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陆军砖 网络资料图

(孙嘉聪)近日,有网友拿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拆迁大营盘、南内环街改造时保存的“陆军砖”,使人们的思绪从现在和平年达蓦然回到解放战争年达和文革中后期,一段流金岁岁,一段沧桑往事。

老军营、大营盘,这是带有浓郁战争色彩的地名。距明朝成化年间的《山西通志》记载:“老军营堡,在太原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抚都御史朱鉴令居民筑。”也就是说,作为太原八十年代以后首批大规模旧城改造连片开发的安置地区,老军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600年来,它从未更名,一直担负着保卫太原城的艰巨任务。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1974年海校组织参观刘胡兰纪念馆 海雷达专业全体学员与刘胡兰母亲一起合影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1974年海校学生拉练参观大寨合影(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当然,在1948年间,老军营地区成为国民政府对抗人民军队的工具,与之并存的就是一街之隔的大营盘以及逐渐向南展开的二营盘、三营盘。太原三面环山,唯有南面一马平川门户大开,因此无论是日本人还是阎锡山,都对南面防线苦心经营,甚至派以重兵把守,比如日本人的军官宿舍,不是在太原城内,而是在现在并州路金港大厦旁,与营盘之间的距离很近。因此在太原地名中,以老军营、大营盘附近的地名最具有战争色彩。所谓的陆军砖,则是阎锡山当时修建战争工事所用,现在存世已经不多了。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老太原人一定记着,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并州路沿线,还有很多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修建的碉堡存留,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这些碉堡逐渐被拆除了。而与碉堡平行并立的一条飞机跑道和一座建筑就开始被人们怀念。这就是后来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海校”。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慎思楼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行知楼 当时为海校主教学楼 摄于1992年,图片来源航天航空港

海校坐落在并州路中段,南内环街以北,目前被太原师范学院占用。海校并非官方名称,而是太原人对其特有的亲切称谓。海校的全称是太原海军通信学校,成立于1974年,由武汉第二海校(后来的海军工程大学)以及海军通讯学校、辽宁锦州海军通讯学校等组成的第二海校第四大队为基础成立的全日制学校,学制三年。1979年3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具备了招收本科学生的资质,成为当时山西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1986年6月,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更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太原海校的选址就是大营盘阎锡山时期的军营,是其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占用,解放战争时期遗留的临时飞机跑道还存在。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五星闪烁的办公楼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关于太原成立海校的原因,据一些内部人士猜测,主要是针对当时中苏交恶的现状,一方面山西作为战略要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办海校,另一方面山西又是能源和军工基地,可以为海军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据曾经在海校学习的一些学生回忆,海校与汾西机械厂联系密切,因为该厂“可能出产鱼雷”。而搬迁的原因也基于此,中苏关系正常化后,毕竟南京离海更近一些。

太原无海但曾有座海校,当时山西唯一国家重点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太原留守处牌子

1989年10月,海校整体迁往南京浦口,从建校到搬走,从此海校与山西彻底告别。海校在太原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时光。太原人再也不会在街头随处可见戴着海军帽、脖子后面两根飘逸带子的帅气海军了。但太原人很怀念他,依然把现在的太原师范学院亲切地叫做海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