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出来东西?

徐娟玲


喜欢写作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阅读。但喜欢阅读的人,不一定会喜欢写作。归根结底,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需要发挥自己的才情与意见。

以小说为例子,很多人读了很多网络小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在故事情节之中,主人公的成长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获得了阅读的愉悦,但自己想要写出一篇故事或一篇小说,就要经受大量的训练。这是一种下苦工的阶段,很多人不一定能熬得住。

写作有个特点,前期得到收益特别慢。尤其是作者刚刚开始写作,自己摸索技巧和情节,没有一个读者或导师给你反馈,很容易迷失方向,最后丧失写作热情。一般喜欢写作的人,从初中、高中就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最初的文笔练习。甚至,更加优秀的作者,在小学就开始编造各种故事。所以,写作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也不能一触而就。

读很多书跟能不能写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写作者而言,读书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大量的阅读,让写作者能开拓视野、获得新知识,进而让自己的认识、写作、文笔提到提升。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很多书,会让人产生错觉,觉得自己会很了不起,比别人厉害。其实,不然。读书有很多读法,有的人扫描、涉猎两三百本书,就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殊不知,这种读法,只是让人记住书名和里面的大致内容而已,算不上真正读过。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是真正把一本书读透,里面的句子可出口成章。那得花多大功夫啊?所以,如果你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慢慢地沉下心来,好好阅读,好好练习写作。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辉城啊


古人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你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却写不出东西来?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并没有用心读书,你虽然自认为读了许多书,其实并没有。

你只是用眼看了许多的书,走马观花般地看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呢?

因为还有一句古人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编来也会诌。

读书,和看书,区别大着呢!

读书,一种是朗读,一字一句声情并茂地读出声来。

读书的人一定是沉浸在书的氛围里的,读到忘情处,一定也是处于忘我的状态的。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还有一种则是默读。

在心里,一字一句不出声地读出来。

读书的人,虽然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的感情是随着所读的文字波动起伏的。

我曾静静地坐在被窝里,读过三毛的散文,读过席慕荣的诗,读过史铁生的小说。

我虽一动不动地坐在床上,但我的眼泪却流在了撒哈拉沙漠里,我的眼泪却流在了开满了枙子花的山坡上,我的眼泪却流在了北京的天坛公园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是用心在读书!

我的心随着三毛一起流浪在异国他乡!我的情被席慕荣洒到了枙子花辦里!我的爱被史铁生的轮椅辗碎在天坛公园里!

用心读过的书,虽合上了书,但心仍然留在书里,久久不肯出来。

哪怕岁月悠悠,时光匆匆!

而看书,也许只是一目十行或一目一页,自己的心,自已的情,还没来得及去感受一下文字的温暖或悲怆,这一页就被快速地翻了过去了。

就象以前挂在墙上的曰历,你每天都要撕一张,几十年下来了,除去撕走了一去不复返的曰子,它还能在你心里留下什么印象呢?

所以说,你虽认为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东西,就象你撕掉的许多曰历,都没留下任何记忆一样,是因为没有用心去读!





春江水暖你不知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却写不出来东西,其实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


1.不写;

2.不记录和复习。

你看上图这些是我去年,在工作之余写的一些原创,不管好坏,大概一年下来大概也有30篇左右,平均一个月2篇左右!

去年我才开始认真的去下决定读书,一年下来大概看了90来本,而实际上我记住的能算上我读了的大概只有30来本。出去京东阅读,微信阅读,得到听书,下图是我去年主要看的一些书。

比起一年读500本,300本和100本的来说还是差了太多。

但是今年我却已经写了这么多的文章了,这是为什么呢?

记不清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了,写作最大的敌人不是其他而是不写,不去动笔写,就以为自己写不出来,这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我深有体会,其实从2016年开始,做运营,做文案,做策划,到如今上下班,包括放假我都没有停下笔来一次,坚持写让我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上千字的文章,我可以随随便便的写出来!


另外关于题主说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东西来,从个人经验来讲,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读书。


而是没有去记录和复习,这里的记录指的是记笔记的方法,复习指的是复习的次数!因为你要是记录和复习了记住了,写作的时候就一定能有所言!


