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淺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淺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袁嘉權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幾乎每篇課文後都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那麼,怎樣才能讀好課文,讀出課文應有的感情呢?

一、讀正確、流利是前提

“三分詩,七分讀。”要想把課文讀得有感情,必須在正確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把握住了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才能充分表達出來。而把課文用普通話讀正確和流利是第一位的。發音要準,咬字要清,斷句要當,這幾點落實到一篇課文中不是三兩遍就能做到的。因此教師要有耐心,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讀課文,每一遍都應有相應的要求,讓學生在不斷的、各種不同形式的讀的過程中,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二、教師必須有朗讀的功夫

要想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教師必須要在備課時反覆朗讀課文,站在成人的角度,站在編者的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字裡行間所表達的真實情感。不同的教師,性別不同,文學底蘊不同,經歷不同,情感世界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還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揣摩怎樣讀好課文。如果教師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範讀給學生聽,對學生也是一種積極的影響。

三、不同的學段,指導有別

小學生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個漫長而細緻的過程。而對於不同學段的學生來講,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也應做到要求不同,方法也不盡一樣。

1.低段帶讀悟情

低段的學生,識字量很大,每天完成該認識的字就是一項很大的任務,還要把識的字放在課文中去讀,這也是一個很重的任務。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帶著學生先把課文讀通讀順,是第一任務。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再通過帶領學生讀一些重點的詞,讀好一些關鍵的語氣詞,讀好句子的節奏和調子,從反覆朗讀中表達出文字所包含的情感。

小學低段朗讀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拖讀,學生總是不能很好地斷句,因為氣息不夠,也可能因為對字不熟悉,總是讀得很慢,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總是拖得老長。還有分不出重點詞和語氣詞的語調,這些都需要教師耐心地指導和帶讀,不必作詳細的詞的分析,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怎樣做才讀得好。例如二年級《泉水》一課,我們就可以通過閱讀泉水每一次簡短的邀請“來吧,來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等句子,讀出語調,讀出泉水的大方,讀出喜悅的味道。

2.高段研讀出情

高段學生朗讀已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文字關已過了,生活閱歷也增長了不少,這時教師的指導應該放在怎樣讓學生迅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強調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點撥,倡導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倡導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讀出自己理解的感情。只要不違背文章主旨,都應該提倡。“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很多時候,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是在多讀的情況下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詞句的溫度,通過聲音表達出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揣摩詞句的厚度,通過聲音表達出來;教師還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握詞句的廣度,通過聲音表達出來。這樣通過層次性的朗讀,通過有重點的研讀,通過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就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情來。

當然,並不是每篇文章都能讀出感情,有些文章只要學生能好好地讀,把文章讀得字通句順就可以了。還有的文章,時代離學生太遠,所包含的感情離學生的閱歷和生活太遙遠,學生理解起來都很困難,因此也沒必要強求學生讀出該有的感情。

對於低段學生有時在朗讀中表現出來的“拿腔作

調”,教師也沒必要大驚小怪,畢竟對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學生來講,想要表達出老師要求的一些所謂感情,確實也為難他們。況且學生天性想通過一些特殊的聲調來表現自己,來展示自己的朗讀,也並不是壞事。只要教師適時相機引導,滲透一些朗讀方法,學生會慢慢學會把握詞句的。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石麟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