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美國登月成功一次後,就不再登月了?

邱鵬13420936152


 美國為什麼四十多年來不在登月,小編覺得原因有兩個

一:美國可能遇到了月球外星人,目前77歲的埃德加·米切爾是全世界第6個登上月球的人。而米切爾有次在接受採訪時爆出了驚人內幕。當年他從月球返回“阿波羅14號”太空艙時,碰到了外星人,而且之前外星人就曾多次與人類接觸。 


二:月球沒有繼續探測的價值,美國總共進行了六次成功的登月,但月球到處都是戈壁荒漠,絲毫沒有生命的跡象,而且按照目前來看,在月球定居也不現實,登月花費巨大,按照現在的地球科技,繼續探測月球毫無意義,所以就停止了繼續登月。


三:失去動力,登月計劃是在美蘇冷戰期間巨大的壓力下實施的,蘇聯當時在航天領域領先於美國,美國人急切需要一個計劃維護民族自尊心,在這種巨大的競爭氛圍下,美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實施阿波羅計劃,並且最終取得成功,但是隨著蘇聯解體,美國也沒有必要再次實施新的登月計劃了。

 
 


萌爆君逗你笑


首先要糾正的是,美國登月成功不是1次,而是6次,先後有12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

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前後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期間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使得人類至今受益。

根據阿波羅計劃,從阿波羅十一號到十七號,除去十三號故障取消任務外,其他6次均成功登月,計劃中的阿波羅十八號到二十號均被取消,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月工程宣告結束。著名的藍色彈珠就是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十七號飛往月球過程中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

至今,美國沒有再次登月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意義不大,而且在月球上沒有發現對地球有價值的東西,但耗資巨大,當年美國之所以傾全國之力實施阿波羅計劃,那是在美蘇爭霸的歷史背景進行的,完全出於國家的戰略需要。


震長


美國前後成功登了6次月,把12個人送上了月球


美國第一次成功登月是在1969年7月21日,當時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進入月球軌道,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克林斯在月球軌道的指揮艙做機組指令長。

阿波羅11號第一次登上月球,隨後的阿波羅12號到17號任務中除了阿波羅13號飛船出了故障半途折返,其他的都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美國在1972年登月之後就再也沒派人去過月球,其實並不是什麼陰謀論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到1972年結束,前前後後花了255億美元,佔美國GDP的0.57%,而且一個阿波羅計劃就用了科研總經費的五分之一,就算美國再有錢也經不起這樣折騰,更何況去月球沒有任何經濟效益完全是燒錢。

美國當時一心想在航空航天領域壓蘇聯一頭,而經過了阿波羅計劃之後美國的航空航天實力已經把蘇聯遠遠摔在後面。

主要目的達到了,而且各種科研工作都差不多了。自然就要停止對月球的計劃,最近美國提出的重返月球某種程度上也是看到其他國家的月球計劃在穩步前進,自己也按耐不住了。

所以說美國幾十年不登月只是因為沒有了需求,如果現在月球發現了什麼好東西,美國一定是第一個上去的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1969年,阿波羅11號完成了第一次登陸月球的計劃,人類完成了第一次對月球的探索,但是從1972年至今,就再也沒有人登陸過月球了。

40年前都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航天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卻反而不行了?

其實,當年阿波羅號的登陸可不輕鬆,這項登月工程前後耗費10年,美國調動了2萬家大型企業,200多所大學,80個科研機構,燒了2000億美元,才完成連慫6次月球,帶回了不少…石頭…

這樣的“好成績”,也在啟示了世人兩個字,不值。

當時,美國狂慫月球,主要是因為冷戰,美國和蘇聯打到忘情,1957年,蘇聯先把一條狗送上了月球。

美國當時就急了,加班加點研究,一群科學家還搞了一套原子彈炸月球的a119計劃,簡單來說,就是當著全世界人的面把月球炸了。

但後來反應過來月球上沒啥空氣,沒辦法炸出漂亮蘑菇,視覺效果不夠,才被pass掉,但美國的決心可見一斑,那是勒緊褲腰帶也要把排面搞上,哪怕航天經常出事也要不停上。

也有人說,蘇聯解體大部分也是因為燒了航天稅,這時美國才冷靜了下來,才反應過來航天工程不能這樣子呀。

到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也吸取了經驗,現在的航天工程多會計算成本,要求可控安全,設備更精細,從盲目追求排面,變成了真正的追求精細。

