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美国人从不买我们眼中的奢侈品?

夏醉浅梦201719422


我们眼里的奢侈品和美国人眼里的奢侈品其实不太一样。

胡哥所接触过的200多个老外中,论穿着,美国人算是穿得很随性的,用某欧洲人的话说就是,美国人穿得真土……

这的确是事实,胡哥的美国朋友经常穿的是套头衫、花衬衫、T恤,潮牌可能有一些,但普拉达啊、Coach啊、Gucci啊之类的,还真没见他们穿过。

不要以为他们穷,这几位在中国开公司的老美都不穷,身价上百万美元还是有的。

那么在美国国内是什么情况呢?据胡哥嫁到德州的高中同学说,德州的CK内裤,正品,一条20美元,这个算不上是奢侈品。而其他如香奈儿、Gucci、巴黎世家等等奢侈品,价格要比国内低大概15%左右.于是她愉快的在美国做起了海淘……

其实从海淘代购这一职业这么红火就可以看出,国内外奢侈品价格是有落差的,要不然人家怎么赚钱啊?

那美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呢?

其实并不是不愿意买,而是消费方式不一样。

奢侈品是用来炫的,但不是在朋友圈,也不是在大街上,而是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如果你的圈子里大部分人都有某一样东西,那你也一定要有,这样才合群。如果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你最好也不要有,这样也不合群。

这就是阶层决定了消费方式。

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不同,中国每天都会有富人产生。而美国的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了,每个阶层消费能力都不一样,有奢侈品消费需求的人毕竟是少数。

试想一下,你的收入在开支完日常消费之后只有一点盈余,你还会不会去买奢侈品呢?要知道美国人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以及储蓄率最低的人群之一。

而在美国人看来,真正的奢侈品其实是教育,特别是私立教育,这才是需要花大价钱的地方。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长得好看的都点赞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国的逗比生活,欢迎关注嘿老外头条号!】


嘿老外


华人移民来美国后,大多对奢侈品越来越看淡,因为在美国,奢侈品为你带来的快感性价比不高,不值得去追求。当然,如果你来美国后主要还是在中国人圈子里生活和工作,那这个过程要长一些。

说奢侈品在美国很便宜,不太准确,几千上万美元的一个包包,对工薪阶层来说也是很贵的,而且美国也有死贵死贵的另一些奢侈品如量身定制的特制品等。要去追求的话也是有可能的。

华人刚来美国,也往往喜欢名牌和攀比。渐入社会后就不那么在乎了。究其原因,当周围的人都不攀比时,你的攀比心就显得很可笑了。

我有个女同事有一年圣诞过后提了老公给她买的一个至少几千美元的包来上班。放桌边窗台上好久也无人注意。她忍不住向同事提了一下。谁知道有位同事没听太认真,冲到窗台边指着漂亮包包旁边一个纸包袋说:你给大家带(节后)零食来了?!

如果你的奢侈品包包没有人注意,谁还花这么多冤枉钱呢。

在物质不是那么丰富的50年代,美国人也攀比物质,这就是英语中所谓“赶上(邻居)琼斯家”那句话(“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流行的时代。后来物质丰富大多人过了温饱线,物质如穿戴名牌开豪华车,就不再是你生活过得有多好的证明了。

我们子女都在美国出生长大,同学中家庭经济情况上下差很多,但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从未听过他们同学间有谁攀比过穿什么用什么。倒是有时听女儿说起谁谁手机里的音乐收藏“很酷”;儿子会赞某个同伴游戏打的很好。

最最重要的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种人在物质达到丰衣足食程度后,各自的追求不尽相同。我们华人希望小孩子在学校功课好,但他们同学的老外父母,对孩子成绩的关注,远不如他们对子女的体育的热情。每次学校有体育比赛,平时不见面的那些老美家长必定到场,为子女加油。

