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弟弟弘晝,生前為何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用戶67572469


說到“活出喪”的弘晝,就不得不說,弘曆與弘時的儲位之爭了。都說弘曆是康熙隔代指認的皇儲,又是幼時便接入宮由康熙扶養。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謬誤的。其實只有太子長子弘皙被康熙養育宮中,弘曆其實和其他皇子一樣,也是十二歲那年在暢春園被康熙遇見,後來表示喜歡特批進宮的,而且只有半年時間。而且康熙這人死要面子,一直裝著父慈子孝的表象。所以眾皇子皇孫幾乎都有被他”喜歡”的記錄。


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其實在儲位繼承上面,是有深了認識的。他意識到,在皇帝沒死之前,最大的擔憂就是“二把手”儲君爭自己的權,而儲君又最容易成為“靶子”被其他爭儲的人攻擊。所以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把選好的太子人選寫好放在盒子裡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後面。這樣一來,眾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駕崩後,取遺詔,等待“范進中舉”!這個想法甚好!

但其實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麼簡單。因為儒家清流們,還是呼籲“立長立嫡”,否則取亂之道。深受漢化的滿清宮廷,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並不統一。

三阿哥弘時,因為前面的哥哥們死得早。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實際的“皇長子”,而且由於雍正繼位後,他是一直是住在宮裡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宮裡。所以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說不立太子了,甚至趕他出宮。換到你是弘時,你也會在想,老爺子肯定是想選別人做太子了。你會是什麼反應?


而四阿哥弘曆這個幸運兒。他當時情況因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確受到雍正的額外寵幸。(其實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種”虧欠感”,因為奪嫡,疏於教育,弘曆入學也比較晚。)比如增加老師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認為弘曆就是“隔代指認”了。其實不然,對於雍正而言,弘曆的種種代表自己,其實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曆來替自己正名。因為的確因為奪嫡,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篡位”傳聞。這令雍正這個急性子很煩惱。

那麼雍正其實也在考察弘曆和弘時,當然還有一個那就是弘晝。弘時沒經歷過磨難,也沒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優勢。所以他更願意接近“八王黨”那派,因為八王黨的文人告訴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儲君,因為你是長子麼!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麼。所以弘時一下子就走錯路了。爭儲的路是險惡的,一旦錯了無法回頭。所以弘時的結局那是相當慘!

而弘曆就相當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無與倫比的優勢堅定了雍正的選擇。他總是那麼得體,那麼”深慰朕心”。越是獎勵,越是收斂;越是恩寵,越是不群。弘曆實際上就是在學爭儲時的雍正。自己永遠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轉;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轉。這其實已經進入了一種“馬太效應”。少的被剝奪,多的就更多!


那麼大體情況到此處,不得不說另一個”聰明人”了,此人弘晝。也是本問答主角,他緩緩出場,原來是因為他藏得深。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曆,特旨進宮的事。卻不知道當時去見康熙的有兩人。一個弘曆,另一個就是弘晝了。而且弘晝僅僅比弘曆小了幾個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貴,這就意味著之前不吱聲。之後弘時敗了,剩下的儲位機會就是他和弘曆爭了。

不管弘晝有無爭儲之意,弘曆必然將之作為假想敵。甚至在弘曆的眼裡這個假想敵比弘時更難對付。因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況現在大家都還小,以後的路還很長,弘時雖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晝隨時可能成為自己的替代品。

而弘時一死,弘晝頓時感覺大難臨頭!對於弘晝而言,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奪儲之爭中來。當然結局就是要麼成功當皇帝,要麼弘時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種,就是立刻表明自己無意儲位。但不是說自己無意儲位,別人就認為你真無意儲位的。所以,只能讓自己主動”失去”爭儲位的資格,來表面明自己無心儲位。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來了出“活出喪”,還吃祭品。還給王工大臣發帖子要禮金。這樣一個荒唐、驕橫、貪財的弘晝就算是從所周知了。

那麼弘曆對弘晝的表現如何看待呢?弘曆甚是喜歡偏袒這個弘晝。而雍正呢,看這個兒子這麼不成器,(自己也是爭儲之人,其實明白兒子的可憐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養弘曆做接班人。

後來弘曆繼位,弘晝更是演戲要演全套。更是”恃寵而驕”,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這首《金樽吟》寫盡了弘晝荒唐而無奈的一生!


