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30所即將從學院改名為大學的學校,都有哪些?

高考志願第1參謀


以下是大學即將改名的名單:

1.信陽師範學院

位於河南信陽,即將改名信陽師範大學。


2.鄭州輕工業學院

位於河南鄭州,即將改名鄭州輕工業大學。



3.四川理工學院

位於四川自貢市,即將改名四川科技大學。

4.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位於廣東,即將改名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5.西安財經學院

位於陝西西安,即將改名西安財經大學。

6·泰山醫學院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即將改名齊魯醫科大學


7.山東工商學院

位於山東省煙臺市。即將改名山東工商大學。

8.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即將改名河北海洋大學。


9.淮海工學院

淮海工學院,簡稱淮工,即將改名江蘇海洋大學。

10.伊犁師範學院

伊犁師範學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即將改名伊犁大學。


11.西藏藏醫學院

西藏藏醫學院位於西藏,即將改名西藏藏醫大學。

12..雲南中醫學院

雲南中醫藥學院即將改名雲南中醫藥大學 位於昆明市呈貢區雨花路。


13.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即將改名湖北民族大學

14.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吉林外國語學院即將改名吉林華橋外國語大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長春淨月潭旅遊風景區。


15.欽州學院

欽州學院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即將改名北部灣大學。

16.成都學院

成都學院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即將改名成都大學。


17.廣西師範學院

廣西師範學院位於位於“綠城”廣西南寧市。即將改名南寧師範大學。

18..貴陽中醫學院

貴陽中醫學院位於林城貴陽,即將改名貴陽中醫藥大學。


19.遵義醫學院

遵義醫學院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即將改名遵義醫科大學。

20.上海電力學院

位於上海,即將改名上海電力大學。

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大學即將改名,歡迎留言交流。


清懿學者


以下是大學即將改名的名單: 1.信陽師範學院 位於河南信陽,即將改名信陽師範大學。 2.鄭州輕工業學院 位於河南鄭州,即將改名鄭州輕工業大學。 3.四川理工學院 位於四川自貢市,即將改名四川科技大學。 4.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位於廣東,即將改名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5.西安財經學院 位於陝西西安,即將改名西安財經大學。 6·泰山醫學院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即將改名齊魯醫科大學 7.山東工商學院 位於山東省煙臺市。即將改名山東工商大學。 8.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即將改名河北海洋大學。 9.淮海工學院 淮海工學院,簡稱淮工,即將改名江蘇海洋大學。 10.伊犁師範學院 伊犁師範學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即將改名伊犁大學。 11.西藏藏醫學院 西藏藏醫學院位於西藏,即將改名西藏藏醫大學。 12..雲南中醫學院 雲南中醫藥學院即將改名雲南中醫藥大學 位於昆明市呈貢區雨花路。 13.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即將改名湖北民族大學 14.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吉林外國語學院即將改名吉林華橋外國語大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長春淨月潭旅遊風景區。 15.欽州學院 欽州學院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即將改名北部灣大學。 16.成都學院 成都學院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即將改名成都大學。 17.廣西師範學院 廣西師範學院位於位於“綠城”廣西南寧市。即將改名南寧師範大學。 18..貴陽中醫學院 貴陽中醫學院位於林城貴陽,即將改名貴陽中醫藥大學。 19.遵義醫學院 遵義醫學院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即將改名遵義醫科大學。 20.上海電力學院 位於上海,即將改名上海電力大學。 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大學即將改名,歡迎留言交流。


閩北地質人


20多年來,全國一千多所高校完成從“大專”到“學院”、從“學院”到“大學”的“華麗轉身”。那麼,有沒有把原本後綴“大學”二字的校名改為“學院”尾隨的高校呢?當然也有,每個省都有那麼一兩所比較有“任性”的高校,但這些“非主流”高校改名後都後悔不已。而熱衷於“改名大業”的“主流”高校則用出洪荒之力提升自己學校的逼格。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那些“學院”改名為“大學”,無非就是因為“鍍金心理”在作祟。這些學校在二三本高校合併的潮流中趁熱打鐵,把“學院”改為逼格更為飽滿的“大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像拔蘿蔔一樣拔高該校的准入門檻,比如還沒改名之前考生在高考的時候考個四百多分就可以輕鬆被該校錄取,但升格後的“大學”,錄取分數提高了一大截,沒有考到五百多分的考生估計是很難進去的。

這就好比一個飯店暫時停業,通過精緻裝修的方式來升級,“升級”之後的飯店從外觀上看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但該店的菜餚還是原來的菜餚。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飯店每一道菜的單價隨著該飯店房子的“升級”而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學院”改名升級為“大學”,隨著錄取分數的提高,生源質量也會相應回暖,高校的行政級別也“換擋提速”,故此,相應高校所獲得的資源傾斜也會“加大油門”。

