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东汉开国初年有一员大将,名列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中,谋勇兼备韬略过人,为刘秀立下汗马功劳。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三国时代,汉室倾颓,三国纷争,陷入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刘备、曹操、孙权等人,各霸一方拥兵自重,都想成为下一任天下之主。其中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具有他人无可比拟的道义优势,四方豪杰争相来投,刘秀手下一员大将的后人,居然又成为刘备的大将,在三国争斗中出尽风头。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评书演义中,刘秀手下有一个摇鹅毛扇的军师角色,名叫邓禹。此人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负责给刘秀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是刘秀须臾不可暂离的智囊人物。真实历史中的邓禹,则与此形象有着不小的差距。邓禹在刘秀手下并不是参赞军机的谋士,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他的成名之战是建武元年的河东之战。邓禹统率弱势兵力,大败更始帝刘玄的大军,平定了河东之地。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东汉开国之后,邓禹因功被封为高密侯。但邓禹却保持清醒头脑,不贪权力不恋富贵,有意回避朝廷名利纷争。邓禹教子有方,《后汉书》记载,邓禹有十三个儿子,他为了不让他们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每人都要学会一门技艺。他的教育后人的态度和方法广受赞誉,“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邓禹的良好家风得以流传下来。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邓禹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大人物。此人就是蜀汉的车骑将军、阳武亭侯邓芝。《三国志》记载,“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明确指出他是邓禹的后人。邓芝曾经为蜀汉立国下不世奇功。众所周知,三国的基本格局是两弱一强,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才能保持战略平衡。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但随着双方在荆州一带矛盾激化,关羽被杀,刘备怒不可遏,发兵进攻孙权,挑起夷陵之战,两家两败俱伤。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孙刘两家关系降到冰点,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两家关系如何修复?《三国志》记载,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对此种状况极为担心。若曹操此时乘机南下进攻,而孙刘两家又彼此视如仇敌,互不救援,则两家都将面临亡国之风险。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更为糟糕的是,诸葛亮想到,孙权可能会为了报复夷陵之战的大仇,联合曹操起兵进攻蜀汉,蜀汉遭到曹孙两家夹攻,那局面就会不堪设想。诸葛亮愁眉不展,但“未知所之”,不知道该怎么办,堂堂诸葛丞相都被难倒。这时大臣邓芝看出端倪,向诸葛亮建议:“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并主动担当了出使东吴、修复孙刘关系的重任。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邓芝胆识过人,且能言善辩。他到达东吴后,孙权摆谱不肯见他。《三国志》记载,邓芝不慌不忙说了一句话:“我这次来不仅是为了蜀汉,更是为了东吴。”见到孙权后,孙权暗含讥讽地说:“我不是不愿与蜀汉联合,只是担心蜀汉幼主登基,国小力弱,自己都难保全。”邓芝说:“吴蜀两国雄踞四州之地,大王您和诸葛亮都是一时英杰,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天险,两国联手,进可攻取天下,退可割据一方,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刘备死后留下一个难题,诸葛亮都被难倒,被东汉名将的后代解决

邓芝又说:“如果大王您一心要交好魏国,那么魏国可能会要求您前去朝见,或者要求您的太子去当人质。到那时您该怎么办?如果您不肯听从,魏国大军南下,蜀汉也乘机顺流进攻,江南之地,不再为大王所有了”。一席话说中孙权的心事,默然不语,最后说曰:”君言是也”。孙刘两家从此恢复联盟关系,和好如初,蜀汉的危机平安度过,邓芝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蜀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