炒米視角


以二月河老師歷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雍正王朝》可以說是一部中國歷史神劇,演繹之精妙,劇情安排之合理已經比歷史更加飽滿和真實,完全到了“以假亂真”的境地。

在我條上,甚至有人專門解讀《雍正王朝》,將中國古代政治間的爾虞我詐解讀的也是相當到位,以致到了,只要是提雍正,提幾阿哥,都必須從《雍正王朝》的小說和電視劇來回答。

二月河老師的歷史功底相信大部分寫歷史的人是佩服的,尤其在小說中映射歷史的手法我想是我輩很難企及的一個高度,然而在全民看雍正的氛圍中,我們是不是忘了,歷史就是歷史,虛構文學就是虛構文學,二者並不能劃等號,以二月河老師的歷史小說來解讀歷史,不免會讓不懂這段歷史的人誤入歧途。

比如我舉這樣一個例子,在自媒體界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兩江總督唐文堯用人參燒白菜,最後被雍正皇帝滿門抄斬。

唐文堯火了,很多歷史寫手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多方解讀,實際上雍正時期根本就沒有叫唐文堯的兩江總督,這個人物是完完全全在電視劇《李衛當官》中虛構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呈現雍正時期貪官的腐敗形象。

實際上《李衛當官》的劇組跟《雍正王朝》的班底有諸多相似之處,只不過《李衛當官》更傾向於戲說歷史,但是從唐文堯暴火事件來看,還真有人把電視劇裡面的內容當歷史,而且不在少數。

很多人可能要說我了,說弘晝呢?你TM的扯電視劇幹嘛?

接下來就要說重點了,在《雍正王朝》中弘晝多次給自己辦喪禮,大玩“活人出殯”的戲碼,是比較搞笑的一個情節。

二月河老師在小說中加上這個情節其實是無可厚非的,本身來說歷史上弘晝就鬧過這樣的事情,並不算杜撰,但是有一點大家還是要明白的,那就是弘晝為何要給自己辦喪禮是歷史謎題,根本就沒有相關史料證明他到底為何要“活人出殯”,而二月河老師是直接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為了明哲保身,以此說明弘晝是一個聰明之人。

在《雍正王朝》的尾聲,弘曆與弘時爭奪皇位是重頭戲,弘曆與弘時兩人都十分聰明,是一個十分優秀的皇子,因為傳說是康熙喜歡弘曆,所以才讓雍正當皇帝,也就是說弘曆是康熙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弘時與弘曆爭奪皇位本身就是不知進退。將弘晝的不爭,與弘時的奮力一搏形成鮮明對比,是小說中一貫的手法,並不能當作歷史來解讀。

康熙指定弘曆繼承皇位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傳言,只是雍正繼承皇位的一種說法,將一種說法,放到另一種說法中當作引證,本身跟耍流氓沒什麼區別。

實際上,國人喜歡權謀相爭的陰謀論,又喜歡與世無爭的身居高位的超然態度,這兩種精神慰藉,在《雍正王朝》中同時給你滿足,就問你爽不爽。

真實歷史上,弘晝未必是一個有《雍正王朝》中超然智慧的人。清朝歷史上的王爺,壓根就應該溜溜鳥,鬥鬥蛐蛐的主,儘管清朝有過九子奪嫡,兄弟相爭的局面,但是皇帝殺兄弟的事情在清朝幾乎是沒有的,雍正爭奪皇位時,對老八恨之入骨,後來也是極其諷刺、挖苦,並且起名“阿其那”(豬狗不如),但是雍正從來沒有殺害任何一個兄弟。

在清朝因為不允許“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反而使得皇帝跟兄弟之間的關係很恰當,根本不會存在大家陰謀角度出發,為了自保而裝瘋賣傻。

弘晝因為太受乾隆的寵愛,因此行為做事較為乖張,這才是他歷史的真面目,雍正是一個很鐵面無私的皇帝,儘管喜歡弘晝,但也瞭解他的為人,所以根本不會讓他繼承皇位。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弘曆都是不二之選,他像康熙兒子太多,容易出現選擇苦難症,弘曆即位後,也知道雍正疼愛弘晝,就將雍親王的府邸及財富全部賜給了弘晝。

在乾隆皇帝的庇佑下,弘晝更是傲慢任性,肆意妄為,甚至在朝堂之上當著乾隆的面毆打當朝軍機大臣,皇親在朝堂打大臣,估計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幾個,但是乾隆卻併為制止,在表明兄弟兩個感情好的同時,也能夠看出,弘晝性情太乖張了。

