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的裕陵在乾隆十七年完成,而修葺十三陵是在乾隆三十五年,為什麼會說乾隆盜墓?

61508370



乾隆借修繕盜墓,或者說”乾隆盜木”,借修葺明十三陵之機“拆大換小”,盜走金絲楠木、墓磚等一應建材,這卻是真的。不過沒用於自己裕陵之上,為什麼不象民間傳說那樣用於自已壽陵之中,且聽我說。

一,乾隆盜木的動機

金絲楠木材質細實、長蘊香氣且耐腐蝕、防蛀,是古代最優質的木材,楠木主產在四川、雲貴等省,因為生在深山老林中,採伐和運輸都極為困難,採伐中工人被樹木壓傷壓死,殊為不少,素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而且, 一棵楠木從採伐地運至北京,經人抬、馬馱、水運,一般都要耗時3、5年左右,頗費時日。而且,上好粗壯的金絲楠木都是價值連城之物,到清朝時,也已被伐所剩不多了,如果派人進山現伐,所花的工期又太長了。所以,金絲楠木的名貴適用和伐運難得是導致”乾隆盜木”的動機。


二,盜木的過程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朱棣派禮部尚書趙羾、欽天監陰陽訓術曾從政、欽天監陰陽人劉玉淵、江西的風水大師廖均卿等六人,前往北京郊區卜選陵地。選了好幾塊地,最後,當時,卜選之人上奏並附《朝獻山圖表》一道。表稱天壽山“玉燭清明,並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被朱棣看中,當即拍板欽定為皇室陵區。自此後二百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另外還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監(王承恩)墓。

十三陵在規制上依造南京孝陵。皇陵依次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明憲宗朱見深的茂陵、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明穆宗朱載垕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乾隆皇帝實際上看中是,長陵、永陵、定陵中的高至幾丈、合抱盈米,金絲楠木的大柱。


到了康熙朝、雍正朝,清庭基本上已由征服漢民之舉轉向冶國安邦之策了。滿族統治中國,也成既定事實。但安邦重在撫漢,在官制任用上,督撫層級多有漢人、漢旗人,而少任用滿八旗人,在以漢制漢的過程中,清庭是聰明清醒,且是敢於冒險的。到乾隆朝,乾隆朝修葺明十三陵,主要目的,還是實行安撫前明遺臣、天下漢民的安邦之策,說乾隆專為盜木而修的觀點,是有點過份了。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巡視明陵,做修葺前的評估,巡視中,看中了陵內建築物上的楠木,考慮順手牽羊,倒是真的。 由於長陵不便拆改,方棄“拆大改小”只行修葺。又因為永陵是仿製長陵規制建造,雄偉幽深。便首選永陵拆改修繕。包括永陵在內,門、殿的形制全部被縮小。再後,定陵也遭到同樣的“修葺”。其他皇陵基本以修葺為主,少有偷樑換柱。


這裡要指出的是,崇禎帝的思陵是個例外,因由田妃陵改成的明末帝朱由檢的思陵,當時草草入葬,規制過小,修葺時,不僅沒有拆大改小,反而以帝王之制,擴大了陵寢的規模。以示”複製尊明”。可見坊間所傳,專為盜木而怙名修葺也是不客觀的。畢竟乾隆帝有更重要的撫民安邦皆為冶國的大事去做,豈如升斗小民般,專事摸金盜墓之舉。當然,順手牽羊,那個只能算臨時起意,不算專借修繕之名行盜木之實了,嘿嘿……。

乾隆帝將明陵修葺加拆大改小的前後,坊傳,曾遭到了劉墉、紀昀等漢臣的極力反對。紀曉嵐甚至冒死請出《大清律》,依盜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上奏請奪。乾隆皇帝自知理虧、也算是個明君,不得不下旨把自己“流放”了。只見他,被奪去帝服,著青衣小帽以示囚服,掛一珠鏈,以示戴枷上鎖,遂將自己“流放”到了江南去”服刑”了。

