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開門七件事,為什麼只有茶與佛教有關?

開門七件事

明·唐 寅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

相傳5000年前,神龍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有茶之起源於神龍(炎帝)一說。真正有史料記載的是在東周(公元前770~221年),東周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明確記載,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國家。

公元前6~5年(西漢時期),佛教由西域傳入我國,東漢初(25~220年)在封建統治階級中流行,當時宣揚“人死精神不滅”,因果報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言,不飲酒,慈悲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義。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硝煙四起,生命塗炭,勞苦大眾、富貴榮祿者都可以從佛教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統治階級則利用佛教麻痺大眾,因而傳播很快。

東晉後期(317~420年),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滲透影響,開始發展成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於是有了之後的儒家思想與佛教教義的結合:《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教“四德”(常、樂、我、淨),《論語》“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合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妄言)。佛教最早在晉代與茶結緣,有史料記載:晉代名僧慧能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只有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今,通宵達旦。”,《廬山小志》記載,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縫種植。《茶語佛》記錄,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於東晉太無十一年(386年),在廬山建寺講學,他不僅愛好飲茶,還研究茶道,並將當地的野生茶改為栽培茶。

茶葉興盛時期在唐朝,此時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禪必有茶。《茶語佛》記錄,降魔禪師尊奉神秀到靈巖寺弘揚佛法,實行漸進的坐禪方式,使眾僧不吃晚餐,延遲睡眠時間,幾年內學者雲集,飲茶提神成了漸修禪悟的輔助手段。

寺廟不僅重視茶,也是產茶、研究茶的地方,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

如:四川雅安“蒙山茶”、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北宋江蘇洞山水月院的“水月茶”(現今“碧螺春”)、明隆慶年間的“大方茶”、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普沱山的“佛茶”、黃山的“雲霧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自寺院的名茶。

佛教對茶道的貢獻:

1、高僧們寫茶詩、呤茶詩、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的修習理念,“梵我一如”與道教“天人合一”相輔相成。

開門七件事,為什麼只有茶與佛教有關?

3、佛門的茶事活動為茶道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的大型茶宴,《百丈清規》記載有四秒鐘的飲茶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