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對清朝的評價比明朝好很多?

錮轆


題目的說法,不見得是對的。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還是少數民族政權,其實評價一直都不高。尤其是近年來,讚賞明朝的聲音日漸狂熱的情況下,清朝甚至是被黑的一個。


1、落後捱打的弱雞形象;

滿清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副落後捱打的形象。清王朝的後期開啟了中華最恥辱的歷史時代。隨著1840年,西方列強在珠江口外的一聲炮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隨後的一個多世紀了,我們飽受欺凌,飽受侵略。而這些罪名基本上都推到清王朝的身上來。


這使得清王朝成了黎明前的黑暗,成了封建制度衰亡的替罪羊!所以,清朝的形象和聲音都不好。什麼文字獄、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割地賠款、東亞病夫,這些都成了清朝的標籤。

後期的罪責,讓很多人將清朝前期對中華所做的貢獻都抹殺。事實上,清朝前期的文治武功,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和推動。


2、非漢人王朝;

滿清畢竟是滿人為統治階級,他們雖然嘴上提倡滿漢平等,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當年孫中山先生的口號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意思很明顯,就是不承認清朝的合法性,認為他們是蠻夷,要驅除之。


而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上,還存在這樣的字眼,這其實都在標籤化清朝。

題目所說的明朝評價不高,小編想,這主要是基於清朝修史的說法。如果像閻崇年這類只引用清史的“學者”來評價清朝和明朝,自然是會褒獎清朝,抹黑明朝。

但在廣大網民的眼中,清朝還是普遍不如明朝的名聲好的。


這些歷史要讀


官方評價體系看史書。

多數人對明朝的評價源自《明史》,這是一部由清朝官方修訂的史書。那《清史》呢?不好意思,我國還沒有。目前流傳最廣的《清史稿》是由滿清遺老主持修訂的,還能把自己說差了...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根基不穩,未能全面開展。康熙四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乾隆四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請注意,是官修。

清朝修明史,你覺得能把明朝寫多好?滿清入主中原的順天承運往哪擱...

清史由誰修呢?中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設館編修官博清史,由趙爾巽任館長。這個趙爾巽是漢八旗的正藍旗出身,官至湖廣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第一個在東北拉起大旗反對民主革命,是保皇派中的中堅份子。他任主編修清史,什麼味道聞不出來?

不過這幫豬尾巴史學水平有限,一堆錯誤漏洞,歷經十四年編撰,不配做為正史,僅作為參考資料喚作《清史稿》。真正的《清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2年啟動,至今沒有定稿,期待還世界一個真正的清朝。


足球大玩家


中國自古有給前朝修史的傳統,清朝給前朝——明朝——修史,那也是符合傳統。不過,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在裡面,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得國艱難,所以沒有自信心。為了給天下臣民強化灌輸一種理念,就是我們大清國是遵循天道得國,前朝那是腐朽透了,是實在爛泥扶不上牆,老百姓已經實在沒有活路了,我們才冒著生命危險入關,為的是替大明教訓一下流寇李自成等反賊。後來李賊完蛋了,天下不能無主,我大清先祖就勉為其難的挑起重擔,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你們老百姓過好日子啊!

所以,明朝不能被描述的太好。既然明朝那麼好,搞不好就有人懷念。如果明朝是一個垃圾朝代,那麼我們大清就是來搭救你們的,是拯救萬民於水火。你們漢人感激我們還來不及呢。造反?那叫忘恩負義!

查一查大清皇帝御定的官修版《明史》,編纂者是一批清朝的官員,比如范文程,萬斯同,張廷玉等等。其中一些人還是大清國的一品大員,高官厚祿。俗話說,"端別人的碗,受別人的管",這些當官的拿著大清的俸祿,自然要體察"聖意"。何況,大清康乾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厲害的時期,窮酸秀才隨便寫寫詩詞,都可能莫名其妙被砍了腦袋,給前朝寫史,那可是腦袋掛在褲腰帶上面,誰不想多活上幾年?

