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我國終止對美進口高粱“雙反”調查,原因竟是“它”!

【編輯/孟靖 統籌/劉姝蓉】商務部今日(5月18日)發佈公告稱,宣佈終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大白新聞注意到,商務部稱,調查機關發現近期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下降,許多養殖戶生計面臨困難,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將會影響廣大消費者生活成本,不符合公共利益,所以進而終止了“雙反”調查。

我國終止對美進口高粱“雙反”調查,原因竟是“它”!

商務部終止對美國進口高粱“雙反”調查

據商務部網站18日消息,商務部發布關於終止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的公告,決定終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並依據商務部2018年第38號公告徵收的反傾銷臨時保證金如數退還。

公告顯示,早在2月4日,商務部就已經分別發佈該年度第12號和第13號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曾就此發表意見稱,這是一起正常的貿易救濟調查個案。商務部掌握的初步證據表明,美國政府對高粱提供了補貼,2013年以來,美國對中國高粱出口大幅增加,價格持續下降,對中國高粱產業造成損害。商務部決定根據中國相關法律和世貿組織規則發起此次調查。對此美媒稱,這一調查也引發了美國農民的擔憂,他們將失去最大的農作物出口市場。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高粱對中國市場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高,嚴重衝擊中國國內高粱市場。”王賀軍說。

2018年4月17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第38號公告,公佈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調查的裁定,初步認定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存在傾銷,中國國內高粱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決定自2018年4月18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我國終止對美進口高粱“雙反”調查,原因竟是“它”!

幾艘從美國向中國運送高粱的船隻已經改變航向

(圖自路透社)

而據英媒稱,根據貿易消息人士和路透社船運數據,在中國政府4月18日向進口的美國高粱徵收高額保證金後,四艘原本從美國向中國運送高粱的船隻已轉向至其他國家。據路透社4月24日報道,一位美國交易員和一位在中東的貿易界消息人士說,其中三艘船貨在售給一位民間買家之後目前駛向沙特阿拉伯,而第四艘船隻的航向根據路透社船運數據顯示正在前往日本。

不會影響“杯中酒”但會影響“碗裡肉”

商務部今日(5月18日)發佈公告中表示,本案調查過程中,調查機關收到大量下游用戶的反映,認為案件調查將會提高下游養殖業成本,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影響廣大消費者生活成本,不符合公共利益。

通常一提到“高粱”二字,基本是與釀酒有關,怎麼能和養殖業扯上關係?

翻開我國高粱進口歷史,我國曆年高粱進口量很少,主要進口國是澳大利亞,進口的高粱主要就是用來釀酒。

自2012年之後高粱進口市場開始小批量出現,並嘗試進入飼料領域去替代玉米,主要原因是國內玉米價格在工業需求的帶動下,價格一路攀升。因此,在價差的帶動下,高粱進口逐漸活躍。

2012年我國高粱進口不超過10萬噸,到了2013年高粱進口達到108萬噸,最高峰時,高粱年進口量達到1070萬噸。而這時進口高粱也不再是用來釀酒,而是主要用來做飼料,主要進口國也從澳大利亞轉向美國。

養殖成本中,飼料一直是“大頭兒”。豬飼料主要分為兩種,蛋白飼料和能量飼料,一般分別為豆粕、玉米。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師張志棟曾表示,玉米價格走高時,養殖技術人員發現高粱可以替代玉米,經過調整配方後,高粱可以100%取代玉米。而在美國大平原地區,在家禽和豬的日糧中大多使用高粱替代玉米。

高粱相比玉米有明顯價格優勢。有觀點認為,目前市場上拍賣玉米價格實際成本高,而進口高粱價格有明顯價格優勢。對處於困境中的養殖戶、養殖企業來說,進口高粱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商務部發布的公告中也表示,調查機關發現近期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下降,許多養殖戶生計面臨困難,在此情況下,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不符合公共利益。終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央視網、法制網、新華社、中華網、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