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網友:不完全是

網友一:

是的,過端午要吃粽子,這是端午節習俗。可是,為什麼端午要吃粽子呢?祭祀屈原?說對了一半,的確是為了祭祀,但不是祭祀屈原。至少,在魏晉之前,粽子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早在先秦乃至更早的時候,人們的主食有黍、稷、稻和麥等。這些主食中,黍不僅可以做飯,還能釀酒,做糕點等。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農作物崇拜,即用祭黍和用黍祭祀先祖、鬼神等。

煮熟後的黍飯,要用菰葉或者其他葉子裹成牛角形狀,稱之為"角黍"。為什麼要做成牛角形狀的呢?原來,古代天子祭祀的時候,要用牛羊豬三種動物。這三種動物在準備祭祀前,要放在牢中養著,所以也稱之為"牢"。但是天子和諸侯的牢,有區別。諸侯只能用豬羊,稱為少牢;天子用牛羊豬,稱為太牢。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牛在古代一直都用於耕地,如果殺牛太多,那麼用來耕地的牛就會少了。而中國又一直是農耕國家,耕地種地太重要,為了保護牛這種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歷代皇帝都禁止殺牛,如果偷偷殺牛或者吃牛肉還會被懲罰。又不能殺牛祭祀,又必須用牛,怎麼辦?他們用代替物,比如牛角狀的東西來代替牛,這樣既能表達祭祀之禮,又沒有真的殺牛,一舉兩得,完美!於是,黍就被做成了牛角狀。南北朝時期,隨著南北方飲食交流,角黍和南方筒飯的結合,形成了粽子。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網友:不完全是

網友二:

我認為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比屈原要早,跟愛國無關,只是一種祭祀儀式,或水或災!老百姓在某大師的召應下祈願平安或風調雨順。古法吃米誰說是蒸的!最接近事實的是,就地取材!隨著發展,粽子的口味也發生變化!為了讓粽子更加豐富,因地區所產材料的不同,在裡面加上各種食材!

從儀式到故事,再到傳統!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有相似的共同點!而將屈原融入其中!可能是後來人為了樹立精神榜樣所為!到了現在其意義就更單一了,祈願避災懷古。

網友三:

端午節吃粽子只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習俗。

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網友:不完全是

網友四:

相傳屈原是楚國大夫,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孑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老百姓聞汛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又怕江河裡的魚等吃掉他的身體,都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鱉蟹糟蹋屈原的身體。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每逢端午節,人們就包粽子、划龍舟,把粽子投到江裡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網友:不完全是

網友五: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江而亡,老百姓每年過端午的時候順便紀念屈原,以後便逐漸演變成以紀念屈原為主要活動;

二是屈原在人民心中有很好的形象,人民發自內心地想念他,紀念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他的著名詩句,也是他的內心寫照。屈原身居大夫,卻能體察民情,因此為民敬仰,端午節紀念屈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順便再多說點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屈原文才俱備,楚王倚重,小人必然暗中陷害,這是官場潛規則。流放就流放吧,何必要抱石投江呢?韜光養晦忍耐一時,或許能重返社稷之壇,改變楚國滅亡命運,豈不更好?再者,屈原投江時對漁夫言道:“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現在看來這真是警世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