話說回來,其實明朝和清朝都不是什麼特別好的朝代,充其量算是及格罷了,各有各的優缺點。我們應該學會甄別史料,會查原始資料,而不是僅僅看官修的文章。


懷疑探索者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達人,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穿越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問題我們先一分為二看待,先說說為什麼對明朝的印象差。

首先說說大部分吃瓜群眾對明朝的第一印象:“朱元璋殺功臣”,“錦衣衛”,“東廠太監”,“皇帝昏庸”。

我們所瞭解的明朝,大部分都是通過《明史》流傳下來的。而《明史》的真實性,我想大部分有所瞭解的人都會呵呵一笑了。《明史》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多時間,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史書)也只花了兩年多時間。而明史前前後後九十年,可想而知到底修改了多少了。

《明史》從頭到尾都由滿清皇帝終審定稿。清廷的幾位皇帝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照辦。所以說,今天我們所瞭解的書面的明朝,實在是出於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滿清 妖魔化了的明朝,是與歷史的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而接下來我們說說為什麼很多人對清朝評價比較好。

清朝從康熙開始就開始出現文字獄,到乾隆時期到達頂峰。不光篡改前代歷史,同時美化本朝歷史,一旦有揭露清朝惡劣行徑的人,基本都被殺了。

而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由於種種原因也沒有清算滿清皇族和遺老遺少,導致後期歌頌滿清的聲音一直都在。

新中國以後,特別是新世紀後,有一大批清宮戲上映,《戲說乾隆》,《康熙微服私訪記》,《宰相劉羅鍋》,《還珠格格》,《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等。不管主觀還是客觀,都在或多或少的洗白滿清。年少時的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天真的以為康熙乾隆真的是為國為民的好皇帝。

本人也是上高中大學開始看多了史書,才慢慢了解真實的滿清。更別說其他從小看清宮戲長大的人,肯定從小就對滿清有好感。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歷史的天空history


第一,因為明史是滿清編的,清史還是滿清遺老編的,六百年的話語權。所以你才看到大量離譜不合常理的故事,例如死在張士誠地盤的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了;一個則字七八個案子,文人居然不懂迴避,滿清的幾百文子獄沒一個相同的,還出過傳授迴避文子的書;十多萬建築面積的故宮裡生活了十多萬太監,他們怎麼睡的;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就是不處理公務,他和內閣六部批閱奏摺沒停過。

第二,明朝中後期對文人優待寬鬆,他們指責謾罵君王朝庭成了撈名望的手段,寫了大量嘲諷君王的野史小說不受處罰,例如朱元璋的,朱棣的。滿清則通過幾百個文子獄讓他們閉上了嘴,連拍馬屁沒拍好都要處罰,所以沒人敢寫滿清的壞話。

第三,東林們的賣故國求榮。為了推卸自己在明末的糟糕表現和責任,東林們千方百計取得了明史的編撰工作,顧炎武編了亡國不是亡天下的鬼話,其實按他們自己所說的標準也根本達不到,並且通過抹黑明朝來證明自己投降的合理性,還寫了大量改編的故事。編撰《明史》的萬斯同、黃百家一個是黃宗羲弟子,一個是兒子,黃宗羲坐鎮幕後當顧問。還有參與纂修《明史》的潘耒是顧炎武弟子。明史的總裁官徐乾學是顧炎武外甥。一群無節操的傢伙。


中國歷史探索者


看了大家的回答,總體一個評價就是說明朝差的,基本都是滿清及其後代洗白滿清,抹黑明朝。即使很多人舉了大量史實來證明,也無濟於事。

明朝滅亡已經374年了,沒有任何見證人還活著,能用於證實歷史的除了《明史》外,就是各類文物了。如果《明史》說的話不可信,那應該相信什麼?正史不信信野史?信地攤文學?

“明粉”們眼中的“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無兩宋之歲幣,無漢唐之和親”正是被罵得最慘的清史學家閻崇年說的,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中評說《明亡清興60年》時總結出來的。而閻的說法是來自於他長期對明清歷史的研究。如果《明史》不靠譜,上面幾句話用什麼印證?

