戈雅那般,出于重视,他甚至为这幅画创作了3副草图,以求在官方沙龙中展出。

但他毕竟是马奈,不是那些学院派画家。

傀儡皇帝笔直的站着,头上的墨西哥宽沿帽如同圣徒的光环一般,为法国人的私欲与贪婪殉难。而行刑人也由事实的墨西哥人,改换成了身着法国军服的士兵,这也是在映射所有的苦果皆有法国政府造成。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戈雅 1814年 266×345厘米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幅画明显引用了戈雅的枪毙起义者的形式,并运用了古典绘画常用的隐喻手法,可谓是讨好官方沙龙的作品。

于是再次遭到了拒绝。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圣拉扎尔车站》马奈 1873年

他对沙龙的迷恋和对印象派的关系,始终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印象派奉其为领袖,他与印象派在技法上互相影响,但他本人却从没有在印象派展览中参展。他的作品始终都处在一种挑战传统的状态,却又无比渴望来自官方沙龙的认可。他说:“沙龙展是真正的挑战,只有在那儿才能分出个人的高下。”

而他又渴望打破沙龙展的保守,做出创新,因此,利普顿曾指出:”他坚持想要改变艺术圈的现象,首先要改变权威的想法,即沙龙的评审。”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蓝色威尼斯》1875年

这种矛盾的性格或许从他的童年可见一斑,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官,母亲是海军将军的女儿,不折不扣上流社会。也因此,少年时代马奈曾听从父亲的建议去当了一名海员,后来也曾学过法律。但由于自小对绘画的喜爱,无奈之下,父亲让马奈进入库推尔画室学习绘画,但因与老师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分歧,又再次退出,这也是为何马奈的作品中会有浮世绘的影子出现。

他自己选择的画家之路,却也渴望获得家庭、来自官方权威的认可,但却不满于僵化的学院派教育,他采用的表现技巧完全背离了传统规范。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有旗帜的街道》 1873年 马奈

二十三年,马奈向沙龙递交了三十七件作品,其中二十六件被接受,但多件作品在展出时遭到时人的嘲笑,攻击。但马奈坚信自己的才华,他的艺术终将会被接受。

于是,他一直都在坚持自我的观念表达,却又在绘画上无法摆脱对沙龙的依恋。

这也影响到了历史对他的评价,他本能创作的更加自由。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马奈:矛盾一生的“现代艺术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