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盛極一時的匈奴為何會在歷史中消亡?

gthy18—2453029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什麼是匈奴。不過我還是首先給答案,再來論述。匈奴消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潰逃四散,一個是強盛之時大部分進入定居地區,定居下來了。至於哪些國家、民族屬於匈奴則待我分析。

主流對匈奴的認識是很混亂的,可以這麼說不僅各國曆史記錄的匈奴之間有矛盾,而且考古發現的匈奴也與歷史記錄有矛盾。通過民俗文化考察發現,與歷史記錄、考古又都有矛盾。就是說主流並不能確認什麼是匈奴。

中國歷史記錄《史記》裡說,匈奴是夏後之苗裔。且匈奴是戰國時代內地罵他們的話,匈奴自己並不這麼自稱。匈奴被國際主流稱作渾或鴻尼。西方記載說匈奴進入了古羅馬。問題就來了,古羅馬是匈奴的話,那他們是夏后氏嗎?又有記錄說有的匈奴有割頭習俗,且剃禿頂。古羅馬並沒有這個習俗。通過考古發現,匈奴墓裡存在R1a白種、N黃種、C系混過血的矮黑以及Q系印第安基因。光看這一排基因,就知道是非常混亂的。這些基因主體地區的民俗差異還非常大。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歷史記錄的所謂匈奴本身就有錯誤,草原並非只有匈奴,所以考古確認也一定有問題,然後後來的所謂匈奴與最早的匈奴也並非是一回事。

如果我們拋開這些,從名稱入手就會很清晰。

匈奴叫渾或鴻尼。很顯然可以對應帝鴻式混沌。歷史記載遷北三苗於敦煌以變西戎。敦煌就是混沌的反念,西戎與斯基泰考古上文化幾乎一致。再看匈奴這個名字,很明顯苗蠻地區的楚國境內存在與熊有關的名稱。帝鴻式與有熊氏也有關係。這是不是就對應起來了。湖南的熊湘與西藏的象雄文化也能對應,很明顯藏族就是北三苗O3後裔。這麼一分析,起碼可以確定北三苗O3和白種斯基泰R1a是最早的黃白匈奴。

漢語裡的么既指最小的么兒,又指最大的一。就是說帝堯如果是黃種老三苗蠻就是最小的么兒,如果是老大N基因就是最大的長子。苗瑤明明視養狗的盤瓠為祖先,但英語裡狗叫聲one卻是一。N系在彝族裡叫花腰,且花腰以紅色為主,加上紅山文化以及紅山文化的龍與西戎(西龍、龍山文化)的對應。再加上俗語三一如六,很明顯,老三、老大與視六祖為祖先的白種R1a是一個聯盟。就是說N系、O3系北三苗與白種R1a就是最早的匈奴。起碼匈奴的多數名稱與之有關。至於後來的匈奴,其實是草原征戰兼併、聯合出現的混亂,而記錄者也出現記錄錯誤。

匈奴究竟去哪了?

其實我們只要確定了R1a、O3、N為最早匈奴就簡單了。

遠的就不說了,秦人與西戎有關是明確的。秦人徐福東渡日本,目前日本有20+%的O3基因,日本自稱尼鴻竟然是匈奴鴻尼的反念。日本的本田五羊與廣州秦人五羊也不謀而合。本田也讀鴻的,而且本教正是藏區的一個原始宗教。日語稱秦朝為哈達,甚至有詞彙稱匈奴為漢族。日本的騰、騰原、本田這些姓氏明顯都與唐陶氏帝堯有關,包括蒙古的騰格爾,拉丁系的探戈似乎都是一個詞。探戈為搖頭,帝堯語音也與搖頭有關,關於搖頭已經破譯了,這裡不說了。再加上漢朝竟然稱古羅馬為大秦。這樣一推演就全部通了。拉丁語系源自古羅馬,拉丁語系與蒙古語、俄語、滿族語都類似,而且很明顯阿爾泰語系更多貼近白種斯拉夫語。俄語存在彈小舌的語音,神奇的是湖南鳳陽花鼓唱詞裡就存在,的~亞的一的維。西方又把俄羅斯視為蒙古韃靼正統後裔,蒙古族裡確實存在R1a基因,歷史記載鐵木真為藍眼睛。這些一對應就簡單了。