清朝評價比明高,最重要的是領土傳承。明朝滅亡前夕,有效統治的領土不到500萬平方公里。清朝滅亡時,清庭把1100多萬的土地交給了民國。這其中多的600萬,就是今天廣袤的中西部地區。

其次是兩朝的統治階層和制度對比,明朝有幾個異於各朝的地方,一是太監專權,由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後世之君不得不依靠太監協助治國,逐漸形成了太監干政的傳統。二是特務統治。這也是源於老朱的功勞,錦衣衛和東西廠“聲名遠揚”,也是明朝加強皇權的有力證據。三是明朝的各種奇葩皇帝,就不一一列舉了。


華哥雜談


誒。

明史,前後90餘年才編寫完成,還是由明朝的降官帶頭,你覺得這群狗腿子能不添油加醋的抹黑舊主子嗎?這樣一來可以讓新主子開心,二來又可以證明自己的背叛理所應當。

真是一群當了婊子還立牌坊的無恥文人。

清史稿,是滿清遺民寫的,這些人思念舊朝,想著他昔日先祖的榮光,言語之間多為讚美。

那些說清朝無昏君的,那麼咸豐出逃算不算昏庸無道了?

難道這個時候又要說,外國太強大了?

或者又要把鍋甩給前朝,怪前朝的閉關鎖國嗎?

真是一頂大帽子呢。

明朝不是最好的,甚至整個封建王朝,哪怕是所謂的盛世,也不能如今天般的強大。

但是,明朝也絕對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差勁

為什麼明朝會被黑這麼狠?

那你去歷史上查查,但凡惹了儒生的,有青史留名的?哪一個不是遺臭萬年?

黑明朝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是輸的一敗塗地。

但是也先兵臨北京城的時候,那一場北京保衛戰打得何其漂亮?

皇帝被俘,宋朝的方式是南遷,趕緊跑,然後給錢。

清朝,雖然沒有被俘,但是,清朝君主但凡有一些骨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你別跑啊。

身為君主,上不能死於社稷,下不能保境安民。

這麼多年的勤政,都幹啥了?這就是所謂的清朝無昏君?

好,咱們不互相指責小辮子,畢竟一個王朝,黑料都不少,但是,說什麼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之類的話,是不是太過無腦了。

在明朝,有一個職位叫言官,天天屁事不幹監管著皇帝,皇帝但凡喜歡點什麼,不合他的規範了,他就死諫,為了名留青史,為了彈劾而彈劾,一群文化流氓。

皇帝,殺又不敢殺,畢竟古來就有刑不上士大夫一說,你殺了,人家殺身成仁,名留青史,你是暴君。

不殺吧,天天吵架,皇帝無奈,然後就打屁股。

這些人,都是讀書人,都是筆桿子能殺人的主,黑起來人,不眨眼,罵起來人,不吐髒字。

可以說,明朝無明君,這個效果,也有一部分就是這群言官造成的。

大家可以從盛世就可以看出來,這兩個王朝的區別:


整個清朝,我最佩服的,恰恰是妖魔化最嚴重的雍正。

登基第二年推行了攤丁入畝,極大地觸動了地主階級階級利益。隨後相繼推行了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及旗人自食其力等新政。

新政極大損害了當時的地主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及社會上層的旗人的利益。

然後就被黑成這樣。

不僅雍正評價不高,凡是對地主文人統治階級下手的,管你幹過什麼好事兒,評價都不高。嬴政,劉邦,朱元璋,XXX,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功勳巨擘們,流傳下來的黑料一籮筐一籮筐。反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趙家和民國,即使幹出了中國歷史上頂級屈辱的靖康之恥和萬惡舊社會,總有源源不斷的文人歌頌啊洗白啊。屁股決定腦袋,輿論的陣地你不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木劍溫不勝


誰說的對清朝的評價比明朝好很多?滿族後裔?

