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果果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纏綿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 。

當年去電影院看過這個電影,記憶深刻的是男主要離開了,請求女主跟他一起走,兩人的車子一直在雨裡跟隨,女主在車內十分的糾結,最後終於責任戰勝情感,兩輛車分道揚鑣。

《廊橋遺夢》電影看過三遍,流淚感動。演員演的很如,自然生活氣息濃;不再相見,永不忘記,刻骨銘心。



餘生再也不會愛,亦永遠不見,彼此祝福好好愛惜。記得你曾為了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驅車幾千公里狂奔而來,而我亦為你瘋狂過,愛過。餘生好好愛,珍惜自己,當我終老的那天,回憶,再也不會有遺憾。

劇中女主角的丈夫其實知道一切,但卻默默承受和原諒了她,臨死前的眼神觸痛了我的心,難道這不是深愛嗎?難道還有比這個故事更深沉感人嗎?

就好比在生活混混沌沌不知所措的那刻遇到了一個點燃了你靈魂的那個閃耀的火花,照亮了並讓你有種信念勇氣坦然淡定地走完餘生的路。



這可能就是真愛吧,沒有太多世俗的東西,純靈魂的愛戀。但往往是沒有得到的總以為是最好的,得到了不見得就那麼美了,所謂缺憾也是一種美。

或許愛情跟家庭,一開始就是互相矛盾的存在。有人說正是遺憾讓這故事完美,他們不一定能抵住生活的茶米油鹽,相互間保持著激情時的感覺才能使得他們一生只愛一個人,但是我寧願相信如果他們有機會在一起,生活得也會很幸福。當找到一生的最愛時,錯過將是一生最大的遺憾,沒有任何完美可言。


姜道人i


看《廊橋遺夢》,心碎瞥見人世間最卑微的愛。

那天晚上,把娃哄睡的我心血來潮,非要看一部經典電影。當光標在播放列表裡如蛇般遊走,《廊橋遺夢》的宣傳圖忽然令我眼前一亮。我想,就它吧!


凌晨十二點多,我在淚奔後重度的鼻塞中看完這部電影,紙簍已經被我扔進半簍皺巴巴的紙巾團。我的心像被掏空一樣,充滿無助又欣喜,哀傷又興奮的複雜情感。

我搖醒已經熟睡的孩他爸,迫不及待地跟他分享劇情,只聽他在半夢半醒之間,罵了一句,神經病!

好吧,我只好獨自回味,然後打開《廊橋遺夢》小說,追尋更多他們愛情的線索。

從小,羅伯特就是一個不尋常的少年。他文化課很差,他有著不同尋常的邏輯,甚至被老師預言為朽木不可雕一樣的存在。

他古怪到什麼程度?他會把自己喜歡的單詞寫下來,掛在屋裡,藍色、高速路、航行、遙遠、古老、片段、印度。

影片中,你會發現,這些詞彙如夢境般一再出現,羅伯特是個夢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追夢。



比如,藍色花束:



再比如,高速路:



在遇到弗朗西斯卡之前,羅伯特始終奔波在他的不確定的旅途中,不論是作為一名戰地記者,還是國家地理攝影師,抑或是他與前妻聚少離多最終解體的婚姻,不確定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而他,似乎並未受到這種不確定性的打擾,反而很享受不確定帶來的自由和各種可能性。

他說,或許他也想有個家,有個根,在旅途中,人容易迷失。

弗朗西斯卡問他,那你會迷失嗎?

