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字最早是由誰造的?

聶榮勝


有人說是倉頡造字。不過倉頡造字只是一個古老傳說,其真實可信性並不高。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從考古角度進行的人文推衍來看,文字起源於原始的圖畫。古老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就是文字根源。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雖然這些出土文物的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但也足以證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其出土物品上,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被認為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之後,又在其他遺址出圖陶器上發現的有規律的整齊圖形刻劃,便是早期的圖形文字。也就是說,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

經碳14物理測定,多類帶有文字信息的出土文物,年代都在距今7000多年前到距今6000多年前。而倉頡,據傳是黃帝時期的人,而黃帝那個時期,距今才2700~2800年。

也就是說,文字的出現比倉頡早了3000~4000年,倉頡造字?從時間上來說他也不配呀。

那個時候的人類,還是原始形態的人類社會,並沒有“字”的概念,但其刻劃線條、圖形已具備了文字的意義——交流。

當然,想具體追溯究竟是誰先刻下了第一條線,畫了第一幅圖,這已經不可能了。

順便,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純鈞LHGR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漢字來源於古老的象形文字。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世界的初始原創者是盤古夫婦,所以,這個世界的象形文字首創者,肯定是盤古夫婦。

我們的創世神盤古,是從宇宙中央核心星系乘坐著飛船(飛碟)、在茫茫宇宙星海中旋轉盤旋來此、開創造立了我們的世界!(詳細考證資料請參閱我頭條空間張瑞芳的研究論文〈盤古如何而來及源於何處〉)。

盤古夫婦開創的世界,最初始階段是很高級的(此處省略一萬字)。

盤古夫婦開創了世界以後,首創的字,是祂們自己的名字,這對盤古夫婦的子孫後代們,有著極其神聖深遠而偉大的意義。

盤古夫婦為了紀念祂們的星際旅程,為了使自己的子孫後代們牢記歷史不忘本源處,盤古夫婦把自己從中央核心星系乘坐著飛船、在茫茫宇宙星海中旋轉盤旋來此開創世界的過程,形象真實地畫了下來,這就是他們的名字‘盤古’!

盤古夫婦按照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需要,陸陸續續具體形象地畫造出了很多的字符,這都是人類最原始的象形文字。

人類的文字是隨著人類的發展過程與時俱進的。

在隨後人類的漫長髮展進程中,人類逐漸出現了巨大的地域變遷和人文變化,於是,人類在各個不同地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人文系統,陸續出現了多位文字聖人,祂們都是在盤古夫婦創造的象形文字基礎上,繼續發展改變或改造了文字。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西方國家出現了不同於象形文字的字母文字。

倉頡,就是我們中國後來出現的一位文字聖人,祂曾參與了我們中國上古某時期的造字工程,在中國象形文字發展過程中,祂功不可沒。

中國,是現在僅存的唯一的文明古國。做為地球人類的起源地和地球文明的發源地,至今,中國還依然保留著我們的創世大神人類始祖盤古夫婦、給我們留下的身份名片——象形文字‘盤古’,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

我們的創世神用象形文字‘盤古’作身份名片,就是要明確告訴我們:創世神盤古,是從時空座標中央核心乘著飛船(飛碟),在茫茫宇宙星海中旋轉盤旋而來的!

我們的創世神用‘盤古’作身份名片,其目的就是提醒我們後人不要忘本!

我們一定要牢記我們的創世神始祖盤古如何而來及源於何處,這對我們地球人類有著偉大的現實意義及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對我們地球人類未來的星際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妸姆則天


