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仅三天可见》:最吸引我的是姜思达的真诚

写在前面:

这段时间宅在家里大把时间,终于有时间把《仅三天可见》看完了。不得不得说,姜思达真是个宝藏男孩,从之前的《奇葩说》的成长,到这档节目的制作与落地,闪耀着才华的光芒,也让我们看到人物采访里的真实和理想。

《仅三天可见》:最吸引我的是姜思达的真诚

“难道我就不能烦一个人吗?”这是姜思达对话于正的第一天,情绪处于暴躁边缘,对于正“好为人师”,以及不被他“尊重”的讨厌已经达到顶峰时,尽量克制情绪时和导演的语言。

“我不知道如何去跟他们对话,他们就像是一群‘池子’,转换话题非常迅速”,这是对话池子相处时,和池子的朋友们一起融入不进入失落时的姜思达PART部分的自我解剖。

“有人问过很尖锐的问题,如果别人说你通过节目来洗白,你会怎么说?我告诉他,很简单。如果我的初衷不是洗白,但他因为我的节目洗白了,不是很更好吗?观众有了看到他们的更多面”这是对话周一围时,姜思达对节目初衷的思考。

……

这些话,你也许很难想象这些话出现在人物访谈的节目里,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记者是客观,在所有的采访过程中,都不应该带入主观色彩。但是在你看过那么套路、不带感情的人物采访后,我就是因为这些真实的情绪、有情绪的语言,以及在情绪背后人性的展示,而直击内心,被其完全俘获内心——这就是姜思达策划制作的《仅三天可见》的节目最为精彩之处——有主观客观多重面的对自我对他人的剖析,在旁观被采访人并相处后,一没有套路的,一层层递进地去展示与剖开人与人性。

《仅三天可见》:最吸引我的是姜思达的真诚

我们看过太多表浅地、一点都不真诚的访问后,无法心胸《仅三天可见》所带给我内心的震撼,不得不说,姜思达真是一个妙人,他做了我们很多想做却不敢做或者做不好的,真正的人物访谈类的节目。

网络上经常会对柴静、杨澜和鲁豫的人物访谈,有人一针见血地说:鲁豫是一个普通的主持人,杨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主持人,那么柴静则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和有情怀有职业素养的记者。相比起来,姜思达则应该是一个有情怀有同理的记者与一个才华横溢的制片人。

首先,这个节目环节构思非常妙,他用三天的时间与被采访人相处,从“个人视角”出发,以“纪实+访谈”模式,最大限度地呈现被采访人真实的一面,而作为采访人,姜思达是采访者、观察者、倾听者、感受者,也是表达者。因为姜思达自身的参与,让对话和交流更有张力,让被采访者更立体化,但最关键,让节目最有价值的地方,我倒觉得是姜思达的真诚。

《仅三天可见》:最吸引我的是姜思达的真诚

作为采访人,姜思达细腻敏感,内心、情绪,这些都真实地在节目中表露出来,在采访问题推究上可以算是非常贴合采访人物,并试图挖掘被采访人更多的面。采访中,他设置的初始印象环节中,最真实地将被采访人和及他作为旁观者的所思所想在节目中表达出来。当然,三天纪实相处是节目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常说,认识一个地方,你需要带上十天半个月才能了解当地的生活,这样的旅游才有意义;那么认识一个人,我需要了解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他对应生活工作的情绪,这样的认识才显得有意义。

当我们在节目中看到:大大咧咧的谢娜的眼泪,会看到极端自负的于正在游乐场的认怂,会看到不发声的周一围的不敢言……那些我们认识、不认识的、了解的、不了解的就这样的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知道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的世界观和其行为处事之间的关联,让某些槽点显得可爱起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曾经以为的认识,知道不过是肤浅的表面。这样的访谈也就有的其价值和意义,让你的看到的不止是——他或你想看到的,于是少了偏见和傲慢。尤其是最后的思达PART,让我们看到姜思达与被采访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他被采访人打动触动内心时的火花,如同星星的微光,散发出真实的光芒。

《仅三天可见》:最吸引我的是姜思达的真诚

而这符合他的本意,他说:他有他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采访,不然他也不用接触3天再采访了,其次,他做这个节目本质上就是想通过他的视角去看看其他人,他有他的看法和转变,而观众同时也可以通过屏幕作为第三者去了解一些东西,这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不冲突,不然他大可以在视频里不放他主观部分的内容出来,但他放了,尽管他也意识到放出来可能会有争议,但他还是放了,他想要尽量还原真实,而不是虚假。

如果说姜思达创造一个人物对谈的理想模式,不如说他进一步揭示了人物访谈里最核心的关键词:真诚——真正走进被采访人的内心,用真诚、同理心去了解对方,并展现出他最接近真实的生活与心态状态。

被理解,更真实,是一个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最坚实的桥梁,真心希望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能坚持初心,坚实地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