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在石头缝里刨小康

在石头缝里刨小康

郁郁葱葱的森林,峰峦叠翠的群山,桔子飘香的山坡,四通八达的山间公路网,如果不是田地边裸露的一片片黑色石头,很难把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与石漠化联系在一起。

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被称为“地球癌症”,已成为岩溶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严重制约着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但如今走进西畴县,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石砌台地,记录着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当地将荒山石漠变为金山银山的新传奇。

石漠化治理的“西畴精神”

“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这是上世纪90年代,西畴县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制约脱贫攻坚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在今年初召开的的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件《关于推进云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提案》。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通过调研了解到,云南的大部分贫困地区人多地少,土地容量小,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力不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实施难、效益低。就当前来看,对各地石漠化成因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并进行深入具体的科学研究方面严重不足。

于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在石漠化中摆脱贫困的“西畴精神”不断提起。

青山森林环绕,村外桔园飘香,村边溪水潺潺的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村内青瓦白墙。村委会小楼外墙上写着“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

“2004年以来,村党员干部主动带动村民种桔子,现有460亩中有200多亩挂果,年销售收入不低于70万元,桔子多数出口越南,前年全村就脱了贫,现在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 江龙村党支部书记魏有权边说边带记者走进一片片桔子园。金灿灿的桔子把一株株桔树压弯了腰,桔子甜蜜的滋味如同江龙村村民的生活。

产业搬走了扶贫路上的“石头”

云南省是我国石漠化发生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的129个县(区)有118个县(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石漠化,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23.7 %,仅次于贵州省。在2016年最新颁布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中,云南省的65个石漠化分布县中,有45个为石漠化重点工程治理县。

“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由于缺水、石多、土薄、地瘦、树少等原因,群众增收致富极其困难。

近几年来,西北勒乡通过“刨石治水”“刨山修路”,确立了“种好一棵树、管好一片烟、栽好一朵花、护好一片林、养好一群牲畜”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种植的烤烟8500亩实现产值4134.7余万元;种植的苹果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万寿菊连片示范种植6500亩实现收入680万元,当地大批贫困户直接受益。同时还结合实际,挖掘观光旅游的新路子。

令人欣喜的是,西北勒乡绿色发展的变化是云南广大石漠化地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云南省把坚持绿色发展、治理石漠化作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目前,65个县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共治理岩溶面积9790平方公里。有效增加了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减少了薪柴消耗,石漠化土地面积较2005年监测时减少6.2万公顷,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另外,云南将石漠化治理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八角、花椒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在65个重点县种植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500多万亩,极大地带动了林农增收。

产业发展了,要摘掉贫困的帽子。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建议,要向国家、省申请取消在国家级贫困县实施病险水利建设、生态修复、交通设施等基础建设项目所要求的配套资金。整合各部门相关资金,发挥各类资金的聚合效应,加强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管理,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科学选定扶贫产业,广泛覆盖石漠化片区贫困村困难户。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重点培育特色农林牧渔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民族特色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