白匈奴就是斯基泰,與斯拉夫、古羅馬、印度白種、後來的波斯為一個民族。在印度教裡也發現了與苗族一樣的甲骨文牛字圖騰,一個三叉戟加一個橫鼓,與漢族打腰鼓也是一回事。拉丁語系裡高頻存在桑這個語音,比如桑巴、桑托斯之類,與印度教另外一個符號3口又對應了。苗蠻自己就是黃種老三,俄文裡高頻存在3和6這兩個符號也不是巧合。









所以匈奴就包括了現在的漢族、印度、斯拉夫、伊朗、古羅馬歐洲後裔以及存在於中國西部的藏族、蒙古族、彝族。這也是匈奴消亡的第一原因,在強盛之時進入定居地區,定居去了。這一過程幾乎出現在同時代,就是建立秦、古羅馬和入侵印度和波斯的那個時代。

匈奴消亡的第二原因是戰敗或不堪戰亂,使得最後四散了。漢朝對匈奴的征戰是很明確的,漢朝時代以及之後的匈奴成份上應該有改變。因為西戎大量演變為了漢族。而N系卻沒有大量進入,現在看,極北基因烏拉爾民族很顯然是向北走了,之所以選擇深入苦寒地區,很可能是不堪戰亂遠走了。還有留下的就是現在的布里亞特蒙古族。還有一部分通過藏彝走廊進入雲南演變成彝族了,最純的就是花腰彝族。雲南彝族裡N系比例很高,佔34%。N系匈奴大概就是四散的一個代表。



至於滿族、通古斯他們其實主要屬於東胡,是歷史上被漢朝擊敗之後,匈奴去到東胡地區融合的。歷史記載是匈奴融入東胡的鮮卑,然而結果很搞笑,整個東胡語言變成了白匈奴語的模式。文化則是,蒙古系裡匈奴文化佔比最大。蒙古一詞就是苗蠻體系的芒勾。但稱汗和剃頭卻是東胡文化。後來的蒙古人口多數是東胡的C系矮黑跟隨民族後裔,文化則多數是匈奴的。匈奴和東胡的差別其實是匈奴屬於帝堯集團,認黃帝。東胡屬於帝舜集團,屬於炎帝系。兩者都是被對方發配出去的。東胡和突厥核心都是O1夏人以及最早的鮮卑R1b日耳曼基因,跟隨民族為C系和D系矮黑後裔。後來的鮮卑則多數是匈奴北三苗O3系。


國病


匈奴的消亡並不是突然的,而是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西漢初期,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迅速崛起,成為大漢的勁敵。經過漢武帝至漢宣帝的打擊,強大的匈奴終於臣服。王莽篡漢後,中國陷入內戰,匈奴乘機二度崛起,又一次成為東漢之勁敵。然而,天不佑匈奴,公元46年,匈奴爆發大饑荒,緊接著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依附東漢,北匈奴則遭到東漢的猛烈打擊。

第一,北匈奴之衰微

公元89年,是漢匈戰爭史上重要的一年。該年,竇憲、耿秉率部,聯合南匈奴,討伐北匈奴。此役北匈奴大敗,被殺一萬三千餘人,並有二十萬從歸附東漢。兩年後,即公元91年,漢軍數千裡奔襲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殘部。此後,北匈奴被迫西遷至中亞。

北匈奴與東漢決戰的另一個舞臺是西域,這時東漢冒出一個曠世英雄,便是著名的班超,他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孤身奮鬥於西域,降服西域五十餘國,成為阻擊匈奴勢力進攻西域的中流砥柱。班超去世後,北匈奴的勢力一度捲土重來,班超之子班勇再通西域,又一次挫敗北匈奴之企圖。此後,北匈奴之勢力漸衰,逐漸淡出中國之史冊。

第二,浮浮沉沉的南匈奴

北匈奴淡出後,中國史書所記之匈奴,主要指的是南匈奴。

南匈奴雖然依附東漢,然而時叛時降,成為東漢邊疆極不穩定之因素。公元94年,爆發日逐王逢侯率部叛逃之事件,叛逃的隊伍共計十五個部落二十萬多人。儘管東漢政府迅速投入大軍平叛,殲滅匈奴三萬餘人,最後仍有近二十萬人逃往塞外。然而,此時已是物是而人非,在匈奴衰落的同時,鮮卑勢力迅猛崛起,北逃的匈奴人不得不與鮮卑人頻繁交戰。

