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一貫行俠仗義,竟帶著兩百個新兵跑路了

一貫行俠仗義,竟帶著兩百個新兵跑路了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輕鬆讀史之——大唐三百年”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62)

隋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國家連年出兵,攻打高句麗國,‘百姓困窮,財力俱竭,於是始相聚為群’。

竇建德家在漳南(河北故城),附近就有幾股農民軍。其中佔據縣內高雞泊(一個方圓數百里的大湖)的孫安祖,還是他一手幫帶搞起來的,說他是幕後老闆也不為過。

這些人四處搶掠,老百姓等於又多了一個禍害。竇建德是遠近聞名的活雷鋒,地位相當於隋朝的宋江,江湖名頭那是相當的響亮。所以,這些人搶來搶去都比較注意,不找竇建德他們村的麻煩。‘

時諸盜往來漳南者,所過皆殺掠居人,焚燒舍宅,獨不入建德之閭。’時間一久,這個非正常情況就引起了官府的懷疑。

本來嘛,你懷疑歸懷疑,具體怎麼回事總要調查一下。就算真有點什麼事,組織上也可以考慮先談談話。竇建德是個村幹部(里長),這時候又被任命為徵兵隊長,管著二百號人的隊伍。即便從穩定角度出發,也不該貿然從事。

那麼當地領導怎麼處理的呢?‘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舊社會,老百姓真是命如草芥啊!

竇建德當時正在河間(河北獻縣),大概部隊集結的命令已經下達,要不就是執行什麼演訓任務。聽到這個噩耗,自然如晴天霹靂。但眼下不是傷心的時候,要緊的,是怎麼保住性命。

他現在的身份,是個待逃走的在逃犯。可是逃,又能往哪裡逃呢?孫安祖那裡倒是個去處,但這時候往家跑,不是自投羅網嗎?往別處跑,那些山大王們可不是吃素的,想入夥,沒點投名狀恐怕不行,當年李密就吃過這個虧。這樣,竇建德就把目光轉向了他那二百個手下。

依竇建德的為人,他這個隊長應該是得人心有威望的。但造反是個殺頭的事,要說動大夥跟著幹,難度不小。

這個高難度的任務,竇建德似乎辦得出奇順利,‘建德聞其家被屠滅,率麾下二百人亡歸(高)士達。

高士達盤踞清河(河北清河縣),是個地方實力派。竇建德投奔他,算有了個相對安穩的落腳之處。至於他怎麼說動那兩百個新兵,就只能靠猜了。史書大事還怕記不全,哪來的功夫關心這些細節。

其實這事也很好想通。大家還記得前面那位揹帶褲歌手王薄吧——‘闢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王薄《無向遼東浪死歌》)估計當時竇建德就這麼說的:大家願意去遼東白白送死呢,還是跟著我殺回老家、做個俠客?

古代交通落後。我們現在高鐵朝發夕至,那時候動輒數月行程。而且一旦盤纏用盡,就要滯留他鄉,這種事例比比皆是。出遠門是件高成本、高風險的事。所以人們普遍的情結是故土難離,‘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樣的口號是沒有的。竇建德這麼一動員,加上他又是偶像級的人物,這幫新兵蛋子還不乖乖就跟著走了。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竇建德到了高士達這裡,很快顯露出非凡的眼光和才幹。

選擇高士達本身就體現了眼光。小民造反,固然因為官府欺壓。但造反之後,又成了其他小民的威脅。道理很簡單:弱者只有欺負更弱小者的能力。刀把子在官府手裡,他不來找你麻煩就不錯了。造反為了活命,拿誰開刀並不重要。所以你能讀到關於變民軍的,大多是‘群盜皆殘’、‘所過噍類(jiào,活人)無遺

’這樣的記錄。魯迅說我們是‘吃人的歷史’,此言非虛。不過被吃的往往也吃別人,對這一點當有清醒的認識。

竇建德那一片,勢力較大的是兩個人,一個就是高士達,另一個叫張金稱。這個張金稱‘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jié)’,攻下河北鄴縣,一個早上就屠殺萬人。跟著這樣的人混,估計出息不大。事實不久之後,張金稱就被官府捉拿處決。

張金稱被滅了,高士達也別想舒服待著。隋軍集結一萬兵力,準備前來討伐。高士達大禍臨頭,掂量來掂量去,感覺自己不是這塊料。誰可以呢?他作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竇建德可以的。‘士達自以智略不及建德,乃進為軍司馬,鹹以兵授焉。

竇建德做了參謀長,面對強敵,他該如何打好這第一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