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为何重用大文盲李卫?

尹小昔


这个问题问的肯定是雍正王朝当中的李卫,所以连续剧为基础来说吧。

雍正在没有成为皇上之前,选择收留当时还是流浪儿童的李卫,最初的目的倒也简单,就是看他人还算机灵同时更比较可怜,而且堂堂的皇子王府里也需要很多干杂活的下人,顺水推舟救人一命也就收下了李卫,但随后通过一些细节小事,例如在江夏镇机警地发现强盗企图打劫雍正,在北京八爷当铺巧妙地骗出百官行述,让雍正意识到了李卫可以做一个合格的下人,为自己处理一些基层小事。



但也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个时候的李卫还没有彻底成长,加上下人的缘故,自主思想能力还并没有开发出来,只懂得随机应变,所以这样的人适合给雍正手下打杂和处理基层事务,但不适合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在九子夺嫡过程中,李卫也只是一个能办事,但不能出头的下人,也不能像邬思道那样能进入到雍正的核心圈。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当皇位争夺战进入最高潮阶段,各路皇子都不断地施放冷箭的时候,由于雍正的核心手下年羹尧开始蠢蠢欲动在多个势力阵营中摇摆不定,为了监事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雍正便安排李卫离开王府跟随年羹尧,这样也就造成了在争夺皇位的最后高潮阶段,雍正所采取的所有阴谋行动,李卫都巧妙的避开也并不知晓,这也就造成在雍正继承皇位后开出的杀人灭口名单中,李卫并不在其中之列,所以在事后的论功行赏当中,李卫只能得到封赏,而不会因为参与阴谋而被灭口。



随后雍正继承皇位后,也同样面对多方势力的阻挠和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需要尽可能的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压制各方反对力量,在这样的局面下一切尽可能利用的资源雍正都会设法利用,本属于文盲的李卫自然也可以拿来一用,这一期间经过多年的磨砺,李卫也有一定的成长,同时邬思道也以半隐的身份来到李卫身边,有这么一个智囊为自己出谋划策,李卫也不愁得不到发展,同时雍正上台后也开展了一系列对国内既得利益集团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大力整顿利益阶层减轻基层民众的负担,对于本来就是出身平民的李卫,于公于私对雍正的执政理念自然也是全力的支持,而且对于一向耍小聪明的李卫来说,他也有的是阴招损招儿来对付国内的各利益群体,反正背后有皇上的支持,他不会担心自己的做法得不到鼓励。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李卫生对了时代,有机遇的时候他总会在旁边,有危险的时候他正好都会躲开,虽然李卫与雍正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人,但出身平民的他却更能体会皇上的做法,尤其在整治各势力集团面前,曾经出身贫苦的他更愿意下死手给予整治,而不会在其中乱和稀泥。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就要回潜邸,表面上是看望邬思道,实际上是寻机杀之。只是邬思道以情感之,表示绝不背叛雍正,还让雍正派人看住他。让雍正念了旧情,才放邬思道一马。但李卫,一个小叫化子出身的,和邬思道的差点相计可以千万里计,但雍正从来就没有动过杀李卫的念头。不但没想杀,反而一步步重用,最后做到级别非常高的两江总督。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雍正在夺嫡过程中,邬思道给他出了很多见不得光的计策。虽然夺嫡胜了,但邬思道活着,一旦为八阿哥利用,就是对雍正最大的威胁。所以,雍正打算处死邬思道,杀人灭口。还有一条,没有邬思道,雍正绝不会赢,雍正在邬思道面前有强烈的心理自卑。现在他是皇帝,如果还对一个幕僚师爷产生自卑心理,他必须处死他,一如越王勾践处死文种。

再者,雍正确实需要一个高参,至少在小说还是有一个高参的,这就是智力水平不逊于邬思道的大儒方苞。雍正为什么要用方苑而弃用邬思道?就因为方苞在自己面前是个“素人”,和自己以前没有任何牵扯,自己干的那些事,方苞也不知道。在这样的人面前,雍正更容易挺直腰。邬思道在世上一日,雍正就会疑神疑鬼,总会产生迫害妄想症。几点结合,雍正要杀邬思道也顺理成章了。