三,結語

據《清高宗實錄》載記,修葺明陵經過兩年的時間,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功告成,共耗銀萬餘兩。同時,將修繕好的明十三陵責成由直隸霸昌道就近管稽。至於,修葺後“多出”了的陵材,皆被運走。根據史料記錄,為“擬運回京城,以備各工取用”。 而且,從時間上來說,乾隆盜木修陵之傳,確實為不成立。弘曆的陵寢叫裕陵,裕陵於乾隆八年(1742年)始建,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完工,耗銀百萬兩。

從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間相距35年。弘曆是不可能將自己好好的陵寢拆修的。即便為換上金絲楠木大柱,也不會去做。這一是違反禮制,二也犯活人忌諱,三,要拆明陵偷樑換柱,早在乾隆七年前就拆了,到時再建裕陵也是省事。雍正朝時,僅對“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文辭之事,也是忌憚不已,乾隆朝繼而也大興“文字獄”,推波助瀾至頂峰。何況事關自己身後千古、大清國祚綿長的大事?豈不忌憚至致。因此,乾隆是決不會去做如此傷人運敗國體之事。至於,乾隆沒有用明陵上的材料來修改自己的陵寢,但“盜取陵木”的事實是客觀存在,不過這些名貴的金絲楠木和大批陵材終將是清庭用在其它地方,也是確定無疑的。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可以閱讀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經濟、歷史等品評鑑賞文章。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因為乾隆在修建自己陵墓的時候,缺乏金絲楠木,金絲楠木是什麼?金絲楠木是有錢也買不到的,生長黃金期要百年以上,長成木材也得幾百年,所以生長期極其漫長,非常難得,乾隆為啥要金絲楠呢?



第一,金絲楠被稱為“皇帝木”。

金絲楠因為極其珍貴,所以歷來都是由皇室專用,特別在陵墓,宮殿,園林和傢俱中,使用相當頻繁,然而金絲楠木產量太低,到了清朝,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金絲楠木,所以按照乾隆那個好大喜功愛面子呢性格,他能不要?況且還就在那擺著,他一句話的事。



第二,金絲楠木水不能侵,蛇不能穴。

因為它不容易受到侵蝕,所以做陵墓材料實在是再好不過了,乾隆的陵寢雖然建好,但對金絲楠木一直覬覦的皇帝,最終還是在等待多年後達成心願,把人家的東西拆了幾次,最後變成自己的,雖然他早就有拆人家墳的意思,但是一直不好意思說,提過後被大臣勸誡,後來等不及,還是拆了。

不過再好也沒用,最後乾隆陵墓也被盜了,一報還一報吧。


琅琊小少爺


古代帝王陵墓,裡面的寶藏始終是盜墓賊潛心研究,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皇帝,身為九五之尊,也幹出了掘墓盜墳的事,你聽說過嗎?而且這個人不是別人,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乾隆皇帝。

乾隆在修建自己陵墓的時候,不但在選址上根據風水大費心思,而且,對於自己墓室的裝飾,也是費盡心機。當他聽說十三陵中的永陵中有不少名貴的木材和石材的時候,不顧皇室顏面,撬開了永陵。



永陵中有大量名貴的金絲楠木,各種奇珍異石,建造的景觀十分精美,乾隆看到這些藝術瑰寶之後,十分開心,照單全收,用在了自己的陵墓建設上。明世宗的一番心血,就這樣被轉移到了乾隆的裕陵中去。


雖然許多大臣都上奏,勸諫乾隆不要做這種有失顏面的事,但乾隆根本聽不進去,金絲楠木,何等名貴,乾隆怎能不動心。其實,在此之前,清朝的多位皇帝在建造陵墓時就曾拆過明朝建築,比如順治皇帝墓中有許多舊的木材,這便是從一些明代建築上拆下來的。雖然乾隆三十五年重新修葺十三陵,但裡面的東西卻早變樣了!


歷史密探


與其說是乾隆盜墓不如說“乾隆盜木”,對於“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可沒有那麼小家子氣,朝廷不差錢,幹嘛要去盜墓呢?再者,咱根正苗紅、風流倜儻,絕對的萬人迷,幹個盜墓的買賣,回來歷史上再給扒出來,丟人現眼,不值!

