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劉墉 行書節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釋文:《策秀才文》 問:朕秉籙御天,握樞臨極。五辰空撫,九敘未歌。至於思政明臺,訪道宣室,若惻之墜每勤,如傷之念恆軫。故恤貧緩賦,省徭慎獄。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而多黍多稌,不興兩穗之謠;無褐無衣,必盈七月之嘆。豈佈政未優,將罷民難業?登爾於朝,是屬宏議。罔弗同心,以匡厥闢。又問:朕聞上智利民,不述於禮;大賢強國,罔圖惟舊。豈非療飢不期於鼎食,拯溺無待於規行。是以三王異道而共昌,五霸殊風而並列。今農戰不修,文儒是競,棄本殉末,厥弊滋多。昔宋臣以禮樂為殘成,漢主以文章於鄭衛,豈欲非聖無法,將以既道而權?今欲專士女於耕桑,習鄉閭以弓騎;五都復而事庠序,四民富而歸文學。其道奚若?爾無面從。石庵燈下學於久安室。

鈐印:「日觀峰道人」

鑑藏印:「梅軒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