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答案很殘酷

李三萬

摘要: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這個問題聞得好,很多人關注戰史,主要看的就是戰役進行的過程,而對於普通的基層士兵,尤其是傷兵的命運基本是忽略的,答案很殘酷!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答案很殘酷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這個問題聞得好,很多人關注戰史,主要看的就是戰役進行的過程,而對於普通的基層士兵,尤其是傷兵的命運基本是忽略的,答案很殘酷!

突圍作戰,說白了就是撤退,而且是在敵軍包圍下的撤退,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帶著傷兵特別是行動不便的傷兵,肯定會拖累部隊的行動能力,要知道在突圍作戰時,機動力甚至比戰鬥力都要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知道,所謂“不拋棄,不放棄!”只是和平時期練兵的一種理想。如果是突圍行動開始前就已經在之前戰鬥中負傷的傷兵,能走的跟著部隊,不能走的就只能就地安置在老百姓家裡,如果是沒有百姓住家的野外,就安置在道路邊,由敵軍看在人道主義的份上進行收容治療。

如果是在突圍行動中負傷的傷兵,那根本就沒有什麼餘地來安置了。在這個時候,傷兵自己也要有自覺,像《士兵突擊》裡伍六一那樣傷了一條腿,自己杵跟棍子,還要戰友協助,肯定不行。因為這樣一定會連累戰友,搞不好,大家都要完。所以突圍時傷兵不能像伍六一一樣矯情,只能靠自己,如果還能走,運氣也不錯,或許還有機會逃出去。像《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小太爺,就拖著條傷腿從北平一直逃到滇西,還遠征緬甸一圈回來。要是兩條腿的傷了,或者傷重到必需要人抬,那就別指望別人了,自己主動留下來打阻擊,多為戰友爭取點時間。這樣大家臉上都好看,自己也死的有尊嚴一點。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答案很殘酷

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是世界難題,沒法解決,所有的軍隊即使按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為安定軍心,安撫士兵不要畏懼傷亡,有意願很精心的去做這件事,也只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比如某部隊攻守某陣地,在戰鬥期間就不惜人力戰力,預先就把傷員朝後方送,可是這都是戰場優勢,或者起碼還有對峙之力時才能做到,等打到要突圍了,那還有後方?還能朝那裡送傷員?即使突圍前運氣好,剛好把傷員都送走了,突圍本身就是一種容易產生大量傷亡的戰術動作,這時產生的傷員怎麼辦?!除了拋棄放棄,要麼留下來陪他們一起死或投降,要麼乾脆親自動手打死他們,相信我,很多時候會緊張到你想動手都未必有時間。這時候只能以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來鎮定自己,這時候你接到的命令就是衝出去!戰略突圍要好一些,多少有些餘地可以利用,但是戰略突圍就是遇上戰略層面大麻煩了!

別說突圍,就是普通的撤退行動,傷員在優先名單上面也是不可能排到優先級別的,當然也不會有部隊直白的命令放棄傷兵,只會命令“就地安置”之類,但是本質就是放棄。比方抗日戰爭,一個大戰區局勢敗壞,要突圍撤退了,下令傷員就地安置,就是給點錢、給點東西,把傷兵安置到當地不跟著撤的老鄉家,這也就是拚八字了,日本人來了,整體性不分青紅皂白的大屠殺,未必每個地方都會遇到,但是佔領一個地區後,起碼的清理查抄肯定會有的,清理什麼?查找來不及,沒辦法跑的傷兵就是重頭!

南京大屠殺裡幾乎所有的屠殺行動,藉口不都是查找國軍逃兵傷兵嗎?即使被安置在隱蔽偏僻的村落,僥倖逃過敵方搜查,那麼大部隊走後,那些本來終日勞作,卻只能勉強不把自己餓死的老鄉,對一個非親非故素昧平生需要照顧的傷兵,還是會給自己甚至全村招來殺身之禍的傷兵,任他聽天由命恐怕都是算好的。影視作品裡那種很善良,或者覺悟很高的老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在解放前,在我們國家的農村裡,大多數農民在本鄉本土人面前,是老實可欺的窮苦人,在落單落難的外鄉人面前,會立即化身孫二孃,越是窮苦的地方越是如此。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了,部隊要突圍,走不了的傷兵,各安天命吧。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答案很殘酷

當然,也有例外,前提是擁有極為強大的運送能力。最典型的就是抗美援朝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之戰。美軍陸戰1師被志願軍九兵團3個軍12師的優勢兵力包圍,美軍就憑藉強大的運送能力——而且是空運能力,幾乎將所有的傷員都撤了出來。

當時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早有遠見,堅持在下碣隅裡修建簡易機場,這個跑道只有880米長,寬僅15米的小機場,而且下碣隅裡的海拔高度和飛機起降的技術要求,至少需要2300米的跑道才能符合標準,然而就靠這個不符合規範要求的機場,美軍在從12月1日到5日,六天裡總共後送了傷員4468人。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後送的,只有經過陸戰1師主治軍醫尤金·哈林上校審核才有資格上飛機後送。

而不符合飛機後送資格的輕傷員和後續戰鬥中出現的傷員都是乘車輛撤退,陸戰1師還有包括卡車、吉普和半履帶車在內的大量機動車輛,甚至緊急時刻自行火炮、坦克裡都可以塞上幾個傷員。除了在下碣隅裡機場系統的有組織空運後送傷員,還有零星直升機後送傷員。所以最終,陸戰1師在如此困難的突圍行動中沒有丟下一個傷兵。

戰爭年代,部隊突圍時行走不便的傷兵怎麼安置?答案很殘酷

不過像長津湖之戰中的美軍陸戰1師那樣,在人類戰爭史上是非常少見的,畢竟要有足夠的運送能力,還要有後送的時間和條件,大多數情況下,突圍行動的傷兵就只能就地安置,自生自滅,自求多福了。所以,戰爭是非常殘酷的,讓我們遠離戰爭,珍惜和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