日逐王逢侯在塞外奮鬥了二十多年,到公元117年,被鮮卑打得大敗。這時,這批匈奴人只有兩個選擇:其一,逃往中亞,與北匈奴餘部會合;其二,南下投奔東漢帝國。大多數人選擇了去中亞,日逐王逢侯選擇了南返。公元118年,他帶著一百多名隨從迴歸漢政府,此時距他叛變已過去二十三年。

此後,南匈奴仍然有過幾次大叛亂,都被東漢政府所平定。

第三,曹操把南匈奴分割為五部

到了東漢末年,匈奴內附中國已超過160年,他們居住於塞內,漢化程度已相當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戰之民族習性。以前東漢朝廷為羈縻南匈奴,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不必繳納田賦捐稅,這令匈奴人口得以較快增長。當中國陷入漢末混戰時,為了防患匈奴人乘機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部眾安置在幷州,分割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設一帥,另有一名漢人司馬監督。

匈奴人當然明白漢人對他們的提防心理,因而加快漢化步伐。匈奴單于一族原本姓“欒提”,他們自稱先祖是漢朝皇帝的外孫(漢與匈奴的和親),身上有皇家劉氏的血統,故而改姓為“劉”,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漢文化的吸收。

第四,西晉八王之亂,匈奴趁機崛起

西晉結束三國紛爭的局面後,和平並未保持多久,便進入“八王之亂”的大動盪時期,諸王為了爭權奪利,大打出手。軍事力量頗為強大的匈奴五部逐漸成為諸王爭取的對象。當時匈奴五部,以左部帥劉淵實力最強。公元304年,“八王”之一的司馬穎為了拉攏劉淵,表薦他為冠軍將軍,還給了他“監五部軍事”的權力,於是劉淵成為匈奴五部的大首領。

此時天下大亂,劉淵乘機崛起。由於漢匈長期有和親之傳統,劉淵遂以漢朝劉氏皇族的外甥自居,公元304年,他建立政權,國號為"漢“,表示沿續大漢的皇統。十五年後,他的侄子劉曜把國號改為"趙”,歷史上把匈奴劉氏之政權稱為“漢趙”政權。

劉淵建立的漢政權,最終滅掉西晉,匈奴之勢力再臻鼎盛。然而,從劉氏漢政府中分離了出來的石勒建立了後趙政權,並最終滅掉匈奴的“漢趙”政權。

第五,匈奴歷史的終結

在五胡興起的時代,各民族加速融合,匈奴勢力衰退後,其別支也建立過政權。其中鐵弗部落的赫連勃勃建立胡夏政權,匈奴鐵弗部落實際上已經不是純種匈奴人,而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胡夏政權也是個短命政權,赫連勃勃去世後,其子赫連昌繼位,後被北魏所俘。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定自立,於公元431年被北魏消滅。另一支匈奴別部是盧水胡,是匈奴與月氏的融合,建立北涼政權,後來被北魏所滅。

五胡十六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氐、匈奴、羌、羯、鮮卑等相續崛起,在民族混居的背景下,一些民族最終消融於各民族中,比如匈奴、羯等,失去了民族的獨立性,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君山話史


對於匈奴這個民族,我們可以追溯到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在我國北方有著許多遊牧部落,他們隨水草遷徙,一年四季居無定所,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以放牧牛羊為生,隨著一些部落之間的兼併,他們的勢力強大了起來,並已經掌握了冶煉技術,打造兵器及生活用品。



隨後對中原的騷擾,這才引起中原人們的重視,還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匈奴人,戰國後期,與他們相鄰的幾個諸侯國,為了防範他們對自己的騷擾,築起了城牆,秦朝統一中原後,為了防範匈奴對中原的騷擾,把各國的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一道萬里長城,對匈奴的防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實際上匈奴二字是對他們的貶低,但是歷史就這麼傳承下來了。

匈奴本無文字,更沒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後人只能從中原各個朝代記載,以及出土發現的推測出匈奴人的一些蛛絲馬跡。

由於匈奴人長期受到中原王朝的打擊,一部分在漢武帝時期臣服於中原王朝,並賜予劉姓,這部分人被稱之為南匈奴,隨著歷史的變遷,他們大多數已融入了漢民族。

而沒有臣服於漢王朝的北部匈奴人,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其實所說的消失,並不是他們已集體死亡,而是以其他的方式繼續生存著,由於這個本民族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在歷史中也無從考證,他們究竟去了何方?又形成了一個怎樣的民族和國家政權?

