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聯想究竟踏錯哪一步,導致股價5年下滑56%?

盧豔


聯想股價的腰斬不僅僅是走錯一步而導致的,而是多次戰略失誤導致的。

PC市場的衰落

傳統PC行業在近7年來受到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衝擊

從IDC的數據來看,全球傳統個人電腦出貨量自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便處於不斷減少的萎靡之勢:2011年的PC出貨量約為36億臺,而之後不斷下滑,直至近兩年穩定在了26億臺左右,銷量下滑了約25%。

按照聯想2014財年年報數據,PC銷售業務在聯想五年前的營業額中佔據了80%,而根據2017年的財報,PC業務仍然佔據了大部分營收,約為70%左右,利潤率也有所下跌。PC市場的衰落必然會導致聯想股價下跌。

未能成功開拓業務

由於個人電腦市場的不景氣,聯想也曾積極開發其他業務,但因出現了多次戰略失誤,收效不甚滿意。2014年底,聯想宣佈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

在轉手之前,谷歌已在內部消化了摩托羅拉在通信業務上的大量技術與專利,並未能給予聯想其緊缺的核心技術。

併購本身導致的對原摩托羅拉員工和產品的處理帶來了大量的管理開支。

對摩托羅拉產品的推廣和運營又影響到了聯想本身日益成長的自主品牌,導致雙方銷量同時下滑。

收購摩托羅拉帶來的種種連鎖反應直接導致了聯想在2015年股價下跌了近60%。

缺乏核心技術

聯想賴以生存的PC份額在2017年再度被惠普超越。從財報來看,聯想在科研上投入的比例遠遠小於其競爭對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其競爭力的缺失。附:2006-2017年間PC市場主要品牌份額變化 (來源:Statista)


華爾街見聞


由於在過去的5年中股價下滑了56%,聯想集團被踢出恆生指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聯想集團於2013年3月加入香港恆生指數。在過去的5年中,聯想集團股價下滑了56%,市值損失58億美元。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間被踢出恆生指數的股票,在被取消資格之前,股價平均下滑48%。

近日受到受美國製裁中興通訊的影響以及全球硬件製造商股票普遍被拋售,加劇了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行業的擔憂,聯想股價跌至2009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回想五年前,聯想還是和華為並駕齊驅的國際知名民營企業,但如今卻已掉隊,面臨增長乏力、利潤大幅下滑、改革難以推進的困境。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聯想出現業績下滑的困境呢?其實根本原因就是聯想內部從上到下普遍不重視研發,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所導致的惡果!

2016年2月3日,聯想Q3財報電話會議上,針對此前媒體報道的“聯想過去十年研發投入不及華為過去一年”說法,聯想集團掌門人楊元慶情緒變得異常激動,稍作剋制之後,他說道“胡說八道!”。

與華為同時起步,但如今跟華為越來越遠,研發的後續乏力,如果不是聯想失敗的最重要的因素,還能是什麼?

所以聯想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度迷信麥肯錫,信奉花錢就能買到方案,買到辦法,買到管理人才等等,試圖通過這些技術性變革手段能夠解決問題,而失去了自我思考、行動的能力,沒有培養出內生式能力。

只要在真正核心的問題上,保持足夠的、持續的力度,適應性變革將會重啟增長引擎,重新煥發聯想的活力和在市場的領袖地位,畢竟聯想擁有種種有利條件。但是如果聯想高層還是認為和過去一樣,有問題,找聯想的老顧問,換幾個高管,全部的希望就靠這幾個人啦,那麼結果是可以預料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金鼎股戰場歡迎您的點評!


金鼎股戰場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2013年,聯想電腦銷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年聯想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然而自此開始聯想業績也走上了滑坡的道路。自2015年智能手機業務出現衰退後,聯想這位曾經的國產之星,就被媒體與消費者貼上了“衰敗者”的標籤,聯想內部也開始認識到了自己的所面臨的挑戰、危機。

柳傳志把聯想打造成中國最知名品牌之一,同時也承認了聯想存在的諸多失誤。他今年2月份表示,“我們出現多少失誤?我本人出現多少失誤?毋庸置疑,今天的聯想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是多維度和不確定的。目前的時代,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力量,足以顛覆一個行業,甚至社會習俗。”

