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三眩定暈湯治療老年眩暈症療效觀察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是人體本身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病人感外物或自身旋轉搖晃、平衡失調,主要表現為頭暈、站立行走不穩,常伴有視物旋轉、噁心嘔吐、耳鳴、全身大汗、面色蒼白甚則昏倒等自主神經系統反應症狀。在現代臨床中多見於美尼爾綜合症、腦血管疾病、頸椎病等疾病。在眩暈症的治療上西醫多采用鹽酸氟桂利嗪、地西泮等前庭抑制劑及鎮靜劑、止吐劑等,但只是對症治療,因延長患者的前庭功能代償時間而在短時間內起效,但不能消除其發作,並且有些人尚會對藥物產生依賴,病者深以為苦。我院運用中醫中藥三眩定暈湯治療37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37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男20例、女17例,年齡55歲~80歲。其中55歲~64歲25例(67.6%),65歲~74歲7例(18.9%),75歲以上5例(13.5%)。病程0.5 個月~5a。病因分類高血壓病14例,低血壓7例,腦動脈硬化6例,美尼爾氏病5例,頸椎增生2例,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3例。

  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37例均屬腎虛兼血瘀眩暈。主要表現為頭暈較甚,兼有頭痛、精神萎靡、腰膝痠軟、耳鳴健忘、舌邊有瘀點。偏於腎陰不足兼有五心煩熱、少寐、舌紅、脈細數;偏於腎陽不足兼有四肢不溫、小便淸長、舌淡暗、脈沉細澀。

三眩定暈湯治療老年眩暈症療效觀察

  3.治療方法:均用三眩定暈湯方劑加減辯證施治,基礎方:天麻、白朮、半夏、陳皮、川芎、雞血藤、赤白芍、茯苓、鉤藤等十多味。伴見頸項強直,轉頭或改變體位加重者,加葛根、紅花以活血通絡;伴見耳塞聽力障礙者,加澤瀉、橘絡以化溼通絡;伴大便乾結者,加大黃以通腑瀉熱;伴見心煩意亂者,加牡丹皮、炒梔子以清心除煩;伴見失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蓮子心以清心安神。具體用法:每日1劑,水煎後將所有藥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個月為一療程,觀察期間停用其它同類中西藥物。

  4.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臨床治癒:眩暈及其他伴隨症狀完全消失。顯效:眩暈等症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和景物旋轉、晃動感,可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頭昏或眩暈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轉、晃動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無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

  5.治療結果:臨床治癒25例(67.6%),其中1個療程以內治癒5例(13.5%),2個療程以內治癒10例(27%),3個療程治癒10例(27%)。顯效者8例(21.6%),有效者4例 (10.8%)總有效率100%。

  6.討論:眩暈是常見臨床症狀,其發生率僅次於疼痛和發熱,目前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眩暈的發病率正在不斷增加。引起眩暈的疾病多種多樣,與全身各器官各、系統有著密切聯繫,眩暈的發病以老年人為主,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不斷增加。現代醫學認為老年性眩暈的主要原因是椎底動脈供血不足。動脈硬化、腦血管痙攣、椎動脈受壓使椎基底動脈狹窄或者血粘度增高,腦動脈內血流量減少,血流不暢,從而內耳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眩暈。中醫將老年性眩暈歸屬"眩暈"範疇,《直指方》:"瘀滯不行,皆能眩暈",《景嶽全書·眩遠》:"眩暈一證, 虛者居其居多,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所謂"無虛不作眩",老年人氣虛血瘀、血行不暢,腦失所養而致眩暈。在臨床治療中需要根據老年人生理病理特點,以補腎益氣,活血通絡為主。

  三眩定暈湯組方是在總結醫學諸家對眩暈病因病機論述的基礎上,發掘古方、驗方治療眩暈症的經驗,有機組合化裁而成。方中白朮、半夏、陳皮健脾和胃,祛痰燥溼;天麻具有熄風效果治療眩暈,為標本兼顧的治療方法。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川芎可直接擴張周圍血管,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靜作用,可降代血壓,降低冠脈血流量;葛根解熱生津、透疹昇陽,發表解肌,葛根現代藥物研究其中的黃酮成分可使冠狀血管及腦內的流量增加,對耳鳴、頭痛、肢麻等臨床症狀有改善作用;赤白芍有活血化瘀、柔肝止痛之功效。如此,清竅既不失養,又不被擾,達到控制眩暈的目的。在有效控制各種眩暈症狀的同時對於眩暈相關的一系列症狀,則通過補益肝腎,減輕耳鳴;通過健脾利溼祛痰,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

三眩定暈湯治療老年眩暈症療效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