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提到川西北高原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很多人知道它是一座颇有传奇色彩的藏族官寨,事实上它也成了康藏地区土司建筑的活化石。

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原卓克基土司驻地。它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东部的梭磨河畔,背靠山,前临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卓克基土司官寨的主人——末代土司索观瀛,是一位在四川藏区享有很高声誉的传奇之人。他当年和红军“不打不相识”,又帮助红军走出雪山草地,并为阿坝州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嘉绒藏族建筑的活化石

阳光照射在这座嘉绒藏族的大楼的柱子上,投下浓重的阴影。不时从雕花木窗里飞出的白色鸽子,掠过梭磨河的绿色波涛,衬托出少有的宁静。在群山环抱的西索民居簇拥下,屹立于半山腰的卓克基土司官寨遗址,显得那么不动声色。

卓克基土司官寨遗址位于317国道旁,南距马尔康县城8公里。官寨依山而建,被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这里,也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故事背景地。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到1940年,末代土司索观瀛组织人力进行重建。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的。整个建筑由四组碉楼组合而成,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单层面积达1500平方米。

官寨的屋顶,采用了嘉绒传统的密梁式粘泥夯筑平顶和汉式三角木行架构成的悬山式屋顶两种结构形式。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在侧立面又采用前低后高的拖厢做法,各楼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别有洞天。

官寨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上窄下宽。墙体四周,开有内大外小的窗口作通风和了望防御之用。

位于三楼的土司的卧室很有意思,房间很宽,很有气派。

三楼墙上的人像合影,赋予了这座建筑浓郁的历史韵味:卓克基十七代土司(也是末代土司)索观瀛,阔脸饱额,一副深远沉思的模样;他的正室夫人是个美丽温柔的汉家女子,细腻的容颜给人平静温暖的感觉。为土司及夫人拍摄这张珍贵肖像的,是著名人类学专家芮逸夫。1940年秋,芮逸夫来到马尔康时,用德国徕卡相机为土司索观瀛和他的家人拍了许多黑白照。

官寨附近的西索民居,在土司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街,居住在这里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差人和境内的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索观瀛夺回土司实权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土司制度兴衰和艰苦卓绝红军长征精神的历史见证,它的存在,又是牢牢和寨主索观瀛的传奇经历拴在一起的。

索观瀛,本是瓦寺22代土司索怀仁之独子。瓦寺土司先世本系西藏蕃僧,明代英宗年间奉朝廷之命统兵出征威州(今阿坝汶川县)有功,授封土司,定居涂禹山(今汶川县绵虒镇)。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统治方式。明清时,嘉绒藏族地区有梭磨、松岗、卓克基、齐浸(金川)、明正、鱼通、革什扎、巴旺、巴底、穆平、沈边、绰斯甲、沃日、赞拉(小金)、瓦寺、杂谷,共十八个土司,都是皇帝册封的。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土司之位,多是沿袭祖上所传,也就是早期地方割据时由农奴主传下来的地盘为主。对土司的称呼也沿袭旧制,称土司为“嘉波”,即国王之意,称朝廷的皇帝为“甲纳嘉波”,意为汉地国王。

阿坝藏区,藏语称作“嘉绒”,位于大渡河流域。在嘉绒地区,每一个大的土司,就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各个土司之间拥兵自重,互不统属,互相征伐。长时期的部落战争和冤家仇杀,给藏族民众造成深重灾难。

《阿坝州地名与民族》介绍:索观瀛,藏名桑朗泽朗,有个稍显俗气的小名:双贵。1900年,索观瀛出生于威州(今汶川)玉龙乡涂禹山一个贵族家庭。索观瀛的祖父索世藩,先后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五子一女,原配夫人生有一个儿子,叫索代兴。索代兴就是索观瀛的父亲。

索代兴当年是个牛人。他年轻时,父母替他物色了不少名门闺秀,但没有一个他中意的。索代兴决定自己出去寻找意中人,有一天,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商人,挑了两只装有针线、头帕、松耳石的货囊子,带着几个佣人,沿岷江河逆流而上,走了半月,在理县斯达特寺沟,遇上一位美丽姑娘,姑娘是丹扎木大雍坝王大成的妹妹哈木措。索代兴对哈木措一见钟情,回到瓦寺后,当即派人到理县说亲,王家爽快答应了这门亲事。

索代兴婚后不久,有了儿子索观瀛。索观瀛是嫡传独子,这孩子继承了他老子的血性,经常仗义疏财,虽出生于嘉绒藏族中的名门,但他从小生活在汉人圈子里,读汉书,讲汉话,习汉俗,受汉族文化和汉族官仪影响甚深。这在嘉绒十八部落中是少有的。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1911年(清宣统三年),卓克基土司绝嗣,没有后继者,索观瀛受他父亲也就是瓦寺土司索代兴的安排,离开汶川到卓克基土司入赘为婿,约定待索稍长再正式继位。

《阿坝州年鉴》载:1912年,才13岁的索观瀛前往马尔康卓克基正式继位。尔后,索去成都甫澄初中读书。彼时,卓克基土司官寨诸事由两位大头人德尔科和卡尔枯掌管。索观瀛起初并无什么实权。

1916年夏天,索观瀛由成都返回卓克基。由于卓克基官寨实权掌握在那两头人手中,没实权的索观瀛心头别扭,他有意和当地一个汉人军官杜铁樵搞好关系。

待时机一到,索观瀛暗中请杜铁樵派两个连的兵力深入卓克基,包围了德尔科的寨子,以谋反罪将德尔科杀死。另一头人卡尔枯连夜逃走了。从此,索观瀛执掌了土司实权。这一年,他十七岁。

年轻的索观瀛当了土司后,大胆革除异己,培植亲信,辖区内60多个大小头人全由过去的世袭改为因人命职,渐渐控制了卓克基的政教大权。重要的是,索观瀛大力改造农业,引进商业,允许汉商到藏区经商并予以保护。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索观瀛在嘉绒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也被称为“高原枭雄”。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和红军不打不相识

卓克基土司官寨门口有几棵粗壮的老杨树。这颗老杨树是80多年前栽种的,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三四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树干为棕褐色,上面疙疙瘩瘩,许多枝丫像巨人的手臂向外伸展,枝连枝,叶遮叶,远远望去像一座高塔。这棵树的旁边立了块石碑,上书“红军树”三个字。

卓克基官寨跟红军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呢?