他說,我從不迷失。



可以說,在遇見弗朗西斯卡之前,他的生活是以夢想為馬,以心為燈塔,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什麼都能得到,他是孤獨而快樂的。

這樣一個自由瀟灑的人,像天上的鳥兒,快樂地扇動著翅膀,飛往他想去往的任何一個地方,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生命如夢境般生動。

直到那一夜,他無意中找到了“所有旅程的通往的方向”、“那一生一次的確切的愛”,那個他生命中的女人,弗朗西斯卡。


他開始變得卑微,他卑微的愛讓他如一隻囚鳥,心靈失去自由。

卑微就卑微在,他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

為了這份確切的愛,他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忍受孤獨,耗盡青春,只為來到她的面前。

而彼時的她,已為人婦人母,成為整個家庭的中流砥柱。她若離開,一個家庭的幸福將毀於一旦。

他是沒有選擇權的,他就像秋天裡的一根枯草,飄向何處,只待秋風發落。

羅伯特卑微的讓人心碎。

她會如何選擇呢?

她又能如何選擇呢?

相信絕大多數人妻人母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藏愛心底,保全家庭。


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在時間的荒野,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在最好的季節,在千萬人中,最好的年紀,遇到心愛的人。

真愛的相遇,需要太多條件,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人,少了任何一個,都只是錯愛。

可憐的羅伯特,你來的太晚了,所以你只能卑微地等候發落。

在雨裡,他等她作出選擇。他蒼老的臉,被雨水澆透的樣子實在不美,但令人肝腸寸斷。

他急切地等待著她,等一個點頭,或是一個飛奔而來的起身動作。

可惜,他只等到她一抹淡的幾乎察覺不到的微笑。

他看到了,他也微笑回應,他知道了她的心意,轉身走回車裡。



他驅車離去時,碰巧遇上了紅綠燈,他沒有辜負這天賜的禮物,靜靜等待一個車身之外的她。

她已淚流滿面,一顆慌亂的心,一隻想開門又不敢開門的掙扎的手。

她的車門就要打開,他的車左轉燈亮起。他走了。

一個左轉燈,一句永決。

重逢時,請以白骨相見。



是的,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4天的愛情夠真,但不夠道德,它錯誤地發生在一段婚姻和家庭的存續期間。

它像一顆卑微的毒蘑菇,只能在晦暗的空間裡度過其短暫的一生。

它又像一顆探照的明燈,讓人類不得不直麵人性的自私與博大,在原始的性驅動與後天的道德約束之間作出選擇。

而最終,道德戰勝了性。

這是人性的壓抑,卻是人類的進步。

最後的最後,千萬不要陷入卑微的愛,不該愛的人不去愛,否則你會像羅伯特一樣,心碎並令人心碎。

附:廊橋原名Roseman Bridge,位於美國愛荷華州單位麥迪遜郡,因電影廊橋遺夢蜚聲全球。引來世界各地情侶紛至沓來,成為很多新人拍婚紗外景的聖地。

當地人依靠這座橋發展起旅遊業,售賣廊橋單位明信片、T恤衫和各種紀念品。人們更在橋上修建了以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命名的衛生間,供遊客使用。


程與洋


這個故事發生在今天的咱國甚至都上不了朋友圈。

實在太簡單了。

一個開著破皮卡。玩攝影的大叔。到了窮鄉僻壤。想拍一個破橋。不知道國家地理雜誌現在還接不接受這樣的投稿。

然後遇到了一個鄉村大媽。

發生了一夜情。

後來人家的老公和孩子要回來了。

趕緊收拾東西走人。

這樣的故事發到頭條,估計都不會推薦。

可就是這部小說。連續三年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並被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出售。

先說寫書這個哥們兒的想法。

他說在1989年某個秋天的下午,有一對兄妹約他,也都是成年人了,想讓他聽一個故事。當然就是後來被寫成廊橋遺夢這個故事。他當然是覺得這種事不怎麼靠譜。

可這對兄妹的想法是。因為在千金之諾已經粉碎,愛情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的當今之世,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故事是值得講出來的。

通過大量的實地採訪和環境的感受。這可能是美國作家的寫作方式。作為小說,一般咱們可能不這麼寫。

這個作家就有了感覺,他開始認識了弗蘭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他有了一種感受。在一個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繭殼之中,偉大的激情和肉麻的煽情之間的分界線究竟在哪裡?而這種境界是理解弗蘭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的故事所必需的。

