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正史中的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慧眼如炬”嗎?

花花心心


用兵如神自然談不上,慧眼如炬更是扯淡。

諸葛亮長於治國練兵,短於奇謀用兵,這是但多數人的公論。

從他五次北伐的戰績來看,稱得上戰術大師,但謹慎有餘,機變不足,五次北伐都沒有實現預期戰略目標,實在稱不上用兵如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顯然諸葛亮不符合這個標準。

他是規劃的大師,每次戰爭之前,都要進行精心的準備,細緻的謀劃,依靠堂堂之陣與曹魏對戰,面對司馬懿的龜縮戰術,毫無辦法,奇襲、詭詐全然不用。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創造於己方有利的戰略態勢。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戰法,完全談不上什麼指揮藝術,更不用說是用兵如神了。固然能保完全、立於不敗,卻難建奇功、成就大業。

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諸葛亮用兵太正,不用奇兵,焉能成功。

想知道什麼是用兵如神,不用看古之名將韓信、白起,只需看看我軍戰史,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丟盔棄甲,總能以弱勝強。

就是兩宋之際,八字軍劉錡,順昌之戰,奇謀百出,料敵在前,以兩萬殘兵打破金兵十萬。可見將在謀不在勇。

打仗制勝,要麼靠實力碾壓,要麼靠猛打猛衝,要麼靠出奇制勝。

諸葛亮用兵謹慎,談不上勇猛,指揮呆板,談不上出奇制勝,蜀漢疲敝,無法實力碾壓。

所以說諸葛亮萬萬稱不上用兵如神。

再說慧眼如炬。

慧眼如炬,是形容一個人眼光獨到。

這更是諸葛亮的一大弊病。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不善於發掘人才和使用人才。以致蜀漢人才凋零,這也是蜀漢最早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最好的說明。

諸葛亮好容易看中了一個人才,還是志大才疏、紙上談兵的馬謖。丟了街亭壞了大事。

他向劉禪推薦的將軍向寵,竟然在與蠻族的戰鬥中窩囊戰死。

他把張飛的兩個女兒嫁給劉禪做老婆。我想,假如關羽的女兒還在,年齡合適,恐怕也要嫁給劉禪。關張二人雄壯威猛,他們的女兒能好看到哪裡去。我們只能替劉禪默默的罵一句娘希匹。

說諸葛亮慧眼如炬,當真是極大的諷刺。

人無完人,諸葛亮的品德還是極高尚的。才華也是極罕見的。只是不善於軍事謀略。假使諸葛亮手下有岳飛這樣的名將,何愁漢室不興!


上將噯福斯


正史這是問題的關鍵。

大家都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比較熟悉,在這部小說裡,諸葛智慧近乎妖, 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借東風、三個錦囊更是神仙妖精一個。但是,歷史不能因為小說而改變,羅貫中再如何尊劉貶曹,蜀漢也擺脫不了滅亡的歷史事實。

用兵不如魏延

諸葛大名垂宇宙,諸葛亮名氣很大,忠心耿耿,但是他的用兵實際並不“如神”。

赤壁之戰歷史上是周瑜的傑作,諸葛亮在裡面僅僅扮演了一個協助,甚至,連協助都不是,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赤壁屯兵,主力在吳。草船借箭、借東風都不是諸葛亮的,前者屬於魯肅,後者屬於周瑜。

佔領漢中是劉備的付出,且收穫的僅僅是土地,而非當時最關鍵的人口。漢中曹操留給蜀國的是一個空架子,三十餘萬人口都被曹操帶走。

六出祁山勞民傷財,無所作為。六出祁山是諸葛亮的傑作,雖然失敗但是責任都不在諸葛,而是馬謖陳 式之流。但是諸葛亮是實際的指揮者,用人和用兵一樣。在勢力弱於曹魏的條件下,一味求穩必然失敗。

整體來說,諸葛用兵水平還不如魏延。

看人不如張松

蜀國雖然偏於一隅,但是並非沒人。徐州團,荊州團,益州團。還是不少人才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用好。

魏延。大將之才,可謂蜀國後來的半壁江山,但是使用情況這個大家都清楚,就不細說了。

趙雲。使用方式十分奇怪,直到慘敗之後才說後悔沒用趙雲,豈不是晚了?