有的人說他們流落到了歐洲,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歐洲人是他們的後裔。

但是在新疆出土的文樓蘭文化,卻看出了他們的蛛絲馬跡。

其實這部分被匈奴人,在他們大勢已去後,已再沒有力量去騷擾中原,人們也就不再重視他們了。

但是他們還在以部落的形式生存著,繼續的隨水草遷徙,散落在漠北的廣闊草原上,以至於後來出現的突厥人,恐怕就是他們的一個支脈,但是突厥人他們還是沒有文字,還證明不了他們的來龍去脈。

突厥人的命運也像匈奴人一樣,一部分隨了唐朝老李家姓,一部分逃亡西域或其他地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總之我國古代北方的一些遊牧民族,他們也是在不斷融合,不斷分離。

象契丹,女真,蒙古,他們恐怕都是一個祖先,一個血脈。


趙志軍001


這個是草原民族的特點,錦上添花跟落井下石並存!由於草原民族是奴隸社會,這種特性使得他們強盛的時候可以四處掠奪,而越搶越富。而反過來衰弱的時候,掠奪不到東西越衰弱。然後奴隸還會起來反抗,周圍被掠奪的其他草原民族也會落井下石趁機復仇。所有草原民族,除了蒙古人跟女真人之外,基本上都是強盛則矣,衰弱則被滅活滅族。比如,匈奴族,鮮卑族,羯族,契丹族。

匈奴人被滅肯定是由漢朝人造成的,由漢武帝發動的漠北戰役,直接摧毀的是匈奴的後勤補給基地,而匈奴人缺乏物資又導致了幼年兒童的夭折率增加,使得匈奴人元氣大傷難以補充,自此一蹶不振。而後,雖然匈奴人沒有被滅族,但是對其他周圍民族的壓迫性就沒那麼強了。比如,羌族,羯族,鮮卑人趁機獨立並崛起。而後,各族在草原一直保持勢均力敵,直到漢宣帝時期。匈奴人繼續作亂,這時候,漢宣帝派霍光領兵征討,五萬精銳弩騎兵直接摧毀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徹底臣服漢朝。一直到五胡亂華被羯族人所滅。

羯族人,這個民族曾經是匈奴人的奴隸,對匈奴人非常仇視,所以,在羯族人擊敗匈奴人後。對這個曾經的奴隸主非常仇視,直接屠戮殆盡!


優己


少數民族的社會結構簡單而脆弱,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是如此,衰敗非常之快。匈奴是個民族嗎?不好說,因為匈奴的前世講不清楚。根據歷史記載,先秦時期,稱雄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匈奴,沒有人能講清他們是一個民族、還是多個民族的聯合。

匈奴能被寫入歷史,是因為他們變強大了,匈奴之前形形色色的少數民族太多了。關於匈奴起源,有人說是夏朝移民,也有一種說法是西方遷來的白種人。蒙恬曾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其他弱小民族只能被動接受匈奴勒索。

漢武帝經多年積累,與匈奴決戰,前後打了很多年,此後匈奴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跟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他們的社會結構沒什麼凝聚力,很快就散了。

匈奴分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南下入關,與漢族等逐漸融合,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了。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分割居住,王子入京城為質,劉淵就在西晉當質子。西晉荒淫腐敗,一不留神,劉淵返回匈奴扯旗造反,建立了前趙。

北匈奴人間蒸發。北匈奴在漢朝的猛攻之下,一路向西遷徙,走到中亞地區就沒了歷史記載。幾百年後,阿提拉揮舞“上帝之鞭”出現在歐洲,被稱為“魔鬼”,不過並不能證明阿提拉帶領的就是北匈奴後裔。阿提拉死後,匈奴又一次瓦解、又一次消失。有人說現在的匈牙利一帶,就是匈奴人後裔,不過據DNA檢測,匈牙利人是歐洲白人血統,跟亞洲血統沒啥關係,不是匈奴後裔。


