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亮劍》中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在物資奇缺的抗戰年代是否合理?

a398181531


我想看過亮劍的人對這3600顆手榴彈都會記憶猶新,當時山崎大隊據險死守在一個山頭,並且構築了環形的坑道工事。在八路軍部隊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李雲龍所部臨危受命,兵出奇招,先通過土工作業的方式推進到了手榴彈有效投擲距離之內,然後集合了3600顆邊區造手榴彈將日軍炸了個人仰馬翻,最後一舉將山崎大隊團滅!可謂是大快人心!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情節有抗日神劇的嫌疑,認為在當時的抗日時期,八路軍物資奇缺,人手一隻步槍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在一個獨立團集合如此多的手榴彈進行狂轟濫炸。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對當時敵後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應該會打消這樣的疑問,因為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實現的可能性的。

木柄手榴彈構造簡單,生產加工難度低,小作坊即可生產

抗戰時八路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是根據德國24式手榴彈仿造而來,通過縮短長度和減少彈體重量來適應中國人的體型,這種手榴彈構造簡單,殺傷力也不錯,很適合沒有重武器的中國軍隊使用,因此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廣泛推廣。

正因為這種手榴彈的構造簡單,只需要採取土法鍊鐵和製造黑火藥就可以完全滿足製造要求,因此生產起來比槍支火炮也簡單的多(槍支火炮對鋼材強度要求高,敵後兵工廠一般使用的都是淪陷區的鐵軌鋼,所以產量有限),在邊區很多的手工作坊也能生產,曾在抗戰時擔任八路軍手榴彈技師的石成玉回憶說,他曾經和妻子、弟弟三個人建立了一個土作坊就能做到日產邊區造手榴彈40多枚。當然這種手榴彈比原版肯定是要山寨很多,李雲龍也說很多時候爆炸只有兩半,這也是當時的簡陋的生產工藝所限制,但是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在當時武器急缺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武器。

邊區造手榴彈在敵後兵工廠產量巨大

大家都知道有名的黃崖洞兵工廠,但是很可惜這個兵工廠主要以生產槍支火炮為主,手榴彈並不是主要產品。根據《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記載,在敵後兵工廠當中,手榴彈產量最大的當屬山東根據地的兵工廠和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以及晉中大官亭修械所。其中的山東魯南根據地兵工廠在1943年手榴彈月產量已經可以達到7,000餘枚, 爆炸率達90%以上,但是這個兵工廠與李雲龍駐地山西河北一帶太遠,所以不能計算在內。

(邊區造手榴彈)

那我們看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和晉中大官亭修械所,根據史料記載: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兵工廠1940年平均月生產武器數量為捷克式馬步槍400枝,手榴彈10萬枚,迫擊炮彈2,000枚。大官亭修械所主要以修理軍械為主,但是也兼造槍支彈藥,每月可以生產新槍50枝、手榴彈3至5萬顆、迫擊炮彈1500發及刺刀、 大刀各900把。

(八路軍小戰士攜帶9枚邊區造木柄手榴彈)

手工作坊加上兵工廠的產量要一次性供應3600枚並不是難事

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晉察冀和晉中兩個根據地的兵工廠在每個月手榴彈產量加起來就能達到13萬枚,這兩個兵工廠離獨立團的晉中駐地都非常的近,因此供給3600枚手榴彈並不是太大的難事,在加上當時散佈在各個根據地的無數武器生產小作坊,在抗戰中上演這樣的手榴彈轟炸情節也並不都是虛構!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手榴彈之中也能看出當時的革命先烈在如此簡陋的裝備下是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取了抗戰的勝利,這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銘記!

我是扒一扒趣史,歡迎點贊評論,感謝大家的閱讀!


軍武吐槽君


其實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抗戰中像八路軍這樣的部隊雖然武器彈藥十分缺乏,但是像手榴彈等這樣的爆炸類武器,實際上是很多的,補給十分充足,有時要比子彈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子彈是當時八路軍等中國軍隊最為缺乏的,因為這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還需要車床等等設備支持,但是這些都是中國比較缺乏的。所以八路軍當時經常撿起彈殼,然後再次做成子彈,雖然精度和威力不如新品,但是好歹有子彈用了。

而手榴彈,主要是爆炸殺傷,主要需要火藥等。火藥的製造方式很多,而且爆炸類武器的製造難度也比較低,因此片中如此之多的手榴彈在現實中是可行的。而像地雷,製造起來也很方便,經典電影《地雷戰》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幕,當時根據地雖然槍械彈藥製造不好,但是爆炸類武器還是很好製造的。

此外,像新四軍,當時也是這樣的做法,大量編有擲彈筒等爆炸類武器,炮兵編制要比步兵多,就是因為輕武器難以生產,但是爆炸類武器很容易出補充製造,因此反而用這種反常的做法取得了不小的戰績。


一號機密


“我李雲龍是誰,吃虧的買賣咱不幹!沒有金剛鑽,你當我敢面對面和坂田對著幹?做夢吧你!”