最後,也是因為人們的關注越來越低了,從0到1是大新聞,但從1往後的進展,大家就難免有些習以為常了,這也就是這麼多年都沒有人再度登月的原因了。


潘彩蛋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美國為啥要登月說起。

二戰後,美蘇兩大陣營進入冷戰階段,雙方開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且競爭領域從地上延伸至外太空。所以,首先可以明確地是,美國當年的登月並不是發揚人類探索未知精神的,而是紅果果的政治任務。

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率先打響太空戰,並且在此後的1961年,又成功把加加林送上太空,使其成為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此後,美國不甘落後,肯尼迪於1961年發表演講,併發出宣言:在1970年之前,我們要把美國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地送回來。轟轟烈烈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此開始。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此後,阿波羅11號到17號,美國連續進行6次登月,共運送12位宇航員登上月球。

而與此同時,前蘇聯原計劃用來登月的N-1型火箭卻在1971年和1972年兩次發射都以失敗告終,並最終放棄登月。這就意味著在兩國的太空軍備競賽中,美國成功壓制蘇聯,取得了冷戰中的領先優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此後之所以不再登月,是因為其登月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其次,性價比低也是此後四十多年美國未曾登月的第二個原因。美國登月曆時11年,前後耗資25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000多億美元),涉及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可謂是耗時、耗材、耗力。尤其是在1966年,阿波羅登月支出佔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總預算的4.5%。

如此大的投入,美國得到了什麼?除了在與蘇聯的競賽中遙遙領先外,還奠定了美國在人類航天時代的地位,尤其是培養了航天領域相當多的科研人員,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加就業率。但從經濟角度來看,登月本身更多的是象徵意義,所獲得的回報遠不足以支撐巨大的支出,美國多次探索發現,月球幾乎是荒漠一片,幾次採集回的樣本亦沒發現有經濟價值的東西。

除此之外,隨著前蘇聯將航天探索重點轉向近地空間,並把原計劃的登月飛船聯盟號改造為近地空間站後,美國也調整了航天項目的優先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近地空間站的建設上面。

綜上幾個原因,美國在1972年後即阿波羅17號任務後就終止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此後,隨著1972年尼克松訪蘇,兩國關係逐漸緩和,到1975年,美蘇聯合開展了一項名為阿波羅—聯盟的任務,兩大巨頭的合作也意味著自1957年開始的太空競賽正式結束。

不過,時隔46年後,有最新消息指出,美國決定重返月球,根據報道,美國宇航局已經在2019年的預算中列出了月球軌道空間站項目的相關內容,重返月球,有何驚喜?不妨一起關注。


留白說


這裡糾正一下,美國是登上了6次月球,從阿波羅11到17,除了阿波羅13服務艙發生爆炸沒有實現登月外,其它6次共計12名宇航員實現了月球登陸。



至於說美國為什麼在阿波羅17後,就不再登月了,估計得問當時的總統尼克松了。據說當時阿波羅系列還有18、19、20、21。就在阿波羅17成功登月不久後,阿波羅18待命發射,卻突然接到總統尼克松停止一切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通知。於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此戛然而止,塵封在歲月中。以至於後人們對阿波羅18停止登月事件耿耿於懷,所以在2011年,還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講述的就是阿波羅18雖然明面上被停止登月了,但其實背後是被美國偷偷發射了,並且在月球上和外星人幹了一架。所以,最後美國不再登月了。



當然了,以上是網上大家喜歡聽到的版本,還有客觀分析的版本:大意就是登月資金耗費太多,6次登月已經把月球研究的差不多了,而且也完全碾壓當時的蘇聯了,所以沒必要非要再顯擺似的登月了。我覺得也是,登月不僅費錢,而且收益還越來越低,投入產出越來越不合比例。美國沒有必要為了給廣大網友證明自己而非要登月,除非月球是黃金做的,你看美國登月不登,估計月球基地和殖民地都畫好了。