九州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說匈奴是夏朝的遺民,但具體到匈奴族屬的問題學界有多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背定的是,匈奴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國內蒙古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沒有文字,擅長騎射,好戰,風俗習慣和中原定居民族有巨大差異。匈奴在冒頓單于日時逐漸強大,西漢初年,約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漢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騎兵西進,衝進準噶爾盆地,並從天山東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東北,征服了烏孫及樓蘭等許多小國。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國還要無償供給一切用度,不得留難。匈奴的統治極其野蠻和殘暴。匈奴老上單于在位(公元前174一前160年)時,大敗大月氏,殺其王,競以其頭骨為飲器。匈奴人控制了西域廣袤的地區,也控制了中原與西方商貿聯繫的通道,實力盛極一時。

漢武帝以前,西漢國力弱小,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對匈奴採取大規模用兵,並且取得戰爭的勝利。其中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多次追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人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其中南匈奴首領呼韓邪(ye)單于向漢朝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同西漢訂立了和好盟約。漢元帝時候,呼韓韓邪單于入朝請求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北奴退居漠北,控制西域,經常出兵攻打東漢的邊境。東漢先後派大將竇固、竇完率兵反去。北奴大敗,部分向西方遷徒。

匈奴消亡原因:

1、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

2、匈奴族實行原始野蠻的制度,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制制度。

3、匈奴族內部部落勢力眾多、不團結,內部權力鬥爭嚴重。

4、文化水平低,馬上功夫厲害,但是治理國家能力差。

5、匈奴族逐漸漢化,與漢族雜居,被漢族融合了。

6、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在戰爭和交往中逐漸融合。

不同意見的話,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戴你看歷史


在很多自負的國人眼中,匈奴的滅亡跟漢武帝有關:漢武帝趕跑了匈奴,打得匈奴人一路西逃,最終匈奴被大漢給滅了,這就是所謂的“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如果以這種自負的心理去看待歷史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匈奴的滅亡跟漢武帝沒有任何關係,匈奴的滅亡跟一個人的暴卒有直接關係,那就是阿提拉。

被折斷的“上帝之鞭”

西元453年,被西方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宮中暴卒。阿提拉的遺體被放入由金,銀,鐵製作的三重棺內,棺槨之中放入一些對阿提拉具有特殊意義的戰利品。他的兒子們將棺槨埋在泰剎河的河床下,然後將埋棺的人全部殺死,以確保永遠阿提拉的棺槨永遠不會被發現…..

阿提拉的倉猝離世在他身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幾個兒子在安葬了父親後,馬上進入瓜分帝國的內戰中,從前的蠻族屬民見時機成熟乘機起來造反。龐大匈奴帝國很快進入了瓦解和崩潰的局面。

阿提拉的長子艾拉克主張由他絕對控制與繼承阿提拉帝國,但是2個弟弟鄧吉澤克、厄爾納克卻堅決不同意,他們聲稱王權要由主體部落決定。

就在阿提拉的兒子們為了個人利益紛爭吵鬧中,曾是阿提拉得力助手的格皮德王阿爾達裡克看準時機,在他眼中,阿提拉是個英雄不假,但是他的幾個兒子卻遠遠不如其父。與這樣的新主人合作,不如自己當家做主人。阿爾達裡克迅速與東哥德人、赫盧利人、魯基人、斯基里人、蘇維比人等等這些曾經被阿提拉征服的部族聯盟,快速集結部眾聯合反抗匈奴人。涅德戰役打響了!

西元454年,匈奴人和手下的蠻族人在現在東歐潘諾尼亞的涅德河畔進行了一場決定匈奴人命運的大戰,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涅德大混戰。

在殘酷的廝殺中,最有希望繼承阿提拉事業的長子艾拉克被刺殺陣亡,3萬多匈奴戰士被殺,匈奴人的精華損失殆盡,自此一蹶不振。

復興無望

大戰之後,一部分匈奴餘眾在阿提拉的幼子厄爾納克率領下逃回多瑙河下游,統治保加利亞 ,另一部分則進入羅馬帝國,主要活動於巴爾幹半島。

阿提拉的另一個兒子鄧吉澤克看到哥哥和弟弟都不能成氣候,於是下定決心要創造跟父親一樣的輝煌。他企圖重新統一匈奴餘部並且恢復阿提拉時代的霸權。為此他親率大軍入侵多瑙河,與東哥德人展開大戰,但事與人違,第一次大戰就讓他吃了個敗仗。