回溯聯想的興衰,與手機的發展密切相關。智能手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浪潮:運營商補貼推動智能手機市場發展,中華酷聯是國內的四強,聯想的市場份額一度佔據國內第一;互聯網渠道蓬勃發展,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廠商迅速崛起,聯想開始落後;線下渠道的煥發生機後,OPPO和vivo憑藉線下渠道的多年積累開始爆發,聯想進一步落後。

兩次浪潮切換,聯想均沒能抓住戰略機遇。

第一次浪潮,從運營商渠道向互聯網渠道轉換,聯想的角色是“既得利益者如何保住地位”。這是一條分叉路。一條是繼續擁抱運營商,獲取巨大利潤,弊端是機海戰術,品質沒有保障,對品牌傷害較大,不利於後續的社會化渠道發展。一條路是主動斷奶,減少面對運營商的出貨量,著手精品建設,這條路有利於長遠,但當下難熬。

這也是聯想和華為的分叉路,聯想選擇了第一條路,當時的日子很舒服,後來的日子卻越來越難熬。華為選擇了第二條路,當時差點沒死掉,後來的路卻越走越順。

第二次浪潮是從互聯網渠道向線下渠道轉移。這個浪潮來勢太快,2015年露出苗頭,2016年就全面爆發。勢頭如此之快,除了OPPO和vivo坐享其成,其他廠商大都屬於追趕潮流。在這次浪潮中,聯想的失誤不在於能否提前佈局,而在於追趕的腳步太慢。

除了手機業務外,聯想的落後還源於其對研發的不重視。從財務數據來看,聯想研發投入很低,在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佔比達到2.6%,其餘年份均低於1.9%,10年研發支出竟然不及華為一年。

在研發投入較低的情況下,無論是高端市場的定位,還是放棄低端市場的表述,都只是自欺欺人。如此低的研發投入,也難怪投資者預期變低,5年股價下滑56%。

柳傳志代表的是貿工科路線(以市場營銷為導向,研發排在後面),倪光南代表的則是科工貿路線(以研發為主,市場營銷放在最後)。從當時的角度來看貿工科路線絕對是最優的選擇,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倪光南離開的第10年,聯想用5億美元完成了對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2013年,聯想電腦銷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年聯想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然而自此開始聯想也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雖然聯想在方向上屢有失誤,但是畢竟底子在那裡。最近,聯想也展現出了生機。連續兩年下滑的營收料在本財年恢復(微幅)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


掐指一算,聯想自成立以來,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然而當得知,聯想股價在過去五年下滑了56%時,小編其實是很震驚的。在震驚之餘,小編也在思考,聯想錯了嗎?

在它三十多年的風雨中,它錯在了哪一步。儘管小編確實也算是聯想的腦殘粉,但是若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是要擺脫以往對聯想的認知,答案還得回到聯想自己身上找。

1.戰略佈局不當

當年聯想選擇的營銷戰略確實很贊,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營銷做得非常出色,就算拿到現在也依然有著值得借鑑的地方,但走這種單一的路子顯然是片面的,說起來無非就是大力做好了營銷而丟失了核心技術,這一點後續會談到。

聯想的另一個戰略佈局不當就在於投資混亂,也許是自身的強大讓其迷亂了雙眼,它開始在諸多領域進行投資,哪怕是與自身行業無關的地方它也想著插一腳,結果自然是有好有壞,畢竟投資皆有風險,那麼其壞處算是聯想股價下跌的一個因素嗎?

小編深刻的記得聯想開創了ZUK這一手機品牌,這也可以算是其發展的一項戰略佈局,可是聯想最後又親自把它送向了終點,這又能怪誰呢,或許它的手機真的不懂消費者的心。

2.缺少核心技術

儘管聯想早年收購了IBM,收購了摩托羅拉,但是對於核心技術這一塊兒似乎還有些空白,當然,這種信息是通過其財務數據呈現的,畢竟聯想對研發經費的投入實在太低太低。

其實,我們回想一下當年聯想在舊金山開的新品發佈會,以黑科技為旗幟的它帶來了許多驚豔的產品,然後呢?好像沒有然後了。因為單憑這一點點東西是不夠的,這也足以看出創新的力量本身是有多麼強大。

從另一方面講,可以說聯想的創新是乏力的,它本身就沒有觸及到創新的本質,它沒有辦法來和友商進行抗衡。興許正是因為長期以往的缺乏創新,缺少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不夠,讓投資人看不到未來,才導致最終的股價大跌。