能写又有所言,输液就没有白读了。


花花大宇宙


1

重新审视你的阅读

①阅读方法。读了那么书,你从书中收获了什么?知识?信息?还是素材?读过一本书,合上,自己能讲出多少书中内容?如果读书都是雁过无痕的话,那么你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你的阅读方法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就是我们的利器,读书前是不是先把它打磨一下呢。很多人读书都一直停留在学生时期的基础阅读层次,逐字逐句从头读到尾,就完了。合上书,留下只有口中干涩,别无其它。反思下自己是怎么读书的,从第一步开始,仔细回想自己阅读的每个步骤。

在阅读这个领域里,有很多著名且实用的方法,你可以多看几本,选择一个或者整合总结出自己的阅读方法,都可以。总之,一定要有对自己有效的阅读方法。

如果还不行,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现成的,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有介绍一种名为“九宫格笔记”的方法,可以让你快速获取到一书的核心内容。

大致方法如下:
预读---在读了目录、封面、序言等内容后,就提出三个问题,写在表中问题处;
通读---也叫略读,快速把书读一遍,边读遍记录你感兴趣的概念,填入九宫格中;
精读---把九宫中概念进行详读,找出书中的相关解释、观点,用简单的关键词或图示化表示;
AHA!---写下书中金句或想法;
TODO---写下今后准备怎么做,还有延伸要读的书籍。
从这张表也能看出阅读,不仅仅是读,还要去想,去思考,去整理、归纳。总之,阅读一定要有主动性。

②如何看待你读的书。其实书除了为我们提供知识、信息、消遣外,还能为我们提供素材。我在阅读时把书中内容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区别开来,比如核心概念用橙色的荧光笔标注,引用的名言、数据论证用紫色,具体案例、故事用黄色等等,后面再分别收集到印象笔记,备作以后的写作素材,注意打上关键词标签,方便以后查找。


2

多方面练习写作
这里分享我常用的三个练习方法:
①自由写作。这个是从弘丹的《从零开始学写作》里讲的方法,就是早上起来,不要看任何信息,其中包括微信、微博、新闻,还有书也不要看,直接就在本子上或者手机上写,脑子里有什么就写什么,不评价不审查,先写出来再说,很像“头脑风暴”。文字就有“越写越有”的特性,在你不断地随意写的过程中,文笔,手感,创意,统统都会来的;

②概念卡片。彭小六推荐的概念卡片写作法,把你知道的所有概念写到一张张的卡片上,每天可以写一段话来解释一个概念,写的多了,就可以尝试把几个概念,放一起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用废名片写的概念卡片)

③悟空问答。这个是我最近在用的,就是在问答上找一些有兴趣的问题,把它当做主题来写一篇文章,而且还能获得及时反馈。


3

我们要写出来的文章是什么样的?
这里指的是非虚构写作。我们来看一篇正常的文章由哪些方面组成。
大的方面有三个:
主题。你想要表达的想法,观点,分论点;
素材。辅助你说明观点的材料,包括具体案例,名言警句,实验,调查,数据等;
结构,或者叫框架。就是你的观点,分论点,素材,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组合,串联。
写不好的时候就看看,自己哪部分做不好。
主题?多看一些思考类书籍,像什么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锻炼自己思维思考的能力。
素材?多收集,所见所闻,看到的文章,书籍都可以把它们分解了,收入自己的素材库备用。

结构?“黄金圈法则”“5W2H”“FAB”。。。有很多这样的框架,网上找找,勤动手,多麻烦麻烦度娘,什么都有了。


小结

遇到问题就去反思自己。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出来东西?”

读了很多书,那是读的方法有问题,还是读的书有问题?写不出东西,是没东西可写,还是有东西写不好?

