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明天,高考就正式開始了。

希望即將奔赴“戰場”的勇士們都能夠超長髮揮!祝伏案苦讀三年的考生寶寶們,結果配得上自己的付出,輕鬆跨過重點線,名牌大學隨便挑!

不過,說起高考,相比今天的考生,古代的萬千學子可要苦得多。

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而那時的考生,並不比現代的輕鬆。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科舉制度,就是分科取士

當然,高考是現代才有的名詞,不過,考試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

比較規範正式的考試應起源於漢代。

漢平帝時,每年對在京的博士弟子員考試一次,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科。凡考中甲等者即可授予官職,謂之科甲出身。但這也只是科舉考試的萌芽階段。

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狀元之後二、三名分別是“榜眼”、“探花”。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怎樣獲得“高考”入場券

今天的高考,基本不需要任何門檻,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古時,最高級的考試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要想獲得這一資格,必須闖過六關

首先參加童子試、府試和院試三關,獲得“秀才”頭銜;

然後通過省學政巡迴舉行的歲考,闖過第四關,保住“秀才”的頭銜;

這樣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鄉試,連考三場中了“舉人”,才過了第五關,取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

“會試”一般在鄉試後的下一年春天舉行,也要禮部(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進行,也要考三場,考中了得到“貢士”的頭銜,才最終取得了“高考”的入場券。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獨木橋”比現在要難得多。


考試時間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現在提前了一個月,天氣相對適宜一些,有利於考生的臨場發揮。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對於試卷的類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總的變化也不大,但題量很大。根據所選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應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現在的高考試卷簡單,看似只寫作文,實則更復雜,是一考定終生。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寒窗苦讀比現代學生更苦

學生家長和教育人士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願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樣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現在家長陪考、送考一樣,古時父母也是很盡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古代考生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註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學習的科目主要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並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古人高考還要毛筆字漂亮,但那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習多年的成績,比現代的學生要痛苦多了。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當時預防作弊,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

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硃筆謄寫,稱為“硃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硃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後唱名寫榜。

明天可以的!看看古代“高考”,這都不是事兒!

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作為高考的過來人,小綠葉回想起最多的不是備考的艱辛,而是那段不會重新來過的歲月和沒有考取理想院校、專業的遺憾。

沒有真難,只有更難。但也請相信,世上無難“試”,因為終歸需要有人榜上有名,那麼,為什麼不會是你呢?

關於高考,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在這裡,讓我們為“勇士”們打打氣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權利人與我們聯繫,請於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