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卷五《搶險救災志》是經中央軍委批准,由解放軍四總部、各軍區、軍兵種,軍事科學院、武警總部,以及國家相關部、委、局和機關組成編纂委員會,由總參作戰部和軍事科學院牽頭,組織協調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國家相關部、委、局共同編纂的。

全書正文共有六篇:第一篇部署抗震救災,第二篇趕赴災區救援,第三篇搶救生命財產,第四篇搶修基礎設施,第五篇防治次生災害,第六篇搶險救災保障。正文前有概述,正文後有編纂始末。其綜合運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志為主體,全面、客觀、真實地記述災難來臨後,中共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有序、有力、有效地部署組織抗震救災的全過程,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5月12日,成都軍區78098部隊官兵在都江堰中醫院利用大型機械營救被困群眾(張旭海 攝)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5月12日16時56分,青川縣自救隊在喬莊鎮山珍市場的垮塌居民樓廢墟里救出一名倖存者 (CFP提供)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當即把抗震救災確定為全黨全國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迅速組織各方救援力量趕赴災區,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迅速成立,指揮機構高效運轉。

地震發生後,中央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軍隊抗震救災指揮組,組織指揮軍隊抗震救災行動。解放軍四總部、軍區、軍兵種和武警部隊均成立指揮機構,執行中央決策部署。14.6萬名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從祖國四面八方火速馳援災區,承擔起抗震救災最緊急、最艱難、最危險的搶險救災任務。7.5 萬名民兵預備役人員迅速行動,成為解救受災群眾、搶修基礎設施、防治次生災害等方面的重要突擊力量。廣大消防官兵、公安民警恪盡職守,奮力救援,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抗震救災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社會安全保障。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5月13日7時,空軍空降兵某部首批官兵4500人乘運輸機緊急趕赴地震災區(張雷 攝 )

災區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也在地震發生後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奮力抗震救災,盡最大努力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全面啟動應急機制,迅速按照應急預案投入搶險救災。

近 20 多萬名志願者自發從天南海北趕赴災區,4550 多萬名黨員自發向黨組織交納“特殊黨費”,全國各族人民自發為災區捐款捐物,各個城市的獻血點被爭先恐後無償獻血的人群“擠爆”。香港特區救援隊、澳門特區醫療隊、臺灣紅十字組織救援隊趕赴災區,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慷慨解囊,展現出全球華人的骨肉親情。從城市到鄉村、從部隊到廠礦、從機關到基層、從街道到學校、從內陸到海外,社會各界迅速行動,匯聚成全民族共同戰勝特大地震災害的強大合力。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5月15日,北京市各界群眾在中國紅十字總會為地震災區捐款(中國紅十字會 總會提供)

卷五將影響面大、全局的典型、特色內容,採用專記進行記述,如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自救互救”“搜救失事直升機”“搶通寶成鐵路”“唐家山堰塞湖排險”“阿壩監獄服刑人員‘千里大轉移’”,都是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典型事例。

災難讓中華民族的力量空前凝聚,災難使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強力迸發。中國人民在戰勝汶川地震災害中所創造的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禮,是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大檢閱、大弘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生動實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凝聚的新的精神力量,必將載入歷史史冊,給後人留下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汶川地震志卷五:《搶險救災志》

撰稿:馮松\\ 編校:張健\\ 審核:李江\\ 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