3600顆手榴彈,小意思啦,你沒看到各位首長看到我樂得跟屁一樣,說明啥,說明咱李雲龍有能耐。

別的不說,就說打山崎大隊,最後旅長還是得讓咱上?

當初狗日麼山本偷襲總部我佈防總部警衛就知道咱李雲龍獨立團不是一般的主力了。
咱是屬於御林軍,哎,主力中的主力!哪裡是因為我裝備厲害,而是因為在首長們眼裡,咱李雲龍部隊是屬於敵人見光死的類型。



山崎想中間開花,步入我軍腹地太行山兵工廠?做夢當時我軍在太行山有多個兵工廠,連續幾個月就達到了月產幾十萬顆手榴彈的成績。再加上咱李雲龍能力本來就應該比別人多一點手榴彈。更不用說首長還惦念著咱。要不然,指望張部長支援?做夢吧!我李雲龍能拿到那麼多手榴彈是張部長自己掂量過的,一是我李雲龍的能力與角色在那,二是總部特批默許。
現實是殘酷的,不然真以為憑著關係和和我李雲龍厚臉皮能拿到那麼多?醒醒吧。



後旅長看前線部隊攻打山崎失利,立下軍令狀讓我李雲龍上就可以看出我獨立團在諸位首長眼裡的角色了(看家本領,殺手鐧,王牌)。


憑著山崎的囂張與總部的決心,我李雲龍在此戰扮演的角色,所屬部隊的特質,兵工廠的產能與此戰的重要性。別說3600顆手榴彈給我,就是36000顆給我都不過分,且不說我李雲龍有那個資格可以拿到那麼多,就是當時那一戰的重要性,就是一個兵工廠的裝備都給我都應該。
哎,總部暫時小家子氣省了那點手榴彈,你再看後面日軍的支援,搞不好真的被山崎拖到中心開花了呢。


不書


十二年前熱播的抗戰劇《亮劍》曾有這樣一個源自真實戰例的片段-李家坡之戰。當時的劇情是日軍山崎大隊突入我抗日根據地,後被我主力部隊合圍在一個叫李家坡的土坡上,由於經歷多個部隊的輪番攻擊仍無法全殲其,後來調了李雲龍的獨立團,其用土工突進的辦法接近山崎大隊防禦陣地,將全團手榴彈集中到一營,保證人手十顆。隨後雨點般的手榴彈把山崎大隊炸的抬不起頭來,突擊隊突入山崎大隊核心陣地後最終將其全殲。

不過有人會問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彈藥短缺,如何能集中起來3600顆手榴彈這麼大的彈藥量?其實手榴彈在抗戰期間,我軍內部已經不算是緊俏貨了。相比較原料來自於黃銅等貴金屬的子彈來說,取材簡單的手榴彈則更容易生產。並且對手工技藝的依賴性很強,普通的鐵匠經過短期培訓都可以在自家的作坊內製造零配件及組裝。抗戰時期用翻砂法制作手榴彈,一個砂箱可制四枚,一個人就可以在一天之內生產出一個連的量。而我軍正規的兵工廠最早可以自主生產的也是手榴彈,並且抗戰後期有了一套完整的生產設備,七個人就可以揹著走,俗稱“七人背”。這種設備體積小,重量輕,隨時隨地可以大量生產。

不過,手榴彈的數量有了保證,可質量就很難顧及到了。再加上由於各兵工廠製作的手榴彈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部隊中使用的手榴彈外形可謂千奇百怪,能做成《亮劍》裡那種圓柱形的就不錯了。當時的手榴彈外觀大多數更像個鐵榔頭,而且鑄鐵工藝不過關,彈體表面沒有破片槽,使用的黑火藥威力不足,很多手榴彈爆炸後只有兩片,自然殺傷效果極糟糕。彭德懷曾回憶,他有一次去兵工廠檢查手榴彈生產,連續投擲了3個手榴彈,只有1個手榴彈炸響了。

所以質量不足,也就只能靠數量來彌補。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光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作坊式工廠就生產了多達440多萬枚手榴彈,產量達到子彈產量的一半還多。因此一個獨立團集中起3600個手榴彈還是符合那個年代的事實。(NT)


