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鬼方就是匈奴嗎?

在中國上古的九大部族裡面,有一個神秘的Q系部族, Q系居然是中國五千年前的第二大父系,在當時的人數比O1b1的三苗部族還要多。九大部族見

Q系是仰韶文化早期的參與者,見吉林大學發佈的—— ,Q系是否仰韶的主導力量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仰韶早期的重要成員。

Q系樹:


鬼方就是匈奴嗎?

Q系作為五千年前第二大父系,人們對他們相知甚少,如果不是分子人類學發掘出相關的古DNA,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整個Q系單倍群在國內的比例為2.5%左右,在現代北方漢族裡面比例大一些,佔3%,可以說還是很小眾的。在Q系大本營山西、陝北里面,他們的佔比高一些。Q系在山西、陝北能佔到5%以上,山西和陝北可以說是Q系老巢了。研究人員還發現,Q系人群大多在北緯27度以北活動,他們好像不喜歡太熱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Q係為什麼從第二大父系下降到現代僅佔2.5%之弱,“鬼”知道他們中間經歷了什麼?

Q系的起源

其實有一個很傻瓜的方法,只要知道史前是什麼部族在山西和陝北活動,就能夠大概知道Q系對應的部族。查了一下,原來史前是鬼方在這些區域活動。近代學者王國維在《鬼方獫狁考》中提出,鬼方是亞洲古代的小國,位於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可見鬼方的活動軌跡和Q系吻合。

Q系在中國的古DNA遺址有四處,見李紅傑的《中國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體遺傳多樣性研究》,這是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四處分別是——

⑴在約3000年前的山西絳縣倗國墓葬:貴族墓地6例,3例Q-M120,1例O2a-M324(未定下游),1例O2a2-P201(未定下游),1例N(未定下游)。

⑵比倗國稍晚,約2500年前寧夏彭陽墓地:成功提取的4例男性的DNA均為Q1a1-M120。

⑶約2200年前新疆黑溝梁匈奴墓地:12例樣本,2例為Q*(未定下游),6例為Q1(未定下游), 4例為Q2a1-M378。

⑷加上最新的報告,在5000年前的仰韶曉塢遺址也發現了Q1a1-M120。

另外從考古知識得知,商朝晚期的陝北清澗縣李家崖遺址,也普遍被學者認為是鬼方遺址,理由是在一個三足甕上有一個被識別出的“鬼”字,以及李家崖與別不同的文化底蘊。

李家崖的“鬼”字:

鬼方就是匈奴嗎?


綜合以上可知,Q系在先秦時期活躍在中原、山西南部至西北一帶,分佈範圍比現代Q系人群大得多,另外也得知Q1a1-M120支系大概率即古老的鬼方部族,目前發現了五處鬼方的遺蹟,推測他們是從西北進入中原的。


史料上的鬼方


鬼方很早就活躍在中原,他們屬於“隗”姓,又常寫作“媿”姓。史書上的太古之姓,都有“女”字旁,例如姬、姜、姒、嬴、妘、媯、姚、妊等,可能是母系社會的文化遺存。隗是什麼意思呢?要從鬼字說起,“鬼”字的本義可能就是巫師帶上了大型的面具,對一般人起到威嚇的作用。


鬼方就是匈奴嗎?

隗是從鬼字延伸出來的,隗:高峻的樣子;另外一個嵬字亦可通隗,嵬:高不平也。還有一個從鬼字延伸之魏字,在《左傳》中解釋為“魏,大名也”,又,巍:山高,所以隗是高大的意思,鬼方原先是“高大部落”之義。

史料上最早提到鬼方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史料《世本·帝系》:“老童生重黎及吳回,生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近代學者饒宗頤考證出,肋生傳說是西方帶來的神話,印度和波斯都有這類神話。若按《世本·帝系》為真,陸終為黃帝部族的後裔,則黃帝部族和鬼方曾經聯姻。


石峁與鬼方


石峁遺址也和鬼方有關,因為陝北是鬼方活躍的範圍。從分子人類學去分析,Q1a1-M120下游的F1626爆發於4370年前,而石峁遺址約興起於4200年前,二者的時間非常接近,考慮到存在誤差,F1626可能是石峁早期的主人。

石峁遺址的石人:

鬼方就是匈奴嗎?

