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发现甲骨文的两大功臣,没有他们,将造成历史重大遗憾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省安阳城西北5里处的一个村子,由于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当地人以为是中药中的龙骨,于是当作药材治疗疾病。

一天,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偶然来到这里,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回了一些龙骨。他把从河南安阳搜求的几样宝物推销给了在京城为官的山东老乡王懿荣,其中就包括小屯出土的龙骨。

发现甲骨文的两大功臣,没有他们,将造成历史重大遗憾

王懿荣祖籍烟台福山,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学识渊博,对金石、版本、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王懿荣首次接触到这些甲骨,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版!他或苦思冥想,或查阅资料,大致判断这龟版肯定是三代遗物。他通过多日的研究,成功地识别出了一些象形字。

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此后,他又从骨头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至此,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这就是商代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版!

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很快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王懿荣曾邀请了很多学界名流到家中做客,传阅着这3000多年前的文字。可以说,王懿荣对甲骨文的保护、识别有开创性的贡献。

但天不假年,一年后八国联军入侵,王懿荣殉难,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殊为憾事。

在到底谁是发现甲骨第一人的问题上,历史上还有王襄于1898年最先发现的说法。

王襄(1876-1965)字纶阁,祖籍浙江兴,世居天津。王襄一生埋头甲骨瀚海,先释其文字,探其源流,继而推其繁衍引申,加以整理,辛勤著录。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他尽管清贫,却多次拒绝了外国商人的高价诱惑,直至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总之,在遇到了二王这样的有识之土后,殷墟甲骨才从药材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的这一古代文物继续人为地毁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