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说现在农村酒席遇冷,很多人份子钱都给了却不到场,你怎么看?为啥浪费钱呢?

胡俊


在农村经常会出现这类问题,农村有句俗话“不看钱场看人场”。在农村对人场很在意,人场足说明主家人缘好,受人尊重地位高。

比如,我邻居要给孩子办满月酒,山东莱芜这边一般是200元喜钱就会受到主人邀请,如果你能携家带口的出现,就说明邻里之间相处融洽,也说明了两家人都比较开明,除了受到大家的好评外,以后相处起来也很自然,轻易不会因为小事而发生口角。时间长了,情感也会越来越深,不是有句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但是,如果只随了份子钱不出席喜宴,就会让人感觉敷衍,以后的邻里也只是维持表面,走个过场。

我本人来讲,工作后在单位上也免不了你来我往。有时候不深交的同事碍于科室其他同事都随了份子钱,只能随大流。此种情况下,我一般只随份子不敷衍。

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开始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可随可不随的就直接不随,这样省的大家都尴尬。反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简单了。


琵琶小妖女呀


何止农村酒席遇冷啊,城市酒席遇冷更甚农村好吧。而这种酒席遇冷,很多人份子钱随到了,人却不到场,越来越普遍。在过去,农村举办酒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很多举办酒席的家庭,对于亲朋,哪怕你人来了不随礼都是高兴的,而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反而酒席遇冷现象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其实也并没有多么复杂。

(1)农村生活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酒席没有吸引力了。

在我小时候,农村物质生活匮乏,很多时候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要是那户人家邀请参加酒席,恨不得马上飞奔过去,过去参加酒席就是改善伙食,开一次荤,高兴地不得了。

现在农村生活质量提高了,想吃什么有什么,平时想吃的东西又容易买到,而且大鱼大肉的也都吃腻了,人们也更注重健康饮食,酒席显然没有吸引力。

(2)现在的酒席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吃了。

在过去虽然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有限,但农村人的蔬菜、瓜果、禽肉都是实打实的原生态,没有污染,化肥农药用的也少,蔬菜水果健康干净,肉类味道也好。

可是现在呢,蔬菜水果都是用化肥农药催熟,口感没有以前的好,肉类更是用饲料养出来的,生猪三四个月就出栏了,这样的肉口感不行,厨师只能用调料增味,所以我们吃到的都是些调料味,肉味淡了。

而现在农村酒席,大家图省事,也都是流水席,千篇一律,没有新意,菜品也不行,大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吃席,也就份子随到人不去了,毕竟礼尚往来,礼还是要到位的。

(3)份子钱给了,人不到,也是对现在一些名目繁多酒席的无声反感。

村子里总有些人喜欢占便宜,组织名目繁多的各种酒席邀请亲朋来吃席,进而收取份子钱。我们村就有一位,半个月前刚刚举办了孙子的生日会,现在又举办自己的生日会,还每个人都发送了邀请函,不去吧不给面子,去吧没意义又浪费时间。

所以一些人碍于情面,就选择份子随到位,人不去了。而有一些脾气不好,不怕的醉人的,直接选择无视这样的邀请。

(4)农村人大多在外打工,人不能回来参加酒席,礼数要到位的。

这个我想不用多说了,每一个农村人都深有体会,平时在外地打工,轻易不回家一趟,家中有人组织酒席邀请了,请假回去吧,工钱就没了,还得搭上来回路费,不划算,倒不如直接随礼金,说明一下,人就不回去了,毕竟太耽误工夫了。

综上,阿冰认为农村酒席遇冷,份子随了,人不去,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事,也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人情冷暖的变化,还有就是农村生活的变化。而这算不上浪费钱,农村人讲究礼尚往来,你随了礼,下次人家还会随回来。对于被邀请者来说,人都没去实在心有愧疚,礼仪到位了也算是一点心里安慰吧。


李阿冰


随礼不去人现在是大部分现象,还有春节走亲戚扔下东西就走,根本留不住人,吃饭的很少,根本原因是大家都很忙,还有很多事情去办,即使能亲自去走亲戚都是挤出来的时间,就像农村宴席随礼不吃饭一样,这个年代大家看看谁不忙,每个人都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没有时间吃饭,大部分都是礼到人不来。

现在办事的很多,有时候一天好几家办事,特别是春节,只能去一家,所以也会出现随礼人不到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人不缺吃,不缺喝,宴席真的吃够了,一说宴席我就胃痛,我宁愿回家喝玉米粥都不想去吃宴席了,真吃够了。

