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說起西漢著名的皇帝,當屬漢武帝劉徹。他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十六歲登基為帝,進行了一系列偉大的改革。設置十三州部刺史,開創察舉制度,為中央選拔人才,並頒佈推恩令... ...

他統治的時期,西漢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的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康。漢武帝時期,中華正值繁榮與景盛,這一時期,絲綢之路也慢慢形成,中國與外國的貿易往來使得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時勢造英雄,歷史總會像大浪一樣淘盡砂礫,從而,留下耀眼的珍珠。漢武帝亦是一顆明珠,他照亮了西漢的道路,掃除了匈奴,平定了天下,真正的活出了大漢天子的威儀。《漢書·晁錯傳》記載:“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

在漢朝建立以來,匈奴每兩年都會對漢王朝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攻擊,邊境地區多次受到匈奴的侵犯。可以說,匈奴自高祖建立西漢以來就遺害百姓,百姓被匈奴的鐵騎所踐踏,無數無辜百姓被屠殺,房屋被摧毀,牲畜被掠奪,多年來匈奴進攻邊境勢頭只增未減。

並且,匈奴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高祖數次圍剿都未能將他們徹底剿滅,甚至,在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差點命喪黃泉。可以說,匈奴已然成為西漢王朝的一個重大隱患。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漢武帝作為西漢的帝王,他將西漢治理的繁榮昌盛,此時,漢朝經過多年的修養生息,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國庫裡的錢糧堆積如山,人們豐衣足食,漢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國防實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之後,漢王朝開始對匈奴採取強硬措施,用猛追猛打的方式最終將匈奴趕到了漠北之地。

彼時,匈奴的實力已經大幅削弱,只留下少數人在負隅頑抗,對大漢朝已經不存在威脅了。元封元年農曆十月,這一年漢武帝率領十二部將,十八萬步騎兵親征匈奴,從雁門出塞,浩浩蕩蕩,旌旗遮日。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匈奴被趕走了,匈奴的“單于臺”卻在等待著漢武帝的到來。

“漢家旌旗蔽四海,暮雲飛渡單于臺。

行人忘斷西極路,十萬頭顱換得寶馬來;

五十四年功過憑誰述,甘泉花落盡塵埃。”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這段話的意思是: 在漢武帝登基的第20年,國泰民安,江山一統。他決定親自北巡,親眼看看他一手創建的大好江山。他率領著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開始了北巡,隨即,司馬遷隨行將這一歷史時刻記入了史冊。當他們穿過了草原,登上“單于臺”,此時,漢武帝站在“單于臺”上極目遠眺,大好河山盡收眼底。


漢武帝壯志豪情油然而起,派遣使者告訴匈奴:“如果他們依舊想要佔領這片土地,那就過來跟我一決雌雄!”隨後,漢武帝下令演習騎射耀武揚威。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那麼,這個所謂的“單于臺”到底在哪裡呢?

今天,我們打開歷史教科書,上面會寫著“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雖然,看似有了一個地址,但是,這個“西”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何處。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這裡有兩首詩大家可以鑑賞一下,第一首就是唐·李益寫的《塞下曲》: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還有一首就是唐·張蠙寫的《登單于臺》: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

最終,我們從這兩首唐詩裡面不難發現,所謂的“單于臺”其實應該距離黃河與陰山不遠,所以,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

一個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自從他的到來,這個民族從此逃之夭夭

漢武帝威嚴的宣誓,估計匈奴聽了都會嚇的逃之妖妖,更別說捲土重來自取滅亡了。登“單于臺”是漢朝一個偉大的里程碑,標誌著匈奴被武帝徹底擊敗,也體現了武帝君臨天下的氣魄與霸氣。有人說:漢武帝的這次“登臺”,彰顯了自己國家的富強,又給匈奴來了個下馬威,可見,其歷史意義巨大。


從此,西漢開創了自己的盛世,漢武帝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偉大的印記。

漢武帝是偉大的,他彰顯了中華的強大,彰顯了民族的偉大,他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可謂是千古一帝了。他是值得被後世推崇的,他引領著百姓開創了一個盛世,也為西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一位優秀的帝王,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直到現今,他依舊是漢民族心中最偉大的領導者之一。

『《塞下曲》、《登單于臺》、《史記》、《漢書·晁錯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