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城地图

【地名由来】

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秦置郯县,汉代因之,后并入临沂,元末复置郯城县。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国

郯国是我国古代一个小国,在今山东省市一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Tan)国,属人方。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炎国演化为郯国。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建立侯国,称炎国。周灭商后,将其封给商王长子、的长兄,归附于所辖制,并允许享爵位,子爵。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成为宋国的附属国,后为楚所灭。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是“中国银杏之乡”和“中国杞柳之乡”。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城千年银杏

郯城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县、河东区、罗庄区、兰陵县接壤。总1189平方公里,约占面积的0.77%。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城在山东的位置

【寻欢文史】

郯国

郯国,为少昊之后,商时立国,后成为西周东夷子爵小国,估计是在周公东征时期归顺周朝的,但西周时的历史已不可考,现知对郯国历史主要是春秋时期。郯国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对周朝来说,可以很好的作为防御东夷和江淮的军事基地。其封地在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据说战国著名齐魏马陵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郯国最早的时候叫炎国,后来加"邑"得"郯",那"炎"字是怎么来的?需要注意的是,"炎"字跟"炎帝"关系不大哦。"炎"的金文字形实际上是两座火堆,表示火势正在向上蔓延。原来,远古时期族人们以狩猎为生,但满山的荆棘给猎物带来了防御便利,给猎人倒形成了阻碍,聪明的古人便想了个办法,用火焚山,然后围猎,估计"炎"字是这么来的。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春秋时期,随着鲁国的逐渐强大,郯国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国对待郯国也不错。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说得是公元前605年,郯国和邻国的莒国发生了矛盾,齐国和鲁国作为各自的老大国出面调和,郯国倒被说服了,但莒国不肯息事宁人,鲁宣公大怒,出兵讨伐莒国,占领了莒国的向地(见向国篇)。这段记载可以作为鲁国替郯国出头兄弟情深的最好见证,其间鲁郯还有了政治姻缘,但是这种良好关系似乎仅仅维持了几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据《左传·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出也。"说得是公元前593年,秋季,郯伯姬回到鲁国,原因竟是被郯国遗弃送回娘家。估计在郯国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转折。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分析,郯国在周边大国的相互争夺中,朝三暮四,先事鲁,后归吴,再投齐,最后又归鲁,在春秋历史上也算是个活跃度相当高的小国了。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春秋末年郯国出了个学识渊博的国君,连孔子也慕名拜师。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说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国君来到鲁国,与鲁昭公共宴。席间,鲁君问郯子,少皞氏用鸟名来命官名,这不是很奇怪吗?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祖先,以前黄帝氏用云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云来命名;炎帝用火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火来命名;工共氏用水纪事,所以用各部门的长官都用水来命名;太皞氏用龙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龙来命名;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时,正好有瑞鸟从头顶飞过,所以就从鸟开始纪事,各部门的长官也就以鸟来命名了。"然后郯子详细列举了少皞氏以鸟命名的十种官名,被称为"五鸠"和"五雉"。

没想到,这事被传扬开来,最后传到了孔子的耳朵,"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年轻好学的孔子听说这事件后,为了弄清上古时期的官制体系,特地跑去向郯子请教,并发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感叹,意思是天子那里失去的官制,在小国可以找到。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的我们对于先秦的风俗、文字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无迹可循,但我们却能从日本那里找到蛛丝马迹的道理一样。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另外据说郯国国君还是个十足的孝子,其离奇事迹被儒家收进古代《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之一,说得是郯子的父母年老患有眼疾,得一民间秘方说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郯子便披上鹿皮,化装成小鹿混入鹿群,然后趁机取得鹿奶,为此还差点被猎人射死,这便是"鹿乳奉亲"的来历。

郯国末代国君叫郯子鸪,也是有史记载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国国君。《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讨伐郯国,俘虏郯子鸪,郯国灭亡,郯国灭亡后,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姓氏:郯姓。

【历史沿革】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

时期,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

十四年(公元前355年),灭越后,其地又归楚。直至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后为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东濒,西南到洪泽湖一带,为本县建置盛期之一。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汉承秦制。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县建置更趋复杂。先是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仍旧。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晋初,复称东海郡,郯县属之。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并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齐鲁地名探究——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郯城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民国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马头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此间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苍山)二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区公署。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