大部分人都忙,即使有点时间总想回家看看老爸老妈,总想吃老妈做的饭,确实是这样,每次回家俺妈都问我吃什么,糊涂(玉米粥我们这里叫糊涂),这是我的最爱,毕竟我是出生在农村,从小喝糊涂长大的,所以至今还非常喜爱。

现在春节走亲戚,一天能走好多家,一般不吃饭,扔下东西说几句话走人,老岳家必须吃饭,其他吃饭的地方不多,这是目前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吃来吃去还是那一套,真吃够了。

现在宴席也是,礼到人不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忙,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哪里有时间坐下来吃饭呢?很多时候都是象征性的随礼,证明大家还有来往,大家还相互记着对方,真的没有办法,希望大家理解,人只要活着就忙,没有办法,为了生计,大家相互理解吧!


大海传媒


在五一这四天假中,父亲每天都要出去喝酒席,而我也去参加了几个朋友的酒席。说句真心话,现在农村的酒席上是真的不热闹了。到了开席以后,才会有亲朋好友姗姗来迟,并且每一桌上都有好几个空缺的位置。而现在农村办酒席出现这种原因,农夫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大量农村人外出打工,办酒席时间比较集中,光顾不过来。在农村里办酒席一般是结婚、乔迁、过大寿等。而以前农民很少外出打工,办酒席的时间也是比较随意的。像结婚,只要找人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就可以了。可是现在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了,而办酒席就是为了热闹,自然是人越多越热闹、喜庆。因此为了方便亲朋好友都来喝酒,所以会集中选择在五一、十一和年底这些时间段。这样也就会重现有时候一天好几个酒席,但人有不能分身,就只能选择一个关系更好的亲戚家去喝酒了。而不能到场的酒席,那份子钱是必不可少的,免得亲朋好友误会。


第二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在外打工,赶回来不容易。现在农村人都是在外面误工,天南地北的,挣钱养家也不容易的。像平时又没有假期,而到了假期的时候又不好买车票,自己开车回去又容易堵车。再加上赶回来喝一顿喜酒,这样来回的开销也是比较大的,在经济方面也是比较压力的。所以不仅心累、身体累,经济方面还有压力。因此如果关系不是特别好的,往往都会找一个理由而不敢回来喝喜酒了。再加上现在手机普及了,份子钱要么是别人带过去,或者是手机转账了,这样也方便了很多。

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当前农村的酒席确实太多了,而且份子钱的压力也不小。在过去农村里喝酒席,有些基本都是简单意思一下就行。农夫还记得,当时我们村里谁家喝喜酒了,带几个鸡蛋过去就行了,有些随礼的也就是五块、十块钱。可是现在随份子钱压力真的很大。前几天爸爸去喝喜酒,关系一般的都是100以上了,而所谓好一点的,那就是两三百了。再加上有些人家中办酒席的目的不纯,大事小事都要办酒席,一年甚至会办好几个酒席,这样让亲朋好友们虽然反感,但是碍于情面,还是会把份子钱送上去,但是人却不到场。

当然了,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再稀罕去吃酒席了。以前遇到酒席了,都会敞开了肚皮吃,争取吃顿饱的。可是现在就算是去参加酒席了,也只是简单吃几口意思一下。

正是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的酒席才遇冷了。而份子钱随了,但人却不去成为新趋势,这也透露着农民的一种无奈。尤其是很多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打工,一都难得回去一趟,就是为了能多挣点钱,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条件。毕竟请假回去会耽误挣钱不说,而且还得搭上来回路费。可既然别人邀请了,那总得意思一下,因此就会直接随礼金,但人不到场。


农夫也疯狂


在农村,大家都比较看重人情世故,特别是办一些大事的时候都要按当地的习俗,非在自家办个酒席不可。村子里往往都有这样的规矩,白事不请自到,就是红事只要打声招呼,乡里乡亲都会拿着自家的碗碟瓢勺、桌凳帐篷之类的东西赶过来帮忙。村里老早就有“一家有事全家人帮忙,一个份子钱全家人都来吃酒席”的习俗。谁家的红事白事都是要大过小过两三天的。如今却一反常态了,东家酒席置办的再丰盛,前来吃酒席的人越来越少。太多的人只是捎来了人情份子钱,是酒席场面显得太冷清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多着哩!