聯合防務


李雲龍獨立團殲滅“山崎大隊”的戰史原型關家堖戰鬥發生在1940年,這個時候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已經在太行山區建立了七個兵工廠,其中四個步槍製造所和三個彈藥廠,所有工作從1938年即已開展,別的武器未必滿足需求,手榴彈還是基本能夠足量供給八路軍主力部隊的。

太行山物產豐富,生鐵和煤炭較為充足,八路軍又邀請了一批旅德和北平的高材生參與手榴彈的研製,使一二九師(晉冀魯豫軍區)的手榴彈生產進入半流水線的水平,在百團大戰發起前,創造了連續數月手榴彈產量接近20萬枚的奇蹟,所以作為主攻部隊,獨立團完全有可能分配到超額的手榴彈。



另外,李雲龍因為蒼雲嶺戰鬥抗命突圍,下放到軍區被服廠擔任廠長,也許大家忘記一個細節,當他接到調任獨立團團長的命令時,從軍區後勤部長張萬和手裡,又額外勒索了20箱“邊區造”手榴彈,這樣的戰術儲備正是關鍵時刻動用的。

張萬和是李雲龍的大別山老鄉,關係較鐵,之前主動多撥發了10箱手榴彈給獨立團,李雲龍仍然不滿意,罵罵咧咧擠兌張部長:“我早聽說後勤部長張萬和不是咱大別山人,是從山西逃荒過去的,以前不信,現在我信啦,真他娘地摳!你要不給,今天老子就不走了,你還得管飯!”



面對這個無賴的老鄉,張萬和是一臉的無奈,罵李雲龍是個黑心商人,但是最後,這200箱手榴彈李雲龍還是討了去。

所以算下來,獨立團作為“李家坡”戰鬥的壓軸主攻部隊,每個戰士補足四枚手榴彈是沒有問題的(注意看八路軍戰士的手榴彈袋),那麼,當李雲龍集中全團1000多號人的備彈全部交給張大彪的一營時,3600顆手榴彈是禁得住推敲的。


度度狼gg


注意:八路軍物資奇缺不假,但是八路軍是有自己的兵工廠的,雖然造不出來榴彈炮,但是手榴彈還是不成問題的。實際上早在1939年7月,八路軍總部就在黃崖洞水窯山進行軍工廠的建設,軍工廠人數達到700多,可以生產步槍、刺刀、擲彈筒、五零炮等各類武器和彈藥,年生產量可裝備16個團。實際上山崎大隊也是因為發現了兵工廠才會突然攻擊八路軍的,否則就他那500人,借他幾個膽子也不敢在八路軍腹地搞事情。扯遠了,總之按照李雲龍的無賴脾氣,3600顆手榴彈沒準還真夠弄到手。

八路軍兵工廠

那麼對付一個山崎大隊用這麼多手榴彈,值得嗎?
小編覺得值得!

要知道,這個山崎大隊佔據有利地形,358旅幾萬人圍著他打了半天也沒打下來,自己還傷亡慘重,外圍的日軍又在加快運動,想對358旅進行反包圍,李雲龍臨危受命,以3600顆手榴彈送山崎大隊見了天皇。手榴彈沒了可以再造,人死卻不能復生,總之3600顆手榴彈換無數戰士的生命,小編覺得挺值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應該是事實,因為當時手榴彈是最容易生產的,比生產一顆子彈要簡單的多。而李雲龍要兵工廠拿手榴彈時說:“邊區造不如小鬼子的香瓜手雷,有時候扔出去炸成兩半。”這就說明了當時手榴彈工藝低,但是卻是八路軍重要的火力支持,畢竟當時沒有迫擊炮、山炮等重武器。當時的這種木柄手榴彈構造十分簡單,基本上可以就地取材,只要鐵片加上引信和火藥就差不多了。

而八路軍兵工廠當時已經掌握了從煤炭中煉製烈性火藥,實在不行就是把繳獲的鬼子炮彈拆開,把火藥掏出來,然後進行適當的稀釋,這樣一枚炮彈可以造幾十枚手榴彈。打平型關的時候,八路軍中有句話就是子彈每人20發,只有手榴彈是管夠的。到了抗戰的相持階段,國民黨已經不給援助了,而鬼子也變精了,連戰場上的彈殼都要收拾掉,防止被八路軍拿去重新加工成子彈。這個時期是最辛苦的,每個戰士一次戰鬥只能拿到5發子彈,這時候唯一能夠起到火力支持的就只有手榴彈了。