弘晝一首詩叫作《金樽吟》,在詩中弘晝寫下“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一直被人稱作救命詩,這屬於過度解讀了,很可能就是弘晝喜愛吃吃喝喝,因為受到雍正和乾隆兩個皇帝的嬌慣,弘晝壓根就不缺錢,揮霍起來也是很無度的。

正因為如此,弘晝才敢不顧宗室禮儀,敢於“活人出殯”,看著一家人在那裡哭,自己在那裡樂,他曾經說過:"人沒有一百年還不死的,還有什麼好避諱的?"大概是因為人一輩子只能有一次喪禮,活著的時候看不到,估計死後也看不到了。

在我看來,將人世間的離別悲傷當作自己玩樂的戲碼,當真也是實在找不到玩的。人要是為了找點樂子,有足夠的權力的話,他都能上天。

關於弘晝的結局,很多人總結是弘晝管了一點不該管的事情,結果被賜三尺白綾,上吊而死,實際上這是扯淡,乾隆皇帝自詡十全老人,不可能違背清朝祖制,殺了自己的兄弟。

在《清史稿》中記載:"和親王弘晝以儀節僭妄,罰俸三年",這一點倒是符合弘晝的個性,不按照常理出牌就是他的風格。

在弘晝死之前,其實是得了病,乾隆還親自去看他,"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

關於乾隆和弘晝的關係,乾隆帝曾經說過:

朕弟和碩和親王、秉性純誠。持躬端恪。髫年共學。友愛實深。自備位親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慶。棣萼言歡。 吾弟少於吾甫三月。皇父在潛邸時,育吾二人於東西室,及九歲讀書,同受經於傅先生,與吾自孩提以至於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餘既以同氣之親,相親相勖於平日,晨夕之與俱,筆硯之與共,爾我形骸之悉化。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

由此可見,弘晝並非大智若愚的一個皇子,完全就是一個被父親和兄長嬌慣的找不到北的一個人。這樣人的,別說給自己舉辦喪禮,他要當了皇帝,什麼事都能幹出來。


史論縱橫


《雍正王朝》中,弘時、弘曆、弘晝三人各有特點,不過如果按照政治智慧排名,則應弘曆居首,弘晝次之,弘時最差。弘晝的活出喪,不過是明哲保身之道而已!

這從他和父親的談話中可見一斑。

談話間,弘晝評價自己:兒臣百無一用之人,拿什麼爭啊!話語中雖然表明了自己不爭的態度,但仍然能聞出酸味來!而雍正的評價則是: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難得!無疑是告訴弘晝,你不爭是對的,爭也沒用!

弘晝的確沒有爭的必要了,弘曆簡在帝心,早就是雍正默定的繼承人,弘時排行老三年紀大早早就出來當差,又和八爺黨暗通款曲,有了不小的勢力,這兩人都是弘晝面前難以逾越的大山!

《雍正王朝》中,雍正下旨,命令允祉帶著弘時和弘晝去八王府抄家,弘晝說有高人看出他最近有血光之災,於是不出門在家搞起了活出喪!最後允祉和弘時無奈之下,只能聽之任之!

我認為這個片段起碼能看出一下幾點:

一、弘晝在宮中必有耳目,事先知道要去八爺府抄家的消息,才做好了一切準備。要知道,出喪用具、和尚道士這些可都要提前準備和預約的。

二、弘晝不願承擔抄叔叔家的汙名。放在任何朝代,即便有聖旨,侄子去叔叔家抄家,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試問,雍正為什麼不派弘曆去辦這樣的差事?

三、弘晝看清了雍正的真實意圖,他是藉著抄家一事試探兩個兒子。抄家抄什麼,除了財產,還有書籍、信件等等東西,裡面可是有大量信息的!弘晝不去,表明自己和八爺黨毛關係都沒有,根本不怕抄出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只有弘時那樣急於表現又和八爺黨糾纏不清的人才會衝到前面。

弘晝是明智的,乾隆即位後對這個不爭的弟弟很親厚,足以說明一切。


李飛叨


弘晝的確是一個荒誕放縱之人,他在朝堂上居然當眾毆打一等公、軍機大臣訥親,在府中又時常給自己辦喪事,裝瘋賣傻。

有名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劉庸的老丈人在朝堂上打太極、裝耳聾,就是以弘晝為原型的。

為何弘晝這樣荒誕,時不時還給自己辦個葬禮啥的?當然是為了昭示他“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態度。

與之相配的,還有他的詩作《金樽吟》:

世事無常耽金樽

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

推杯換盞話古今

意思也是說,人活在這世上,都是會死的,爭個什麼勁兒呢,莫如喝酒享樂,恣意過活。

所以,弘晝在朝堂上鬧意氣之爭,一副我行我素之狀,回府後緬於酒樂,並給自己治喪,都是表明:我已參透生死,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所欲也。

因為,生在皇家,既能享樂,也有風險。叔伯們九子奪嫡,死傷無數,兄弟弘時弘曆為皇位,也是明爭暗鬥。

我弘晝,鄭重聲明:我就要過皇孫貴族的好日子,不爭你們的大位子!