雍正不想杀李卫,首先是李卫对自己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雍正也不会在李卫面前有一丁点的自卑心理。雍正是李卫的恩人,李卫对雍正的提拔感恩戴德,雍正在心理上可以乐见李卫。难道雍正不担心李卫投靠老八吗?完全没有可能。李卫的根就在雍正这里,何况雍正当了皇帝,正一步步提拔李卫。李卫去了老八那里,还要从头做起,帮助老八干掉雍正。他从老八那里费尽心机,拎着脑袋有可能获得的,在雍正这里已经正在获得,何苦?何况老八也不会绝对信任从雍正那里反水过来的人。还有,李卫较早的离开王府,去外地做官历练,对雍正潜邸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知情不多,李卫就算想叛过去,他也没多少料献给老八。

雍正当上皇帝,邬思道做为幕府师父,是无法上台面的。但李卫已是官员,他可以公开露面,做出雍正的心腹,为雍正办事。邬思道在潜邸,雍正待他以半个师礼,这种关系是很难谈得上深交的。李卫是雍正的家奴,甚至可以说是雍正的私人财产,这种关系往往是最铁的。还有就是高福叛主,雍正已把他除掉,以及府上管事太监高无庸。这对李卫来说不蒂是个警告,李卫知道他该怎么做。

雍正放心地使用李卫,并让李卫监视邬思道,实际上是让他们互相监视。论情,一个是帝王师,一个是潜邸心腹。论势,无论是邬思道还是李卫,谁先叛主,雍正都会第一时间知情。以雍正的权力,处死他们任何一个,甚至同时处死他们两个,一句话的事。

邬思道的自保之计,是让雍正抓住自己的把柄并监视自己。李卫的自保之计,是监视邬思道,以赢得雍正的信任。


地图帝


领导能重用手下,无外乎两个因素。其一为绝对忠诚,其二为人才干将。今儿题主所说的李卫既是如此,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正是有此两点,不仅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更是赢得了当时的皇四子胤禛的欣赏和信任,以至于日后胤禛上位成为雍正皇帝后依旧对李卫褒奖有加,他也因此成了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第一点:李卫的绝对忠诚,这是李卫最大的优点之一,他深深地明白,忧领导之所忧,想领导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让领导政令得以通达,举一例,在雍正上台后推行摊丁入亩新政策之时,遇到了多方阻力,此时身为巡抚的李卫也可以和地方官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共享富贵,但他却没有这样做,面对底下的官员阳奉阴违和金钱拉拢,他果断出手推行贯彻雍正的旨意,雷厉风行丝毫不手软。让新政在所辖之地顺利实行。而且李卫敢说敢做,不怕得罪人,无论你是什么达官显贵我一概敢于硬顶,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当然这也是他的皇四爷雍正最欣赏的地方。

第二点:李卫的能力超群,别看李卫文化水平低,但智商情商颇高,还是举一例,在李卫初为封疆大吏帮雍正推行新政之时,由于地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官绅都是王爷的门人,或者是当朝一品大员的家眷,而新政就是从这些人们身下下手,让他们放血其阻力之巨可想而知,然而李卫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曲线救国”,将地方官办过所有旧案子翻出来,并找到了破绽,(要想那个地方官员没有基本黑账单,没有一些黑历史呢?)于是李卫将这些人全部扳倒,同时震慑了其他的官吏,这一招杀鸡儆猴用的绝妙。

最后用故宫博物院中的现存文物(雍正朱批奏折),更可以说清楚雍正帝重用李卫的原因,雍正帝亲笔书写的原文如下:“尔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摺,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嘉,殊不负朕一番识拔!钦此!”