於是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他成功了。

弗蘭西斯科遇到的大叔是這樣的:

他身材瘦,高,硬,行動就像草一樣,自由而優雅,銀灰色的頭髮長出耳下不少,幾乎總是亂蓬蓬的,好像他剛在大風中長途航行,沒法用手把它們弄整齊。

他狹長臉,高顴骨,頭髮從前額垂下,襯托出一對淡藍色的眼睛,好像永遠不停的在尋找下一個拍照對象。

這小說是給牛仔槍手伊斯特伍德量身定製的嗎?

她就站在那兒看他,拍一張司空見慣的橋。

於是黃昏中的羅斯曼廊橋就賦予了某種意味,就成了藝術品,就成了一種歐洲的血脈。

羅伯特金凱的鏡頭裡出現了一張紙條。他走上去看的時候。那紙條上寫著:當白蛾子張開翅膀時,如果你還想吃晚飯,今晚你工作之後可以過來,什麼時候都行。

白色的飛蛾撲扇起翅膀,飛蛾一樣的星星在夜空中閃爍。

看懂了嗎?葉芝的詩。這才叫詩和遠方。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之後的冰鎮啤酒,意大利餐,白蘭地,爵士音樂。包括什麼上床。都不是主要的好嗎。





野史筆記


看過《廊橋遺夢》的觀眾,都會深深地記著劇中的一個情節:弗朗西斯科的手緊緊地握著汽車把手,內心波濤洶湧,是推開車門隨羅伯特而去,還是堅守婚姻留下來。在二者之間要做出選擇,時間在一點一滴流逝,一個轉彎的紅燈,彷彿過了一個世紀那麼長。


《廊橋遺夢》本該是一部遭人詬病的倫理劇,卻引起了未可知的轟動,成為世間最美好的婚外情。畢竟它巧妙的撩撥了人心底埋藏最深的那根琴絃,引起了觀眾心靈的共振。

對於這場非常的愛情,我卻湧出了不同的感想。

羅伯特是弗朗西斯科的知音

一個只活在家庭中的妻子、母親,已然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女人,當她遇到一個,只把她當女人看待的男人,瞬時,她如死水一般的的心就慢慢開始蕩起漣漪。

誰叫女人是感性的,她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充滿魅力的自己,不單是她愛上了羅伯特,更多的是她愛上了這個狀態下的自己,一個讓自己愉悅的另一個自己。

她終生難忘的恐怕也不全是羅伯特,和羅伯特的愛情,她更懷念還有這個短暫而美麗的時光,這個讓自己完全絢爛綻放的瞬間,她愛上了整個人生中最華麗的自己。

分別才是永恆

廊橋——遺夢,因為不圓滿才美麗,用了幾天時間愛上一個人,用了一輩子去懷念……

期望愛情永遠,不大可能。純粹而雋永的愛情都只會以悲劇形式存在,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深念,不可得的總是最美好的。

人的一生很長,愛情並不是全部。

就像閱讀一本書,愛情也不過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篇章。

電影畢竟是電影,雖然撞擊了我們的心靈,但不要迷失,過度放大的這種去除責任感的愛不是對的愛。


郭懶懶


《廊橋遺夢》,現在看,和以前看,感受很不一樣。這映射的,何嘗不是自己不同時期的心境。

弗朗西絲卡,是一位有丈夫、有兒女的家庭主婦。當年,她懷揣著少女時期的夢想,從意大利小鎮來到了美國,在短暫的教書經歷後,卻不得不遵從習俗,在丈夫祖傳的農場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

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閉塞的小鎮,鄰里間的家長裡短,讓弗朗西絲卡漸漸地將內心封閉了起來。攝影師羅伯特的到來,猶如打開了一扇窗,讓她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和真實的自我。