一步步反思,一层层审视,问题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该怎么解决自然就知道了。


若见Smile


这个确实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有些人读书很多,但是就是写不出自己的原创,哪怕很短,很浅薄。

以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应该有下两个原因。

一是从来没有动手写过。只是看书,只是看别人的书评。但是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写过文章。就算偶尔写一点,也因为觉得不够好等原因没有坚持下去。我刚开始也是,提起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真是“胸中纵有千言,笔下实无一字。”那阵真是憋的难受啊,一开始我就放弃了,但是后来一朋友说“就算憋不出来也要憋,你又不是天才,还想一下笔就写出个红楼梦来啊。”后来我就慢慢写,刚开始真的写不下去,后来慢慢就好了,先不论质量好坏,最起码突破了不能写的难关。这个是最重要的,万事开头难,一旦写东西成了习惯,几天不写都难受。就算写的很烂,也图个自娱自乐。

二是只读书却不会提炼总结。一本数十万字的小说读完,不能只记得故事情节,还要提炼总结一些对你有用的东西,比如精彩的段落可以抄写下来,反复看,反复学,慢慢的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再比如作者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的作家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情节的处理真是绝妙,就像郭德纲说相声一样,包袱抖得恰到好处,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白鹿原》。

祝每个有写作梦的朋友都能成功。


发配三千里


我在小学三年级就可以写三张信纸这么长的文章,写作文一直被语文老师推荐做范文,说实话在小学除了语文课本什么书也没看过也能写,班上有个连上课都有要偷看小说的男同学写作文却很一般,我觉得一个人组织文字的能力也有天赋的,前几年一次在香港浸会大学听几位作家讲文学创作讲座,有机会见到国内一位女作家白玲,我问她怎样才能写出一本长篇小说,她说有次去农村只呆了四天,和农村大妈大婶聊天,回到家里就写了一本长篇小说。我觉得很佩服和欣赏她的写作才华。这位作家告诉我她也是从小就很能写文章。其实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写文章都不行,长大之后通过看书练习之后能写文章写书的人反而更佩服他,没有天赋全靠努力的人下功夫更大,但是多数人都是去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那是一种爱好和乐趣,不需要逼自己,也有自动的内在趋动力。


Amy16281


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觉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甚至看到一个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哪本书里出现过。

但到真正用起来时,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吗?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读书的方法不对。

讲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是民国著名学者熊十力的弟子。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时,请教熊十力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告诉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颇为自得地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了,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出处:周为筠《在台湾》一书)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正确的读书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应该去找「不知道」。

2

读书的本质,是获取新知。而聚焦于「知道」—— 你能得到什么新知呢?

你所读到的,都是已知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但很多人却不具备这个意识。

这两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叫做:日本煮饭爷爷村嶋孟被誉为「米饭仙人」,标榜匠人精神,是否过誉了?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直觉是: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是的话,这位老爷子在煮饭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但点开问题,靠前的回答都是什么呢?

各种揶揄:

  • 这不就是营销吗,就是想卖大米嘛;

  • 坐等什么时候出「白开水之神」;

  • 为什么没人叫我嗑瓜子仙人;

  • ……

更有甚者,表示:

煮个饭都能煮出花来,你们这些小资,能不能别这么崇洋媚外、自欺欺人?

这些态度,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类 —— 我把它们称为「封闭性心态」。

什么是封闭性心态?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观念,去解释新事物。

他们喜欢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来,自认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并把一个新鲜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稳定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态度,我称为「开放性心态」。

秉承开放性心态的人,会有更强的好奇心。他们的态度,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并且去探求「不同」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原因。

他们乐于接受一个新世界,并且把认知和解释新世界,看作一种冒险。

封闭性心态是不是一定不好?当然不是。很多时候,它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降低注意力的消耗,帮助我们把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当我们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放性心态。

拿前面的「米饭仙人」来说:这是不是营销重要吗?我关心的是,这位老爷子是不是真有过人之处?有没有什么技巧,是平时能用起来的?