改校名、“攀高枝”的好處有這麼多,那麼那些高校即將由“學院”改為“大學”,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先看一組相關數據:

1、“前世”:淮海工學院;“今生”:江蘇海洋大學

2、“前世”: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今生”:吉林外國語大學

3、“前世”:河北科技師範學院;“今生”:河北海洋大學

4、“前世”:上海電力學院;“今生”:上海電力大學

5、“前世”:泰山醫學院;“今生”: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6、“前世”:山東工商學院;“今生”:山東工商大學

7、“前世”:鄭州輕工業學院;“今生”:鄭州輕工業大學

8、“前世”:湖北民族學院;“今生”:湖北民族大學

9、“前世”: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今生”: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10、“前世”:欽州學院;“今生”:北部灣大學

11、“前世”:信陽師範學院;“今生”:信陽師範大學

12、“前世”:廣西師範學院;“今生”:南寧師範大學

13、“前世”:成都學院;“今生”:成都大學

14、“前世”:四川理工學院;“今生”:四川輕化工大學

15、“前世”:貴陽中醫學院;“今生”:貴州中醫藥大學

16、“前世”:遵義醫學院;“今生”:遵義醫科大學

17、“前世”:雲南中醫學院;“今生”:雲南中醫藥大學

18、“前世”:西藏藏醫學院;“今生”:西藏藏醫藥大學

19、“前世”:西安財經學院;“今生”:西安財經大學

20、“前世”:伊犁師範學院;“今生”:伊犁師範大學

個人覺得,高校改名固然重要,但注重高校的學科建設,提高高校的師資力量,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也相當有必要,您覺得呢?


微雨潤苗


中國高校最熱衷於改名,越改越大,越改越高級,但是最根本的東西還是沒有變。大學的辦學重點不在於學,更多的是追求大,大者方為學。所以所有的高校都往大學看,沒有成為一所大學說出去感覺總是低人一等。

在今年的高校改名潮中,又有30所高校通過審批,從學院成功的升格為大學,或者說是從專科升格為本科,總算是了了一大樁心事,每個人都歡欣雀躍,奔走相告。這30所成功改名的大學名單如下。


其中有19所學校成功的從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的學校,山東省和廣東省分別有三所,數量最多,其次是福建,河南,廣西,江西分別有兩所。從學院升格為大學的高校有16所,獨立學院轉為民辦本科的有三所,同層次更名的有2所。

從上述的高校更名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是往更高,更大的方向去改,越來越高級。那是因為改名之後可以讓自己的身價倍增,通過改名拿到更好的生源,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夠通過改名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有些高校改名後,成功的被淪為野雞大學,也有些高校因為改名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端。改名雖好,仍需謹慎。


大三老學長


題注提問的細節補充:

2018年,各大高校都流行改名潮,有的從專科升學院,有的從學院升本科,無外乎是想鍍金,在生源上有一點的優勢,以及多申請點國家經費,但是你知道這些學校是哪些嗎?他的前身又是怎麼樣的?

教育部在2017年發佈的《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糾正部分學校為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題主提到的專科升學院得區分,其中的高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不與本科大學合併、不更名高等專科學校等,只能繼續發展成為高水平的職業學校。

學校為什麼熱衷於更名,主要原因就是上圖提到的招生、經費資源,連帶著學校領導行政級別的提升等。我國的2000+所的公辦院校中,在過去20年有一半學校更過名,如2016年安慶師範學院更名為安慶師範大學,高大上有沒有?

當然,學校更名已多次引發口水仗,如之前的瀘州醫學院、泰山醫學院等。

2017年申報列入考察的升格、更名院校,在2018年5月31日已正式公示,不少有爭議的校名正式塵埃落定。

新增的19所本科院校中山東、廣東2地佔優,各有3所院校,其中最特別的是"深圳技術大學"直接跳過"學院",18年在廣東省內招生錄取線不低。在最終通過審核,即將更名的16所大學中,泰山醫學院更名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四川理工學院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大學"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希望對您有幫助,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


帥小西De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根據2017年申報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的名單公式在2018年1月19日在發展規劃司公佈。這些只是列入考察的名單,而不是最後改名或者新增本科學校,具體情況要根據文件公佈:

2018年列入考察更名的本科高校16所,具體名單如下:

2018年列入考察的獨立院校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高校的有6所,具體名單如下:

2018年列入考察的新設本科高校21所,名單如下:

2018年列入同層次更名考察的高校3所,具體名單如下:

上述所有院校都是2018年列入考察的對象。具體結果還要等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佈情況,因此大家最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審視清楚,避免填報錯誤。每年都會有人,因為學校的名稱,或者學校的辦學性質不清,而報錯學校。因此無論家長還是學子都要多瞭解情況,在做最後決定。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僅供參考。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評論交流。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見解。


微談論


30所即將從學院改名為大學的學校,都有哪些?