八路軍中好多戰士沒有接受過射擊訓練,因為子彈實在是太緊張了,所以只能讓他們到實戰中去練習。但是手榴彈就不一樣了,八路軍戰士每個人都有不錯的投手榴彈的能力。就是依靠這這普普通通的手榴彈,八路軍抗戰了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在百團大戰中,消耗最大的也是手榴彈,不過這種廉價的手榴彈扔完立馬就可以補充過來,簡直是為游擊戰量身定做的。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戰爭方式轉化為了陣地戰。雙方開始了大規模炮兵對決,以及大兵團集群作戰。這時候手榴彈的作用就降低了很多,不過依舊可以在戰場上看到。按照當時的記載,有的老兵可以在20米外把手榴彈從暗堡的槍眼裡扔進去,這種能力就是在八年抗戰中給練出來的。


小司馬遷論史


在抗戰時期,由於八路軍的條件不好,只能生產“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將一顆炮彈分解成十幾顆手榴彈,也有的時候利用其它的火藥製造手榴彈,這種邊區造的質量一般都不是很好,正如李雲龍所說,一炸就成了兩半,但是邊區造手榴彈因為製作更簡單,是當時八路軍的主要火力來源。

當時八路軍在太行山建立了根據地,除了黃崖洞兵工廠外,還有晉察冀、晉中根據地的兵工廠,直到1940年,八路軍的製造工藝有了顯著提高,晉察冀根據地每月生產10萬枚邊區造,晉中一個月生產3萬枚,一個團1000人,一個士兵3—4枚手榴彈,13萬枚能配備40個團,況且這僅僅是月生產量,所以李雲龍的獨立團擁有3000顆手榴彈是綽綽有餘的。

還少了600顆對不對?還有個細節,李雲龍提到了還有20箱手榴彈,李雲龍之前降了職,被調去了做服裝廠廠長,回來時跟後勤部長張萬和要了50箱手榴彈,張萬和不肯啊,讓他用一把佐官刀來換20箱手榴彈,李雲龍答應了,抬起20箱手榴彈就走了。



八路軍兵工廠生產的邊區造有兩種規格,一種是短柄的,50顆一箱;另一種是長柄的,30顆一箱,李雲龍用的都是長柄手榴彈,所以他帶走了600顆手榴彈。

所以李雲龍用3600顆手榴彈轟炸山崎大隊是有可能的。


逸聞軼事


應該是合理的,首先我們從實際的戰史來看:

即1940年8月由八路軍發起的“百團大戰”,此役八路軍共投入了105個團,共消耗子彈70萬發、手榴彈12.6萬發。平均八路軍每個團消耗了約1200梅手榴彈,而大部分的戰鬥屬於交通破襲戰,其激烈程度遠不如《亮劍》中獨立團對堅固設防的日軍主力的攻堅戰。

由於八路軍的遊擊作戰,根據地經常遭到日軍的進攻和破壞,部隊的駐地經常轉換,而且並不能保證時刻與後方保持聯繫,所以不可能像正規部隊那樣固定的提供武器彈藥補給,所以一般八路軍的各團都會儲備一定的物資彈藥,以保持一定時間內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抗包圍能力。而獨立團的此次攻堅戰很明顯是把自己全部的家當都拿出來了,平均到作戰部隊人均不到4個,其實也不算多的。一般作戰每名士兵都配備1到2枚的手榴彈,特殊的攻堅戰給士兵多配發1至2枚手榴彈也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吧。



我覺得還是合理的,一個八路軍的主力團怎麼也能湊齊這三千多枚手榴彈的。


戰略論


可能性很大。“邊區造”手榴彈並不是精密的武器系統。僅僅由彈殼、木柄、裝藥、引信四個部分組成。而且對工藝要求並不高。

簡單的說說製作工藝:

“邊區造”手榴彈最難製作的部分是彈殼,彈殼可以由砂模進行澆鑄。按照當年邊區兵工廠的水準是可以每月製作上千枚手榴彈彈殼的。

其餘的部分都是當年邊區就地取材進行製作。硝石、木炭、硫磺等物資在邊區還是很豐富的,混合的黑色火藥配合鑄造手榴彈殼是可以產生一定的威力。


而手榴彈柄的部分就是就地取材靠木頭製作也不會因為手工作坊導致性能不足。

拉火引信的配方和製作工藝W君也知道,簡單的說就是靠“XX灰泡在XX條內”一個大鍋一晚上可以煮出上萬條拉火引信。

因此一個幾十人的小武器作坊供應給李團長幾千個手榴彈還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不過,電視劇裡面的手榴彈不是邊區造啊,明顯就是24式手榴彈啊,國軍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