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多家上市公司價格出現閃崩,A股“無股不押”問題該怎麼辦?

多家上市公司價格出現閃崩,A股“無股不押”問題該怎麼辦?

股權質押

2014、2015年,A股市場正處於槓桿牛市階段。步入2015年上半年,隨著A股高槓杆工具的全面激活,A股市場的高槓杆風險卻得到了迅速地提升。在此期間,無論是場內融資規模,還是場外配資規模,都幾乎得到快速地膨脹,而對於不少大股東,更是熱衷於股權質押的舉動,試圖進一步盤活資金的有效利用率。

槓桿工具,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在股市行情全面激活之際,高槓杆工具的全面激活有利於股市行情的加快上漲。但,當股市牛市拐點得以確立,那麼高槓杆工具同樣會導致市場泡沫的迅速擠壓,而轟轟烈烈的去槓桿過程,同樣也會導致槓桿率較高的上市公司價格發生非理性的下跌走勢。

時隔三年時間,雖然A股市場資金端去槓桿已經逐漸步入尾聲,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問題依舊嚴重,甚至達到了一種“無股不押”的狀態。其中,據中證登的數據統計,當前A股市場已經有3447家上市公司涉及質押,佔比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97.76%,而質押市值高達5.81萬億,佔比A股總市值接近10%。

對於質押率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往往會面臨兩種最直接的衝擊壓力。其中,一種衝擊壓力是股票價格的持續非理性下跌,而導致大股東加快質押物的補充,而一旦大股東無力補充質押物,那麼就可能面臨平倉乃至強行平倉的問題,由此加快股價的失速下挫。至於另外一種衝擊壓力,則屬於政策層面上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化動作。然而,就目前而言,雖然資金端去槓桿化已基本上步入尾聲,但資產端去槓桿化乃至金融市場多領域的去槓桿化壓力卻依舊存在,金融市場去槓桿化的任務仍然難言結束。

時下,在絕大多數上市公司股票涉及質押的背景下,“無股不押”的問題更容易引起了監管的重視,或許要更好迎合“防風險、守底線”的政策監管底線,可能對於A股上市公司過高的質押比例,會有相應的舉措給予整改。

實際上,針對上市公司質押率較高、上市公司涉及質押情況比較普遍的現象,A股市場也出爐了最嚴的股票質押新規,且對多項關鍵敏感指標給予了相關的規定。

其中,例如對股票質押率上限不得超過60%,而單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等。由此一來,實際上對於質押率過高的上市公司,給予了整改的要求,而就目前而言,A股市場仍然存在不少質押率超過50%的情況,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的質押比例更是超過了60%。

然而,從近期的A股市場表現來看,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價格出現了閃崩的現象,而對於質押率過高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股價失速下跌的表現。與此同時,隨著A股市場投資信心的持續低迷,A股上市公司更是再度掀起了跌停潮的表現。更有部分上市公司股價,在原本下跌超過50%的基礎上,卻再度出現大幅下跌的走勢,而如今步入3元股乃至2元股的數量,也大幅增加,而時下A股破淨股數量更是創出了近年來的新高水平。

A股市場“無股不押”的問題,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市場問題。然而,對於股權質押本身,除了盤活資金、提升資金利用率等有利一面之外,若不能夠合理把控好股權質押的風險,或無法及時補充好相應的質押物、保證金,那麼上市公司仍有可能觸及平倉乃至強行平倉的風險,而更有甚者還會因此丟掉了大股東的地位,喪失了上市公司的話語權與控制權。

在超級權重股票積極護盤的影響下,市場指數已經非常失真,3000點的股市支撐形同虛設。雖說目前市場尚未發生系統性的風險,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逐級發生平倉乃至強行平倉的問題,實際上A股市場已經逐級產生出局部性的系統問題,而當市場進一步非理性下行,則上市公司跌停潮現象仍然會進一步延續,後續所導致的風險仍然不可小覷。

由此可見,對於A股市場“無股不押”的問題確實需要正視,但不宜讓上市公司股價持續失速暴跌,而引發接連的強行平倉風險,這更可能引起局部性的系統問題。或許,對於A股市場“無股不押”問題的處理,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速度過快、力度過猛的去槓桿化動作,加上高速IPO發行節奏, 反而讓市場難以承受,這更需要考驗治市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