老猪的碎碎念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他不仅要用文人,要用上得了台面上的人,还要能使用上不了台面上的三教九流,甚至鸡鸣狗盗之徒。



倘若在使用人才时,老讲究根正苗红,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业的,更遑论统一天下,成为皇帝了。

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战胜了项羽,在秦末诸侯混战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其原因就是他不仅用了张良这样的贵族,萧何这样的官吏,还善于用樊哙这样的狗屠,甚至彭越这样的强盗。可以说,凡有点能力的,只要他接触过刘邦,就能得到重用,这是刘邦网罗那么多人才并当上皇帝的根本愿因。



对于雍正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在潜邸当王子的时候,既用了正经科举岀身的年羹尧,也用了捐官岀身的田文镜,更用了根本不能见光的落第秀才邬思道,甚至纯粹奴才出身的李卫。这些人,是他参与夺嫡的中坚力量。

当了皇帝以后,天下人才尽入他毂中。之前的年羹尧、田文镜,包括在他夺位时岀过大力的隆科多,还有他父亲康熙时代就是朝廷重臣的张廷玉、马齐这些人。而李卫,虽然目不识丁,但他忠诚可靠,雍正最看重的,也是这点。所以,李卫由一个跟班的奴才,最后当到了巡抚。



所以,在那个时代,只要皇帝看中了,文盲也能一步登天。


帝国的脸谱


雍正用人有一个特点,他喜欢用“孤臣”。

雍正还是阿哥的时候,康熙令他清缴国库欠款,他就说过,他要做一个孤臣,只要是对朝廷社稷有利的事情,他就敢做,不怕得罪人。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八阿哥。八阿哥人称贤王,八面玲珑,在朝廷里有很多支持者,但这样的人永远不愿意干得罪人的事情。

雍正早就看清了老八,所以他真正重用的人,一定不是老八这样的“贤臣”,而是自己这样的“孤臣”。

什么是孤臣呢?

雍正重用的田文镜,就是一个孤臣。田文镜对雍正说:臣的眼里,上面只有皇帝,下面只有百姓,其他的一概不知。

田文镜的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孤臣的内涵。

李卫呢?他也是这样的一位孤臣。

李卫和田文镜一样,不是科考出身,在官场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关系,没有任何顾虑,因此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不怕得罪人。

孤臣必须同时做到两点,一是眼里只有皇帝这一个主子,没有第二个主子,绝对效忠于皇帝;二是眼里必须有百姓,为了百姓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不惜丢官甚至掉脑袋。

二者缺一不可。

当时,雍正要推行新政,必须依靠这样的孤臣。于是,田文镜帮他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李卫帮他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

事实证明,这两人都干得不错。

当然,李卫这个人虽是文盲,但做人做事是很机灵的,只要调教得当,就能担当重任。如果他是个笨蛋,雍正也不可能用他——这是基本的前提。


趣谈国史


李卫,字又玠,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江南铜山人。李卫家境比较富裕,但是李卫读书不行,所以于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后来入朝担任了兵部员外郎。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担任户部郎中,正五品。雍正帝即位后,任命李卫担任直隶驿传道,没到任就改为云南盐驿道,从三品。雍正二年,李卫因为政绩显著,升任云南布政使,从二品。

雍正三年,李卫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从二品。雍正四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负责两浙的盐政,尤其是私盐买卖的查处。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正二品。

李卫从康熙五十六年的从五品的员外郎,到雍正五年的正二品的浙江总督,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这样的升迁速度确实是十分的惊人,那为什么雍正如此的器重李卫呢?这个与李卫的个人品质有关。

李卫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当李卫还是户部郎中的时候,负责银库事务。有个亲王的下属在收缴白银的时候,每千两要另外加收十两做为库平银,这样做为额外收入,李卫经常劝阻,但对方仗着有亲王撑腰,根本对李卫不理不睬。