而且,每一次登月對宇航員都是生死考驗,弄不好就是有去無回,給全國人民帶來巨大損失和悲痛。當年的阿波羅13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幸虧當時的三位宇航員在服務艙爆炸的情況下,仍然從環月軌道返回了地球,創造了登月史的奇蹟。要是這三位就此嗝屁了,估計登月計劃也就到此為止了,就連後面的阿波羅14-17都不會有了,畢竟,美國人的命可是金貴的很。


科學探秘頻道


其實很簡單,山姆大叔之所以不登月了,是因為口袋裡沒錢,實際上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說,美國登月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登月的錢從哪裡來?美國人民當然是不差那個錢,但不可能伸手找老百姓要,至於政府撥款的話,目前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從奧巴馬到特朗普,這兩位總統都提出了要重返月球,而美國宇航局,也就是NASA,是心有餘而力不足,NASA2017年的財政撥款是192億美元,2018年是207億美元,這些錢多麼?看起來是挺多的,但實際上NASA窮的叮噹響了。

從美國航天飛機退役之後,美國的宇航員就坐著俄羅斯的飛船上天,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航天飛機又貴又麻煩,而且非常的燒錢,所以資金緊張,是NASA近年以來最頭疼的問題。為此據說NASA放棄了好幾個手頭的項目,轉而把資金用在那些拳頭項目上。



那麼如果現在美國要重返月球,勢必就要增加NASA的財政預算,但財政撥款需要國會通過,所以通過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登月目前不產生任何的經濟價值,而且美國已經去過了,再去的意義也不大,所以山姆大叔之所以不登月了,錢是關鍵因素,假如說現在有人掏這筆錢,NASA立刻就能重啟登月行動……


種植恆星


  對於很多比較節儉的網友來說,勤儉持家是好事,現在沒有多少人依舊用著蘋果4S,甚至是諾基亞塞班手機。補過這只是針對手機這樣快速消費的,快速更新換代的電子產品來說。畢竟,現在的手機也好,平板電腦也好,幾乎每年都有新款推出來,一年就會落後。幾年就會淘汰。但是如果遇到耐用消費品,例如摩托車,汽車這種可以用上十幾年的產品,那就得考慮售後維修的問題了。以前經常聽到一些老司機們說,別買XX牌子的XX款汽車,以後修車都修不起。說的就是某些車型的配件少,如果型號恰好停產了,那真的是要為維修抓狂,例如我的一個朋友,車子是薩博93,如今只能祈求千萬別壞了,否則只能考慮換車了。

  

  (停產多年的薩博汽車)

  這種售後維修的事情,同樣也出現在別的東西上。比如今天我要說的航天飛機。冷戰開始後,東西方陣營為了獲得勝利,拼命的投資各種高科技產業,人類開始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大發展。美蘇爭霸的戰場,從地面上升到太空,蘇聯人搶先派出尤里-加加林進入太空,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宇航員。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是美國不能允許的。於是美國人開始奮起直追,1969年的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了,要建造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新型航天器計劃。這個計劃在1971年獲得完善,新式飛行器使用可重複回收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飛行器組成,當然還有不可重複使用的燃料箱。經過了五年的科研攻關,終於在1977年6月8日那天完成了首次載人飛行,創業者號航天飛機使用波音-747 的機背馱著進行試飛。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個科技里程碑式的進步。

  

  (準備升空的航天飛機)

  當航天飛機上升到50000米高空時,兩枚助推火箭就會停止工作並與軌道飛行器器分離。通過降落傘回收後,再經過修理可重複使用20次。航天飛機在太空軌道完成預定的飛行任務後,軌道飛行器就開始下降返航,像一架普通的滑翔機那樣在預定的機場跑道上水平著陸。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100次。這些發射全重超過2000噸的大傢伙,絕對是集中了當時人類科技的所有尖端技術打造的高科技產物,蘇聯也開始建造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用於競爭。

  

  (70年代的電腦長這樣)