越来越多的人不太饮酒。以前的农村,一听说谁家有酒席,孩子们跑着去图得是热闹,老年人吃不了多少饭菜,只想去和老伙计们呷两口,有些年轻人忙也帮着,不时地还会吆五喝六。现在不同了,酒席的酒上了“档次”,谁家都是一瓶四五十元的。一桌子竟然喝不完一瓶?这也难怪,很多客人都有私家车,“开车不喝酒”;喝酒伤体,大多人只喝一两盅。没有劝酒、猜拳的声音,这酒席也显得冷清了。


政府出台大操大办酒席的“禁令”。这些年,农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面临两大难题:孩子结婚、生病住院。这本身就是掏空家底的事,也成为农民最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有些地方政府着手为农民“减负”、“消肿”。首当其冲地从禁止大操大办婚丧事上着手。我们当地规定酒席不得超过20桌。这一“禁令”的出台,也是酒席越来越冷清的原因之一。


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村有的人为了孩子的学习、有的为了儿子娶媳妇,太多的人为了享受城市生活,城里买房了。农村的土地转包了,房子闲置了,除了上坟都很少回农村;再者,种地也只能是农民糊口的营生,家庭其他开支还得出门打工挣钱。一年四季都不回家。农村里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即便村里有人过事办酒席,都是托家里人或通过手机发个红包,将份子钱随上就行了。本人说啥也不会为参加个酒席回趟家。这样农村酒席也就没有多少人。



人情越来越淡。过去只要亲戚家过事,要办酒席,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提前筹划,帮忙。生怕来得迟,亲戚多心。过完了事,总会有准备的肉菜等剩余的,也好打包,权当礼品和补偿让亲戚们带回去。现在也发生了变化,“一表三千里”,那些表亲们基本不来往了。就是有心的也只是发个红包过来,打工在外、农活在忙也是理由。亲戚越走越远才是真。还别说,少了亲戚这一拨人,酒席也会冷清的。

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以前农村人日子太苦,平常很少吃肉,就是过年很里多人家也不一定买得起。村里有了酒席,父母总会带着小孩去解解馋。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就连过年大鱼大肉,一般的农民家庭,只要想吃,随时买来随便吃。有的农民嫌家里做得不可口,赶集还非得进趟馆子,在馆子口好多的菜品也都是吃过的。这样对农村酒席上的饭菜渐渐地没有了 兴趣。吃酒席的最多也是村里的老人、孩子。酒席愈加显得冷清。


吃酒席的习惯影响了人的食欲。我们当地的酒席,都是先上凉菜、喝酒。几盘凉菜中间总会放一个“大和盘”,即醋里拌有调料、辣面、葱沫的大盘子。客人吃哪一样凉菜总会用自己的筷子到里面蘸一下。每个人都嗫过筷子,又在大和盘里蘸,想想都恶心。不蘸吧,那些凉莱并未凉拌,似乎又不得已。如果恰巧与长胡须、唾涎水、衣服还有霉味的光棍汉、懒汉坐到一起,还有那些专挑自己饭菜拣来拣去的人。哪还有一点食欲?还是不去的好。

五花八门的酒席太烦心。现在的农村自办酒席不仅仅是红白喜事这些非办不可的。老人寿辰了,孩子满月了,房屋上梁,乔迁新居了,买私家车了,孩子考上大学了,都要办个酒席,有的孩子分配工作了,也要大办酒席,这又是几层意思?不过人家都办了酒席,乡里乡亲的,心里虽有怨言和不满,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多少捎个份子钱,免免“口舌”。很多人都不去吃席的。不去吃席,这份子钱少拿点也没脾气,反正“情”到了。自然吃酒席的人少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农村酒席越来越冷清,份子钱随了,人却不去,这也是无可奈何,也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人情冷暖及农村生活变化的必然趋势。随了份子钱,不去吃席,算不上是一种浪费。农村人这份子钱可是礼尚往来的,你随了多少礼,你家的事也会如数“还”回来。人没去,份子钱到了,那份乡情仍维系着。


为生活而提神


如今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大部分在外面打工,有部分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全家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现在农村办个酒席,却没几个人捧场而尴尬,本来办酒席越热闹才越喜庆,可是村里人都没几个了,办酒席自然就没意思了,但是农村遇喜事办酒是传统,人少也要办。

比如搬家、结婚、生孩子这些大喜事,一般都会办喜酒,村里人少没关系,只请关系近的一席村民即可,而且他们给了彩礼后,基本都会到席,还有一些关系特别近的亲戚或者朋友,本来人应该到场的,可是有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走不开或者不方便,只能把份子钱给了,表示心意到就行。