改名字,我相信各位都十分熟悉!

從小到大,或多或少的朋友都應該會有那麼有一個階段,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聽或者太俗什麼之類的不滿意,多多少少都有想改名字的時候,特別是看到其他朋友改了名字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

那麼在教育界呢,高校改名字就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事兒了,是需要上報教育局需要各種各樣的資料之後,經審核該所高校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以正式將“學院”二字摘除換上“大學”兩個字!

從學院改成大學雖說只是改了兩個字,但是卻有了翻天覆地的影響!最直觀的就是大學怎麼說也會比學院兩個字聽著舒服大氣;其次最關鍵的是獲得的教育資源以及國家一些補助就不能同日而語了,換而言之該所大學的教學資源也會隨之水漲船高,因而近年來很多三本、二本的高校都為了改名字提升自己學校的影響力而去爭取這個改名字的福利!

據我所知,就是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準備晉升為佛山理工大學!打造佛山市的理工類一流大學,聽說在這兩年之內完成改革,作為我的母校也希望它可以完美蛻變!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和啟發!作為一名二本高校畢業的學生,雖說出身比不上重點大學的同學,不過我還是有一顆追夢的心,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今日頭條加V作者,希望各位可以關注、轉發、評論以及點贊!


專心備考的寶老師


首先要說明的是,改名的大學不止30所!!有很多!!!

正好自己在這方面做了一個統計,與大家分享下!

以下的統計數據,全部來源於教育部官網網站!我做了整理,僅供大家參考!

多圖!流量少的慎入!

一、2003-2018年同層次改名大學彙總

以上只是改名的大學,沒有包括升本的大學,也沒有包括獨立學院改名變成民辦本科的大學,這些數據,在我的頭條號文章裡有!

請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有詳細的數據!

二、勳哥建議

現在的學校熱衷於改名,改了名就好像可以從地上飛到天上了。

之前我做個一期視頻,說的就是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改名大學,真的上天了!

大家可以看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5991000c4252439432d4\

志願填報找勳哥


高校改名一是為了提升檔次,從職業學院改為學院,從學院再升級為大學;二是獨立院校與母體學校脫鉤或更名;三用地域命名顯示實力強大。四是提升校名“顏值”。從2012年~2017年間,中國有超過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高校改名了。


怎麼樣,真的不少吧!這些大學的改名後,是不是讓你覺得瞬間變得“高大上”?恍若一下子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那麼還有30所學院希望通過改名,實現“華麗的轉身”,都有哪些院校呢?從學院升格為大學的高校有16所,獨立學院轉為民辦本科的有三所,同層次更名的有2所。

另外還有19所學校成功的地從專科升格為本科。其中以山東省和廣東省數量最多,各三所。其次是福建,河南,廣西,江西各兩所。

當然,高校改名是好的,就是期望學校會越來越有名氣,有吸引力,不過,無論怎樣改,靠實力說話才是王道!


靜靜助學


國內高校有本科與專科之分,本科學校的辦學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大學被評為“985工程”、“211工程”大學,而有的可能是野雞大學。這些野雞大學中有部分是從學院改名為大學,所以改名升級為大學有風險,具體情況與高校的辦學水平與建設規劃相關。但從學院改名為大學,都是為了高校更好的發展與建設。


國內高校中申請改名為大學的學院很多,相關部門會對高校進行審核,符合改名條件的高校將通過審批。學院在成功改名為大學後,學校名氣有所提高,有利於吸引更優質的生源,完成招生計劃。西部地區的學院改名為大學的高校較多,其中四川省的成都學院即將改名為成都大學,四川理工學院即將改名為四川輕化工大學;雲南省的雲南中醫學院即將改名為雲南中醫藥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廣西師範學院即將改名為南寧師範大學,欽州學院即將改名為北部灣大學。


在吉林、上海、廣東等省市的學院也有改名為大學的高校,比如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上海電力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等。改名為大學有助於高校更好的發展,高校的建設規劃規模有所擴大,生源質量有明顯的提升。但也有不少學院在升級為大學後,還停留在原本的辦學水平,在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上沒有改善,因而綜合實力的差距也逐漸拉大,成為了所謂的“野雞大學”。


學院改名有風險,在申請改名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改名成功的大學應當不斷提升辦學水平,擴大辦學規模,保障教學質量,不能空有其名,卻沒有大學的實力。高考生在填報志願時,要對同批次的大學詳細瞭解與比較,最終就讀合適的大學與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