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被信息洪流包围的我们,最稀缺的应该就是注意力了。

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实际上把工作时间从8小时无限延长了,无论何时何地,听见手机消息一响,我们就会应激反应似的掏出手机查看;

手机上海量的信息,轻轻一划就能轻松掌握,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几秒就会切换一次,这一秒刚看一个美食视频,下一秒可能就开始逛淘宝了。

很多时候,其实玩手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去刷手机,为什么呢?

——我们唯恐错过了什么新信息,落下了什么消息和评论没有回复,以至于被周围人落下。

专家提出了这三个术语,用于描述手机带来的“害怕错过”的焦虑心态:

  • 唯恐错过(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掉线恐惧(fear of being offline)
  • 无手机联络焦虑症(nomophobia)



01 手机如何夺走你的注意力?

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拍摄了一组名为《Removed》的作品,以反映如今手机对人们关系的影响。

在他镜头下,把人们手中的手机移走后,呈现出了一幅幅荒诞、讽刺的众生相。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他在谈起这组作品的灵感时这样说:

“有天,我在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看到了坐在旁边桌子的一家人,那家人看起来那么疏离。他们不怎么说话,爸爸和女儿都在玩手机。妈妈也许是没带手机,也许是选择不把它拿出来。她一个人望着窗外,身边都是最亲爱的家人,却看起来那么悲伤和孤独。”

手机,让世界互联,但也让人变成了一个个孤岛。

为什么手机那么吸引人,一直忍不住去刷新呢?

首先,手机带来的信息是无止尽的,于是它像一个“永远未完成”的任务,萦绕在我们心间无法抹去。

这一点可以用心理学家布鲁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的“蔡氏效应”(the Zeigarnik effect)来解释:

——人类的记忆力倾向于记住那些未完成的故事和任务,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事情。

并且人们讨厌不确定性,对完整有一种“强迫性”的渴求,于是会想方设法降低不确定性。

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直处于“未完成”和“未结束”的状态,会吸引你一直去想着它。

没刷完的微博、带红点儿的未读信息,都像是一件件“待完成”的任务,等着你去完成。

其次,手机里的海量信息激活了大脑中的“愉悦”系统——多巴胺,一直刺激你去寻求愉悦感和奖励,逐渐让我们上瘾。

多巴胺控制我们的思考、移动、睡眠、情绪、注意力、动机、寻求奖励等行为, 当我们在刷手机时刷到新奇的信息或者出乎意料的信息,多巴胺水平就会提高,会进一步激励你去寻找这些信息。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曾坦言,他们设计产品时为了增加用户黏性,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多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



02 如何摆脱上瘾:把手机移走

加州大学的学者克里斯滕·杜克(KristenDuke)以800人作为样本做了一项研究,测试智能手机是否会影响个人的认知水平。

研究发现:无论你看或者不看手机,它就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对认知能力进行干扰和削减。

也就是说,即使你关闭了手机提醒、把手机屏幕向下放置、放在口袋里,只要它存在于你的视线里,都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这项研究还表明,手机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好像一直在呼唤你使用它一样。

而很多手机成瘾的人,都会有“幻觉震动”的体验:手机明明没有响,但产生了震动或铃声响的幻觉。

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想摆脱手机对我们的影响,首先要做到让手机离开我们的视线。

不是放在口袋里、桌面上等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放在另一间房间、一个抽屉等需要耗费一些努力才能碰到的地方。

这实际上也是《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提到的借助“行为构建法”,来摆脱上瘾行为。

行为构建体系,是通过改变、重新设计我们身处的环境,来控制诱惑的一种方法。

它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放在你身边的东西都比离得远的东西,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

回想一下,你的手机是不是放在床头充电,以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

巧克力、膨化食品等是不是放在电视机旁边,你一伸手就能拿到以便边刷剧边吃零食?

显然易见,你被诱惑包围,就会更容易受到诱惑、屈服于诱惑,而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克制玩手机的冲动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温迪·伍德(Wendy Wood)这样说,“意志力……是看着美味的巧克力饼干又拒绝它们。而良好的习惯,是一开始就让你身边没有这些美味的巧克力饼干。”


03 专注力:每次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

美国组织“信息过载研究小组”(Information Overload Research Group)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的知识工作者,在处理持续的信息流上浪费了25%的时间,由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9970亿美元。  

《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一书中说:“注意力是我们最有限的、最紧缺的资源。越主动地管理注意力,就越专注,越有效能和创造力。”

很多人会有“多任务处理”的迷思,总想着同时做几件事情,贪心地想把所有事情都完成,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很多时间,结果什么也都没有做好,还徒增焦虑。

RescueTime.com用数据追踪了两名采用不同方式工作的员工的一天,观察任务切换和注意力分配对于工作质量的影响。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从手机那里夺回你的专注力?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员工一利用整块的时间处理事务,注意力切换次数较少;而员工二则在不停地切换任务,时间被分割得非常细碎。

结果显示,切换任务次数更多的员工,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取得的成果更少。

当我们在进行无需过多脑力的事情时,可以几件事同时进行;

但当我们需要进行创新、思考、创作时间时,多任务处理无可避免地会分散注意力,夺走深度思考的时间。

“多任务处理”往往是和我们的注意力管理方式相关。当我们采用【自动模式】时,邮件来了就回复,手机响了就查看。

于是在一天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要专注做什么,而是任由注意力被形形色色的东西所吸引。

我们需要采用【高度专注模式】,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高度专注模式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注意力空间是有限的,它只能容纳一个“有效能的、有意义的任务”。

因此,我们把注意力留给复杂的、专注模式下能够获益的事务——比如写报告、写方案、创作小说、进行一次深度谈话等等。

如何进入高度专注模式呢?我们分四步进行:

1. 选择某个有效能、有意义的专注目标

——当你为某个事件注入“意图”,也就是意义和目标,它就更容易整合你的注意力。

2. 尽可能清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

——排除手机、电脑、杂乱空间等外在干扰物,排除突然蹦出的杂念、烦恼、焦虑等。

3. 专注于选定的目标

——为这段专注模式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既不会感到太有压力,也不会感到时间过短没有收获。

4. 不断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专注目标

——研究表明,我们每天有47%的时间都在走神,而每次走神后都需要22分钟才能重回工作目标。走神是正常的,但我们需要控制自己,把自己的念头和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专注目标上。

在发现自己走神时,也不要过于苛责自己,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专注时间,尽可能地延长保持专注模式的时间。

专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花时间去培养的一项能力。

它能让我们在嘈杂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一隅属于自己的静谧天地,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