距离远

就拿结婚来说吧,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结婚,有不少同学给结婚的同学包了红包,这是作为几年同学的一点心意,可是现在上班只有节假日才有难得的几天假,而且同学之间往往不在同一个城市,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来回坐车也很麻烦,也浪费钱,因此不能到现场去庆贺,只能给对方包个红包表达自己的心意,我想现在很多大学同学结婚都是这样做的。

有特殊的事情,走不开

距离远是一回事,但是大家都在忙着赚钱,有时候一些朋友或者亲戚办酒席,刚好遇到自己有生意上门,为了赚钱,肯定就会选择生意,因此朋友或者亲戚的酒席只能缺席,那自己人不能到场,肯定要给办酒席的朋友或亲戚发个红包庆祝,人不到场就算了,如果一点表示都没有,那以后双方相处肯定很尴尬。

因此,对于农村办酒席,给了份子钱却不到场非常正常,虽然人和钱同时到场,更能表达心意,人不能到场,钱到场了,心意也到了,有时候情谊和钱之间的分量很难平衡,比如年轻人看重钱,老人却看重感情,而现实却很残酷,大家都在努力挣钱,只能牺牲个人情谊了。


老梁话三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都在忙于赚钱,生活节奏都非常的快,有时候都很难有时间闲下心来去做别的事情。尤其是现在农村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城市打拼,在农村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基本上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平时基本上都在外面。

所以如果在农村办酒席一般现在都会选择在10月1日,也就是国庆的时候,或者是在过年的时候办,因为这个时候在老家的人才会多一点。如果在平时办酒席的话,基本上可能就没有什么人参加,不过有些人即使不参加酒席,但是份子钱还是会给的。因此如果在平时办酒席的话,基本上场面都会非常的冷清,大部分只有老人跟小孩,年轻人基本上没有几个的。

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国庆期间或者过年的时候办酒席,仍然有可能出现酒席新人的情况。因为在这这段时间里面,办酒席的人特别的多,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回去了,农村的人也多了起来,年轻人都回家过年来了。但是就在过年这短短的10天左右的时间,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在酒席上度过来的。

之前我回老家就是这样,本来过年只有10天假期,但是至少有7天都是去参加别人的酒席,因为这样跑来跑去实在是太累了都不想去跑。有时候甚至一天要参加两场酒席,根本就分不开身来,所以只能选择一个关系比较亲近去赴宴。虽然不能去赴宴,但是别人邀请你去参加酒席,你总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所以在不能去参加酒席的情况下,份子钱还是一定要给的,这样才不至于太尴尬。

所以现在农村很多酒席,操办起来都非常的冷清,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会集中选择在这两个高峰点去办酒席,毕竟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回到农村老家,但是因为酒席太多,而且很多都会撞到同一天,那么一个人也不可能一天去参加几次酒席,所以只能选择一个去,才会造成现在农村酒席遇冷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同一天需要去参加两个酒席的情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少三番


人们之间红、白、喜事礼尚往来是必须的,也表明家庭关系的密切,“礼”是钱,来往之时钱当先,不拿钱上礼人来不管用,不管是亲戚关系远近都一样。有的亲戚已到表亲的辈了,亲戚关系到边缘底线,如果一方有事,有的就把钱让人捎来算了(过去这样)现在用手机向对方发个红包即可,总之,人不到礼到的办法人们还是能接受的。关系近点亲戚没特殊情况,必须人到礼到,以此表明对亲友尊重和支持。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太快,人人都为幸福而奔波,市场经济就这样,市场就是钱,1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寸步难行,当今人情薄如纸,就认钱,彼此有大事小情的,人不到礼到也是一种时尚潮流,挺好的,不必多想吧。


用户张保印


现在农村人情世故,确实是一个负担。没什么事都办酒席,不去吧面子摸不开。去吧,这开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去一次就是几百,打工一天赚几百。

还有老婆孩子,老人一个个都望着你。心里苦还不能说出来,说出来是要得罪人的。当然给了錢不去,不是普遍的。谁那么傻,给了錢不吃白不吃。

没去可能是真的有事去不了,象做生意的。吃一顿饭生意都不做,那不更亏吗?人家又请你了,不去不给人家面子。干脆把礼送到,人去不了就不去了。

还是一家人都在外面打工好,不会有人请。也没这烦恼,我有个老乡在家呆了一年。他说送礼送了五六千,如果要存五六千。需要多少时间,这股风该杀杀了。



仁哥乡村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