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这是 2018 年中国美术馆的画展:《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展出了一些 18 世纪以来的英国风景画,从悠闲的田园风光到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正面临巨变。这些微观的景象,正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价值不可忽略。在此我不对其进行梳理,只选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作品随意写一点感受,并非专业,还望大佬指正。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池塘边赶牛的少年》 托马斯·庚斯博罗 约1786年

庚斯博罗的树画得很有特点。他用的并非很写实的画法,而是在色块的基础上大量粗线条与点来表现树冠。我们几乎看不到枝条的细节,但能感受到明显的动感,仿佛能听见风吹动树叶沙沙的声音。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奥索和他的骑师约翰·拉金》 乔治·斯塔布斯 1768年

这幅画的亮点就在于马。据说画家对马的解剖学颇有研究,也将其对马身体构造的了解融入到了画面中。这匹小公马在当时的赛马场上表现很抢眼,看看它腿部、胸部的肌肉线条,以及脸上爆出的青筋,确实是一匹健壮的好马。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日落收割归来》 约翰·林内尔 1853年

整幅画的视野非常开阔。近景中人们正运送着收割的谷物兴高采烈地往家走,人物的动作颇为丰富,树的细节也很真实。远山之上是夕阳映照的天空,这也是整幅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火烧云低低地压着,色彩极有层次感。在整个云层的宏大背景之中,可以看到飞翔的鸟儿,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毁灭》 约翰·马丁 1822年

早期风景画中最让我震撼的是约翰·马丁这幅,画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著名的庞贝古城就葬身其中。近景是逃难中的人们,动作神情都很丰富,远景则是即将消失的古城,建筑细节一丝不苟,在火光的映照下镶上了金边,乃末日前的最后光辉。大片红黑的色彩让末日感扑面而来,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狂暴则让观者的情绪震颤不已。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格里松山的雪崩》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1810年

透纳是英国风景画的名家,通常在画面中肆意宣泄着情感,在这幅雪崩的画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整个画面极具动感,岩石砸下,冰雪坠落,看近景树的形态和远景升腾的雪粒都能察觉到这种势不可挡、毁灭一切的力量及其对我们的冲击。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挪威李恩斯菲奥德:平静》 弗兰西斯·丹比 1835年

这幅画是精确写实的高峰。其对景致的细节表现一下子抓住了我。画面不再展示宏大视野,而是从小景观入手,大部分区域都是近景,岩石的纹理与光影、附着在岩石上的植物、平静水面的倒影,真实得仿若就在我们眼前。还有水面上掠过的鸟、游过的鸭,给整个表现平静的画面添了一丝动感与趣味。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希思街夜色》 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 1882年

画家不再追求精确的现实,而对画面中不同元素给予不同的处理,但却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因为这正是我们眼见的景象。朦胧的小雨,融入街道背景的人影,昏黄零星的灯光,积水的模糊反光,城市雨夜的氛围被塑造得恰到好处,让人印象深刻。整个画面里透出一种疏离感,也很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

《心灵的风景》画展:从田园风光走向工业城市,从景致走向内心

《坎伯韦尔的萨里运河》 阿尔杰农·牛顿 1935年

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运河及其岸边的工人住所,整个画面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极其冷峻的感觉。看上去是现实的画面,但透出一种彻底的孤寂感。工业化的负面形象也就这样被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