西元468年,鄧吉澤克重新集結兵力,轉道攻打東羅馬帝國,但此時匈奴人早已不是“上帝之鞭”阿提拉時期的狂戰士,新的主人並沒有給他們帶來自豪和驕傲。東羅馬帝國早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他們不能二次敗給匈奴,於是聯合蠻族軍隊與匈奴展開大戰。戰役打響半年之後,匈奴大敗,鄧吉澤克的首級被懸掛在君士坦丁堡,匈奴人最後的一次努力也告失敗。

落日黃花

此時的匈奴人已經成了落日黃花,殘餘部眾不是被殺就是被當成了奴隸,而生還者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地區,部分人在此安頓下來,另一部分繼續尋找新的居住地。

此後,留在巴爾幹地區的匈奴人在希望破滅之後,紛紛以僱傭軍的身份加入到東羅馬帝國中,成為東羅馬人在戰場上的先鋒軍。他們為後來致力收復失地的查士丁尼大帝滅亡汪達爾王國和東哥德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昔日戰績輝煌的匈奴人雖然大勢已去,但卻仍湧現出許多能征善戰之輩,只不過這些人早已成了東羅馬人和斯拉夫人的手下之臣。東羅馬東部的大將蒙多於6世紀的成功打敗了北方新的入侵者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並在東方與帝國的宿敵波斯保持了長期的和平,這個蒙多正是匈奴人,並且他自稱是阿提拉的後人。可惜他雖然繼承了祖先的勇敢和智慧,但無法建立起祖先的偉業。匈奴人的歷史遠遠沒有結束,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地方的人種宣稱自己是匈奴人後裔,是阿提拉的子民。


大獅


種族起源

根據《史記》記載,中國的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夏桀的後裔,夏朝滅亡後,這一部分人向北遷徙,並融合了烏孫樓蘭等一些人種的血脈。最終在蒙古高原附近定居。“龍生龍鳳生鳳”雖然這些夏朝的後裔被商湯逐出中原。但是他們在蒙古草原依然稱王稱霸。匈奴一族迅速征服了附近的幾個小型遊牧民族部落。這就是最初的匈奴。

休養生息

在戰國期間,匈奴能幾次南下搶掠中原。特別是趙燕秦國深受其害。於是三國便修建了長城。這個長城是最原始的長城。當然,匈奴帶來的並不只是搶掠,還促進了戰國對戰爭的發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根據匈奴的作戰方式而是趙國的士兵作戰方式更加先進。使得趙國國力大增。隨著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對匈奴作戰。派遣蒙恬率20萬大軍,出兵漠北,直接把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並讓士兵在此一直駐紮。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戰略方針執行下去,匈奴早晚被秦朝所滅。可是因為秦始皇早亡,扶蘇被逼自盡。二世胡亥荒淫無道,最終激發了農民起義。匈奴因此又得以發展。

持續發展

在中國各路諸侯推翻暴秦以及楚漢爭霸時,匈奴也在不停地發展,他們又征服了諸多小部落。更向南發展到了秦長城附近。在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建立大一統的西漢,匈奴也有著強大的部落聯盟。在劉邦第一次親征匈奴由於各方面準備不足,漢軍大敗,劉邦本人更是被困在白登城七天七夜,靠著賄賂匈奴首領單于的妃子逃回長安。隨著西漢第一次征討匈奴的失敗。匈奴也來到了其發展的頂峰。

天之驕子

匈奴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以大戈壁為中心分為南、北。與現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帶的山區,如陰山,當時尚有數量眾多的樹木,而平地有面積廣大的草原。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單于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就連西漢也不敢隨便和匈奴開戰,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昭君出塞”的和親政策更是被後來的漢武帝認為是大汗的恥辱。

逐漸消亡

至於如此強大的匈奴為何西遷歐洲,並且在歐洲也掀起了腥風血雨。我認為應該有兩點原因

人禍

隨著西漢的持續發展,以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大增並且有著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優秀將領以及大量的優秀騎兵和戰馬。於是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對匈奴的三次戰爭。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取得重大勝利,霍去病更是打到匈奴老巢“封狼居胥”。匈奴從此一蹶不振。到了東漢年間,匈奴內部因為爭奪單于之位而產生了分裂。南匈奴歸順東漢,並大量遷入華北地區。北匈奴依然在漠北草原。但是由於南匈奴的背後有漢朝支援,打得北匈奴喘不過氣來。但是這樣北匈奴依然可在在漠北生活,但是是他們西遷的不是人為的戰爭。而是天災。