王平。歷史上,“果壯,警朗有思理“。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蔣琬病重時候,任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漢中平安無事,若諸葛早用王平,歷史可能改寫。

張嶷。李光地曾說”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略,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鎮守南中十五年,國泰民安,離開時,人皆落淚。

其他李嚴、董厥、劉巴等人在諸葛帳下也不得重用,實在是蜀國的遺憾。



桃花一簇開無主


在當時的三國諸多能人當中,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無以倫比,軍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詣,不過還是比他的政治才能略遜一籌。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其實是即正確又謹慎的評語。




諸葛亮當時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給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提供了先進的運輸工具;他發明“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在當時的軍隊裝備上是無人匹敵的。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與曹操作戰時,曹操就沒得到過什麼便宜。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一變而成為無往不勝。



孔明幫助劉備用計謀先取荊州後取四川,實現了《隆中對》中的預言,以一介書生統領千軍萬馬助東吳赤壁破曹、從荊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強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終日。



而且,他與之作戰的對手都十分強大,曹魏集團自不必說,就是益州劉璋,也是久居川蜀的王霸之主,又有易守難攻的地形,而諸葛亮仍能助劉備戰而勝之,沒有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能是做不到的。



雖然有如此的軍事指揮才能,但是他始終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缺點,就有失誤,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義英雄,斯人己去,芳名流存。


古今暢說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身上的標籤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等。

大家可能覺得《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拔的太高,所以現在有相當大一部分人覺得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就那樣,軍事水準也就一般,也許他的軍事才能也許沒那麼極端強,但是肯定不會差。

今天先給大家從另一方面分析一下諸葛亮。

首先看諸葛的諡號:忠武,忠武可是武將裡的頂級諡號,歷史上諡號為忠武的,比較出名的還有唐朝的開國名將尉遲恭、再造大唐的郭子儀,宋朝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岳飛(後追改),明朝滅元功臣常遇春等等,在這一堆名將裡,以諸葛亮最為出名,要是諸葛亮沒有高超的軍事才能,這可能嗎?

而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很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有人可能說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對他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之後又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關於有人說陳壽的父親受馬謖牽連受到處罰,因此對諸葛亮心懷恨意,所以在《三國志》中貶損諸葛亮。這個先暫且不論,先總覽《三國志》蜀書部分,諸葛亮的位置僅僅是在皇室人員之後,而他也是蜀漢官員中唯一被單獨立傳的,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就絕不會低。

在有者就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子午谷出兵突襲”的建議被許多人看成是諸葛亮缺少奇謀的重要例證,且看歷史上的子午谷:"秦嶺六道,子午為王"

在古代,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六條,從西到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秦嶺地區山高谷深,儘管這六條大道全都佔據險要,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這其中,子午谷裡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注意哦,偷渡子午谷在歷史上可是一次都沒成功過哦。

典型的失敗案例:

三國時期:曹真從子午道進攻漢中,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末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也是子午谷,孫傳庭僅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結果,高迎祥部最少5萬人的主力部隊被最多2萬新兵全部殲滅,本人被俘。

還有一個就是西安事變時王耀武意圖出子午谷奇襲張學良,行軍三天之後就被迫折回,如果真穿過去了,下場恐怕也不會比司馬勳和高迎祥好。

子午谷雖說是奇謀,但是成功的條件太過苛刻,想要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國的軍事統帥,諸葛亮在進行軍事決策時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人力調配、戰爭收益、風險大小等,這些都會影響他最終的決斷,正因如此,他很多時候會選擇最為穩妥的方法,這都源於對於國家和軍隊的負責,因此千萬不能因其沒有“奇”和“妙”的戰鬥,就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本初娛樂


三國演義確實有神化諸葛亮之嫌,不過除去演義的誇張部分,諸葛亮仍然可以歸於最優秀軍事家的一檔。

同時代人評價

東吳張儼《默記》: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司馬懿擁有十倍的土地,兩倍的軍隊,卻只能躲在堅固城池裡不敢出戰,只想著自保,讓諸葛亮來去自如。假如諸葛亮沒死那麼早,天下的形勢不問可知了。

對手評價

司馬懿: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兵。司馬懿到蜀軍駐地看了一圈,感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司馬炎:

武帝甚重兵官,故軍校多選朝廷清望之士居之。先是,陳勰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軍令。帝為晉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暗練之。

——魏國滅蜀後,司馬炎讓陳勰去學習諸葛亮佈陣、用兵、埋伏的兵法。

後代評價


李靖:

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我之前進獻的黃帝、姜太公陣圖、司馬穰苴兵法和諸葛亮兵法,歷代名將假如能學到十分之一二,那也能成功了。

武廟十哲: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歷史級別的軍事家,還是當之無愧的。


北門猿


何謂正史?諸葛亮只是歷史中的一員,如何評價,已經不重要。在整個的三國過程中,諸葛亮服務著一個弱小的集團,蜀國能苟延殘喘,諸葛亮已經竭盡全力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弱小面對強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談何容易?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他難道不知道是無功而返的結果?而諸葛亮面對強大的魏國,不先聲奪人,以攻為守,如果魏國伐蜀,兵臨城下,蜀國何以為戰?諸葛亮無論有多高奇謀,一個弱小的蜀國要戰勝魏國,都是痴人說夢。諸葛亮是深刻明白這點的。

