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中國古代有一個詞語叫做“內憂外患”,說國家一旦內部產生了糾紛變動,那麼外部的壓力也必然隨之而來,這個詞語出現在眾多先秦思想家,推尊管仲之作的作品集《管子》裡,主要說的就是管仲的一生功業與行事思想,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不過管仲最為著名的頭銜則是“華夏文明保護者”,因為當時的華夏正處於一個內憂嚴重的年代,各國之間鬥來鬥去,那一些遊牧民族也紛紛虎視眈眈,是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成功地打敗了那一些遊牧民族,所以孔子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那麼我們就得淪為遊牧民族的俘虜了。事實上不僅僅是春秋戰國,中國古代每一個內鬥嚴重的歷史時期,基本上都會引發異族的入侵,不過春秋時有管仲挺身而出,那麼與春秋戰國較為相似的三國時期,為何又沒被異族趁機而入呢?要知道三國時期可是彼此之間打來打去,完全打成了一鍋粥。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三國時期並沒有出現像管仲那樣的人物,不過卻也沒有異族能夠成功地入侵,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你看是誰在鎮守邊疆就知道了。在管仲那一個年代,對於華夏文明構成巨大威脅的就是玁狁,被打退後去往更北方遊牧,後來又發展成為秦漢時期的匈奴,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

不過到漢武帝的時候,匈奴就已經被大將軍衛青與霍去病打殘,到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時期的時候,邊境北方的匈奴儘管依然不時有侵擾,但是已經無法造成大的衝擊,而最初負責抵禦匈奴的人則有董卓,他正是因為抵禦匈奴有功而不停升職,另外還有馬超的父親馬騰與韓遂的西涼軍在防範匈奴,讓匈奴只能夠勉強苟延殘喘而已。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在三國時期,真正最為強大的一個異族叫做烏桓,其最後一任大單于蹋頓單于生來負有勇力,號稱“烏桓第一勇士”,得到所有烏桓人的敬畏,他麾下能夠指揮三十多萬戶人馬,想想曹操去打袁紹的時候也就兩萬人,這其實已經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蹋頓號稱要效仿匈奴的冒頓單于一統北方,然後再揮師南下一統天下。

事實上蹋頓做到了“以雄百蠻”,在即將南征的時候,北方的曹操率先進行了北伐,派出名將張遼率五千人馬為先鋒直撲烏桓巢穴,並且在大軍陣前一舉擊殺蹋頓,於是烏桓潰敗大亂,投降的士兵就有二十多萬,另外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於是北方基本被平定。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當然北方還有像鮮卑之類的異族存在,不過曹魏在235年派出精銳刺殺其首領,又派出了像田豫那樣的名將鎮守在邊疆,於是北方異族對華夏文明完全無法構成威脅。

曹魏將北方給擋住了,而蜀漢則是將“南蠻”給收服了,諸葛亮在發動北伐之前首先發動了南中之戰,七擒孟獲便是其中的經典戰役,而孫吳則是將山越給收服了。也就是說三國在進行亂戰的同時,對於異族也沒有閒著,儘管對內大戰,依然抽取出了一部分力量將異族給打得服服帖帖,自然就沒有異族虛而入的事情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