這是一種神奇的緣份,按羅伯特的話說,他做攝影師跑遍天下,也許就是為了到這裡來,與弗朗西絲卡相遇。更不可思議的是,羅伯特曾經臨時下火車,去過弗朗西絲卡意大利的家鄉看風景,就在她以前常去的餐館,坐在她常坐的位置……

羅伯特向弗朗西絲卡講述他在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和冒險經歷,他理解弗朗西絲卡的夢想和感受,他們一起談論葉芝的詩歌、欣賞藍調音樂……他們情投意合,感覺彼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彷彿融化成一個生命”。

第四天,丈夫與兒女就將從市集回家,弗朗西絲卡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她深切、熱烈地愛著羅伯特,但在明瞭羅伯特的真情後,卻無法說服自己與他私奔。

因為弗朗西絲卡不想傷害勤勞厚道的丈夫和無辜的孩子們,不想讓他們承受小鎮上的流言蜚語,更不忍心親手毀了這個家。如果自私離開,那她一輩子都會陷入內疚和自責之中,她和羅伯特也不會幸福的,還不如珍藏這段感情。

就算想得如此透徹,當弗朗西絲卡在鎮上,遇到雨中等候的羅伯特時,那種肝腸欲斷的痛徹心扉,讓屏幕前的我們都能深深感受到。弗朗西絲卡非常想奔向她的幸福,但終究未能邁出那一步。

弗朗西絲卡會後悔嗎?我想是的。在此後的22年裡,她想必無數次地後悔過,又無數次地隱忍下來,最終,在圍困她的農場裡,生活了一輩子。

正如羅伯特所言“這種感情,一輩子只可能有一次,有人一輩子也沒找到”,錯過了,那就是一輩子。

弗朗西絲卡最後在遺書上也坦言“年紀越大,顧慮越少”,“我沒有一天不在思念他”,所以她決定將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告訴兒女,所以她決定生前屬於這個家,身後追隨羅伯特火化,和他一樣將骨灰散在他們結緣的羅斯曼橋。

丈夫理查德在臨終前,對沒有支持妻子追尋人生夢想表示歉意;兒子邁可在得知母親的故事後,想到要去改變自己和妻子冷漠的關係,要讓她幸福;女兒卡洛琳也終於意識到,結束自己痛苦、乏味的婚姻,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我可能終究不是一個浪漫的人,看到弗朗西絲卡當時沒有立即與羅伯特私奔,說實話我鬆了一口氣。但原因並不是弗朗西絲卡所說的那樣,女人結了婚有了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恰恰相反,我覺得,弗朗西絲卡並沒有想清楚,自己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年輕的時候,因為嚮往美國,她與在意大利服役的美國大兵理查德結了婚;

到了美國,她雖然很喜歡自己的教師職業,在有孩子後卻遵從小鎮的習俗當了家庭主婦。那段很美好的教書經歷,她從來不願去回憶,更別提日後再去爭取;

被乏味生活消磨得近乎麻木的時候,在鮮見陌生人的小鎮上、她的家門口,竟然偶遇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體貼善良的羅伯特,她怎麼不會一下子陷進去?

短短四天的相處,弗朗西絲卡就想放棄近二十年的婚姻,這是一種非常衝動的行為,在她的潛意識裡難免會有一點把羅伯特當成擺脫枯燥生活救生圈的成份,而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羅伯特的不公平。

但之後,弗朗西絲卡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她與羅伯特的感情,他們還曾經通過信。就算仍然放不下家庭,弗朗西絲卡也可以和丈夫理查德商量,尋求些改變,找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做,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睦。

丈夫理查德很愛妻子,他能支持妻子與眾人孤立、名聲不好的雷太太交往,就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固執守舊、無法溝通的人;兒子邁可也說過“覺得媽媽不是欺騙的爸爸,而是我”,因為一家人都以為弗朗西絲卡安於現狀。