漢字最早是由誰造的,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在當今經濟壓力非常負重的改革時代,很少有人過問這方面的事,本人有個天真不成熟的推理,拾年前我就萌芽了這方面的霍思亂想。提起漢字,首先得從人類的語言著手,語言指的是先天之音於後天之言兩說,先天之言指的是母體帶來的言語,人出世的第一聲”哇哇”呀呀然後呼乳聲”嗎嗎,呼求聲吧吧,忍痛聲喲喲,還有細小的包括母體內的吱吱聲等等,後天之言指的是”出月”後的語言,可以叫學話期,指的是外世的影響力,言語範圍內外的知識,包括任何物體撞拙發出的音變,剛才說的出月這個詞彙內容很鎖,以後細表。人在認識事物之前所發出的聲音叫話,認識事物之後所說的話應該是字,字,解萬物之形象的彙總,有頭有尾。象形字”甲骨文”及石碑文,金文,近代出土的甘肅“秦安”大地灣的碳化人紋,我認為舊石器時代的笨重工具難以刻繪堅硬的甲骨的細小流廠的紋形,應該在新石器時代的仰昭文化前期,大約1萬年前,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黃帝左相”倉頡”俗稱倉學爺為代表的漢字之祖,右相”大堯”造六十花”甲子指天干,地支,推演時令於曆法,所謂的黃曆,曆頭,天干,指的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已艮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卬辰己午未申西戌亥。所運轉產生的三合,五形,六步,等等,歪學者誤以為謎信之書,拿到街頭巷尾混碗飯吃,也算說得過去,必境是神人的手筆嗎。倉頡在原有的甲骨文基礎上加工修造字,應該說他造了一些日常用字和象形字,其後的匯意體應該完善於歷代的廣大人民群眾,倉字本身就有廣大的意思,世界人類的語言和文體是由分化而獨立的,比如說現在的英語,地方語即方言。漢字為什麼叫漢字,漢,字來自於倉頡時代的漢水流域,漢水有西漢水,東漢水之分,西漢水指的是隴右漢水之源,東漢水指的是陝西西部,陝,甘,川交世處,黃帝生活在隴東黃河流域及漢水流域,故稱黃帝,漢族,漢字。漢族後分華夏族,巴氏族,東胰族,等。漢字三滴水應於渭水源頭品字形出水口有緣!再見!!!


18294276043


古人有倉吉造字的說法,但實際上漢字並非是某一人所創。漢字起源最早應該是由氏族祭祀活動開始的,人們用繩結記事開始有了記錄功能,祭祀儀式中用龜甲在火上燻烤,會出現自然龜裂的紋理,以求得到上蒼啟示(觀察象形紋理與自然現象的擬形),並逐漸開始模仿自然景觀,用直觀抽象的手法在龜甲上刻畫圖像,這就是最遠古的象形文字在起源。後來隨著戰爭與氏族融合,最基本的象形文字規律被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每每看到哪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古文字,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先祖們的智慧。


太極寄暢


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最早傳說的是伏羲、倉頡。就“伏羲”和“倉頡”這四個字也是後人根據傳說而造的字。

伏(服或匐、孵)是由人的變形“亻”和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借“服或匐”聲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伺候人。借“孵”聲表示可以菢卵孵化。與傳說伏羲女媧相婚生兒育女相吻合。

羲(兮)是由繁體“義”的省形“”和兮會意而成的字。義是由美的省形“⺷”和我組成的字。美指內心和外貌均美的人;我指示自己。會意為自己要以美人做榜樣來要求自己,“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宜”聲表示效法別人要適宜,不然就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義的本義就是由人外表形態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兮是八(分的省形)和丂會意而成的字。八表示分,這裡指示分清;丂表示一種敲擊樂器,這裡指示樂曲。兮的字形會意為分清樂曲,在古詩詞中表示分句結束,就是現在的標點符號。兮即標音又會意。羲的字形會意從物體形態看分清物質的內在性質。也就是從字形看清其字義。印證了伏羲畫“八卦”用來說明自然界變化規律;同時也說明伏羲創造文字。

倉(擬聲字)是由倉簡化而來。倉是由亼的變形“”、繁體“門”的省形並變形“”、和口會意而成的字。亼表示屋頂的三合之形;門的變形“”,有豎“丨”變“丿”表示倉庫透風的小門(或窗戶)從下開,可以防雨水;口在下表示下面由透風的口。讀音模擬向倉庫傾倒糧食的聲音。如下圖1

