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独角兽企业IPO真的越多越好吗?

独角兽企业IPO真的越多越好吗?

独角兽IPO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独角兽企业拿到了IPO核准批文,其中就包括了药明康德、工业富联以及宁德时代。在此期间,药明康德已经成功完成了上市的任务,而工业富联以及宁德时代也加快上市的步伐。

独角兽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比较陌生。但是,随着近年来独角兽概念的不断传播,独角兽这一个概念似乎已经进入到家喻户晓的状态。然而,从独角兽上市的步伐来看,确实明显加快,就连我们邻近的港股市场,同样也在加快引导独角兽企业的回归上市。

如果按照独角兽的定义,一般需要符合这几个特征。其中包括了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获得了私募投资,但仍未完成上市的企业。此外,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则可以称得上独角兽企业。

实际上,从此前公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入围独角兽企业的公司名单有164家,且估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估值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多达10家。如今,在百亿美元估值以上的独角兽企业中,除了宁德时代获得IPO批文外,还有多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尚未完成发行上市的目标。

由此可见,假如超级独角兽最终得以上市,那么对资本市场的资金分流压力确实不可小觑。退一步来说,如果A股市场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那么对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同样可能会存在强烈的上市需求,届时对于资本市场的冲击影响也将会更加明显。

独角兽企业,往往代表着新经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潮流。但是,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的独角兽上市公司呢?或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到底有没有如此强大的承受能力来容纳如此多的独角兽企业。

实际上,对于不少已经发展壮大的独角兽企业而言,其自身已经完成了高速发展的过程,整体成长能力有逐渐趋弱的迹象。更有甚者,在早年已经完成了海外上市的目的,并享受了海外估值与市值大幅提升的过程,而如今却再度完成了私有化退市,并借助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契机回归至A股市场上市,摇身一变,回归A股市场之后,估值与市值再度增长数倍,而以往独角兽企业,却因资本市场的平台,发展壮大成为了巨无霸企业。

回顾这些年曾经通过私有化退市而回归至A股市场的独角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获得了A股市场的过高溢价。例如,奇虎360私有化退市时仅有93亿美元估值,但回归A股上市之后,奇虎360的市值却大幅飙升至最高3、40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即使如今股价步入调整,但依旧保持2300亿左右的市值水平。至于药明康德,当年私有化退市市值约为33亿美元,但如今回归至A股市场之后,总市值却达到了1300亿元人民币,私有化退市后为股票带来了较高的溢价空间。

如果通过资本市场这一个平台,让企业做大做强,并让更多核心技术获得国家保护,这本来也是一件比较积极的事情。但是,如果独角兽企业通过上市发展壮大之后,首要考虑的不是加大研发、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是更热衷于减持套现乃至把大量资金用作投资理财,那么鼓励独角兽企业加快上市,却并未给资本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有益之处,反而还加剧了资本市场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于独角兽企业的回归上市,更需要理性引导,而不是一窝蜂的引导上市。与此同时,更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严格控制上市后的变相减持套现等行为,并有针对性监控募资资金的投向与流向,防止部分独角兽企业打着各种好听的旗号,却背后上演着加快圈钱、套现等现象。

按照《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的独角兽名单,164家独角兽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募资压力,即使只安排百亿美元估值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回归上市,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也是不少。

实际上,对于独角兽企业的引导上市,初期可以挑选几家具有代表性、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核心企业,而这可以作为一种试探性的探索,降低市场的心理包袱压力。至于其余存在融资需求的独角兽企业,除了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以及股权融资方式外,还可以放宽其余融资的途径,为其打开更多的融资选择,而通过试探性引导上市的策略,有效降低独角兽企业一窝蜂排队上市的风险,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可以带来了阶段性喘息的机会。

独角兽上市,首要考虑的是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再者,就需要考虑到拟上市的独角兽企业,是否具有行业引领性以及是否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此外,则需要考虑到独角兽上市后的过高溢价风险,而未来会否存在变相减持套现等风险,这确实需要及早做好预防的工作。由此可见,对于独角兽上市,不宜过急,而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难免会对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气构成不少的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