所以,與其說弗朗西絲卡放棄了羅伯特,不如說她放棄了自己。


吾評吾劇


看到影評裡有答主說《廊橋遺夢》美化了婚外情,給出軌洗白。這讓我覺得很意外,因為在電影鯊看來,《廊橋遺夢》恰恰是一部反對婚外情,頌揚保衛家庭的傳統價值觀的影片。


《廊橋遺夢》講述了獨自在家的主婦弗朗西斯卡與到訪的攝影師金凱一見鍾情,產生了婚外戀,但因為她清楚知道責任對於自己的意義,最終拒絕了金凱私奔的邀約,選擇迴歸家庭的故事。


首先,來講講婚外情,一講到這個詞大家腦海裡一般都會浮現出“骯髒”、“下賤”、“背叛”、“道德敗壞”這些負面情緒強烈的形容詞,但“婚外情”就不能是“愛情”嗎?我們來看看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和金凱:


一、他們興趣愛好相投

倆人在晚飯後,外出散步時聊起葉芝的詩,並以此為號約定下次的見面;

他們都熱愛音樂,弗朗斯西卡愛聽古典樂,金凱對爵士一往情深;


二、他們彼此理解

他懂她的昔日夢想和生活追求;

她嚮往他的無牽無掛愛自由;


三、他們互相欣賞

她喜歡他敏感多情的藝術家氣質;

他愛她淳樸自然不扭捏的純真本色;


我們不能否認弗朗西斯卡和金凱是相愛的,雖然他們相遇得太遲,但愛情還是來了,這是一種如此確切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客觀現實。但他們的愛沒有落入“小二姐”般矯情做作的小三套路,沒有陷進“劉若英”痛哭流涕地真愛表白,全是因為他們在遭遇愛情後的選擇。


弗朗西斯卡在劇中曾說:“如果放棄責任,我們之間愛情的魔力就會消失,它會被蒙上一層陰影。加入我和金凱走,這個家就會破碎,這是一個多麼溫馨的家,我怎麼捨得去親手毀了它,你們能體會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嗎?”這不恰恰代表著主人公對家人的保護,對家庭的守衛,即使是真愛來臨也不容捨棄的捍衛,哪兒來的為婚外情洗白呢?


電影鯊很早就對“婚外情”抱定了立場。


大火的張揚導演和“小二姐”,不管張揚導演願不願意吧,“小二姐”反正是把兩人的“勇敢愛情”做實了。這個女人大言不慚地“為了愛做什麼都可以”,信誓旦旦地“我愛他與他無關”。看了著實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氣。為了愛怎麼可能做什麼都可以?如果這世上都是像“小二姐”這樣春情氾濫的文藝女青年,社會秩序從何而來?就算是隻貓也該到年紀了就結紮不是嗎?我愛你與他無關更是屁話,試站在張揚導演老婆的角度想一想,她和你老公發生關係,還搞得全世界都知道這點關係,被婚外情直接傷害的明明就是眼前這個女人,可小三還在睜著眼說瞎話。


劉若英和陳昇的第三者賣點還能獲得大批文藝青年點贊,我也著實看不明白。你這樣不要麵皮地表達自己對有婦之夫的愛戀,置他的老婆孩子於何地?自私到如此地步的公開調情真正是不知廉恥到極點,這叫什麼為愛痴狂?分明是濫情、任性、不負責任和缺乏自制力。


但弗朗西斯卡和金凱的選擇不同與這些表達欲過份旺盛的文藝女青年。在愛情與責任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這也就是他們的愛情之所以偉大、純淨,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