簡化的“倉”是亼的省形和卷的省形“㔾”會意而成的字。“㔾”指示用草蓆圍成圓形的糧庫。如下圖

頡(結)是由結的省形“吉”和頁會意而成的字。頁的本義為織綢的結尾,引申為頭;結“吉”即標音又會意,表示結婚盤頭打結,引申以“結繩記事”為參照,言其有頭腦,發明了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這樣與傳說的皇帝的史官“倉頡”想吻合,上古時期的文字創造者。

頡還有另一個讀音(xie頁借“協”聲表示織綢左右手穿梭力度要協調好).頁引申為頭,吉表示男女新婚拜堂,,以之為參照,表示頸直,頭向下。借“協”聲表示拜堂動作要協調。

筆者推測:古代用“結繩記事”的方法,記錄的應該是收貨的果實或打獵獲取的動物數量。倉頡應該是看管這些勞動成果的倉庫保管員,為記錄這些勞動成果的多少,發明了古文字,首先發明瞭古文字數字,如一、二、三等。炎黃時期是人們採用火的時期,也就是由生食向熟食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由於大量採用火,食物就可以保存,保存就需要知道存的多少和存放時間的長短。因此就首先產生了記錄數字的文字。


嚴師說字


漢字的起源現在無法說是誰或者某些人創造的。只能說是人們在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中逐步產生的。



考古發現最早的是甲骨文,但是這肯定不是最早的,以後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的發展過程。原始人類要記住一些事情,產生了對“文字”的需要,開始就是用自己能看到想到東西作符號,這就是最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一開始這些符號是零星的、不成系統的、只有自己才能認識的。在不斷的發展演化和交流中逐步成了起碼一個族群的人都能看懂的、也能用這些符號比較完整準確表達意思的東西,這就已經是文字了。等到把這些東西刻在貝殼骨頭上成為我們現在命名的“甲骨文”時,文字已經發展到很高級的水平了。



在這些已經演化後的文字中,依然有明顯的象形文字的痕跡

現在對文字出現的時間是以考古發現為依據的,一般認為殷商代是漢文字成系統出現的時期。在河南安陽的殷商遺址中發現的甲骨文為據。其實是可以再往前推的。



漢字的發展過程

文字發展是個歷史過程,現在的發展趨勢是:通用、方便、簡潔。作為最重要的文化工具,文字要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是必然的。


思考者J


文字的產生,是從簡單到複雜,也就是說,先會造出簡單的字,再造出複雜的文字。


文字的產生不是幾年、幾十年的事,而是一個漫長髮展演變的過程,時間可能長達上千年。





文字的起源,不是某個人憑空想象的,它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社會生活。文字是人們在觀察自然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字是一部活的歷史,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場景,記錄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神話傳說是倉頡造字,但倉頡只是一個黃帝下面的記錄官,他的工作就是把社會上已經造出的字收集起來,整理成冊,就是說編成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相當於這種角色。


文字的產生,本身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思維過程,中華文化這種“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


如果一定要給漢字安排一個創造者,應該是伏羲才對,中華文化來自於伏羲先天八卦,伏羲通過觀察自然(如日出日落、草本植物生長循環等)最有可能產生的第一個文字:一。一分天地。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創新思維訓練課程 提升中小學生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獲得上述 人字學習法 相關資料,請關注本頭條號,私信 “人”


漢字谷主


漢字最早是由誰造的?

老漁試著回答這個幾乎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我估摸著當有很多人問過同樣的問題,古代現代都有,因為沒有現成的答案,人們就不停地追問。

漢字究竟是誰造的呢?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聽慣了一件東西,總是古時候一位聖賢所造的故事,對於文字,也當然要有這質問。但立刻就有忘記了來源的答話:字是倉頡造的。”魯迅先生的話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國人一向認為文字是倉頡所造是有原因的。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說文解字·敘》) 。

魯迅先生接著說:“這是一般學者的主張,自然有他的出典。我還見過一幅這位倉頡的畫像,是生著四隻眼睛的老頭陀。可見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們這種只有兩隻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領不夠,連相貌也不配的。”古人有神話聖人的傳統,既然是了不起的人,肯定與常人不同,於是神而化之。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用結繩來記事。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於是,順應歷史潮流,用各種符號來記事。終於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造字”,並說倉頜初造字時,“依類象形”謂之文, 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進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云云。除了《說文解字》,其他如《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典籍,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頜、沮誦兩人創造的。但我覺得倉頡肯定不是最早造字的人,很有可能在文字規範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前的清末,疑古思潮盛行,廖平等學者提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製定論斷。甲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同時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的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亦提出各種質疑。