最后,美国崇尚个人自由,同时又尊重其他人的选择,所以很少有什么可引爆大家相互攀比的东西。我们周围的美国人尊重各自的隐私权,各家不管他家事。而我们中国人相互之间太过紧密,就容易追求同样的东西。大家都挤同一独木桥,自然很挤了。如果象美国人那样各自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攀比就会少很多了。名牌也不再会是众人追求的东西了。


ningwang98


美国人买奢饰品,但并没有蔚然成风。

有一位朋友从中国买了一个假名牌,穿着上班,她老板第一句话就是:哇,看来给你的工资太高了。当然是一句玩笑了,这位朋友赶紧解释这是假名牌,靠您给的那点可怜工资买不起真的。

美国也有假货,我的一位黑人同事经常去纽约淘假货,还有一位菲律宾同事的爹妈每次来就带两箱子假货,然后通过菲律宾裔摊贩出手,这就是因为美国人也认名牌。

我家附近有一个奢饰品的购物中心,从那里的顾客组成来看,外国人的比例不小,本地人移民的比较也不小。就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来说,黑人爱买奢饰品,甚至和中国人一样块,钱都花在这上面了,白人顾客相对的少点。

很多美国人不买奢饰品的原因是因为买不起,有车贷房贷学费贷,还有存养老金子女教育经费,哪里还有余钱买奢饰品。有余钱的话他们一样会买。

美国人注重个人隐私,有能力的人买了奢饰品也不会到处张扬,其他人也不关心他人的鸡毛蒜皮,这样给人以美国人不买奢饰品的印象。


京虎子


我觉得是商品品质导致的消费习惯差异吧。

普遍来说,美国人是个被商品宠坏了的消费人群,而且非常现实。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无论是不是名牌都是非常注重品质、细节和声誉的。品牌产品早已经进入家家户户,不足为奇。而奢饰品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主要注重一个“少而精”、真真的品质和售后服务。件件产品都如珠宝般, 比如说:限量版豪车、包包、首饰、奢侈护肤品等这类产品。这个人群本来就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从头到脚就图一个稀有、超贵来体现自己的成功和经济实力。而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不会去购买的,也没有这种欲望,更不会为此省吃俭用。相反省吃俭用地去买,别人会觉得你很傻、虚荣、被看低。不管是实用性还是外观上,一般的品牌产品(甚至非品牌产品)都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缺乏经济实力,非常便宜而且质量还不错的非品牌产品也处处可见。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普遍来说国内的产品非常缺乏细节, 本来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完美的产品,却给人一个差强人意、不上档次的感觉。甚至有的时候连基本的清洁都不做(东西买过过来有时候都是脏脏的),让人感到不干净、不卫生。更多的是品相不好,使用时不得手,易损坏。设计时没有注重细节,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尽管包装漂亮但是不切实际。我想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左边的的是星巴克的包装,为美国人饮用咖啡的习惯而设计的。因为美国家庭、办公室基本都是有咖啡机的,因此产品设计主要考虑到的是如何在产品开封后的保鲜。封口密封性能非常好,而且打开后的封口处也不容易被损坏而导致储存上的不便。封口处的金属条非常便于使用后的再密封。保鲜效果好,每次打开都可以闻到浓郁的咖啡香味,直到最后“一滴”。

右边的这一款是国内产品。单独的茶叶样的包装袋,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饮用习惯,而且是单独密封的一次性小袋包装,使用后没有再次密封的必要。每次打开都有咖啡的浓香味,直到最后“一包”。这些都应该打满分的。遗憾的是,外包装采用了抽纸的包装形式,纸盒使用的材质比较差、脆弱,由于咖啡小包是横向排列成一排的,使用时需要用力把小包装袋“拽”出来,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抽纸”口的破裂,展示效果立即消失。咖啡作为一个高雅而高消费(跟价位没关系)的产品这是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品相”和档次。再看看“请从这列打开”的字样和箭头标志:设计时的箭头是指向开口处,而标记上的白色箭头却指向的是相反的方向。 这个产品包装设计和理念本来是很不错的,假如没有这样可笑的印刷错误,再把排列在里面小咖啡包的排列方向调整一下,尽管可能包装盒的材料差一些,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使用问题。