諸葛亮用兵如何呢?小心謹慎的諸葛亮,每戰必求保存實力,不打魚死網破的魯莽之賬,只有保存實力,等待機會,才是生存之道。諸葛亮看到的是三國全局形勢,不是一戰一城的得失。其實諸葛亮的軍事政策,在蜀國是得不到貫徹的,關羽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蜀國有他的股份,常常以半個主人的身份自居,制約了蜀國的發展。

諸葛亮確實是個奇才,軍事能力在三國之中無人能及。司馬懿雖然有才,是強大的魏國讓他有發揮的能力。如果司馬懿在蜀國,他絕對無法把蜀國維持下去,或許早早斷送了蜀國。諸葛亮是天才的軍事家,把蜀國發展生存下去,不是一兩個勝仗的問題,這需要比單一的軍事觀點更綜合的能力,諸葛亮的英年早逝,也是與肩負的重任有關。事必親躬,這份嚴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沒有諸葛亮的嚴謹苦心,恐怕蜀早就不存在了。

評價一個歷史古人,應該理解古人所處的環境,真正需要歌頌的是諸葛亮的精神,後人所要學習的也是諸葛亮的工作精神。諸葛亮獨具慧眼,是有歷史見證的,諸葛亮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民族的化身,成為一種正能量。懷疑諸葛亮已經不是人們需要的議題。


白這個顏色


用兵如神和慧眼如炬都是三國演義中經過神話的諸葛亮的形象,並不是正史中諸葛亮的真實形象。正史中的諸葛亮的形象連這兩個中的一個都挨不上。


陳壽在三國志中講諸葛亮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還說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諸葛亮對於打仗一事上並不精通,沒有領會孫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勝的微言大義。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演義中是六次)無尺寸之功,一次都未成功,所謂的用兵如神都是演義中杜撰的,當不得真。


再就是慧眼如炬,說實話,諸葛亮提拔的幾個人在後期都不怎麼樣。比如馬謖,諸葛亮很器重他,可是結果呢,街亭失守,害了諸葛亮也害死了自己。比如姜維,雖然姜維在軍事上還不錯,可是政事上不行,而且私心太重,還涉嫌謀殺費禕讓蜀國喪失一名良相,間接導致蜀國衰弱。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算慧眼如炬。

總的來說,演義是美好的,但是現實都是殘酷的,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哪怕是諸葛亮。


夜月下鳴蟬


諸葛亮用兵如何?用曹操的話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他的軍事理念就是“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諸葛一生唯謹慎”,不到萬不得已沒有那個統帥願意兵行險招!諸葛亮一生謹慎一生未敗,自然是用兵如神!

正史記載諸葛亮用兵如何呢?

《三國志》記載建興元年,“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建興三年,《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沒有諸葛亮前期的忍氣吞聲,三年積蓄,又如何能完美解決南蠻問題!善戰者必然要立於不敗之地!沒有足夠的自信和軍事才能怎麼敢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六年積累。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未戰魏國朝野恐懼,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不戰而屈人之兵,稱不上用兵如神?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觀看諸葛亮的軍營稱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還有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軍事鬥爭不僅是作戰還有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用兵的前提是知兵懂兵,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更符合現代軍事思想。


用兵如神並非只有“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這樣的險招,更應該是不戰屈人之兵和堂堂正正的對決!


漢徵西大將軍


那得看標準如何了。尤其用兵,高手之間差了一線就是生死之遙,公孫瓚打遊牧民族是用兵如神,然而卻被袁紹吊打,袁紹在公孫瓚面前用兵如神,在曹操面前卻成了千古笑柄。

再看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面對孟達、公孫淵時,司馬懿無疑用兵如神,百戰百勝,尤其擅長奇襲。上庸遼東,都是奇襲搞定的。但在諸葛亮面前呢?被教做人幾次之後,寧肯穿女人衣服也絕不出城浪戰了,野戰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不可能野戰,除非諸葛亮死掉,奇襲什麼的就更不提了。

至於目光如炬,這玩意可沒法說。看人這種事,沒什麼天賦可言,純粹靠經驗和運氣。劉邦能把小吏蕭何曹參帶成丞相,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帶成將軍,劉備把殺豬的賣棗的帶成一方統帥,朱元璋更是把老家一起放牛的發小帶成了開國元勳。你能說這三位從小就目光如炬,知道這些人都了不得?不見得吧。

能力這玩意,說到底都是練出來的。天賦很重要,但實戰更重要。趙括和馬謖都是天賦型選手,可惜都敗在了實戰經驗不足上。如果馬謖運氣好點,熬過了新手期,成了一代名將,還能說諸葛亮眼光差嗎?