哪怕定性为一场营销,去思考、分析一下背后的营销技巧,也比「营销而已,有什么好谈的」好得多。

这才是学习。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技能;是从信息中学习,还是从经验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

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够如何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告诉自己:

「这不就是xxxx吗?」

抱着这种态度,是永远无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3

为什么说「开放性心态」优于「封闭性心态」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神经科学认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以「概念」和「联系」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大脑当中的。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点和线组合起来,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网络。

封闭性心态,是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将它拆解,用自己知识网络中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替代。它会不断地强化固有的知识联结,但并不会新增任何节点。

而开放性心态则相反。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哪怕暂时无法解释,也先将它纳入大脑,作为一个新的节点,再不断尝试将它跟固有的节点建立联系。

它会不断地增加新节点,扩大整张网络的范围。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说: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网络越广,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举个例子。

我大学的时候,读过彼得·德鲁克的书。那时,囫囵读完全套,只觉得「这些不都是套话吗?是个人都知道」。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新意。

但当工作了几年,了解了许多管理知识和行业积累,拓展了视野之后,重新拿起德鲁克,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根本没有读懂。

许多看似普通的内容,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几乎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变强、智商提高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我的知识网络,被极大地拓宽了。每看到一个概念,我能够「联系」起来的知识大量增加,自然,获得的收获也就更大。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浸淫于某个行业、岗位太久,就很难接收新鲜事物了?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网络已经被固化,很难再用「开放性心态」去理解新事物。

他们更需求的,是心智的稳定性。

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是熟悉的,能够被理解。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们不会拘泥于「知道」,也不会去寻求「相同」,他们乐于接受新观点,对「不同」极其敏感。

对他们来说,新鲜感,比起稳定感,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的认知被颠覆」,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修补和怀疑自己的认知。

4

说回主题。

当你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你脑子里想的是「很多观点跟我一样嘛」「这些东西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特别有新意的」—— 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你很可能在舍本逐末。

用这样的心态读书,只是在浪费时间。

你除了强化对自己的认同之外,又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库伯学习圈」。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环:

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

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这就叫做「内化」

可以看到,抱持着「我知道」这种心态的人,只达到了第一步「具体经验」。

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概念,并把它「辨认」(figure out)了出来。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和理解。

但从「辨认」,到真正「理解并运用」,中间还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保证学到东西呢?

5

1. 反思

辨认知识点,是谁都会的事情。但辨认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跟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这样问自己:

  • 它们的表述是否一样?

  • 它们的推导是否一样?

  • 它们背后的逻辑是否一样?

  • 它们应用的情景是否一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都是「贴标签」,「日常生活中,不要给人贴标签」,和「在办公室里,如果你很内向的话,不妨找到一项技能、一个垂直领域,把它作为你的定位,让别人给你贴上标签」—— 这里的两个「贴标签」,是同一个意思吗?它们矛盾吗?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问题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者明显是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不要轻率地对别人下定论」;后者强调的是「让别人快速记住你,提高存在感」。

重视概念之间的差别,多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

2. 抽象概括

进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去思考:

  • 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

  • 如何概括它们?

  • 能不能用一个更高的模型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关于 Todo List 和 GTD 的工具,我试用过起码 20 款,每一款都用了至少一个月。

为什么要试用这么多软件呢?是每一款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吗?不是的。

原因很简单。只用一款软件,我就会被这款软件的框架限制。所以,我会不断去发掘新软件,寻找它们背后的逻辑,思考开发团队的构思,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时间管理知识,去归纳、总结,抽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其实用什么软件、怎么用,都已经不重要了。飞花摘叶皆可为剑,甚至用最简单的备忘录,也能满足我的需求。

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 应用实践

通过前面两步,得出一个抽象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实践中。用它来理解你读到的信息,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你才能发现:你抽象出来的模型是否严谨、全面,是否有足够的解释力。

紧接着,再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进行反思,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

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它向着更高层次伸展、蔓延。

这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速」「高效」。这并不是真的在学习,只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感。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让大脑动起来。


镜头里青春


我只有三个结果,就能胡扯奇葩,意思就能说出几句,不算是胡扯,我也能说出去,这三样缺一不可!第一个就是心情!第二个想象历!第三个有一个人静静的!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我觉得就这样?我主要是看题目写字,我一题目,我一提没写,就这样写下去了,你要加点油,再加点盐,你的想好你重点是哪一项?你懂不可能写Jean会写个人了,人跟动物不是一块,这是他们叫我看书,我也是看题目,我看重点,抬头一