  但是,不管是手機還是飛機,只要是工業產品,難免會有損耗,這就需要後勤保障,需要維修。手機可以用幾年就換新的,但是對於航天飛機這種天價的產品,長達幾十年的服役期裡,美國國家航天局必須小心伺候著。在美國的主要幾個航天飛機零件廠商以及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發射中心裡經常要準備維修航天飛機的零件。但是航天飛機因為要上外太空,對各種芯片的可靠性以及功耗要求都很嚴格。因此那些電子部件上的芯片測試封裝也都非常嚴格。可是,時過境遷,如今的民用電子市場飛速發展,而航天飛機這種幾十年前製造的陳舊機器,很多零配件早已停產,這就使得美國國家航天局不得不滿世界去尋找維修用的零件。雖然今天的芯片性能比當年的芯片強大千百倍。但是,現在要修復損壞的零件,就必須使用相同的備件。當年第一架航天飛機飛向太空的時候,使用的是8086芯片來確保航天飛機的推進火箭發射。後續的歷次,推進實驗也依舊使用8086芯片,可是這種8086芯片早就已經停產了。如果換了別的芯片。整個航天飛機的很多代碼都得重寫,所以根本動不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美國航天局上報美國政府這件事,美國白宮得知後,當然不會讓航天飛機這種大傢伙因為缺零件而趴窩了。但是也不可能為了幾個芯片而讓以前的生產商重啟生產線,那樣成本可就太高了。雖然IBM公司在1981年生產的第一臺電腦也有使用的這種芯片,不過版本不一樣,用不了。最後美國宇航局是硬是動用了一切手段,查到了有一種醫療設備的機器裡也是用這種8086芯片,於是開始在滿世界的醫院中去回收這款醫療設備,整整買了一大車。買回來後用於拆芯片用。費了那麼大勁,早知道當年就讓因特爾關閉生產線前儲存一批作為備件了,可惜沒有後悔藥呀。

  

  (美國的飛機墳場其實也是零件儲備庫)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也反映了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困境,當年人類最先進的航天飛機,如今已經是陳舊不堪了,加上哥倫比亞號的事故,終於將其淘汰。不過這些科技的進步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達成的,世界上第一種集成電路芯片就是美國航天局購買的。從那時候起各種型號的芯片使美國航天局把衛星送上了軌道,把阿波羅飛船的宇航員送上了月球。也使得美國在電子技術和半導體領域領先於蘇聯,終於獲得了冷戰的勝利。不過如今對美國來說,上月球已經不再現實,未來只能看中國的航天發展才有可能性。

  

  (4004微處理器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

  1971年的11月,英特爾公司生產了全世界第一片微處理器——4004型,這也成就了電腦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它,各位網友今天也不可能看到這篇文章了。如今這款芯片早已成為古董級了。不過在冥王星的軌道外,美國的“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正在向著太陽系外的未知世界飛去,它在40年間飛行200億公里,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在它的設備上還有一塊因特爾的4004芯片,配置是0.108MHz的主頻。內存為68KB。雖然連一個廉價的智能手環都比不上。但是這顆芯片仍然在正常工作。依靠攜帶的兩枚核電池供電,“旅行者”1號能夠保證它繼續飛行至2025年。到時候才會電池耗盡,“旅行者”1號將繼續向銀河系中心,它需要七萬三千六百年的時間才能抵達下一個恆星系——半人馬座的比鄰星。“旅行者”1號上帶有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問候,內容是:“這是一份來自一個遙遠的小小世界的禮物。上面記載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生活過我們的時代,進入你們的時代。”

  

  (這部飛行器承載著整個人類的夢想正在飛出太陽系)

  現在想來,那的確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代,如今冷戰早已結束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但是,因為沒有了競爭,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沒有重大科技突破。再也沒有那種為了人類發展的蓬勃向上精神,只有為了賺錢而泡沫化炒作的金融在橫行。說句玩笑話,屏幕前的各位,千萬別小看身邊的一些舊電子設備,或許幾十年後,祖國還需要召喚這些“老傢伙”來為國效力呢!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筆者發現有些人又在搗鼓登月陰謀論了?

