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歷史沉澱的理性


中國人裡有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比如楊振寧。

他在1994年獲得了北美地區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官方的頒獎詞裡寫道: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field theory which synthesiz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of the universe. As one of the conceptu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theory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modern geometry during the last forty year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s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combined with his championing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his promo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the youth in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reflect the scientific and humanitarian genius of Franklin himself.

裡面已經把“楊-米爾斯理論模型”跟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貢獻相提並論,所以楊振寧算得上是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鮑爾獎獎章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在中國本土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這確實是這樣,至於為什麼,我們不如來聽聽熟悉中西方文化的楊振寧教授是怎麼說的:

楊振寧在《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一文中,列出了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五大原因:

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說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重視抽象的理論架構。
第二,科舉制度。
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巧淫技”。
第四,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其中第四和第五點,他認為跟《易經》有密切的聯繫,《易經》的思維方法是“取類比象”的歸納法,即使有所謂“推演”,也不是古希臘哲學家發明的演繹邏輯方法,而“天人合一”的觀念來源於《易經》,《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和人道,認為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而演繹邏輯和擺脫“天人合一”的觀念是近代科學得以產生的基礎。

希望我們能從楊振寧教授的話裡獲得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啟示。






費曼學習法,在傳授中學習。>>>



高鋒老師


這個問題,我不用去看,就能知道其他的答案一定會將其歸咎於:

中國的傳統文化禁錮了思想!

儒家鄙視科學,將其視為奇技淫巧!

中國人太功利熱衷於做官!

中國只有技術上的實用主義沒有科學主義!

……

上述這些觀點不見得沒有道理,但是,在我看來,這些答案太泛泛而談了,而且邏輯不嚴謹。

如果滿足於上面的幾個的解答,那麼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為什麼題幹裡舉例的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只出現在古希臘-歐洲文明?不僅沒有出現在中國,也沒有出現在日本、印度、伊斯蘭國家?

或者我們更細緻一點,為什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主要出現在英、法、德國、尼德蘭等西歐國家以及美國,為什麼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就很少?

為什麼儒家從來沒幹過把科學家燒死的事情,而歐洲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特別是中世紀後期的宗教迫害,把很多科學家都燒死,卻沒有“禁錮”了思想?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公會制度”就是實用技術,而且延續到現在,比如德國,還在強調“工匠精神”?卻並沒有因此而阻礙科學的發展,而中國同樣重視實用技術(如《天工開物》),卻就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做官,就會阻礙科學的發展,而歐洲人熱衷於跟隨君王當貴族、熱衷於出家當教士,卻沒有阻礙科學的發展?

為什麼牛頓畢生都是基督徒,而且在年輕時完成力學大廈的建造之後,花了後半生去研究上天堂的途徑?他的宗教信仰怎麼就沒有阻礙他的科學創建?

……

所以,這些林林總總的答案,如果從更全面的角度看,都不準確。

事實上,在漫長的古代,各個文明所孕育出的科學家的總量都不太多,所以,在進入近代之後,率先進入近代的文明,當然也會率先貢獻出更多的科學家。這是一種“大勢”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當一個文明在大勢上慢了半拍,那麼,短視的世人就會認為這個文明所有的文化、全部的傳統都是“慢半拍”的罪魁禍首;但是,當這個文明在大勢上快了半拍時,短視的世人又會認為這個文明所有的文化、全部的傳統都是“快半拍”的寶貴經驗。

後來趕上來的文明,很快就能同樣奉獻出相似的產品、科學、理念。中國還遠沒有趕上,但看一下日本,就會很容易理解。

至於為什麼有的快半拍,有的慢半拍,短視的世人辛辛苦苦總結的這個原因那個原因,其實或許只是一種偶然,一種機緣。第一個發明輪子的人,第一個使用火的人,他們的舉動給所在的人類族群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其中能有什麼複雜的文化上的宗教上的原因呢?可能只是機緣巧合而已。和地球的歷史比起來,和人類總體的歷史比起來,過去的幾百年,和一瞬間有什麼區別?只有將目光放到長遠的尺度,才能對一些事情“不惑”。


danyboy


中國主要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太低,沒有產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條件土壤所致!