说到底,我认为还是商品品质和细节设计等因素导致的消费习惯上的差异。


Dr杰尼科学护肤


作者米叔,资深媒体人,旅美学者,在美日欧生活多年,自媒体“这才是美国”“这才是日本”“这才是欧美”的创办者。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准确。

我首先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美国人购买奢侈品。

  1. 我在West Hollywood旅游的时候,非常多次的看到劳斯莱斯、法拉利和宾利等名车。只有一次我看到了司机是亚裔面孔,其余的都是白人或者黑人。显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美国人是热衷于奢侈品的。
  1. 需要承认,在很多华人的聚集区,如纽约、洛杉矶和三藩,奢侈品店的数量很多,并且这年头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国人游客前来购物。中文广告在美国购物广场和奥特莱斯也屡见不鲜。



但是,美国的奢侈品店也不仅仅在华人多的地区。例如,如果去好莱坞周边(包括West Hollywood及Santa Monica Blvd),可以发现非常多的奢侈品店。虽然华人在洛杉矶很多,但在上述区域不算多数。因此,这些店的顾客显然包含了华人以外的人群,如当地美国富人。


类似地,对于奢侈品牌LV,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美国的店面分布。可以发现,其存在于田纳西、阿拉巴马、南卡和印第安那等州。这些州的华人数量非常有限,因此显然不能构成消费的主力军。此外,LV在底特律也有店面。我们知道底特律90%以上的人口是黑人。可想而知,购买LV绝不是华人的专利。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美国人不买奢侈品的错觉呢?

  1. 早一辈华人由于语言和知识的局限,与美国人交流有限,更很难接触到美国富人。因此,他们对美国富人购买奢侈品的了解不多,造成了错觉(可以参考另一偏关于唐人街的回答)。
  2. 九十年代起国内兴起了所谓的“心灵鸡汤”。这些鸡汤通过编造谎言(例如美国孩子更为独立,也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来达到崇洋媚外的目的。我不止一次读到这样的鸡汤,说美国人不买奢侈品,不虚荣。显然,这是谎言。现在Youtube上年轻的自媒体年轻博主们,赚钱后都是购买各种名牌、添置各种豪宅。
  3. 严谨地说,相比于中美两国中产阶级,美国中产家庭对于名牌的渴望和追求比国人更理智些。他们添置奢侈品是一件很轻松事。根据数据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平均收入在6万左右,这样的收入要购买心仪品牌并不是难事。另外,我发现有意思的现象,非裔比白人更热爱购买奢侈品牌,平均每月使用工资的28%来购买它们,并且外媒也为此专门报道(下图)

因此,就题目而言“美国人不买奢侈品“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是每个美国人都买奢侈品。但同样,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买奢侈品。

是否购买奢侈品,更多是经济问题,而不是国别问题。


这才是美国


在美国时间不长 ,3年左右 去过几个大城市. 拿LV的美国人挺多的, 正品的 (别问我怎么知道) LV店里人很多的, 其他店人就很少. 但买假货的也很多 一个朋友就是做假货生意的 但买家以黑人居多。 LV店里人就像LV是白菜价一样, 我第一次见也是震惊的. 但事实就是这样.