錢多多讀文史


簡單來說,是為了保命。

雍正共有十個兒子,活到序齒(記在族譜)的有六個,其中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皇位繼承人只可能在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和六子弘曕中選擇。

弘時雖然年齡最大,但卻最不開眼,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享年二十四歲。

這樣一來,競爭者就只剩下了三個,不過弘曕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出生,小了弘曆跟弘晝二十歲,弘曆跟弘晝相差不過數月,皇位競爭基本就圍繞這兩人展開。

可弘晝知道自己是沒戲了,雖然雍正時期實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可雍正的種種舉動已經表明他傾向於四子弘曆。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週年忌辰,雍正沒有親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這是個意味深長的舉動,明明弘時才是長子,雍正卻派弘曆去,弘時和弘晝心裡能沒想法?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兩週年忌辰的時候,弘曆第二次“祭景陵”,這已經明白無誤地表明雍正的心意了,弘時跟弘晝要想繼位,必須改變弘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不甘心的弘時應該有所行動,其結局就是被廢除宗籍,然後去世。

這對弘晝,無疑是個巨大威懾,他不敢再跟四哥爭了。

儘管沒有明確資料表示弘晝在此前有過爭位舉動,但他顯然有理由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爛仔,一個永遠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人,以消除哥哥的疑心。

最後,就有了我們看到的那個肆意妄為的和親王弘晝,而弘曆,也順順當當地在雍正死後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對這個弟弟是比較放心的,剛繼位的時候,就把雍正的雍親王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

有了皇兄照應,弘晝更加嬌狂,甚至在上朝時毆打軍機大臣訥親,乾隆就坐在皇位上看,既不怪罪,也不阻止,或許弘晝這個模樣,才是他最想看到的。


平沙趣說歷史


弘晝這是為了躲避政治鬥爭,明哲保身之舉;

劇照截圖

搞“活出喪”很多人很忌諱,會折壽;可是弘晝出於政治旋渦,要想脫身必用非常手段,相對於折壽總比慘死要好點。

劇照截圖

弘晝是雍正的五子,上面在世的有三哥弘時,四哥弘曆;弘曆很得雍正喜愛,但是作為長子的弘時,被人忽悠的參與爭儲鬥爭,結果慘死;弘晝看到這也明白,上面還有弘曆,如果硬是爭儲,結果可能比弘時還慘,當皇帝的機會比較小。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何不做個與世無爭的太平王爺,放棄爭儲。但這光他自己這麼想是不行的,對外宣稱也是沒人信的;那弘晝未來了要別人相信自己沒有爭儲的資格,就會要別人放心。更重要的是安雍正和弘曆的心。弘晝想了個好辦法:作為皇子,不斷毀壞自己的顏面,要自己徹底喪失爭儲資格。所以才搞出來一個“活出喪”,在自己府邸不但大操大辦,要府裡的人哭喪,還請來了一批道士、和尚給自己做法事,更是來了一些達官貴人身著素衣配合弘晝。居然還給朝臣發喪帖收禮金,皇家的顏面被弘晝破壞的不成樣子,沒有一點皇子的素養了。大臣們很是不滿,傳到雍正耳朵裡,雍正卻沒有大發雷霆,卻認為弘晝這是在明哲保身,雍正也是從奪嫡鬥爭中過來的,他很理解弘晝的用意,所以對弘晝的“活出喪”才不制止。

劇照截圖

這麼一鬧,弘晝乾的事世人皆知了,不堪再立為皇嗣;這樣,無論你以後誰當皇帝,弘晝都變成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了,威脅不到他們的皇位了。弘晝明白,如果自己不做出格的事,就是自己真的無心皇位,但弘晝活著對某些人而言就是威脅,只有卸掉他們的戒心,弘晝自己才能善終。