天災

公元一世紀左右,又去地球氣候變化,原來水草豐美的漠北草原持續乾旱,一直不下雨,當時也沒有人工降雨的技術。眼看著牛羊被渴死,北匈奴的首領終於做了個決定。跑。帶著子民和牛羊財產遷徙。但是往哪跑的,往東是莽莽大海,北邊是貝加爾湖。南邊是南匈奴和東漢。那隻能往西跑了

所以曾經在中國強橫一時的匈奴最終分為兩部分。向西的雖然在西歐擊敗了羅馬帝國,其首領更是被譽為“上帝之鞭”,更是有重建了匈奴帝國,但是隨著阿拉提的死亡,匈奴帝國也被西歐本土民族擊敗。這支匈奴最終也消亡於歷史舞臺。南下的匈奴雖然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了“漢,後趙”等政權。由於戰亂不止以及各民族的融合,這支匈奴也漸漸消亡了。

98當然,說“消亡”也許並不合適,現在的蒙古人有好多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隨著民族的融合,沒有哪個民族可以保持自己的高度純血。就連現在的漢民族也不一定有多少純種的漢族。

我是瑞說文史,不能創造歷史但可以搬運歷史的搬運工,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我哦。


瑞瑞說歷史


強大的匈奴消失在歷史中,在我看來有三種原因:

1、漢王朝的強勢打擊,使匈奴主力盡皆被滅。匈奴全盛時期主要在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時期。漢代帝王一直把滅匈奴列為自己最大的目標,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經近7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於是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元朔二年衛青擊敗匈奴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霍去病又奪取了富庶的河西走廊,匈奴國力大大下滑。公元前119年,漢帝國全面進攻漠北,霍去病打擊匈奴至今日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在東路掃平了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降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只有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至此匈奴基本衰亡,但還有少量力量存在。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匈奴一直在休養生息,但在與烏孫國一戰中,敗於漢朝與西域諸國聯軍之手,力量又大大下滑,基本對漢不成威脅。

2、內亂導致匈奴分裂,人口大量減少。在漢王朝的打擊下,匈奴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矛盾激化。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于。他上任後,排除異己,重用自家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內亂導致匈奴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在與東漢的戰爭中,再次敗於漢朝之手,人口大量歸附漢朝,後來一些匈奴逃亡歐洲,這些人改變了歐洲的發展進程。

3、漢王朝與歐洲民族的同化。在漢武帝時期,大量匈奴就投降漢朝,在發展中逐漸被漢族同化。在東漢初年,匈奴又大量進入漢王朝區域,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導致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這些人在後來上千年的發展中慢慢被同化。北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逃往歐洲,在歐洲達到了短期輝煌,但衰落後也被歐洲所同化。

在筆者看來,匈奴消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同化。因為在同化的過程中,匈奴逐漸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一個沒有屬於本族特有的文化的民族最終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歡迎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


河邊蓑客


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是由以匈奴部落為主導下帶領的一些其它少數遊牧民族建立的不穩固遊牧政權。



這顯然跟中原一座座文明城市組成的政權不同,而當時的匈奴相對應的漢朝而是剛從七國鼎力中掙脫開始認同秦國一統,又經歷了大漢的再一統,對中央集權有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可以說,兩者都是在不斷髮展攀升。但是大漢在中央集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匈奴卻依然改變不了他們是由多個少數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一旦匈奴主部落被擊落,其它部落乘勢而上,那麼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號由此改寫。



歷史上也是如此,漢武帝時期匈奴被一路打得連連後退,但是主部落北遁,保住了統治地位。

後來到了東漢,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大漢,北匈奴則繼續反抗事業,很快被北漢一擊中的,北匈奴殘部不斷西遁遠逃,最後成為現在土耳其國的祖裔。



而南匈奴依附大漢,北匈奴西遁,大漠草原無主,很快就有鮮卑部落席捲而起,吞併原本匈奴手下十餘萬部眾,代替跟匈奴部落的位置。

而南匈奴則在西晉時期曾經輝煌的建立過後趙政權,從此以後漸漸被融合吸收。

就這樣,北方主導被其它民族取代,南方則融入其他人的家庭,匈奴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這跟王朝更替是一樣的道理,天下不會有萬年興盛的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