3.環境的不利影響

前文雖然強調的是從聯想本身找問題,但是所處的大環境同樣也值得我們關注。前段時間,美國製裁了中興通訊,這無疑給其它的中國企業敲了個警鐘,聯想也會受到被封殺的影響嗎?其實說實話,聯想早些時候,真的受到過美國稅務指控的打擊,因此其股價的下滑也與這一因素脫不了干係。

中美貿易戰或許真的是一個因素,畢竟聯想在美國的市場也是較為廣闊,外加上特朗普將其列入間諜名單,投資者更是不想冒這個風險,股價下滑便凸顯出來。

如果您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

關注懂財帝微信公眾號(ID:znfinance),一個沉淪財經十年的媒體人,一個混跡證券與PE多年的投資人。用最輕鬆的筆墨,嬉笑怒罵,說人話,聊財富,話投資,談人生。


懂財帝


看著聯想慢慢下滑,難受啊!原因應該是多方面導致的

在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決策失誤

完全押注運營商渠道(比如:電信運營商自有的渠道,例如移動的溝通100服務廳 社會渠道:與運營商加盟的商家),對線下和互聯網渠道的崛起視而不見;目睹小米等重視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手機公司紛紛崛起,聯想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依舊緩慢;內部管理也缺乏自我批判精神和快速反應機制,錯失關鍵機遇

2014年,三大運營商開始大幅降低補貼,依靠運營商走量的手機廠商危機終於來臨。運營商業務佔比100%的酷派首當其衝,緊接著運營商業務佔比達到88%的聯想也啞火了。

研發投相對太低

進入互聯網時代就是進入了狼爭虎奪的時代,如果沒有新的力量注入註定搶不過別人。

有媒體報道,根據2006-2015財年財報顯示,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佔比達到2.6%,其餘年份均低於1.9%。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2014年一年的研發支出。

自從上走貿工技路線之後,聯想就離技術流的道路漸行漸遠了。先後放棄了交換機、CPU、操作系統等方面的研發,而技術研發上投入相對有限,直接導致了聯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由於聯想先後放棄了CPU和操作系統的研發,使聯想無法通過垂直整合在PC業務上擺脫Wintel的控制,不僅使聯想在利潤上受微軟和Intel盤剝,還導致PC業務高度同質化,而聯想的PC缺乏差異化競爭力。

反觀其他對手小米致力於做高性價比的目標為最高核心,OPPO、vivo的戰略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線下渠道。

PC市場持續萎靡,參加pc戰場的戰爭愈發激烈,華為,小米等入局pc

PC市場不斷萎縮,其產業競爭已血流成河,在這個被不少人判定為“夕陽行業”的領域卻在2016年迎來了華為、小米這樣的“新面孔”,帶著鮮明手機廠商屬性的品牌跨界進入PC領域已經令人吃驚了,可這個新領域還是一個並不被人看好的衰退行業,這令不少市場人士感到困惑。

冰冷的銷售數據面前,任何口號都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華為、小米這樣的PC領域“新面孔”原本給人極具侵略性,從一開始就打算改寫PC市場格局的印象,卻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頭。


橘子哥馬克


對聯想來說,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從柳傳志的觀念和模式中解放出來,走一條以核心技術為中心的發展之路。原因是,再不走這樣的路,聯想這個品牌,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消失。

所以這樣說,是基於聯想已經到了需要轉型,需要走核心技術之路的時候了,到了拋卻貿工技的柳氏模式的時候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當年聽取倪光南的建議,走技工貿之路,是不是現在的聯想就會競爭力更強,發展得更好。我的想法是,那就沒有聯想,至少沒有今天的聯想。理由時,當年無論是企業的小環境還是國家的大環境,都沒有形成發展芯片這樣的高科技的氛圍,聯想可以開發出芯片,但未必能夠得到認可,未必有企業願意使用聯想的芯片。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只相信外國的芯片,都只願意使用外國企業的芯片。那麼,聯想花了巨大代價開發出來的芯片,就沒有市場,企業就有可能巨大的投入沒有回報而陷入困境。