开头,中间☆。节尾,我一天看了1000本书的,因为我的主题是,题目,他们写文章的,一边一般漂流终点,重点他们交流符号,我早都看见,他们说看头条给钱,一篇文章,30分钟,要是感兴趣的文章,我一直不路。要是没感觉,两三分钟过去,所以我看头条他们的文章,最多十分钟,我是我感兴趣的玩意,一般的30分钟忽悠,三四分钟,不是30?你要是从里面学习,真的能学一点,记性不好,你看有多,顶个屁用,一会就忘,你说是不是?有的人写文章,没有头也没有尾,有开始就有结果,叫我看一篇文,开头,中间,节尾,说不定还有人看,反正这是我琢磨出来,你心情不好,怎么写?唯一是心情,还有,想象历,感冒发烧,干脆停手,连个毛都写不出来!第三个也关键,你要一个人静静,别人一打岔,完了,刚学的,又忘了,这是我周末

要是真写文章时,有人在你身边晃,你也写不出来,我每次洗

写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反正手机大概三遍,意思多少个字?我真的没搜过,反正我每次这么想,就拿我手机的屏幕,三伴,就可以了,那就可以,你要说别人喜欢看什么?这真不好说,几十

十几亿,你怎么知道啊!那就在,题目里头找,你感觉哪个莹莹对你有感?反正问答里头多很,那么多题目。我每次遇到,心里隐隐悠悠有一种预感,所以就选它了,我才会写几百个字,300买200

你没有感觉?对一个人感兴趣,会把握人那人写出来。你要么就是恨那个人,你能把它写出来,要么喜欢那个?嗯,苹你心里感觉也能写,写的全都是她,我写每一个人有根据,我接着目前还没有写,神话,我哪天也写一篇,我在写花草动物,你们写三四百个字,几十分钟?我一个人30分钟,心情好,15到25分钟,一个人静静,我感觉邪1000个,一个钟头,不过这三样缺一不?可!作者。作家。记者。媒体。你们写三四百个字,用几个小时?还是几分钟?还是十分钟?


可可我可我不要可我不


成为写作达人,多读是必须的,先有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做了十多年记者,也设计过写作课程,涉猎过不少写作题材的书。

有6本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们分别从【目标】-【素材】-【阅读】-【文笔】-【技巧】-【习惯】等方面帮助你循序渐进,建立系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目标】知道为什么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图: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

一个作家的起点,可能如蝴蝶效应一样埋藏在童年的细节里。在这本书里,奥威尔放大了这只蝴蝶,因而多少染上了启示录的味道。他那并不快乐的童年,草蛇灰线地折射到其巅峰之作《1984》中。

奥威尔在书中交代了其创作的4个动机: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的热情、历史的冲动、政治的目的。情不知所起,对爱情来说很美妙,但对一项终生之事来说,“知所起”和“知所往”一样重要。我们可以在奥威尔的故事中尝试寻找自己的答案。

纵使思想闪耀,奥威尔对文本的严苛一点也不含糊,但你要足够细心和耐心,才能大浪淘沙般发现那些优美的法则。例如奥威尔6条写作规则,是出现在另一本叫《政治与英语》的书中,想不到了吧?

二、【素材】作家的仓库里装着什么?

图:毛姆,《作家笔记》

毛姆从18岁开始,随身记录了50年,记了有15册,毛姆的高产不是没有原因的。

写作不是灵光一闪的东西,即使有,一两次就算是中奖了。哪有什么捷径,老老实实看、记、思、写呗。也因为是笔记,里面的逻辑和故事性有些杂乱无章,不能当文学作品看,当思维札记看还不错。可以幻想一下,一个上世纪的老作家,揣着旧本子周游人世,观秋毫,听絮语,萃取创作的养分。我们能从中触摸作家思维的路径,跟着走一走,看一看,那风光是极好的。

里面金句蛮多的,时不时翻一翻,也无须讲究顺序,看久了,甚至可以当工具书看。很多时候,临笔犯难,思路郁结,如油入面,需要一针入肤,一痛百通,翻翻这些前人的思维闪光,颇有“一壶清露来云表,聊为幽人洗肺肝”之感。

三、【输入】会读,才会写

图: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读书,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精华,也是写作者的底层能力。

最错误的读书方法,莫过于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好书都有骨有肉,阅读它的方法自然也是拆骨化肉。作者的一个核心理论是,阅读一本书要回答四个问题:整本书在谈什么?细节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本书是真实的吗?与我何关?