1935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来到马尔康地区,国民党如临大敌,委任索观瀛为“卓松党(卓克基、松岗、党坝)三土(三个土司地区)游击司令”,让他带部队阻击红军。索观瀛对红军一点不了解,和红军交火几次,先后打死打伤红军上百人。

索观瀛有了这些“功劳”,以此向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和十六区专署请功。

但头脑冷静的索观瀛,对国民党也存有疑虑,他不希望自己完全受制于国民党,便有些“阳奉阴违”。1935年2月,国民党要想在卓克基设区署,他就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国民党也拿他没办法,毕竟很多事情要依靠这些“地头蛇”。

索观瀛在和红军的对垒中,发现红军并不是外界传说的那么凶神恶煞,虽然他并不十分了解这支队伍,但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同胞再在藏区过那种打打杀杀的日子。

1935年夏,历史把索观瀛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前台。

红军长征来到阿坝州之初,嘉绒诸多土司都跟红军打过交道。国民党政府为拉拢藏族地区的土司头人,煽动他们反对红军,委任了一大批“司令”“宣慰使”之类的官职。华尔功成烈、索观瀛被委任为“保安司令”,鲁尔资巴让则被委任为“反共救国军司令”。鲁尔资巴让死心塌地投靠国民党,还在黑水一带杀害了很多红军战士,给红军过草地造成很多困难,蒋介石在成都接见了他并授予“三级云麾勋章”。

索观瀛和华尔功成烈的态度不同,他们一方面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四川地方军阀及近在咫尺的胡宗南部周旋,表面应付,既接受国民党的委任,也接受他们发给的枪支弹药,表示要“坚决阻击红军”,但暗地里,又对红军持观望态度。

但索观瀛还是和红军打了一仗。1935年6月下旬,中央红军红六团欲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索观瀛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卓克基的土司兵,主要是以向土司服兵役换取田地耕种权并依附于土司的农奴。交战中,他们将宣传民族政策的通司打死,红军被迫还击,土兵终究不是对手,他们从梦笔山到卓克基一路败退,最后退至卓克基官寨。索观瀛下令,凭借土司官寨坚固的攻防设施进行顽抗。

7月1日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此时正值马尔康雨季,土兵使用的火药枪受潮后无法使用。那些土兵,看到天上呼啸升腾的信号弹一下惊呆了,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再不想玩命了,弃寨跑了。红军顺利占领了土司官寨。

贵在行走 | 索观瀛:帮助过红军的“高原枭雄”

帮红军走出雪山草地

如今的卓克基土司官寨,还保留着当年红军领导人在官寨驻扎的情境,并再现了毛泽东主席跟索观瀛借书的有趣故事。

1935年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

当时,在土司官寨,毛泽东被安排在官寨二楼的的书房居住,他对这里的大量藏书大喜过望。

马尔康文史资料记载了当时的细节:索观瀛的官寨的藏书,大部分是藏文经典,也有一部分汉文著作。在这雪山环绕、一般人看来十分偏僻的地方,能够看到这么多汉文藏书,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在书房里浏览翻阅时,无意间看到一本《三国演义》,那是一部清朝版木刻刊印,字很大,线装本,印装精致。毛泽东很是惊讶。他爱不释手,把这本书举起来,对警卫员陈昌奉等工作人员说,现在我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再考虑下一步的仗怎么打、路怎么走,看能不能从其中获得一点帮助。

留在土司官寨里的索观瀛,在拜会了毛泽东后,又拜会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索观瀛以前在成都读书时就粗通汉语,对毛泽东、刘伯承的话都能听得懂。谈话时,刘伯承向索观瀛简要介绍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他说,虽然索观瀛是藏人,是大头人,刘伯承是汉人,是共产党,但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一家人要亲密团结。

见过毛泽东、刘伯承等人后,索观瀛对共产党、红军有了更多了解。他仔细琢磨着红军领导人的话,受到深深感化。遵照毛主席、刘总参谋长的要求,索观瀛决定尽其所能,慷慨支援红军许多粮食、牛羊和骡马,他还派人帮助红军运输、抬担架、做向导,鼓励青年参军,为红军最终走出雪山草地做了很大贡献。

“高原枭雄”索观瀛对红军的帮助,也使那些对红军首鼠两端、观望彷徨的土司,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他们大多转过来支持红军,尽可能帮助这支队伍。

1950年9月,阿坝州小金、金川先后解放,索观瀛派人带着物资前往慰问解放军。当时国民党残匪周迅予、何本初潜入卓土等地,索观瀛暗中派他的头人青波彭措,将周、何二人送往阿坝土官华尔功成烈处,再转交给人民政府审判法办。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还通过四川省委特别邀请索观瀛到北京作客。

1967年11月,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一代“高原枭雄”索观瀛病逝于阿坝州。终年67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