劇照截圖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弘晝的選擇是很明智的,前有弘時慘死,現有弘曆受寵,自己成為太子幾率很小的情況下,成功離開了政治漩渦。這是非常成功的,雍正明白兒子的“良苦用心”,也不為難他;後來的乾隆帝對這個弟弟也是待遇很好。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


過去即歷史


乾隆弟弟弘晝,生前為何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活著的人,為自己辦葬禮,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但是,荒唐的背後,卻是無奈,是弘晝為避嫌的自保之舉。

弘晝親自指揮自己的喪儀,他坐在庭院之中,讓家人擺出盛大的祭奠儀式,該掛白掛白,搭孝棚搭孝棚,該舉哀,該痛哭的,都不能省著,他讓人把冥器等各種死後會用上的物品,擺在自己的棺材前,自己躺進去……咱們國人不怕死,但也於死,還是有些忌諱的,僅是關於死字,就有相當多的說法,弘晝也並不是真的想死,事實上,他為自己辦喪禮,恰恰是因為不想死,他不過是想用這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告訴哥哥乾隆:我沒野心,我想混吃等死,不想搶你寶座,你讓我繼續自娛自樂吧。

其實在一直以來,弘晝都找機會把自己的路一條一條地堵住了,不讓乾隆有疑心。

比如痛打重臣。乾隆繼位後,把雍親王舊邸的財物全賜給了弘晝,弘晝明白了。他越來越傲慢無禮,肆意妄為。有一次上朝,他與一等公訥親起了爭執,他也不顧在場群臣的面,直接就打起了訥親,打得那叫一個失禮,乾隆目睹全部經過,不阻止,也不怪罪,從此,文武百官無人敢惹弘晝——說是無人敢惹,其實也是不想惹。大家都是聰明人,都知道弘晝的心思:你們別擁戴我,別和我走得太近,我好危險的!就這樣,大臣擁戴的可能,沒有了,他就算再能,也當不了皇帝了。

比如不和士子們打好關係。乾隆曾在乾清宮監試八旗子弟,到了午膳時分,弘晝請乾隆就食,乾隆不依。弘晝說:“皇上難道以為臣給了這些士子錢財,請託他們辦事嗎?”滿清的根基在於八旗,而八旗子弟都將是未來的棟樑,如果有機會上位,必須和他們打成一片,可是弘晝不想,一言一行也完全沒有把他們放在心上。——如果這裡面有聰明人就都會明白,你們別和我套近乎,我也不會和你們套近乎,我也不要你們辦什麼事,離我遠點,我也離你們遠點。

努爾哈赤曾經立下規矩,嗣君不可殺兄弟,所以雍正手段再強硬再狠辣,也沒有殺兄弟,乾隆呢,想做千古聖君,自然也是不會的。雖然弘晝有才——弘晝曾經和弘曆一起辦過差,處理過苗疆的事務,他並不是一個無能的王爺,可是他處處表態,自己是個無能的,是個沒品的,也是沒眼光的,擺明了示弱,如果乾隆還要處置他,那就說不過去了。

但是,祖宗的規矩是死的,乾隆到底要怎麼做,誰也不清楚。作為兄弟,弘晝比誰都清楚,這個哥哥的性格多疑,所以,為了能更好地自保,弘晝做戲做全套,乾脆再上演自辦葬禮的一幕,讓世人看到他的退讓,同時,他把乾隆賞賜的大宅子,鉅額的金銀珠寶都拿來吃喝玩樂,甚至還寫一首《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我很乖,我只想安靜地遊戲人生了。

拋磚引玉了,期待您的關注哈。(圖為網絡劇照,謝)


葉之秋


對於弘晝給自己辦葬禮的這出戏,在《雍正王朝》其父雍正的一句戲言準確的道出了弘晝的心思,雍正道:小小年紀,就知明哲保身。用北京這邊的土話形容弘晝就是“這小子特別的鬼”,所謂鬼,就是機靈鬼,特別聰明的意思。

咱盤點下弘晝的身份,他是雍正帝的第五個兒子(後來的乾隆皇帝是雍正的四兒子),由於雍正實行秘密建儲的方式傳位,從年齡和履歷看弘晝按理講也是一位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但是他也是有自知之明,如果兄長弘曆沒有突發意外的話,且輪不到他呢,所以他心裡也明鏡兒似的知道繼位的可能性渺茫,不如樂享世間繁華,做一個享樂王爺。