这本书出版于1940年,一直畅销不衰。不管你主攻什么类型的书,里面都能找到详尽的建议。例如小说等故事类书籍,要“快读”,且要专心,就想象自己在参加一个陌生的宴会,一开始的蒙圈是正常的,慢慢熟悉每一个人,最后站上高处,俯瞰整个宴会,谁跟谁,谁是谁,自然就明朗了。

四、【基本功】从每一个字词句开始

图:夏丏尊&叶圣陶,《文心》

这是民国时期夏丏尊和叶圣陶写给中学生的书,但千万别小看了,里面的东西放在今天一点也不过时。

如果选一本恶补文笔基础的教材,我会首推这本。夏、叶两位老先生,用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既清新雅致,又意趣盎然,外带浓浓的民国风。那才是精致汉语该有的样子。

五、【技巧】好故事的捷径

图:许荣哲,《小说课》

如果写作是一个江湖,《小说课》就像一部武功秘籍,将故事心法分解传授,而且不需要有多高的天赋和基本功。《小说课》的作者许荣哲来自台湾,罗振宇则称他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

《小说课》一共分为一、二两册。 如果把写作看做烹饪。《小说课》第一册《折磨读者的秘密》就像要煲一锅老火靓汤,相当于“慢练”;第二册《偷故事的人》就像教人如何快速拼出一套精美的便当,相当于“快练”。

每个人对写作和表达都有不同的需求,有人想十年磨一剑,有人想现学现卖。这些想法都能从《小说课》里找到相对应的操作说明。

六、【习惯】秘密只有一个

图: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即使是天选之人,也没有容易多少。

就像作者说的:“如果没有写小说,(我)大概不会受到关注,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一写便是三十五年有余。这个事实至今仍然令我震惊。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就是这种震惊。”

村上写这本书算是自扒了家底,他的写作天赋不容置疑,但这里他并没有抖,而是更多地去描写创作历程中那些偶然、艰辛或奇妙的瞬间。我读出的意思是,真有某些天启时刻,只是有些人悟到了,像伸手抓住一个从天空飘然落下的东西。

村上一手写自己的创作故事,一手自剖对文学的理解,不玄乎,都是朴素的道理,例如书要一本一本读,字要一个一个写,他自己每天写10页纸,不管有没有灵感,不多也不少,就像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标题那样——与时间成为朋友;(写作是)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

这其实就是写作的终极要义:开始写,不要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叶伟民写作


老鬼也算读过两三千本书籍,现在每天写文章也能挣三五百块钱儿的稿费,平均每天三十来万的阅读者浏览老鬼的文章。所以还算有点发言权吧。老鬼站在实用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一、很多人在读书时,脑子里没有装入一种“我读书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写东西”的意识,造成了自己读书的方法不对!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读书时的关注点、兴趣点自然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读书只为滋润心灵、让自己的心境更圆满,那么他们读书时最大的关注点是吸纳书籍中相应的精华、哲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即可。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从中汲取自己在社会、职场、工作、职业技能等等方面的思维方式、理念、思路、方法,目的是指导自己在社会、职场、某个职业、某技能/技艺方面的提升,那他们关注的一定是学以致用的东西!

书籍的种类、领域、版块众多,每个人的爱好、读书的类别等等差异也很大的!不同书籍、不同的读书目的,决定了我们从中得到什么!

每个人读书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所以从书籍中得到的东西会有极大的差异。

因此,读书多并非一定能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这一点老鬼是有发言权的!或许有人说写不出来就是因为读的少、读的不透,其实,不是的!读书目的中丝毫没有“写作”二字的人,读了一辈子书,都可能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好书籍来!这很正常的!

因此,要在读书时,脑子里装入“写作”这种意识,你才能注意书籍中下面的要素:

1、这本书籍的完整逻辑框架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籍,从来没有思考、梳理过这个问题!而只能叙述书籍中的部分重点内容而已。如果自己要写作,不注意梳理框架,那自己脑子里用原来是混沌的!

2、这本书籍中哪些地方或许是我写作中可以借鉴的素材、案例或者写作模式的参考?