李卫不肯就此作罢,他想了一个法子,就在户部的走廊上设了一个柜子,上面写着“某某亲王盈余”,这样子让这个亲王十分的难堪,就不敢额外多收了,而雍正知道了此事,对李卫大加赞赏,认为李卫可以重用。

雍正十一年,李卫弹劾时任内阁首辅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欺负老百姓,经查属实,雍正帝对李卫大加表扬。乾隆二年,李卫弹劾诚亲王府的府卫库克抢夺老百姓的土地,经查也属实,受到了乾隆帝的嘉奖。

乾隆三年,李卫弹劾河督朱藻和他的弟弟朱蘅,经吏部与刑部查证属实,朱藻和朱蘅被绳之以法。

我们再来看李卫从雍正元年的云南盐驿道,到后面的两浙盐使,就说明李卫在盐政与私盐缉查方面十分的在行。清代共有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最重要的一个,但是私盐十分的盛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沈氏,但最后被李卫拿下。

李卫在浙江任上,不仅主要在盐政主面,另外在海塘的修筑上面卓有成效,尤其钱塘江山的海宁塘。李卫提出了自己的海塘修治的方案,而且在资金方面很多是李卫在浙江自筹的。

李卫不仅缉查私盐在行,抓捕盗贼也十分的在行,雍正六年,因为江南多盗,而地方上不能解决,雍正帝就命李卫负责江南的盗案,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甘凤池,但最终于雍正七年被李卫捉拿归案。

雍正七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从一品,不久加太子少傅。雍正十年,李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又担任直隶总督。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享年五十一,谥号敏达。所以从总的来说,李卫刚直,又有才能,所以一直受雍正帝的器重。

历史简单说


李卫是雍正皇帝身边一个极其另类的存在,他大字不识,还总爱耍一些小聪明。

可是,与他一起的重臣,诸如年羹尧、隆科多,均没有得到善终,唯有李卫一路受重用,去世之后还被专门赐了谥号。

为什么雍正皇帝会重用李卫这样一个大文盲呢?有书君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李卫虽不识字,但人很聪明,办事灵活,处事总有奇效

李卫其人,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聪明,办起事来又快效果又好,为雍正解决了很多难题。

比如,他特别擅长治理盐务。当时,盐是国家垄断行业,不允许私卖。可是,私盐贩卖由来已久,屡禁不止。

为了最大限度遏制私盐贩卖,李卫选择了“擒贼先擒王”,用计谋一举剿灭了大盐枭沈氏。

然后又“杀鸡儆猴”,吓退了其余私盐贩子。最后,又派了专人定时不定时在私盐贩卖猖獗的地区进行巡逻查看。三举措齐头并进,很快,江浙盐区就恢复了一开始的井井有条。

李卫的这些计谋,虽有耍小聪明的嫌疑,但效果奇佳,令雍正十分欢喜。所以,在雍正在位期间,不管李卫被调去了哪里任职,都会让他另外再兼顾着盐务。

当然,如果李卫只是会治盐,恐怕雍正也不会觉得他是奇才,屡屡升他的职。

除了会治盐,李卫在治水和捕盗方面也总有高招。当时,浙江四府里钱塘江口最容易决堤,官员们年年要钱修筑海塘,却年年都会出问题。

李卫不信这个邪,他亲自上海塘查勘,很快就找到了症结。这次,他没要朝廷出一分钱,自筹资金,就为雍正解决了大难题。

后来,江南发生七府五州盗案。雍正记起李卫自幼习武,便将差事全权交给了他。

别看李卫长得五大三粗,其实心思极细。他没有大张旗鼓出手,而是暗暗调查了一番,结果,终于让他发现,贼首一直外逃其实是有“内鬼”在庇佑。

于是,李卫毫不客气地上书弹劾了内鬼范时绎和马世烆。随着遮阴大树的倒台,猖獗多年的江南盗贼瞬间偃旗息鼓,安分了下来。

能治盐,会治水,还能不动一兵一卒就将凶神恶煞的盗贼捕捉回来,试问,这样的官员哪个皇帝会不喜欢、不重用呢?