愛情固然美好,但婚姻讓我們變得完整。生命中總是有遺憾的,可回首往事,我們會發現,那些遺憾其實會在風雨中變得美好,變得讓我們不後悔眼前所見的前塵。


《流浪者安古斯之歌》

葉芝


我去到榛樹

為了心中有一團火

我砍一條樹枝剝去皮

又用鉤子在線上串顆漿果

白色的飛蛾撲扇起翅膀

飛蛾一樣的星星在夜空中閃爍

我把漿果投進小河

一條銀色的小鱒魚上鉤咯

我把它放在地板上

又過去把火吹吹亮

可地板上有東西在沙沙響

又有人叫我的名字在耳旁

小鱒魚早變成個若隱若現的姑娘

蘋果花環戴在她頭上

她叫著我的名字跑掉了

在漸亮的曙色中不知去向

雖然我已經年邁蒼蒼

長年在荒郊野岡漂泊

我一定要尋到她的蹤跡

親吻她的芳唇

再把她的手兒緊握

我們一起沿著陽光班駁的草叢漫步

去摘採 哪怕地老天荒,

只有她和我

月亮的銀蘋果

太陽的金蘋果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電影鯊


題主理解的比較到位,在一次藝術鑑賞課上,老師曾這樣評價《廊橋遺夢》:這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確實,有的影片是需要一定閱歷才可以看透的影片。

《廊橋遺夢》你可以理解為是美化婚外戀,也可以理解為歌頌愛情的影片。千人千態,我理解的是:在人生路上,我們會有不同抉擇。而有的時候,決定性因素不在於自己。

30歲的年紀自然有30歲的味道。有人拿《蝸居》和《廊橋遺夢》相比,確實兩部作品有很高的相似度。只不過主角有男主角變為女主角。

我們嚮往美好的愛情,唾棄破壞別人感情的小三。可是當我們的愛情淪為只有油鹽醬醋茶,只有廚房,家庭,工作。那還是我們嚮往的愛情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愛情多次多彩,可是婚後,又有多少人是多姿多彩。

當平淡乏味的生活遇到那個可以帶你去看大好河山的人,又有誰不會心動。所幸的是,最後女主做了比較理性的抉擇。之所以是理性,是因為這對於女主或者男主都不是最好的抉擇。

我們不美化出軌,我們崇尚純粹的愛情。當激情褪去,依舊可以相愛。這或許就是愛情。


小白說影


《廊橋遺夢》1995年播出後,掀起了全球的離婚浪潮。

如今這部劇已經過去了二十三年之久,但世人對它的回味以及疑問仍是津津樂道。

對於這部劇所表達的感情,大家褒貶不一,有人提出過,這是浪漫的愛情還是婚姻的出軌?也有人提出,遇見一次婚姻之外的愛情,算出軌嗎?

弗朗西斯卡之所以會對男主人公產生感情,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她在長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棄了原來的生活理想而埋身於瑣碎的家務之中。有項調查顯示:家庭主婦是出軌率最高的一類人群之一,其次是教師。整日面對的只有家務,交流的只是這個小鎮的人群,有一點是很重要,她是法國人嫁到了美國,骨子裡自然有法國人的浪漫,當她面對一個如此自由奔放自由有著與這個小鎮諸多不同的男人,不心動則是不可能的。



當弗朗西斯卡夜晚在院子裡解開自己的衣襟時,這暗示了她是如此的渴望愛情,又對自己的魅力無處可施而失望,所以她果斷寫了紙條貼在了廊橋上。慶幸的是,他也是愛她的。全劇的高潮也是最經典的一部分就是兩個人在客廳相擁跳舞的畫面。那一刻,他們對彼此放下了戒心,他們不去想結果會如何,那一刻,他們的愛達到了頂端!

故事的結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這樣,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而那段在雨中六十秒的紅燈成為了他們的永別。她的猶豫不決,他的痴心等待,都在雨中化為烏有。就如網友說的“一個六十秒的紅燈,用多少年去等一個人。”





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倘若女主人公離婚了,拋棄了她的一雙兒女,他們在一起了,那麼會長久嗎?我認為不會。就像渡邊淳一的書中《失樂園》所說:愛的頂端是死亡。弗朗西斯卡給她孩子的信中寫道:“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家庭,給了你們。希望我死後回到愛情身邊,和羅伯特·金凱在一起。”