爱漂亮的猫咪


之前在外企呆过一段时间,我的同事都是美国佬

平日里大家除了工作之外,不会聊太多的东西,直到有次我换新车了,请同事一起烧烧车,美国同事都很纳闷为什么我要贷款买这么好的车,我告诉他这是为了面子,他们表示很难理解。

我有时候会花钱定制一套西装,而美国的同事随便从网上就买了一套,美国白人对奢侈品的欲望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对苹果之类的科技产品还是非常喜欢的,去美国交流学习过一段时间,接触了很多人。

购物的时候发现那些买奢侈品的都是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美国的黑人对奢侈品的痴迷,堪比中国人,而美国的白人家庭,并不是不想买,只是因为各种生活压力各种费用,而不去奢求买那些奢侈品。

美国人并不是不买奢侈品,可能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买不起,国内山寨太多,所以容易让人误会,但是中国对奢侈品的疯狂,真的很可怕


共享人才


在美快2年半了,自己的穿搭用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是快被同化了。衣橱里基本都是各种T shirt ,牛仔,平底鞋,凉拖,只有一两件稍微正式点的裙装。因为平时你根本用不着,老美的日常穿搭太随意了,基本都是休闲运动,(除了银行,车行,教育机构可能穿着正式些),更是很少看到奢侈品,反而是中国满大街的LV,Gucci。老美的钱大多花在玩上,度假,hiking ,滑雪,游轮,极限运动。我们国内的虚荣、攀比,让自己太累,都是为了面子而活。而这边,没人关心你穿多少钱的衣服,背什么包,开什么车,至少在生活状态上比较真实放松。


蝴蝶兰294


同在中国,由于地域差异,其他地方的人以为陕西人顿顿羊肉泡馍,以为青岛人天天吃大虾,更何况是隔着一个太平洋的美国呢?

美国人不是不买奢侈品,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接触的美国人群少,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只能从统计数据上分析,但群体消费习惯不代表个体消费习惯。

美国好莱坞的女性们、纽约上东区的名媛贵妇们就是消费奢侈品的常客,甚至在上东区,有条变态的不成文规定:衣帽间若没有一个铂金包,那就相当于没地位!



纽约时报还曾报道过,接送孩子都能变成贵妇们的红毯秀!



国内部分人群现在经历的消费习惯,部分美国人也经历过,总体上,许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观是非常理性的,不会购买超出自己日常消费的物品,同样的钱,宁愿花在生活与度假上,不愿花在奢侈品上。

虽然整个社会群体经历过非理性之后变成理智消费。但是,放到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中,今天依然有不少美国年轻人也会非理性消费,只不过绝大多数中国人没遇到过而已。



另外,国内人认为的奢侈品(服装鞋包配饰)均是欧美品牌(国内也有,只不过知名度没有那么广,也不敢卖香奈儿的价格),收入的差距意味着对同样售价产品的接收力不同,同样是公司小职员,在中国可能需要攒半年的工资,在美国可能就是一个月的工资而已。

当然,物以希为贵的道理在哪儿都行得通,奢侈品对国人来说意味着舶来品,旗袍对美国人来说也是舶来品。今天在美国存在大量崇尚国外元素的人群,例如不少好莱坞明星喜欢中国旗袍,中国老师傅制作的旗袍对不少美国人来说是梦寐以求却求不到的华服。


魔女心经


首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眼中的奢侈品大概是哪些方面。众如LV,香奈儿,阿玛尼等包包服装类奢侈品,卡地亚等珠宝品牌还有一些劳力士等手表品牌。

其实在美国这些品牌同样是作为奢侈品的,依然有很多人购买,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人不买这些奢侈品牌呢?



购买人数

购买人数相较没有中国人多,从很多数据看以为美国人不会去购买,这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逛街路上在中国可能会更长见到这些奢侈品,而在美国街头会相对较少。

态度不同



理念也有不同,在美国相对来说这些奢侈品价值并没有在中国高,而且在美国人们并不太多在乎奢侈品,相较很多国人喜欢要面子,要享受。认为奢侈品会带来一定的精神享受。

概念不同



在很多方面表明,美国人认为的奢侈品不只是这些,包括中国的旗袍,桑蝉丝,丝绸等都是他们眼中的奢侈品。

所以并不能说美国人就不买奢侈品,只是观念有所不同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