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揭祕:“紀曉嵐”和“劉墉”究竟誰的官職更高?

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歷任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揭秘:“紀曉嵐”和“劉墉”究竟誰的官職更高?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嘉慶六年(1801年),充任會典館正總裁(總裁官照例由大學士等元老重臣兼充,副總裁則是從部院尚書、侍郎等高級官員內選充,相當於榮譽稱號)。劉墉最後官職為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死後贈太子太保)。

揭秘:“紀曉嵐”和“劉墉”究竟誰的官職更高?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會試後是殿試,考了二甲第四。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開始了官宦生涯。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曉嵐最後的官職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

揭秘:“紀曉嵐”和“劉墉”究竟誰的官職更高?

劉墉和紀昀的“太子少保”為正二品(清朝品級),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以示恩寵。清朝參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大學士改加殿、閣頭銜,如劉墉的“體仁閣大學士"。乾隆四年設“協辦大學士”,是為大學士之副職,其品級比大學士稍低。劉墉的“體仁閣大學士"是正一品,而紀曉嵐的“協辦大學士”只是從一品。所以,劉墉的官職要高於紀曉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