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太溪穴:“太”,大也。“溪”,溪流也。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腎經的“經水”出自湧泉穴,然後進入然谷穴的“川穀”之中,流注於太溪穴,再順著經穴的方向向上流注。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的腧穴,為腎經五腧穴中的輸穴,因為陰經以輸代原,故又為腎經的原穴。

•腧穴 “腧”從肉從俞,“肉”即肌肉,“俞”為“捷徑”,“穴”即“孔、洞”。腧穴即是“身體內部的通道”,即為我們常說的普通穴位。

•輸穴 “輸”來自於“五輸穴”,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分佈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穴位,分別為井、滎、輸、經、合。其中的輸穴,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多用於治療肢體關節疼痛。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補腎大穴,“決生死,處百病”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五臟亦與四季相對應,冬天屬“閉藏”的季節,腎亦主封藏。腎與冬季、北方、寒、水、鹹味等有著內在聯繫。如冬季寒水當令,氣候比較寒冷。水在天為寒,在髒為腎。冬季人體以腎氣變化為著,故冬季以腎病、關節疾病較多為其特點。此時的養生以養腎補腎為主。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在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原穴能夠激發、調動身體的原動力,其主治功能廣泛。針刺或者按摩太溪穴具有補腎氣、益腎陰、健腦髓的作用,補先天之本。其功能與熟地黃、何首烏、杜仲、山萸肉、菟絲子、女貞子等中藥的作用相似;針刺配合艾灸,太溪穴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作用類似冬蟲夏草、肉蓯蓉、枸杞子、仙茅、鹿茸、補骨脂等中藥。

古代很多醫家面對垂危的病人,多用此穴“決生死,處百病”,如果在這個腧穴上能摸到脈搏跳動,說明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重,比較危險。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足跟痛、血壓高、肢冷:按按太溪穴

有人經常足跟痛,多見於腎虛。您應多揉太溪穴,順著太溪穴把腎經的氣血引過去。激活太溪穴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之所以痛就是因為氣血停滯那裡不動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則痛。刺激穴位衝散了瘀滯,自然就不痛了。

另外,如果家裡有高血壓病患者,也可以經常給他們按揉太溪穴,可以調節血壓。在寒冷的冬季,手腳怕冷或發涼的人,不妨平時工作之餘或睡前按按太溪穴,反覆刺激,肢體慢慢會感覺到暖和。

太溪穴多用補法

腎多虛證,故總的治療法則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因此,取太溪穴多用補法或艾灸,或補法配合艾灸現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

太溪穴是人體眾多補穴之一,它不但是腎經的大補穴,還是全身的大補穴。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人一身陰陽,腎具有貯存、封藏精氣的作用,腎中精氣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且還能參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眾所周知,足三里穴是強身大穴,但如果與太溪穴相比,足三里穴偏重於補後天,太溪穴偏重於補先天。所以,要補先天之本就要從太溪穴開始。我們可以通過對太溪穴施以針刺、按摩或者艾灸的方法,達到滋陰益腎,強腰壯骨的功能。因此,平時可以在家中自己按摩或艾灸太溪穴達到保健的目的。

腎精虧虛而引起的頭暈、耳鳴、健忘、失眠等臨床症狀,如果伴隨小便失禁、小便淋漓不暢等表現,在按摩太溪穴的同時可配合按摩氣海穴、關元穴、復溜穴等穴位。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按摩太溪穴:指揉法和旋按法

指揉法:

用對側手的拇指指腹按揉太溪穴3分鐘,力量柔和,以有酸脹感為度。

旋按法:

盤腿正坐,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壓右側的太溪穴,按壓時先按順時針方向旋按20次,然後再按逆時針方向旋按20次,然後以相同的手法用右手拇指指腹按壓左側的太溪穴。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另外,在家中還可以運用艾灸太溪穴的方法。艾灸可分為艾條灸和艾炷灸。艾條灸,使艾條距離皮膚約3釐米~5釐米,以局部潮紅不燙為度,每次10分鐘~15分鐘;艾炷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即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施灸,以每次3壯~5壯為度。

穴位妙用:汩汩溪流歸腎水的太溪

特別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