陝西考古人員認為,石雕眼睛深陷,鼻子高聳,是典型北方民族的特徵,風格與南西伯利亞的奧庫涅夫文化早期,以及新疆北部的切木爾切克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兩個文化比石峁要早。總體來說,石峁的石人像可能來源於北方的歐亞大草原。

圖瓦的奧庫涅夫文化遺址,也發現了Q系:

鬼方就是匈奴嗎?

這裡說明了,當時奧庫涅夫文化的Q系人群持續南下,經過老虎山遺址中轉,再到陝北石峁,Q系可能是石峁遺址的參與者,Q系的F1626支系是石峁早期的重要成員,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形成了爆發性增長。需要注意的是,奧庫涅夫文化的人是黃白混血的,並不是純粹的白人。

Q系人群大多是黃白混血,長相大概是這樣(根據Q系人骨復原):

鬼方就是匈奴嗎?

商朝征討鬼方

到了商朝時候,商朝君主開始大肆征討鬼方,《易經·爻辭》上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裡所說的高宗,即是商朝的君主武丁,武丁對鬼方連年發起戰爭。從“三年克之”來看,商朝是勝利者,在夏朝前期爆發的鬼方,一再被削弱。不過鬼方和商是時戰時和的關係,從甲骨資料發現,鬼方曾經作為商的附屬國,去攻打羌方。見下圖的“貞鬼獲羌”:


鬼方就是匈奴嗎?


鬼方是不是白人?可以從李家崖遺址的人骨來推斷,考古學界認為,商朝晚期的陝北李家崖遺址就是鬼方的遺存。通過專家對人骨分析,李家崖人群和古華北人有點接近,可以看出不是白人,但其常染色體接近白人,是介於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這個和奧庫涅夫文化的人群高度一致,說明鬼方是黃白混血的。

鬼方和匈奴是血緣相近的部族,這個史料也有提及。《史記索隱》注:“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史料有說鬼方是匈奴別名。

匈奴人骨復原圖,西伯利亞博物館收藏:


鬼方就是匈奴嗎?

那麼分子人類學怎麼看呢?各處匈奴墓發現的Y單倍群不盡相同,我們選取一個典型的單于墓來判斷,原來匈奴也是以Q係為主的,不過匈奴是Q下游的Q1a2,與鬼方的Q1a1有差異,他們只是近親,但不是同一個支系。

匈奴墓的古DNA:

鬼方就是匈奴嗎?

周朝再徵鬼方

周文王的父親也和鬼方打過交道,古本《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裡面的周王季就是季歷,是周文王的爸爸。周文王爸爸俘虜了20個狄王,迫使鬼方投向姬周陣營,一起翦商。倗伯可能就是20個狄王之一,他參與翦商之後,被封到了山西橫水,爵位為伯爵。

山西橫水出土了西周時期的倗伯墓,墓中的青銅鼎銘文有:“倗伯作畢姬寶旅鼎”,傳世銅鼎銘文又有“倗仲作畢媿媵鼎,其萬年寶用”——說的是倗伯為媿姓,和畢氏互為婚姻,當時啊,鬼方倗伯可能因為輔助翦商的關係,娶上了畢姓女子為老婆,這個和倗伯諸多器銘的記事吻合。畢姓必須是貴族女子,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屬於姬周的族裔。

倗伯墓的單倍群一覽:

鬼方就是匈奴嗎?

