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诚然,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最迷人的方面之一是,我们有“把自己视为善良、理性的人”的动机,以及这种需要是如何经常引导我们从事既不善良也不理性的行为。

——艾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有读者后台留言说五一不准备出去玩,想待家里多看点书,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推荐。正反君从以前分享过的好书中,选了对我们常规认知有很大震撼的4本,做一个五一书单推荐给大家。

第1本书名叫《深度工作》,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书中作者说,他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这两类人在当今这个由科技分化的新世界,都掌握这两种获得成功的核心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的能力呢?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作者特别强调:不论你是一名电脑程序员、作家、市场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企业家,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如果探究一番远近历史中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第2本书叫《社会动物》,书中一开始就从人性本能揭秘:男女交往时,双方心里一般都会有些什么见不得人的盘算?

这本书几乎处处让人长见识,作者用小说的形式,对两性、爱情、婚姻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做了一番有趣的剖析。比如书中指出:

女性的大乳房并不会在哺育下一代时提供更多的乳汁。女性的乳房进化到现在这样大,并不是因为营养学的缘故,而主要是为了向男性的大脑发送原始本能的性挑逗信号;

相比于身材普通、脸蛋诱人的异性,男人们通常更喜欢身材诱人、脸蛋普通的异性。一般而言,女人不容易像男人那样被外貌所引诱,这种特征几乎让色情行业损失了整整一半的潜在市场。

作者提到,男人可以通过“一眼就能看出的生理特征”来选择配偶,而女人不仅仅为了性生活来选择对象,还必须考虑到伴侣的陪伴及其对家庭的帮助。当女人看上潜在的对象时,她的交往计划比男人要慢一拍。这就是男人总是更急于上床的根本原因。

尤其看了第一章对男主女主初见时的心理描写,正反君终于理解为何有人会说,爱一个人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对TA有欲望,

因性而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甚至还说男女间因性而爱的爱情最可靠。当然,这说得有点绝对了。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第3本书是关于人性和社会群体心理研究的经典之作,书里面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让很多读者的认知备受震撼。

该书的书名与前文介绍的《社会动物》仅一字之差,是一本叫

《社会性动物》的社会心理学名著,作者是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的艾略特·阿伦森。

该书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乃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堪称“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PS:看到对这位作者和这本书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下意识的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也下意识的觉得书中所说的很可信?这便是书中关于“人的潜意识和社会影响”的深层研究。

这个内容较深,就先不做介绍了,这次重点跟大家说一下书里面研究得出的,让人发冷汗的旁观者效应,作者从具体事例开始写道:

一位名叫埃利诺布雷德利的妇女大白天在纽约第五大街采购时,一脚踩空跌断了腿,躺在那里休克近40分钟,几百名过路者竟无一人上前帮忙,他们只是停下来呆呆地看一会儿,便继续走自己的路了。

为什么旁观者不去救助?是大城市里的人对别人的危难无动于衷吗?

是他们已习惯这样的灾祸,因而对痛苦和暴力变得漠不关心吗?这些旁观者是否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不同?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为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约翰·达利、比布·拉塔内及其同事进行的一系列巧妙实验。他们假设,许多人目击惨案减少了任何人去救助的可能。即是说,周围有许多人这一事实,并没有增加某人去救助的可能性,实际上反而减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去救助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想,但它是否正确呢?比布拉塔内与朱迪斯罗丁围绕着“痛苦的妇人”的主题,设计了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一位女实验员让大学生填写一张调查表。她说:“我有事出去,等你们填完了我就来。”然后穿过一个可折叠的门帘到隔壁房间去了。

几分钟后,她上演了一次“事故”。大学生们听到那个妇女爬到椅子上的声音,随后又听到劈哩啪啦的响声(实际是从隐蔽的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好像是椅子倒了,把她摔到地板上一样,然后还听到她痛苦地呻吟和哭叫:“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我动不了,噢,我的脚脖子哟!我挪不动它。”哭叫声大约持续了一分钟,以后逐渐平静下来。

研究者感兴趣的是被试人是否会去救助那个妇女?实验中的重要变因之一,是被试人是否单独留在房间里。单独留在房间里的被试人,有70%的人去救助她;和陌生人一起留在房间里的被试人,只有20%的人去救助她。

这表明,他人在场抑制了人们采取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为

旁观者效应。在后来的谈话中,与别人一起留在房间里未去救助的被试人说,他们之所以认为事故可能不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同伴没有采取行动。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关于“旁观者效应”和“只要有可能,人们会尽力避免帮助别人”的这种心理,另一本叫《路西法效应》的社会心理学名著也提到过类似的研究:

就是在70年代,美国纽约经常发生一个女孩当街被强奸犯追着,在众目睽睽之下实施强暴的事件,以及在上百号人目睹的情况下,有人在街上被人砍得满身是血,边跑边叫,却没有人去管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发生,这些人就越不会介入跟帮助。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只有三个人在场,这三个人说不定就会上去摁住凶徒,但是人一多的时候,大家反而不敢动,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不需要做什么,其他人会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人是一种服从的动物,是一种群体的动物,我们总是对其他人有期盼,我们也总是希望满足其他人的期盼,于是这时候我们就丧失自己的一个良知判断的能力。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全名为《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的这本书,重点不在上述的傍观者效应,而在它的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一上面。这本书是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受试者,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和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发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写成了《路西法效应》这本大作。

曾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丨五一书单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