首先,大部分科學家都在歐洲,而歐洲各國都是各自獨立的,各自需要生產生活必備品,靠一國實力不可能自給的;其次,由於各自獨立且又有必要需求,因而歐洲各國客觀上要求交換,這樣,就率先進入商品經濟社會。從海上馬車伕荷蘭,到航海大家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手工業推動蒸汽機發明等,客觀上這些直接間接推動科學家浮出。

而縱觀中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連成一體,其內部簡單交換,就可以解決衣食住行基本問題,缺乏推動研究需求解決民生問題動力。再加上各時期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也是極力反對地方彼此進行商品交換,結果導致中國長期閉門鎖國,不進行正常商品交換以及科學思想交流,所以,中國當時缺乏產生科學家的科學需求解決生存土壤,進而,不可能產生什麼偉大科學家!

但需要說明一點,社會上任何知識都是可知的。中國人並不是愚笨,而是處於當時社會條件,其智慧研究大方向多關注於社會科學。中國的文史哲科學也是非常發達的,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科學由於當時歷史條件侷限落後於西方是有情可願的。

中國近代社會證明,中國人在自然科學發明創造上,不輸給任何國家,而且,中國人在有些科學技術領域反超各國處於領先地位。

那種沒有產生科學家現象是處於特定時期特殊現象,而現今現代社會的發展,足以證明偉大中國人聰明睿智科學品行!😄😄


號外氧吧


哥爾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都是物理學家或者是數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對天文學和力學的研究發展有很大貢獻,愛因斯坦則是相對論這一現代物理學的創立者。

上述對自然科學的作出重大貢獻的歐洲人被稱為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出現如果用現代語言表達出來無非是兩個原因:第一,自然科學方面的高等教育的出現。第二,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所在。

哥白尼是根據前人的經驗,觀察,根據他在高等教育中的導師給予的基礎知識,也根據自己的數學能力對天文現象加以分析,研究,通過必要的計算寫出《日心說》的文章,哥白尼家庭比較富裕,他的成就來源於興趣。伽利略則是一個實驗物理學家,他通過科學實驗把天文學,數學,物理學融匯貫通起來,他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他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上的臆斷,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學說體系,支持了哥白尼的巜日心說》理論,他奠定了經典物理學基礎理論。伽利略也受過高等教育。牛頓是一個英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的優秀學生,他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總結出微積分理論,牛頓還創造三大定律,上述三人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逐漸形成的社會環境生活。愛因斯坦是在牛頓學說產生三百年,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各類研究成果異常豐富,一些重大物理學問題與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有不同解讀的情況下創立了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同樣受過高等教育。

中國沒有產生上述這一類科學家是因為中國社會變革的時間點與歐洲各國不同,直到清朝滅亡後,中國才有民辦官助的高等教育產生,儘管在民國初期有過一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在抗戰期間又辦過像西南聯大這樣產生眾多人才的學校,但要形成產生與時代相結合的著名科學家還是應該仰仗國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筆者對這一點持樂觀態度。


大偉140797056




這與東西方文化發展有很大關係。



中國文化提倡“學而優則仕”。優秀的人以成為仕為目標。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的文化主要用在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無論是中醫還是文學藝術都是圍繞“人”而發生、發展。而西方文化多是以“物”為研究對象,從而究競“物”為何如此?



其次中國哲學中老子思想對“智”與“機”的否定而對順其自然的高度讚賞則阻礙了人們對改造客觀世界的需求。其中巜莊子》一書中很多寓言都講到了“無用”之用的好處。也就是說與現在的功利思想截然相反!



比較東、西方哲學可以看出,東方哲學更加關注的是人及人心,修身養性。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響更多的關注心靈層面的提升。而西方哲學更多的關注客觀世界,並試圖發現客觀世界的規律。在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研究下讓人們學會了如何改造和適應客觀環境,如古希臘哲學家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論及各種唯物主義思想。



古希臘的哲學家大都關注世界的本源問題。而同時代的老莊哲學及孔孟思想更多的是關注人性及其如何修身養性達到與環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西方哲學更加關注“理性”!而東方哲學更加關注“人性”!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造成不同的結果。



本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墨家”在技術方面已經有很大發展,但是沒有傳承下來也是一個根本原因。漢唐時期“獨尊儒術”的主張更加使其他學派尤其是“墨家”思想沒有很好傳承也是重要原因。