当你脑子里想着这一点时,才会在阅读时额外留意!才会去关注甚至记忆某些章节、某些完整的段落、语句。

3、某一章节所谈的内容,是否是一篇自己写文章时可以借鉴的完整逻辑或者逻辑中的一部分?

因为文章不同于书籍,一篇文章几百字、上千字,顶多上万字,再多就没人看了!因此,文章所呈现的内容信息量、所发表的观点等等,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书籍中某些章节的关注,很重要!

4、结合正在阅读的某一本书籍,我从中得到了、悟出了、整理出了哪些心得或者对某问题形成了什么样的个人的逻辑、脉络?

书籍的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某个脉络来写作的。因此,很自然的会将很多内容按照自己的写作逻辑与思路来进行创作。而我们在将某些书籍通读或者反复阅读后,有可能从中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思路、框架。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书籍中的大量素材时,你就可以做到真正站在书籍之外看书籍了!

5、书籍中很多点睛的、准确的语言、措辞、语句的使用,是需要额外留意的!

很多人读书,看懂了书籍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思想。但是!但是!我们将书籍合上之时,无法准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原因是:我们找不到、记不住作者所使用的措辞、语句!

很多人读书,只读“意思、思想”,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要写作,那就请记住:“词汇”是必须要关注的!某些经典的语句是怎么使用的,也是要关注的!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例如:某个人和我们说了某句话,我们知道意思了,也感觉人家说的非常好、让人很舒服,可自己就是重复不出来!原因就是,没留意人家说话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的措辞!

因此,请在自己读书时大脑里装入“我阅读之后希望能够自己写东西”这个意识吧!没有这个意识,读书与创作之间的转化很难滴!

二、读书之外,请有意识的多看一些其他优秀的文章!

书籍与文章,两种题材的写作是有巨大差异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

一本书,至少几万字!而一篇文章呢?

几万字、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书籍,写作的框架组织、逻辑梳理方式等等,与文章的创作一定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

况且,同样一个人,在阅读书籍与浏览文章时,阅读的方式与关注点、兴趣点、阅读标准等等也是不同的。

因此,只看书籍,往往不够的!请大家要留意、拜读一些优秀的文章为好!

因为文章写作的构架有它自己的特点。无论任何题材的文章,与书籍都是有所差异的。

一篇文章开篇的方式、内容表述的逻辑、观点阐述的深度、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往往与书籍创作,有不一样的地方。

仔细的揣摩优秀文章的写作为好。

三、注意:不同媒介、平台上的文章,其创作风格、写作特点也是有差异的!

什么是好文章?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发表在报纸上、杂志上、互联网上的文章,因为介质的不同、浏览人群的不同,对文章写作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

即使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也会因为互联网上借助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用自媒体写作,我们就要清晰的知道: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因为阅读者阅读习惯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很多方面额外关注!

1、标题的使用,与传统媒体、平台的取标题策略方法是不同的!没有一个快速抓住他人眼球的标题,没人会点开!即使你写的内容再好,可能都没用!

2、开篇第一句话、第一段,如果不能迅速抓住浏览者的眼球、让其产生兴趣、欲望,很可能会被浏览者快速的关闭!——别问原因!这就是现实!

3、文章的字数如果达不到一个“值”,头条后台自动识别为不合格,不会帮你大规模推荐,你就无法获得大量的展示机会!别觉着不公平!别觉着自己虽然只写了三百字,但是字字珠玑。没用的!因为头条后台是极其审核,做不到完全合理的评判!

其实各个媒介上文章的创作、发表、展示、被阅读,都是有一定之规的。都不能做到让人可以任意挥洒!除非你已经是某个领域里的顶尖人士!

因此,研究所要使用的文章发布平台、媒介,也是很重要的哦!

说的残酷一点:这个世界,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让我们任意挥洒!都是有规矩的!否则你就没有机会得到展现的机会!例如我们过去常看的百家讲坛节目,你以为那些国学大师、大咖,可以随性的讲吗?编导会给那些大咖提出很多要求!否则,收视率起不来的!

好了,先说这么多吧。希望能给朋友们一点参考。

欢迎您能够【关注】老鬼,谢谢。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