老貝


中國人幾乎都知道《三國演義》,小說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軍事奇才,用兵如神,慧眼如炬,這是不符合歷史的。

陳壽評價他:“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評價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五次北伐,興師動眾,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無策,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沒有奇謀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陣地戰、攻堅戰,補給線過於漫長,是以難有大突破。


比如第一次北伐時,魏延首先提出由子午谷直插長安的作戰計劃。

子午谷兇險難行,魏延除了考慮地形、補給等因素外,還想到一個重要因素:敵人將領的素質。鎮守長安的魏軍統帥是誰呢?原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夏侯楙是花花太歲,根本不懂得什麼兵法。這麼個平庸都督關中軍事,坐鎮長安,這是敵人一個巨大的弱點。

魏延提出的戰略構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向諸葛亮建議說:夏侯楙是魏國皇帝的女婿,這個人既沒有膽略,也沒有智謀。只要撥給自己精兵五千,攜帶相應的口糧,從褒中出發,走子午谷,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達長安城。至於軍糧問題,一部分可取自敵人的糧倉,一部分取自百姓逃離後剩下的餘糧,這些應該足夠補給。只要一舉攻下長安,魏國要派大軍救援關中,至少要二十幾天的時間。在這期間,諸葛亮親自率兵出斜谷道接應,如此一來,咸陽以西可一舉平定。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略設想。

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魏延都考慮到了。一個作戰計劃是否可行,要綜合判斷。子午谷難以通行,部隊數量肯定不能多帶,魏延提出五千人,這個人數是不多的。五千人能否順利穿越子午谷,敵人會事先埋下伏兵嗎?這就得分析敵方將領。夏侯楙無勇無謀,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他絕不會有任何防備的。至於最重要的補給問題,魏延也毫不含糊地指出,完全可以就地解決。

然而,這麼一個出色的軍事計劃,卻被諸葛亮輕易地否決了。

諸葛亮否決的理由只有區區幾個字:過於冒險。

在此之前,諸葛亮已制定出自己的戰略計劃:在斜谷道發動佯攻,吸引敵人主力,我師主力則繞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襲隴右。他對自己這個計劃沾沾自得,出祁山的道路最為通暢,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也相對容易,所冒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這就是諸葛亮的謹慎原則。

不過,從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計劃是很不高明的。

為什麼呢?

首先,沒打在要害上。當時的天下格局相當清晰,魏強而蜀弱,蜀國以弱擊強,對自身的損耗就特別大,要打就得打閃擊戰,絕對不能打持久戰。一戰置敵於死地,這才是弱者要做的。就仿若人與大毒蛇搏殺,你的鋤頭得打在它的七寸之上,這才能打得死,如果一心想打蛇尾,就算打中了,蛇一轉過來,血盆大口一張,你準被吃掉。諸葛亮沒把鋤頭砸向蛇頭,而是砸向蛇尾,這是沒多大用的。

關中與隴西合稱關隴,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看,關隴的重心在關中,而不是隴西。為什麼呢?因為打掉關中,隴西就成孤立之地,與魏中央失去聯繫,不戰而自潰矣。只要奪取關中,諸葛亮就有雄厚的資本與曹魏帝國叫板了,這難道不令人振奮嗎?諸葛亮為什麼要否決魏延的計劃呢?

我們先來算算,兵出子午谷的風險有多大。

就算魏延的計劃全部泡湯,全軍覆沒,諸葛亮的全部損失,也只是五千人與一名大將。這是最壞的結果,即便如此,仍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甚至可以說不會傷及蜀軍主力。衡量可能的收穫與可能的損失,不難看出,這是一次值得嘗試的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試試呢?

歷代對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到了《三國演義》,更是把他推到神的地位,他無所不知,無不曉,神機妙算。吹捧得上天入地,羅貫中卻不能解釋一個事實:為什麼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都勞師無功呢?

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是神人,他有大缺點,這個缺點就是致命的自負。

此時的諸葛亮是蜀國丞相,是蜀國實際統治者,他權力之大,無人可比。他可以調動國家所有的軍事力量與物力、人力,更握有生殺之大權。但是,在諸葛亮北伐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在史書上,找不到幾個曾出謀劃策的人。在謀臣興起的三國時代,諸葛亮手下竟然沒有幾個謀臣!為什麼呢?諸葛亮過於自負了,既不重用謀臣,也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自以為是。正是這種自負,毀掉了蜀國的北伐。

因此,諸葛亮對魏延的建議不予理睬。

據史書所載,在諸葛亮發動的六次北伐過程中,魏延幾乎每次都提議出奇兵奔襲長安或潼關,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在北伐屢屢受挫之時,卻一次也不肯聽魏延的,這裡涉及的可不只是戰略問題那麼簡單了。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偉光正”的,但是我們讀史時,對“偉光正”的十全人物要特別小心,因為沒有誰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一旦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那麼災難可能就要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