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晚報:65種“傳銷幣”造夢騙人 防範非法集資有妙招

晚報:65種“傳銷幣”造夢騙人 防範非法集資有妙招

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蒙受超出個人承受能力虧損的,往往是忽視了與“回報”伴生的另一面——“風險”。央行行長提醒投資者,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天上不可能掉餡餅;近期,非法集資套路越來越多,人民日報再次刊文,提示社會公眾防範非法集資有妙招;比特幣、區塊鏈備受關注,不法分子趁虛而入,滋生了大量披著“虛擬貨幣”外衣的傳銷、詐騙犯罪,據統計,近年已有65種“傳銷幣”騙走千萬人超百億元。

第一則:銀保監會主席、央行行長先後發聲 提醒百姓理財風險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於5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在提到消費者保護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易綱強調,行業要樹立“負責任金融”的理念,讓消費者知道應該承擔的風險和後果。他也告誡投資者,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天上掉餡餅的事兒是不會發生的,如果有人告訴你(一款產品)又保本,又有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現任銀保監會主席、時任銀監會主席的郭樹清也曾提出,違法違規金融活動,要堅決制止。(來源:新浪財經)

第二則:人民日報:非法集資套路多 要"一增強、兩問、三查"

近年來,非法集資案件發案數量增多,擾亂正常經濟秩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非法集資犯罪套路也在不斷更新。與早期“發傳單—投資—高息—六月付本”的傳統集資不同,新型金融集資披著虛擬經濟、金融創新的外衣,利用“金融互助”“愛心慈善”“虛擬貨幣”“電子商務”“微信營銷”等名目,組織集資活動,活動範圍突破了地域限制,下線發展也超越了熟人圈子,呈現出蔓延廣、迷惑強、誘惑大等新特徵。識別防範非法集資需要“一增強、兩問、三查”。點擊【詳情】查看(來源:人民日報)

第三則:65種傳銷幣騙千萬人超百億元 多被頭目揮霍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大批投資者抱著“快速致富夢”買入馬克幣、維卡幣、百川幣等“傳銷幣”,最終傾家蕩產、血本無歸。各地判決的141起刑事案件的犯罪套路如出一轍:不法分子在國內或國外註冊成立空殼公司並設立網站,大肆宣傳虛構某種“虛擬貨幣”的價值,捏造博彩、娛樂、醫療等實體項目,以多至百倍收益的“高額返利”為噱頭,鼓勵會員以開拓市場、與人共享等“拉人頭”的方式賺取回報,不斷吸納會員會費達到斂財目的。(來源:澎湃新聞)

第四則:現金貸東南亞出海記 2.6億人商機背後的殘酷現實

“現在的東南亞,很像數年前現金貸業務剛起步的中國。你現在不去佈局,機會就拱手讓人。”一家國內互金平臺負責人李凌告訴記者。然而美好願景背後,是殘酷現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對現金貸業務的監管日益增強,比如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OJK)對所有P2P貸款機構開啟牌照監管模式,中國互金平臺在當地直接開展現金貸業務的操作難度驟增,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當地金融機構相對“苛刻”的合作條件,通過“借船出海”掘金當地現金貸業務;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正導致優質借款人大量分流,整個現金貸業務面臨獲客成本提高、風控壓力增加等運營新難題,稍不留神反而會陷入虧損窘境。(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第五則:學生疑陷“套路貸” 借2000元半年滾成20多萬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會進行網絡貸款,然而,所謂的網貸公司不乏一些詐騙公司。近日,合肥一大四女學生因輕信無抵押網貸遭遇“套路貸”,借款2000元后,半年時間竟“滾”成20多萬元,最終整個家庭傾其所有還是補不上這個“窟窿”,網貸出現逾期,女學生甚至遭遇暴力催收。(來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