我是心理問答達人 心理領域創作者:夏蟲不可語冰2008。點贊評論轉發關注可閱讀更多文章。


夏蟲不可語冰2008


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中國式留一手造成的硬傷。我們會發現,歐洲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很好的突破主要靠的是前人幾代幾十代的積累,他們可以查閱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探討學習。而我們則不行!我們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有很深的門戶成見,人與人之間互相保密,不同老師的學生互相排斥,甚至老師跟學生之間都會互相留一手,這使得我們的科學家或者哲學家他們都是靠自己一個單槍匹馬去搞學術研究,而等他們搞清楚很多事情的時候已經歲月不饒人了,根本來不及進行新的學術突破。

第二點,缺乏幫手。羅馬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羅馬更加不是一個人可以建成的。西方科學家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學術研究團隊的。而我們的科研學者基本上都在單槍匹馬的單幹,這使得科研的侷限性非常大,主觀能動性非常小。

第三點,學術不專業。我們一直沒有建立系統的科研體系,也沒有進行專業性分類,這使得我們的科學家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煮一鍋大雜膾。比如,以中醫為例,我們的中醫是醫學全能,既能看內科也能看外科,既能看五臟六腑也能看婦科月經不調,學術研究的不專業使得我們的科研難度增加很多,然後誕生這種全能人才的概率也低得多。


優己


隨便一說,僅供看官娛樂。

從兩句流傳的話開始說起。中國古代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當了皇帝,什麼都是我的,要高度集權,你們別搗亂,怎麼老實怎麼好。就這樣,任何有不老實傾向的都會被抹殺。越簡單越整齊越好控制。科學只不過是其中一小方面而已,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了,明君想法改善改善,進步進步國家,昏君就不多說了……

歐洲封建時期的一句話,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就是國王並不能強悍控制整個國家和所有人民。但是國王也想保持最高地位啊。他就要有最強的直屬軍隊,最大的城市,最富有的資產,金幣的重要性就出來了,軍隊要錢養,自己的機構運作要錢,伸手直接找封臣要,要多了人家不給,自己就想法賺唄,去派人做生意,去讓人提高下屬土地產量,總之想辦法搞到金子,還不能得罪太多封臣,還有很多人自己根本壓榨不到(那些附庸的附庸),在這個搞到最多金子,搞到最多資源,搞出最強大軍隊的過程中,不可能不提高生產力,不可能不改善生產工具,不可能不去鼓勵新的改善生產的活動,自然就有了科學家了。同時期的中國是不需要的,莫非王土嘛……沒有了統治者的催促,生產力怎麼提高,生產工具更新的當然慢了,但是中國統治者重農,這也就是中國在很長很長時間內農業是遙遙領先的。這也證實了商業的重要性,外國的國王需要金幣,商業不受限,帶動很多方面的進步……

這一點,中國的戰國時期領先同時代那麼久也不是沒原因。那時候中國也是分封制,貌似封臣的封臣和天子也沒多大關係……只可惜秦太猛,分封制沒走多久就給集權了。相對於西方,中國的分封制用得時間過分短了……中央集權的道路走得太深太好……

回答得都是自己的娛樂性看法,隨便一看


靜思己過莫作他念


這個問題其實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的子問題。

因為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所以中國的聰明人和天才當然就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它因此被稱為著名的李約瑟之問或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因為世界上只有人問,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

從來沒有任何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問過: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印度爆發(雖然他們發明了零,對數學的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波斯爆發(波斯可是歷史上最古老的帝國)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印加帝國爆發(他們坐擁一個洲,南美洲)

等等


因為,只有中國配得上這個問題。

這個難題的關鍵核心在這裡: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的技術發展的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多的重要貢獻,但為什麼如此牛逼的中國,卻沒有爆發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呢?”