今天,是因為面對中興通訊的問題而感到芯片的重要,就認識到自主開發芯片的關鍵。如果不是中興通訊的問題,又有多少企業認識到芯片的重要呢。格力想騰出一點利潤來開發集成電路和芯片,還不是遭到投資者的集體屠殺,甚至有關方面還去問詢。在眼下這樣的背景下,投資新技術都這麼難,別說二十年前絕大多數企業都只追求眼前利益了。所以,柳傳志選擇走貿工技之路是對的。倪光南講的是方向和未來,柳傳志顧的是眼前和需要,都沒錯,但柳傳志更現實。

但是,現實主義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轉向理想主義,要有更長遠的眼光,而不能總戴著現實主義眼鏡。這一點,柳傳志顯然是錯了,是太過現實,也太長時間現實了。所以,聯想就在柳氏模式下,越來越缺乏競爭力了。縱然換了楊元慶,也擺脫不了柳氏模式的束縛,走的仍然是貿工技之路,自然,要進入瓶頸,甚至絕境。聯想股價下跌一半以上,就是轉型動作不快的主要原因。所以,楊元慶能不能擺脫柳傳志得束縛,對聯想十分重要而關鍵。


譚浩俊


聯想的問題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首先,聯想的錯根子在於沒有核心技術,這與當年聯想柳傳志與倪光男之爭有關,當年王選教授堅持讓聯想走技術創新這條路,而柳傳志堅持走市場營銷這條路,結局是柳傳志勝,王選出局。這就為聯想今天的錯誤埋下了伏筆,作為一家科技公司,聯想的優勢一直是營銷而不是技術,導致今天聯想的技術沒有競爭力。

其次,聯想戰略混亂。聯想依靠營銷取得成功後,就認為自己幹什麼都比別人優秀,於是開始去投資,開始玩金融風險投資,開始投資農業、投資P2P,結果是投資大量失誤。聯想可以去投資,但是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投資的核心一定是與自己的主營業務有關,投資的目的是為自己的主營業務服務的,而不是去投資自己並不擅長的農業及P2P等,將優質資源浪費在與自己主營業務無關的行業,還造成投資損失。

其三,聯想失去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因為聯想是依靠營銷起家的,營銷就需要包裝,聯想在包裝自己是神的時候,慢慢的自己把自己當成了神,於是就亂投資,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時,聯想根本沒有知覺,完全失去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其四,聯想失去了金融科技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金融科技時代到來,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除了石油等資源壟斷企業外,都是金融科技公司,換而言之,科技公司最核心的是金融科技,不管是中國的騰訊與阿里,還是美國的蘋果、微軟,谷歌等世界排名前十的科技公司,最賺錢最核心的是金融科技。

聯想因為營銷的成功和亂投資,當然看不清金融科技的到來,也只能是錯失金融科技的機遇。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聯想不是踏錯了哪一步,而是每一步都有問題。

第一,pc的品質真不怎麼樣。反正我見到的聯想,不管是yoga系列還是ideapad系列亦或是揚天系列,都是比較水的,卡的不行還總出現小毛病。這可是他們的主業啊!

第二,好牌都打成了渣渣輝。聯想手機本來可是比華為還要強的,K系列在14年之前一直就是國產高端手機的代表,做工系統等方面都很不錯。ZUK才出來沒多久就如日中天。收購摩托羅拉意味著他們可以打開歐美市場,美國人是相當喜歡摩托的。然而,這三張好牌被聯想打得稀碎,聯想手機在國內的存在感完全喪失,發展得很不錯的zuk被砍掉。moto也是昏招迭出,長得越來越醜。這就是一個大企業,一個世界五百強的行為!

第三,聯想根本不重視研發。現在看看,聯想有什麼?他們什麼都沒有。惠普有打印機,戴爾有服務器,宏碁和華碩都有遊戲加成,可聯想有什麼?如果不是靠著國內市場撐著,它能活到今天?同樣等級的戴爾和惠普一年的研發投入都有幾十億美元,聯想有多少?一個IT企業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研發。


看球人


聯想股價5年下滑56%,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落入了路徑陷阱。

在前物聯網時代,聯想是很成功的。堅持走貿工技的路線,通過吸收IBM THINKPAD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營銷做得也很成功,建立了堅實的銷售渠道。其成功的標誌就是戰勝惠普坐上了PC第一的王者寶座。

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聯想原來的打法逐漸都失效了。

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跟過往的PC時代比,表現了顯著的差異性:

1、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從2010至今短短七八年時間格局就已經奠定。相對來說,PC時代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0年,足足慢悠悠發展了30多年。聯想的沒落,吃了節奏慢的大虧。