之所以這麼多年不再登月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太貴了,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現在不是美蘇冷戰年代了。

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太空強國搞太空競賽技術路線之激進、發射頻次之密集、航天事故之頻發,已經可以用不要命來形容了——美國第一次LEO軌道飛行就發生事故,差點弄死著名的約翰.格倫(這老爺子是美國宇航員界的傳奇人物),蘇聯緊跟著第一次太空行走也發生事故,把倒黴的列昂諾夫與別利亞耶夫降落地點弄偏了數千公里差點凍死這二位;“阿波羅”計劃第一次試驗飛行以失敗告終,死了三個美國宇航員(其中包括著名的加斯.格里森),蘇聯的“聯盟-禮炮”計劃第一次飛行也弄死三個宇航員。總的看,美蘇兩國冷戰時的太空競賽如果總結,無一例外,原則都是:不計工本、不顧性命、勇奪第一,只為了證明自己的制度比對方優越。

“阿波羅”計劃也是如此,如果按照冷戰之後極度強調投入與產出、極度強調實際意義與高效管理的科技項目立項原則來看,完全就是燒錢工程:立項的動機是為了向全人類證明美國的技術實力,項目的推進完全是舉國體制不計成本地往前走,而從登月項目本身來說所得少之又少——除了帶回來數百公斤另一個世界的土壤與岩石讓大家大開了眼界。別的不說,單是美國實施的6次月面突擊任務,僅從火箭、飛船、發射場、測控系統來算就花費了330億美元的天價公帑,按照2010年的幣值幾乎是2000億美元之多——等於發射一次就燒掉兩艘福特級航空母艦。

燒錢燒成這樣的工程,在證明了“我們能做到”之後,還有什麼必要保留下來?因此阿波羅計劃在實施了6次之後即宣告結束,剩餘的部分火箭與飛船被用於“Space lab”與“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隨後美國空間飛行器轉向航天飛機的技術路線,就更沒有人再提重返月球這茬兒了。


軍武次位面


為什麼美國登月成功一次後,就不再登月了?

其實要糾正一下,美國人總共成功登月6次,失敗一次,但我想各位應該記住了阿波羅13號,因為這是一次最成功的失敗任務,在地月轉移軌道中途服務艙氧氣罐爆炸,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地球的經歷;湯姆·漢克斯、艾德·哈里斯、加里·西尼斯等各位演繹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要了解美國為何放棄後續的登月任務,首先要來了解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阿波羅登月任務起始月美蘇冷戰時期,當時所有的宇航探測性質都存在著軍備競賽的大時代背景,自1969年阿波羅11登月首次成功以來,美國在登月道路上幾乎就是一帆風順,儘管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但卻是一場最為完美的拯救宇航員的演繹,反而讓美國宇航局聲望大漲....但前蘇聯在登月道路上並不順利,N1火箭的接連失敗讓CCCP在登月任務上一蹶不振!對美國來說似乎突然間失去了登月的意義,卻開始有了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約佔當年美國GDP的0.57%,約佔當年美國全部科技研究開發經費的20%。,如果沒有概念的話請看下圖:

當時的美國GDP只有10255億美元,當年的軍費開支為810億美元;這種競賽性質的任務在可持續性上幾乎沒有考慮的,而且當時在月球探測應用科技上的發展遠沒有達到現在的理論,5次登月任務除了一些常規的科學實驗,也僅僅帶回382千克月面岩石。雖然其科技成果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人類至今受益匪淺,但當時在無對手的條件下,阿波羅登月後續任務取消一點都不令人驚訝,當然有很多陰謀論的支持者認為美國在月面受到了地外文明的警告等等笑談本文不做討論。

月面探測計劃大事記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月面探測上的異軍突起,讓美國有些如芒在背,登陸月球重新提上了日程,如果陰謀論者成立的話,這又從何談起?

當然登月已經放棄了將近半個世紀,要重新撿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還碰到了金融危機後時代經費緊張的尷尬局面,但未來中國的登月計劃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冷戰時期的那種宇宙大航海時代背景似乎有一些重現,但局勢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樣子,未來如何走向我們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