鬼方和姬周還是翻臉了。青銅銘文《小盂鼎》詳細記載了周康王兩次征伐鬼方,兩次戰爭斬獲鬼方2萬餘人。上古人口少,這算是規模龐大的戰爭了。

從鬼方到赤狄

到了周朝中期,鬼方被稱為狄人,《國語·周語》:“狄,隗姓也”,隗姓為春秋時期活動於晉南地區的赤狄部族之姓。赤狄和鬼方倗伯是高度關聯的,學者宋亦簫在《鬼方種族考》指出,赤狄即鬼方後裔,李建生在《絳縣橫水M2倗伯墓銅卣銘文研究》也指出,倗國是“愧姓狄族的某一支系”,換句話來說鬼方就是春秋時期的赤狄;另一方面,李學勤、韓炳華、李零、張天恩、劉緒、田偉等學者還認為,倗氏乃“懷姓九宗”之一,或者說“懷姓九宗”就是鬼方的後裔。

赤狄位置地圖:

鬼方就是匈奴嗎?

“懷姓九宗”是何方神聖?是周成王封給晉國唐叔虞的“懷姓九宗”,《左傳·定公四年》原文:“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這裡“懷姓”=“媿姓”,懷是媿的通假字,所以懷姓九宗其實是鬼方的後裔。懷姓九宗在史籍可考的有:馮氏、胡氏、潞氏、洛氏、泉氏、徐吾氏、蒲氏、東山皋落氏、廧咎如氏,這些姓氏原先大多聚居在晉南。

晉南是赤狄和白狄的傳統活動區域,而赤狄和白狄是兩個既混居又有所區別的部族,赤狄媿姓、白狄姬姓;姬姓白狄後來建立了一箇中山國,此是後話。《山海經》並沒有區分赤狄和白狄,統一把他們稱為北狄,《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經·大荒西經》認為狄人是黃帝部族的人,考慮到鬼方和黃帝部族、姬周都有聯姻,《山海經》是不是把聯姻的親家都當成部族內部的人了?或者黃帝部族也是Q系的?這個有一些爭議,先存疑。

赤狄亦作赤翟,清華簡記載赤狄王叫留籲,留籲應該是音譯,《姓氏詞典》稱:“今山西屯留縣南有純留故城,即其(按:指“留籲”)地”,屯留縣現屬長治市,也在晉南。赤狄由15支部落組成,留下了姓氏的部落有:潞氏、皋落氏、甲氏、留籲、鐸辰、廧咎如(晉文公母親的部落,在太原)。據說赤狄是狄人裡面實力最強的,曾經欺負過齊、衛、邢、東周、鄭等國,春秋五霸的齊桓公興起後,才把赤狄勉強壓制住。

赤狄與晉國爭霸

進入春秋爭霸的階段,前660年赤狄東出太行“伐邢、滅衛”,此時正是孔子說的“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時期,赤狄勢力正強,達到了全盛;齊桓公糾集了一幫諸侯小弟去打敗赤狄,雖然齊桓公短期制衡了赤狄,但赤狄沒有衰敗,赤狄還和晉國君主通婚,晉文公的母親便是來自赤狄狐氏。晉文公的舅氏狐偃等人,成為了晉國貴族。

赤狄在晉文公到晉景公之間幹過的好事羅列如下:


鬼方就是匈奴嗎?

因為赤狄的地盤和晉國實在靠太近了,赤狄又一直不聽話,晉國要全面崛起,與赤狄勢必爆發不可調和的矛盾。

晉國和赤狄的地盤緊挨著,晉國要崛起勢必先消滅赤狄:

鬼方就是匈奴嗎?

晉景公為振興霸業,驅除赤狄的阻擾,於前594年開始誅滅赤狄,《左傳·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 ” ,前593年景公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左傳·宣公十六年》:“ 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這一年赤狄王留籲也被滅了,赤狄在晉國重擊之下,一蹶不振了,Q系人群也不再爆發增長,逐步淪為人口極少的部族。而狄人的另一支白狄,他們不與晉國強硬,向東邊真空地帶遷徙,終於打出了一箇中山國,白狄涉及到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另外開篇討論。《左傳》還提到了一個“長狄”,根據專家沈長雲的考證,“長狄”僅是指身體長大的狄人種落,並不是狄人的一個支系。“長狄”在《左傳》裡面可能是指赤狄下屬的鄋瞞支,因為鄋瞞人特別高大。總而言之,春秋晉國對赤狄的重磅打壓,是Q系人口減少的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