二、李卫刚正不阿,又忠心不二,唯雍正马首是瞻

现今,在故宫博物院仍存着雍正帝生前批过的奏折,里面有他的亲笔御书,说李卫为人刚直赤诚,做事井井有条,深得他心。确实,在雍正帝的一众宠臣里,李卫是最刚正不阿,也是最忠心不二的。

可以说,雍正帝会重用李卫,李卫的刚正不阿、绝对忠心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当初雍正会将李卫延揽至身边,也是因为李卫勇于揭露上司,不畏强权。事实证明,李卫的刚正是本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动。

雍正帝继位后,秉承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习俗,准备将“摊丁入亩”制度发扬光大,在全国进行推广。

可是,这项制度是将税收摊入了田地中,手上土地较多的乡绅、权贵自然不愿意,改革遇到极大的阻力。

改革执行官李卫首当其冲,瞬间被糖衣炮弹和权势打压包围。可李卫最不爱的就是钱,最不怕的就是权。

他主动出击,先从誓死不改革的权贵入手,个个击破,新政策在他出奇强悍的态度下竟渐渐步入了正轨。

此外,李卫还是雍正治理吏治冲锋最前的最佳舵手。

他屡次弹劾不法官员,就连时任内阁首辅的鄂尔泰的弟弟犯了错,他也敢仗义执言。高高在上的雍正,虽梦想政治清明,但有些事毕竟不好直接出手。

此时,李卫就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甚至是在雍正帝去世后的那几年,李卫的刚正不阿仍半分都没有收敛,很多高官都在他的路见不平一声吼中丢了乌纱帽,甚至身家性命。

更何况,这个帮手还没什么野心,平生一愿不过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绝对忠心。

于帝王而言,大臣的忠心比能力更加重要。李卫这样既有忠心又有能力的,被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

三、李卫虽没什么文化,但胜在能力很强,符合雍正的用人理念

雍正皇帝会重用李卫这个大文盲,还因为他比较幸运,恰好符合雍正的用人理念。与父亲康熙帝不同,雍正用人只重一个“能”字。

所以,他才会既有正经科举出身的宠臣年羹尧,也有大闹科举考场然后被全国通缉的宠臣邬思道,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捐官宠臣李卫。

这样特立独行的选官标准,注定了李卫会有上位的可能。

再加上,真实的李卫是大商人的儿子,自小优渥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养成许多令人无法忍受的习气。

相反,他视金钱为粪土,对贪污银钱一点兴趣也没有。

他从小习武,嫉恶如仇,官场上那些藏污纳垢的事情,他一件也不屑于做。所以,除了大字不识这一个缺点,李卫在雍正的眼里,几乎是个完美的臣下。

更何况,不识字这个短板,一点也不影响李卫处理政务。

据记载,虽然李卫所有的文书都需要人念给他听,但是他只需要听过一遍,就能知道其中哪里是要点重点,哪里还需要完善,比之满腹经纶的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丝毫不逊。

就像耀眼的太阳一出,星星就全都看不见了一样,在能力面前,“文盲”这个缺点并不能影响李卫任何。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注定了“千里马得遇伯乐”。

李卫和雍正的相遇,是历史洪流这个推手在背后作用的结果。

可大凡成就大业者,天赋异禀之外,哪个不是付出了99%的努力呢。所以,雍正会重用李卫,也不过因为他够聪明又够努力,没有躺尸等死。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雍正在即位之时无人可用!这里倒不是说雍正不放权,而是因为雍正是以一位冷面王的身份去即位的,在他还在潜邸的时候秉承康熙不结党的训斥,使得他在即位之初没人,朝廷里大部分是八爷的人或者说大部分的大臣还是处于一种骑墙的状态。只有像李卫,田文静等人是他一手用出来的人。这些人对雍正是绝对的忠心。比如,图里深就公开说了,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是得到康熙雍正的重用凭的就是忠心!