2、PC時代是wintel聯盟的時代,產品更新換代都是這兩家在推動,別人能做的貢獻微乎其微。不是聯想不努力,聯想的對手戴爾惠普也沒做什麼。行業格局決定的。這個時期,聯想走貿工技的路線沒有什麼問題,他跟惠普和戴爾競爭的焦點在渠道和服務上,這是低水平競爭。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變了,終端廠商能做的大大增加。因為安卓的開放性和不成熟,各家都要做UI來優化,小米MIUI做的最好,推動小米脫穎而出。硬件也不成熟,芯片也沒有intel這樣的霸主的控制,一下子百花齊放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都紛紛自研芯片,再加上高通和聯發科以及退出市場的德州儀器和NVIDIA,妥妥的戰國時代。在軟硬件都不成熟的混戰時期,對終端廠商的軟硬件優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貿工技的戰略弱點就無限放大了,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參與競爭的資本。於是,沒什麼技術的聯想沒落了,高舉技術大旗的華為一飛沖天,把聯想遠遠的落在後面了。

3、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的推廣和銷售都徹底扁平化和去中心化了,只有聯想抱著龐大低效的傳統渠道捨不得拋棄,結果可想而知。

戰略出錯,經營不善,自然又引起了內部紛爭。聯想的品牌體系之混亂,高層人員變動之頻繁,都超乎了想象,真正是跟王朝覆滅前的亂世景象一般無二。


艾米米


公司文化僵硬,戰略大失敗,使用變革型人才沒有蹚出一條活路,致使聯想集團近兩三年成為了負面案例,時不時被端在前臺受噴。

股價反應的是對未來的預期,聯想過去5年股價下滑56%,說明股民對聯想未來的預期是越來越差,通過不斷拋售股票,用腳投票的形式表態了。

看聯想的2017年財報,有些表揚的聲音說,聯想終於盈利了。

數據顯示,截至201712月31日,聯想集團的綜合收入同比上升6%至129.39億美元。個人計算機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同比上升8%至92.50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的收入同比增加17%至12.25億美元。移動業務的收入同比下跌5%至20.76億美元。

再仔細對比這些數據,能發現什麼嗎?

聯想真的沒有未來。它還在PC機辛苦地賺錢,移動業務多少有點未來的感覺,收入卻下跌。

看了不少對聯想集團當家人楊元慶的調侃文章,比如他的銷售基因,而不是技術驅動,比如他的表面溫和卻相對自傲狹窄,有些都上升到人身攻擊了。

我個人認為,致使聯想失去發展的黃金十年,是戰略方向出了大問題,當時收購IBM PC業務,還是銷售的老路子,走的是全球化的思路。自己有產品,買下代表這一領域最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然後賣到全世界。

這裡的陷阱有:1、PC領域是一個夕陽產業了;2、聯想能在中國當老大,真的能到全世界做老大嗎?(後來PC老大的位置還真沒保住)。

更重要的是商業生態都變化了,全球高科技公司都朝生態型轉化,生產者及消費者,講究共創共贏共享的模式。

顯然,聯想在這方面並沒有任何準備。

數一數這五年來優秀公司的代表,從美團、滴滴、今日頭條、摩拜、大疆……好像聯想落後了好幾個時代了。

聯想一直講究“覆盤”文化。我在多篇文章都一直強調,聯想集團的今日成績,已經證明這個文化需要從根進行反思。

僅僅有覆盤的思維碰撞是不行的,要有行動,即便有行動也還遠遠不夠,還要有成效。

微軟在4年間,股價翻了一番,新CEO上臺首要的核心人物是:公司文化重塑。

聯想要走出泥淖,已經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從根上來個大刀闊斧的變革,乃怕直接拋棄老柳曾經的核心要素也沒關係。

當年小沃森接收IBM時,勇於拋棄老沃森的那一套,才抓住了晶體管時代;郭士納出任CEO時,也是從公司文化入手,最終讓“大象跳舞”。微軟在一些領域處於壟斷地位,但蘋果、谷歌搭建的生態平臺沒有給它留下太多喘息的空間,微軟敢於在勢態良好之下,傷筋動骨。

聯想還在等什麼呢?

文化基因需要適應新時代,而但它卻未能及時調整,這是聯想集團最大的軟肋和如今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