李約瑟之所以能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熱愛中國文化,尤其熱愛中國古代的技術發明創造,在這方面他比中國人還更熱愛中國文化,他花了大半生時間,編纂了一部中國古代技術的大百科全書。李約瑟本人是英國的一名生物化學家,後來因為迷戀上中國古代技術史,改行成了研究科學技術史的專家。


而這一切都源於,李約瑟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執行了一次援華任務。1943年2月,李約瑟以英國駐華科學使團的團長身份來到中國,中英科學合作館在重慶正式建立,李約瑟擔任館長。在中國呆了四年的李約瑟,親自考察並研究了中國多地的文化遺蹟與典籍,這為他日後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一些準備。1948年,李約瑟返回劍橋,在助手王鈴和魯桂珍(中國留學生)的協助下,開始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史詩級鉅著。


剛開始動手的時候,李約瑟本人也沒有想到它會是一部鉅著,最初他只是想寫一本簡單介紹中國古代技術史的書,將中國的古老技術文明介紹給西方人。但最終它成為七卷共計27本的鉅著。說實話,這部鉅著,在中國大眾心中卻沒有太大名氣,實在讓人遺憾。到目前為止,這套鉅著都還沒有被完全翻譯過來,僅僅翻譯出版了一半左右,14本。

1954年,李約瑟出版了這套鉅著的第一卷,頓時在西方漢學界造成轟動。這是第一次,有人向西方世界,全面系統地闡述古中國,在四千年曆史中的技術發展和向世界傳播技術的歷史,當然同樣也從世界其他地方接受技術。正是在編撰《中國科學技術史》的過程中,讓李約瑟想到並問出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


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思考這個問題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就像蘇東坡的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些問題,我們自己想不到,需要外國人幫我們看,幫我們想,幫我們提出問題。

那麼,為什麼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呢?

我看過很多回答,也許它們都有些道理,但我本人最喜歡2011年美國哲學家Gennady Gorelik的間接回答,他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讓人頓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受。

However the greatest Western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physics did not transfer SouthEast for centuries.

他說,讓我們先放下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或者誕生世界任何別的地方這樣的問題,先想一想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科學在歐洲誕生之後,卻並沒有傳播出去?科學誕生了,但它並沒有保密,它並不是古威尼斯的玻璃製造術,也不是古中國的蠶絲生產術,這些都屬於不想傳播出去的技術,擁有者都在儘可能保密。但沒有任何保密的科學——科學書籍和期刊都是公開發行的——卻沒有傳播出去,始終侷限在歐洲數百年時間,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能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就能回答,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誕生科學。


別的地方,不是因為缺乏科學誕生的技術和數學工具和聰明人。事實上,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優秀的數學家。而科學革命,就是指現代物理學的誕生,有了現代物理學才有了後來的全面的科學革命。而現代物理學誕生所需要的數學工具和技術條件,早就已經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具備了,但是科學不僅沒有順利誕生在人類文明中多點開花,反而在誕生之後,基本上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那麼原因在哪裡呢?

是因為過於深奧,需要天才嗎?


作者認為不是,Gorelik認為是因為科學思想過於古怪,簡單說,伽利略這個史上第一個現代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之父)創造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世界,那就是一個理想中的物理世界,而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之處,被他用什麼空氣阻力或者什麼摩擦力來彌合了,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古怪的想法。它違背常識,同時又沒有實用性,所以放在書店裡,也乏人問津,直到它和宗教相沖突。才有了後世科學史家們熱衷討論的科學和神學的大戰。


在日常人的經驗中,亞里士多德才是對的,重的東西就是比輕的落得快。但伽利略卻認為,鐵錘比羽毛落得快是因為空氣阻力的原因,如果在絕對的真空中,那麼鐵球和羽毛將同時落地。然而,雖然他將兩個鐵球從比薩斜塔上扔下來,號稱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但這大半是後市史學家的意淫。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同時落地,其實不能就此推理出鐵球和羽毛也能同時落地的結論。


即便在歐洲,科學研究長時間以來也只屬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很長時間裡,做科學研究非但無法發家致富,反倒可能因此惹火燒身,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因為人們並不喜歡真相,尤其社會上層的大人物們更是對世界的真相缺乏興趣。科學研究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是一份正式的工作或者職業,科學研究真正進入職業化,有了真正的職業科學家,差不多是在二戰之後的事了。


科學是一種古怪的思想,必須依靠武力才能傳播。

基礎科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一種思想。而思想的傳播歷來都比技術緩慢得多,甚至思想的傳播更多得依賴武力。事實上,科學思想在人類世界的傳播,正是如此。伴隨著原子彈的轟鳴,科學思想正式向世界介紹了自己的存在和威力。