其次,李卫是个人才!所谓的乱世用乱人。雍正在即位之初累计实施了西北平叛,清理亏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都是大改革大动作,需要的是那种反常规的人才。而李卫恰恰就是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从李卫抄家曹府筹军饷,查处臬台旧案来逼迫江苏官员推行摊丁入亩就可以看出来,李卫的办事能力,杠杠的!

李卫当官绝对对得起自己的职权职务,可以理解为雍正慧眼识英雄。


优己


雍正皇帝认为,清廉是做官最起码的标准,本分而已,清廉不贪,但懒政、不作为也误国误民,和贪官没啥两样;只有那些清正廉洁,勇于担当,能干事敢干事,为国为民谋利益的官员,才是真正的清官、好官。


雍正皇帝在用人上不拘泥成法,有时候怪招迭出,让人捉摸不透。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对官员进行考核,一个县级官员因为不作为被免职,令大小官员大吃一斤。

直隶巡抚李维钧到吴桥考核县令常三乐,通过约谈下属、查阅文档、走访乡绅,李维钧对常三乐的评语是——“操守廉洁”、“懦弱不振”,白话意思是,此人是个有操守的清廉官员,但是胆小怕事,工作干得稀松平常。


李维钧建议朝廷,可委派常三乐去抓文化教育,这项工作量不大,对个人操守要求严,比较适合他。吏部官员问李维钧:“你认为常三乐不胜任县令一职,有何具体表现呢?比方说哪件事给县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


常三乐实际上是个庸官,工作比较吃力,但是工作还是都干了,收钱粮缴国库,维持治安,教化民众,该做的一样也没落下,任内也没啥群体事件,盗匪为患之类的,还真找不出啥具体事儿,说人家不称职。吏部官员觉得,既然没啥大问题,就不能调离岗位,提醒一下得了。李维钧坚持自己的观点,吏部官员说:“咱俩别吵了,问问老大啥意见吧!”于是请示皇帝。雍正帝看过汇报,只批示两个字——“撤职!”


雍正帝的理由是,县一级是社稷的基石,责任不容小觑,常三乐属于应付了事,没责任心,无异于渎职,这还能迁就吗?难道要等着吴桥大乱吗?


雍正帝处理得很及时,同样是县官的王锡玠,也是懒政、不作为的先进典型。王锡玠治下的山东曹县,盗贼十分猖獗,百姓深受其害。正因为朝廷没及时发现,最终出了大问题。王锡玠比常三乐惨多了,被判了五年刑。


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曾在奏折上,向皇帝表决心:“我一定努力做到清正廉洁!”雍正帝批复:“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太低了,当官本来就应该清正廉洁嘛,这话用你说吗!”


雍正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吏部有个小官叫李卫,敢作敢为。户部经常向各省勒索,私藏小金库,但在康熙末年属于公开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见怪不怪。


李卫眼里不揉沙子,多次向上级提醒,这事儿不能做,一把手根本不搭理他。李卫一气之下,弄了一个柜子,上写“尚书专用钱柜”,放在衙门口羞辱上级。


雍亲王记住了李卫的名字,当了皇帝后立马提拔了李卫。李卫确实很能干,工作起来大刀阔斧,成绩显著。但缺点是有点简单粗暴,没少被下级弹劾。雍正帝觉得没啥,连续提拔李卫到重要岗位。


汉周读书


虽然李卫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做官,但他实实在在是当官的好手。

李卫家境殷实,却不擅长读书,因此捐钱补了官缺,后成为户部郎中。

因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得到胤禛赏识,成为四爷党。

胤禛即位后,李卫负责管理盐务。因其治理有方,后升任浙江总督。

任上莅政开敏,令行禁止,更是率先在浙江执行雍正的摊丁入亩改革,令雍正颇为欣慰。记载如下:

“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此为一例,纵观李卫为官一生,虽然学识一般,却处事干练,深得雍正信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