弘晝心裡這麼想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他為了讓皇兄和皇父知道他沒有任何的野心,平時就扮演成一付玩世不恭的樣子,而且屢屢導演出荒唐之事,例如經常在家給自己做個法式,請一些和尚,道士來給自己做“後事”,並且自己還像模像樣的躺在棺材裡,可以說是相當入戲了,這樣的舉動自然很快的傳到了其他人的耳朵裡,其父雍正聽聞此事後笑著說:這小子,跟和尚道士混在一起,總比跟官員混在一起強嘛。皇兄弘曆聽聞後,也心裡卸下了對老弟的防備,爾後弘曆登基為乾隆皇帝後,第一件事兒就是把父皇的雍親王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並且把管理內務府、御書處的事務都讓弘晝管理。後來還屢屢照顧這位“任性”小老弟,不得不說這樣的大清親王做的不要太舒服哦:)


老豬的碎碎念


弘晝是個聰明人,以各種方式“自汙”,來逃避哥哥弘曆的猜忌。

先看看雍正帝有幾個兒子:

長子:弘暉1697-1704,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后

未齒序:弘昐1697-1699,生母齊妃

次子:弘昀1700-1710,生母齊妃

三子:弘時1704-1727,生母齊妃

四子:弘曆1711-1799,生母孝聖憲皇后

五子:弘晝1712-1770,和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耿氏

未齒序: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沛1723-1723,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六子:弘曕1733-1765年,果郡王,生母謙妃。

雍正元年是1723年,這時候已出生且未夭折的孩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這年八月,雍正書寫傳位詔書,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當時這還是個秘密。

作為實際皇長子的弘時,在雍正五年被親爹給“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當年就死了。其死因雖然沒有明確寫是被處死的,但也差不多。其原因無非是弘時不甘寂寞,努力爭儲,胤禛權衡之後替弘曆掃除了繼位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只比弘曆小几個月的弘晝看的很明白,於是才有了各種荒誕不及的行為。為什麼此類情況都需要選擇“自汙”,或縱情聲色犬馬、或修道求神,無非是給人以不堪大用的理由和證據。閉門讀書、嚴格自律的這種“遠離朝堂”,更讓當權者擔憂。

乾隆的兄弟,最終活下來只有弘晝和弘曕(過繼給十七叔),所以相對親情還多一些。兄弟們不觸碰紅線,哥哥也就能夠各種擔當,無非是批評幾句,給個小處分。比背後給你下刀子好多了。


弘晝的後代中最有名的一位:

→ 次子和勤親王永璧→ 四子和恪郡王綿循→ 三子貝勒奕亨→ 五子輔國將軍載崇→ 次子奉國將軍溥良(自請革去封號參加科舉,官至左都御史)→ 長子毓隆(官至四川學政)→ 獨長子恆同→ 獨長子啟功


幾葦渡


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晝,在雍正六年16歲時就給自己辦了一場活出殯的荒唐喪儀,這是瘋了傻了嗎?當然不是。

弘晝第一次上演活出殯,就發生在三阿哥弘時因與四阿哥弘曆爭儲疑被雍正賜死的第二年,這是偶然嗎?當然更不是。為了自保,把這孩子給逼的,看似荒唐實則心酸。

弘晝畫像

目睹了康熙朝皇子奪嫡的殘酷以及弘時事件的悲劇,弘晝的心變的拔涼拔涼,為表明自己無意大位的想法,他給自己主動製造了荒唐、驕橫、貪財的三黑人設,時不時搞個葬禮啥的,再順便撈點王公大臣們的禮金。

雍正看到小五的鬧劇非但沒怪罪沒制止,還於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冊封弘晝為和碩和親王,同時冊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聰明的弘晝從弘曆寶親王的“寶”字上更加確信,弘曆就是作為儲君培養的,日後克承大寶的也一定是這個比自己僅僅大了幾個月的哥哥。

乾隆畫像

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後,弘晝盡得呵護寵愛。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晝就策劃一次出殯的醜陋演出,於是滿京城都是對這個荒唐王爺暗地的嘲諷,失去戒心的乾隆也會選擇再次與弟弟重修於好。

就這樣,累積了大量財富過聲色犬馬生活的弘晝,堅守和親王的“和”,不對乾隆產生任何一點威脅,在乾隆三十五年善終。

雍正畫像

你說,該為弘晝的荒唐點贊呢,還是悲哀呢?生於帝王家,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算一大奇觀了吧?

PS,單看畫像,你認為雍正,乾隆,弘晝,哪個更帥?哈哈。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