先說明朝最讓人詬病的供養皇族政策,給明王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清入關統治全國後,修明史非但不吸取明的教訓,反而變本加厲養了滿族全族。

再來說君王是否昏聵的問題,康乾盛世的乾隆數下江南遊山玩水,耗用國帑無數,所寵幸的和申貪汙數量之大,達11億兩之巨,讓後人瞠目,明君還是昏君?光緒連親政大權也掌握不了,讓一潑婦慈禧把持朝政而一愁莫展,更別說救國救民了,連自身都難保,在朝野上下的支持下終於親政,卻又被慈禧輕輕巧巧又奪權而去,如此無能算什麼樣的帝王?

更何況明已基本上是內閣負責制了,但到清朝,滿朝所望盡是奴才,試問清比明是進步還是倒退?

更不用說洪楊之亂時,清竟無可戰之兵,只能靠臨時徵招湘勇、淮軍、楚軍這樣的應急部隊來平定判亂,試問咸豐帝是明君還是昏君?

待到洪楊被滅,計劃裁撤由地方督撫臨時徵招的部隊,卻執行不下去,整編後掌控權又落入地方督撫之手,晚唐藩鎮局面重現,以至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國家已處於實際分裂狀態,致使敗於國力遠不如自己的倭寇之手,開啟了中國近代任人宰割的局面,試問清統治者昏還是明啊?

明雖亡於自身問題諸多,但對外政策上從不妥協退讓,君主雖談不上多清明,但最終祟禎以行動實現了君王死社稷,比咸豐,慈喜光緒望風而逃如何?

再來說領土問題,首先東北包括庫頁島當時就是明的疆域,並不是滿族入關後才是中國的土地,青藏高原明時就已是明和當地政府共管了。倒是蒙古、新疆、到清入關後鞏固的。但也同時在清未把東北外興安嶺的部分、海參威地區、庫頁島,新疆的好大一片、臺灣及周邊島嶼失去了。更不用說屬國朝鮮、疏球群島也被日本所佔,同時還簽訂了無數賣國條約,被列強以租界的名義佔了很多地方。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

史實如山,清帝王泉下有知,可有面目去面對明朝帝王?!


史可見證


清帝國繼承了明帝國的一些制度,卻弊端重重,閉關鎖國讓這個帝國越來越脆弱,不敢接受外來空氣,一成不變的體系使這個王朝和北方沙俄距離拉的越來越遠,歐洲列強稱霸世界已經成為必然,他們隨時會主動過來打開清帝國大門,沙俄的到來只不過是前兆,清帝國統治者仍不思進取坐著天朝上國之夢。嘉慶帝時疆域僅次於沙俄居於全球第二,從此,那些東北而來只會騎射的落後滿洲人自滿起來,認為只有大清才是世界中心,其他國家都是蠻夷。嘉慶帝的老父親乾隆帝對馬嘎爾尼送來的西方科技產品不屑一顧,自嘲天朝地大物博豈容蠻夷之物,那個太陽系製品和地球儀被扔進皇家倉庫,機械擺鐘用作觀賞,而當時大英帝國現進武器卻被乾隆拒之門外。乾隆想起他的爺爺康熙帝曾喜歡歐洲天文學,小時候弄不清那些天文物理學是幹什麼的,爺爺也沒告訴他,只說這是他的個人愛好。八十歲的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他和爺爺迥異,偏偏喜歡詩文書法,還愛搞些文字獄,造就貪腐大臣和珅。在武功方面,爺爺沒完成的他已經幫完成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準噶爾汗國欺負到爺爺頭上,葛兒丹從新疆越過外蒙兵臨北京,到現在我幫他打下了,回回平定了,清帝國收了新疆。他的爸爸雍正帝正是他博得爺爺疼愛才登上了帝位,乾隆帝認為自己具足輕重,康熙是定邊,雍正是勤政,他則是維穩,他享年八十九,剛好在跨入新世紀時去世,1799年。道光帝旻寧是乾隆帝孫子,他大婚時,乾隆老皇帝還不知道是哪位有名的孫子的大婚,當嘉慶帝永琰報喜是他二子婚姻時,老皇帝老年痴呆,傻傻的點點頭。他卻萬萬沒想到那個孫子竟是將大清帝國帶向真正衰落的關鍵人物。