“當人漸老,恐懼會漸漸消退,你短暫一生中的真正模樣,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探索的事。 《廊橋遺夢》在全球引發的離婚大潮,正是被劇情感動的人們身體力行,在向這位基督殉難式的可敬農婦致以最高敬禮。 ”

謝謝大家的閱讀。


娛樂的雜貨鋪


關於《廊橋遺夢》,我有些不同的感受,叛逆和背離的見解,與大家分享。

不否認這份愛情的美好,但是其中的悲傷或許已經超越了美好。

都說這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很多人因為這個愛情故事感動不已,但是,在我眼中,其中有遺憾、悲傷、等待,其中的苦痛也許遠超過了美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故事中的他們,到底在空空如也的餘生中有什麼樣的哀傷。

對於弗朗西斯卡和金凱而言,彼此的一生充滿了遺憾。弗朗西斯卡心中有詩,有夢,有憧憬,卻無法在婚姻中得到滿足。在那段感情裡,她確切地感受到了真愛,卻也終究只有四天。金凱空洞的漂泊,弗朗西斯的寧靜,無法打破離別的後的思念,牽掛日日夜夜纏繞著他們,時時刻刻的煎熬無所不在,不知道他們用了多久讓自己歸於平靜,平靜之下,也是暗潮湧動的心緒難平。

或者婚姻讓她變得完整,完整之中的缺憾卻是一生的窟窿。那段四天的感情也在她心底,燃燒了幾十年,歲月有多久,愛就有多久,思念也就長長的延續,沒有盡頭的絕望,跟隨她一輩子。

能否,有這樣一個結局,她和金凱保持距離,保持聯繫,不讓彼此之間影響彼此的生活,但是能夠知曉彼此的人生軌跡,金凱給她的照片,讓她生前能夠見到的,而不是離開人間以後。讓離開不那麼絕決,遺憾不那麼長久。

雖然每個人生命中總都有遺憾,可回首往事,我們會發現,有些遺憾早已在風雨中變得尖銳,如一道玻璃渣插入手掌心,疼痛無所不在,讓我們後悔最初的決定。

也許,他們之間會有後悔,會有遺憾,會有痛苦,只是陌生的我們,無法感知,只看到了表面的美好。

如果能夠選擇,能否讓他們少一些痛苦,少一些煎熬,也許有違道德的邊緣,但是如果感情真實的存在,至少也給情感一個出口,就算不遠走高飛,也不要斷了彼此的聯繫,缺失彼此之間的信息,就如同死了一般,畢竟這種空洞的感覺,會讓他們平靜的生活之下,死寂一般,終其一生。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真愛也只有一場。

🍀 🍀 🍀

【關注 * 心雨無跡 * 心理諮詢師】

【專注情感 兩性 婚姻 教育問題 】

【與您一起看世界 尋找幸福生活】

【歡迎您在評論區交流您的觀點 】

🍀 🍀 🍀



心雨無跡


題主說的很對,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結局不用去譴責他們什麼!

實際上,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迴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在我看來《廊橋遺夢》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人生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

一個是婚姻失敗,落得孤家寡人的男人;一個是生活無趣,陷入“七年之癢”的女人。在他們日復一日重複的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終於出現了一點亮色。在理智與情感的碰撞後,在經歷了去與留的內心掙扎後,女主人公最終由於為人母和為人妻的責任,選擇了留下而不是追隨攝影師而去;而深深愛上了她的攝影師,因為對她的愛和尊重,而選擇了最終獨自離去,不再打擾她的生活。生活看似又回到了正軌,但是,已經產生的熾熱情感,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將這段情感存放在心底,直到離世,帶走的,仍是埋在心底的、熾熱的愛!

影片中已經成年了的兒女在複雜的心情中讀完了母親的遺書,他們意識到:因為母愛,因為母親的責任,使他們沒有在年少時失去媽媽;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媽媽是因為他們,而放棄了與自己所真正愛的人長相伴、長相守的機會。

影片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