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如今最早一批的90後們,也邁進了30歲的門檻。相信大部分的90後在童年和青春期都深受臺灣偶像劇的影響。

2000年以來一直到2010年,臺灣偶像劇可謂是風光無限。

不僅一直在中國的影視圈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甚至曾經比內地的影視作品更受到關注和追捧。

是什麼讓曾經輝煌的“臺偶劇”沒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01

在整個亞洲,日本和韓國算是走在偶像劇這種影視模式的先端。一向喜歡緊跟日本潮流的臺灣很快有樣學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偶像劇時代。

臺灣偶像劇早年喜歡融合日本和韓國的一些特點。

比如日本流行《GTO》這種熱血老師題材的時候,臺灣很快就拍出同樣題材但有自己特色的《麻辣鮮師》。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有一段時間日本對於不良少年這類的題材情有獨鍾。臺灣則依葫蘆畫瓢的推出了曾經紅極一時的《鬥魚》,《鬥魚》同樣講述青少年成為不良少年以及後來加入黑社會,從此逐漸走上陰暗人生。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還有後來臺灣大部分耳熟能詳的偶像劇《流星花園》,《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和《戰神》等,基本上都是由日本漫畫改編的偶像劇。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而在模仿日本因素的同時,當時的臺偶劇還很喜歡借鑑韓國電視劇的梗。

比如《薰衣草》的幼年相識長大以後命運的重逢和相愛這種典型韓國偶像劇模式。

以及《千金百分百》的雙胞胎姐妹意外在出生時分開,一個成為富家千金,一個過的窮困上進這種典型的《藍色生死戀》模式。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當然還有動不動就得絕症和出車禍等經典橋段的借鑑。

臺偶劇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屹立不倒十多年,憑的也不僅僅是借鑑和引用。

隨著臺偶劇的逐漸成熟,慢慢的在題材上做到了越來越新穎。如《終極一班》,《西街少年》,《海豚灣戀人》,《惡魔就在身邊》等;幾乎都是屬於原創形式的作品。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這裡私心的推薦一下《海豚灣戀人》。

張韶涵就是憑著這部劇嶄露頭角。不僅劇裡收錄的歌曲由她親自演唱,目前在內地比較火的霍建華也在裡面貢獻了自己演藝生涯中的顏值巔峰。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02

臺偶劇的優勢在於它的多樣化,以及流暢的說服力。哪怕劇情有點離譜,觀者很少會感覺到劇情的刻意。

大概是因為臺偶劇一般喜歡拍的唯美一些,並且喜歡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內地不是沒有想要開闊自己的偶像劇市場,然而當時唯一能讓人有點印象的大概也就是《紅蘋果樂園》和《一起去看流星雨》了。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這三部劇的收視率在當時沒什麼競爭的前提下算得上可以。只是口碑和觀眾認可度都蠻低的。

可能主要是因為首次接觸偶像劇的內地,在多年正劇文化背景下很容易將偶像劇拍的不倫不類。

不過學習能力極強的內地很快做出了突破,也讓中國的影視市場迎來的新的潮流,開創了“古言”和“玄幻言情”的時代。

《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等題材的大火;以及《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古代言情形式的偶像劇取代了原有的臺偶劇市場。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03

臺偶劇的沒落主要在於它的題材也許是新穎多樣化的,然而整體框架幾乎沒有改變過。

大火的《王子變青蛙》,《命中註定我愛你》都是以“霸道總裁愛上我”和“野雞飛上枝頭變鳳凰”這兩種模式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而其他現代言情類的偶像劇中基本上只是人物背景換了一下,框架依舊是善良可愛但窮的一無所有的女主,和高大帥氣霸道的多金男主

一成不變的故事框架,是帶領檯偶劇走向乏味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主要因素,則是隨著觀眾逐漸提高的文化水平和經濟基礎,更多的觀眾開始追求影視劇的深度和層次。比如《琅琊榜》和《甄嬛傳》的大火,不僅在傳統主角的人設上做出了改變,在劇情和服化道上的用心也是可見一斑。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這一點上韓國和日本也出現了趨勢。

日本從原先清一色的校園青春愛情故事逐漸演變成《Last Friends》和《晝夜》等開始深入探討人的心理和慾望。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韓國也從原先動不動就50、60集的超長集數壓縮成現在的16集左右的精短劇。

題材也開始涉及更深層次的探討。如《迷霧》對中年女性職場人的解讀,和《囚犯醫生》對以惡制惡的詮釋。


04

大概臺灣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影視劇模式瓶頸,近幾年也開始陸續出現一些優秀的作品。

比如以知名臺灣法醫楊日松的“日落以後不談驗屍”為概念的偵查劇《日落》,探討真實案件背後的犯罪行為理論。

評分高達9.5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反映了現實的社會問題與人性。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反觀內地的影視劇市場呈兩極化。好作品是真的好,食之無味的劇也是一抓一大把。

翻閱近幾年大火的劇基本都屬於良心好劇

現代劇有以女性在職場中的成長為題材的《我的前半生》,古裝有權謀中帶著大義的《琅琊榜》,完美詮釋了宋代文化背景和女性社會地位關係的《知否知否》,以及題材新穎劇情引人入勝的《陳情令》等。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還有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現實社會問題為基礎題材的《都挺好》,《小歡喜》和《破冰行動》。

曾經稱霸影視界的“臺偶劇”,沒落的因素是觀眾還是市場?

從這些受到認可的作品不難看出,傳統偶像劇的模式正在沒落,而沒落的根本原因在於更好更優秀的作品終將取代膚淺的夢幻形式作品。

這也映證了單一影視模式的市場也許會沒落,但用了心的好劇,從來不會被埋沒。

“臺偶劇”的沒落,終究只是一場優勝劣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