乾隆這個跨將近一個世紀的皇帝,他兒時見到了爺爺康熙,晚年又見到了道光,豈不知大清毀到道光帝將來的兒媳婦慈禧手上。道光帝對國內穩定做的很好,但對國外卻束手無策,拒絕英國一切不公平條約,強硬的面對列強行徑,英法兩國以不改約為由,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武器劣勢也無法與列強抗衡,曾經驕傲自滿的大清面對外夷不堪一擊,道光帝嚇破膽立馬媾和。這場戰爭震動整個大清帝國,他們漸漸將自身威脅投向外面,而並沒想著怎樣吸取教訓,一次戰爭一完,列強感覺不過癮,認為你好欺負,又想來第二次,列強直逼北京,道光帝兒子咸豐帝逃往熱河,二萬清軍精銳在僧格林沁帶領下禦敵紛紛陣亡沙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直抄熱河,已經病危咸豐帝立馬召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弈欣留在北京談判,不公平條約一個接一個簽定。已經對東方熄火一百年的沙俄也趁火打劫,豪取掠奪。這時有一個女人公然站出來反對咸豐帝的魯莽行為,那就是幫助處理朝政的懿貴妃,她極力主張咸豐帝親自臨陣禦敵,留在京師,廢約再戰,尤其《北京條約》中中國妥協俄國割讓東北大片領土,因此把一切罪責歸咎在談判桌的恭親王身上,指責其因循萎靡。

那個懿貴妃到底是誰?竟然敢幹涉朝政,非議國政,還差點引上殺身之禍,那就是保守派加軟弱屈辱派的慈禧,沒想到到吧!這樣一個女人性情轉變成這樣多麼不容易啊!因時而異,這時的大清帝國面對的是內憂外患,對外面對列強戰戰節節失利,對內太平天國差點滅亡大清,為了保住大清江山,打不過只有屈服。1861年,咸豐帝一死,八大顧命大臣以肅順為首預想牽制兩宮,獨攬大權,權利被架空,甚至直接威脅慈禧,於是年僅27歲的慈禧先發制人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帝國最高權利,八大臣奪大權謀反為名被問斬。這還是開始,慈禧和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直到1881年慈安因故去世,慈禧才真正掌握政權,在朝政上,她漸漸排擠恭親王,以達到獨攬大權態勢。同治帝和光緒帝都好像在手裡緊緊握著的一把棋子,面對朝廷頹廢,國家衰敗,已無力挽回,為了極力維護滿洲族政權,只有搞洋務運動,外患成了清帝國最大隱患,後期,藩屬國漸漸盡失,為了利益,清帝國先後與法國和日本展開一戰。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中日力量懸殊,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走在中國之上 日本從此一直威脅著中國,中國戰敗後,為了挽救大清,光緒帝的意見和慈禧產生了分歧,開始想擺脫慈禧枷鎖,從腐朽皇權制度下手,實行憲政,於是在親信康有為鼓動下等發動了戊戌變法,奪取慈禧手中大權,刺殺慈禧。慈禧惱怒之下將光緒帝軟禁。1900年,列強再度欺人太甚,慈禧不得己向世界宣戰,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出北京,辛丑條約簽訂,為了擺脫外夷威脅拯救大清政權,清帝國在慈禧帶動下又一次媾和,鉅額賠款,喪失失地,導致國內人民紛紛造反,外患暫時解除了,內憂又橫生了,這次清帝國躲也躲不掉了。

1908年,那個掌握中國實際大權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走完一生,她走之前也沒忘記帶走光緒帝,光緒帝和他同一天離世,兩人屍首共奉在大殿上。新皇帝溥儀即位,廣州和武昌先後爆發起義,革命軍與清軍展開激戰,由南方北上,各省見勢宣佈獨立。1911年,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形成南方新政權,與北方清帝國形成對峙,中華民國建立,最終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龍文說史