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寫法各有不同,有的字形相差甚遠。顯然,造字的源頭不是一個。漢朝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最後逐漸形成今天我們普遍使用的漢子。

從甲骨文演變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文字的成型是有一個漸變過程的。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三分之一。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註、假借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舉個例子:

酒字,“酉”是“酒”的本字。酉,甲骨文像是有酒簍伸進大缸的酒罈。“酉”的“酒罈”本義消失後,甲骨文再加“水”,強調壇中飲料的液態性質。造字本義:用糧食的澱粉糖發酵製成的香甜興奮飲料。再看金文還保持原型,到了篆文“酉”加了水,承續甲骨文字形,直到現在字形。倉頡或其他人,是不可能以個人之力完成造字的。

那麼,究竟是誰創造了漢字呢?我的答案是:作為我們祖先的先民創造了漢字,他們中當然也包括倉頡。


老漁16216402595


傳說中漢字是由倉頡造的,可事實上一個人不可能系統的造字的,創造一個字或一部分字倒是有可能。

中國的歷史傳統一直都在說是五千年文明,這五千年是包括沒有文化性的東西來證明的夏朝。有實物證明的是由殷墟而發現的商朝才三千多年。從現在所確認到的甲骨文來看,主要內容是關於祭祀的。也就是說,通曉甲骨文的是祭祀人員,比如說巫師之類。就現在我們也能看到,仍有巫婆神漢畫符。這個符,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可以用來驅鬼或祝福等。甲骨文實物內容也現代的畫符是同類內容。

可以這樣說,最初的文字一是為了做標記,比如結繩記事之類;一種文字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畫符。久面久之,有了特殊意義,就成了文字。現在神漢巫婆的畫符,是古代巫師甲骨文的一種延續,只是在延續過程中,有的發展成文字,有的發展成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比如說“卍”字符,說它是文字也可,說它是符號也可。符號被公認的賦予一定的內容,就是文字。

最初的造字方法就只有象形與指示,而形聲是在象形與指示有一定的規模之後才從象形與指示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造字。比如“木”字,就是象形,指樹木;而“末”,就是指示,指樹的根或尾部;而“抹”,就是形聲,用“扌”的形來表示是與手相關的字,用“末”來表示字的聲音,即是“抹”字,指擦拭的意思。

總的來說,最初的造字的人是有使用需求的人,比如給事物做標記的人,比如祭祀的人。誰有做標記與祭祀的權利,就是巫師。巫師商朝的稱呼,到了周朝,祭祀的人被稱作儒。雖然祭祀的內容不盡相同,形式也多變,但總體上是類似。


農村故事場


中華文明從藍田人、北京人、山東沂源人、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上下幾十萬年生生不息,要說中國的漢字是某一個人創造的簡直就是一個笑話!要說漢字起源於黃帝時期的顓頊造字實在有點太荒唐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老黃曆,也叫夏曆,據說是黃帝時期或者是夏朝的,有懂《周易》的,學習《周易》的都要用到《萬年曆》,也就是剛才說的夏曆或者黃曆,黃曆中的干支紀年紀月、日、時,用的是六十花甲子,六十花甲子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天干地支又分陰陽,相生、相剋相合相沖相刑反乘等等各種各樣的格式,在四千年前單單是這些就夠許許多多的人歷經不知要多少年月才能形成體系,如果黃帝時期沒有成熟的文字記載,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簡直就是比登天都難。在黃帝時期能形成如此大的成就沒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最近山東臨沂的一位在此稱為學者吧,他就整理了一下他發現並研究的山東東夷族大汶口文化的骨刻文字。這些文字的年代大概在五六千年前吧,比甲骨文要早很長時間,他整理出的可以和甲骨文相銜接的可以認出的文字五六百字左右,由此說明,中國的漢字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他是由我們的祖先經過五千上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積累完善才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