原子彈是一種沒有科學就絕不可能製造得出來的武器,是一種你永不可能採用試錯法就能搞出來的武器,它和人類此前製造過的所有武器都不同,它完全是在科學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當原子彈的蘑菇雲直衝天際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

科學是有用的。


這句話意味深遠,讓人想起,法拉第在研究電磁感應現象時,一位社會上流人士問他,電有什麼用?法拉第回答說:嬰兒有什麼用。這樣的回答雖然很機智,但也僅此而已。誰會想得到,人類的現代文明就植根於電之上呢?法拉第自己都不敢做這樣瘋狂的夢想。


人類創造過很多種思想,但科學思想是對人類社會和文明影響最深遠的一種。創造一種思想或許不容易,但真正困難的從來不是創造一種思想,而是讓它能代代相傳。那麼科學思想真的能萬古長青嗎?我對此深感擔憂,不僅是我,許多大科學家都對此持悲觀態度。


或許,終有一天人類會重新拋棄科學。畢竟,作為一種思想,科學和我們的大腦格格不入。

不要說科學的誕生了,就是科學的傳播之路都舉步維艱。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那些違背自己經驗、直覺和常識的科學知識,對於科學方法嚴苛更是敬謝不敏,對於研究科學的人,喜歡科學的人,則視之為怪物。實際上,伴隨著職業科學家的興起,大多數職業科學家只是把科學研究當成一個飯碗,對於科學本身並沒有真正的興趣。科學家反科學,是現在這個時代,並不稀罕的事情。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 卡爾·薩根在其最後一本書《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中寫道:

歷史給我們的一個令人難過的教訓的就是:如果我們被欺騙的足夠久的話,我們就越傾向與駁回那些關於我們被騙的證據,我們對於找出真相不再感興趣,因為要承認它實在是太痛苦了,即使只是對自己承認。一旦你把力量交給騙子,就幾乎不可能再收回它。—— 卡爾·薩根

而大自然很擅長矇蔽我們,或者用進化生物學的視角來看待科學的誕生,會讓我們更有體會。

我們的大腦不是為了研究世界的真相,為了尋求真理而誕生的,它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誕生的。這也能從側面解釋,為何科學在人類文明中的誕生是如此之難,為何就算它誕生了,也乏人問津。直到它終於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然後有雄心的國家,才會開始對自己的國民,實行普遍性的科學教育。但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究竟應該怎麼做?


對於這個問題,當前的人類社會其實並沒有找到太好的辦法。與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時間相比,收穫其實很不成比例。那麼,您喜歡科學嗎?請留言



裸猿的故事


問題的癥結,其實就是中國自古就熱衷於官場文化,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入仕!

士農工商,從排位就可以看出社會對職業劃分的等級!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是中國教育和幾乎所有有追求的讀書人的唯一目的!歷史上的幾乎所有大家,也都是這樣的思維!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的科學家在數學,幾何,天文學以及冶煉製造化學等方面有探索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否則中國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但是,在古代,這些人大部分都只能歸類到天師術士的行列,根本沒有正統身份的認同!也得不到統治階層和社會乃至大眾的認可!

同樣的,對於技術工人,也是排在很多職業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其實,直到現在,整個社會風氣對於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尊重重視,也沒有大的改觀!現在的職業排名,在受尊重重視程度上,技術類人員依舊是排在公務員,商人,行政,財務,演藝等等很多職業之後吧!更別提在民間搞技術發明的普通人,得不到資金支持不說,動不動還會因為各種所謂的規定限制你處罰你,問題是很多時候,你根本沒有合適的渠道去得到許可!

反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重視科學發明創新制造和文化發展,營造了非常好社會風氣和氛圍,產生了大批科學家和技術工人,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就是中國近現代科學整體落後根源所在!


甄元尚品


天時地利人和,才可以產生那些科學家。

牛頓、伽利略等人的產生,與那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不無關係。他們那些人所處的時代,搬遷到中國來的話,中國大致處於明清兩個朝代。

明清兩個朝代時期,中國的科學技術幾乎沒有發展,而且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所以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不可能產生那些科學家的。

就跟我們國家在民國時期、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國家制造航空母艦一直都沒有,直到現在才把航空母艦製造出來。

而西方國家在第一世界大戰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那段時間裡,就製造了大量的航空母艦。這個就足以說明差距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