作為吃瓜群眾,在悟空問答上看到這個標題不禁想起幾年前《百家講壇》清史專家閻崇年老師在無錫售書籤名時被一年輕男子掌摑的往事,媒體報道,此人主要對閻老師所持學術觀點不認同,閻老師被打之後,現場更有人大罵“漢奸”、“活該”。

其實,關於清朝是否好於明朝,大咖和吃瓜群眾的看點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判斷。

如果按照美國的中國現代史學之父--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的觀點看,中國明清近500年的歷史應該以1842年為界區分為兩段。1842年之前的中國歷史是“傳統中國”的一部分,而“現代中國”則從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帶來的西方“衝擊”開始。

一般來說,說清朝好於明朝的基本都是對歷史研究透徹的大咖,他們按傳統中國的標準以當時時代觀點,來評價明清兩朝,痛恨清朝讓近代中國處於半亡國狀態的吃瓜群眾,往往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近代中國的國仇、家恨。

一種是以史為鑑的標準,一種是今天看過去的眼光,自然產生強大的分歧。

那麼從治國、安邦、定天下的角度來看,清是否好過明呢?

談治國不得不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在評估因分封帶來的割據戰亂後,採用郡縣制,在隨後十多年中,暴政導致的起義、叛亂需大量軍隊鎮壓,然而,沒有分封制後的秦,將軍、太守的忠誠度都遠遠弱於有血親關係的兄弟,而贏姓子弟未獲分封導致國家出現問題無人來勤王,最明顯的是鉅鹿之戰,章邯與項羽不是血戰到底而敗,而是章邯率20萬大軍投降後獲封,漢書評秦“孤立而敗。“

但秦的治國思想,卻得到了後世朝代的認可,有了百代行秦制的說法。

漢劉邦吸收秦“孤立而敗“的問題,採取”半郡縣半分封“,後又導致”七王之亂“,漢武帝用推恩令解除分封的威脅,然西漢末年又出現外戚干政而亡。隨後各朝各代吸取前朝教訓,不斷在前朝制度上打補丁,到清朝時,這個補丁已是傳統中國最完善的制度代表,從制度本身而言,清的制度是好於明朝。

有了好的制度,必須要有人去執行,那麼誰是CEO,自然是皇帝。而清朝的皇帝是歷史上最勤奮、勵志的皇帝。

清朝制定了近乎殘酷的皇子教育制度,皇子們早上四點進宮,下午二點老師出宮,皇子皇孫們還要接著學滿語、練騎射功夫。乾嘉時期著名漢學家趙翼曾經在軍機處值夜班,經常看到皇子們披星戴月、秉燭勤讀的一幕。他發自內心地說:“我們這些靠讀書掙飯吃的人尚且起不了這麼早,何況天生富貴的皇子日日如此!怪不得人家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而觀明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的朱大爺、搶了侄子皇位的朱棣,荒唐的皇帝多於勤奮的皇帝,就這一點上,在傳統中國的範圍內,明確實遜於清。

大清帝國是傳統中國範圍內壃域最廣的帝國,將這個史無前例的帝國統治了300年之久,更多在於其全盛時期發展出比之前任何朝代都更高效的行政管理和溝通體系。

清的人口是傳統中國之最,卻能養活眾多人口,生產力水平遠超歷代、經濟管理體制也較之前世界任何地方更有野心,也更有效。

在文化領域,清的美學作品不能與唐讀、宋畫、明瓷相比,但其活躍兼容的文化在這些領域卓有貢獻,且在小說、戲劇,甚至印刷報刊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上開疆拓土。

從這幾點來說,在傳統中國的概念中,清是好於明朝的。

但是進入現代中國時代,即1842年以後,傳統社會的制度、文化、經濟都不能與海洋文明博弈,清成了吃瓜群眾痛恨的時代。

現代中國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個帝國進入新的博弈階段,即使換成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只要仍處在上古的思想文化體制之中,都無法避免清的結局,這個階段明清無對比性,這個階段是世界新秩序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