即使是“乾隆盜木”,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傳說,史書裡是不會寫的,但歷史上“黑”皇帝的人不在少數,殷紂王被黑過,秦始皇被黑過,隋煬帝也被黑過,黑你個乾隆不算啥。既然是回答問題,小編就來說道說道這段“乾隆盜木”的謎案。

其實說到皇家盜墓,這本來不是啥稀罕事,更不牽扯到錢財,很大原因來自封建迷信,斬斷龍脈、散走王氣,把前朝的命徹底革掉。殷商的王陵為啥沒有一個完整的,以前大家把它歸咎到後世的盜墓賊身上,現在的考古證明,這些墓葬其實是後繼者周朝的“傑作”,所以,毀陵盜墓在清王朝也屬正常,順治、康熙、雍正據說都幹過。乾隆即使有盜墓行為,也和人品沒有太大關係。

傳說,乾隆皇帝的陵墓是在自己正當年的時候修建好的,這時候國富民強,自然墓葬也修的豪華奢侈,不過,你再有錢,可有一樣東西是買不到的,那就是沒有的東西。什麼呀,金絲楠木。這東西缺。為啥非要用這個東西?皇帝為啥都買不到?

金絲楠木是一種珍貴的木材,有香氣,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是建築材料的頂層材質,用於宮殿、寺廟和高檔傢俱的用材,因為木製中有金絲和類似綢緞光澤的結晶,尤其得到皇家的青睞,誰讓人家喜歡黃色呢。又因為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之說,所以皇家陵寢更是青睞此物。

好東西自然在世間的就少,一棵好的金絲楠木一般都需要長上幾百年,而且也就南方几個地方獨有,珍貴程度更甚。等到乾隆想用的時候,就已經更少了。而這個時候,他得到一個信息,說是明陵中的永陵,也就是明世宗的墓葬中有大量的金絲楠木。要不借過來用一下?

乾隆的主意一說,首先是那個大煙鍋紀曉嵐不幹了,為了自己的面子刨人家的明朝皇帝的墳,這事傳出去太丟人。經紀曉嵐這麼一說,乾隆也不好明著去搶了,看來只能暗著偷了。於是,又生一計,說是要修葺十三陵。

修永陵,更沒有那麼多的金絲楠木了,負責人就上奏說把裡面的木製結構重新更換,那時候沒有“修舊如舊”這種理念,這樣就用其它新木料頂替了金絲楠木。乾隆心領神會自然就準了。這是個一箭雙鵰的辦法,基落了個好名聲,又偷梁換了柱。於是,明世宗永陵的金絲楠木就到了乾隆的裕陵。這就是乾隆盜墓的出處。

再說點後話,這個傳說為啥這麼流行,小編覺得和後來收藏炒作有很大關係,金絲楠木在今天收藏界也是炙手可熱的物件,加上個故事傳說啥的,又牽涉皇家色彩,價格就能上的去。另外,乾隆的這個做法也為自己帶來了負面影響,盜墓者也喜歡金絲楠木呀。咋就不學學人家曹操呢,薄葬。


一拍安陽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乾隆是清朝的皇帝,為什麼說乾隆盜墓,但我認為“盜墓”二字用在這裡並不恰當......

乾隆原名叫做清高完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第四子。登基時年號“乾隆”,就是“天道昌隆”的意思。乾隆在位足足長達六十年,縱觀中國古代,乾隆是中國皇帝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年壽最高的一位皇帝。

乾隆執掌著清朝最高權力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之久。有功有過,好壞參半。其中在他六十多年的統治生涯中,比較著名的有:

一、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在政治上:乾隆知道和卓叛亂後,立刻就將新疆的世襲制度給廢除了。廢除後,新疆的世襲制度下的達官貴人成了清朝廷的官員,做為清朝統治者,對新疆的掌控大大增強了。在軍事上:乾隆設立了很多軍營,來鎮守地方。防止再次發生像大小和卓的叛亂。軍府制就是從這樣一種情況下慢慢形成的。發生這次叛亂後,乾隆也放寬了稅收政策,開通了西方與境外的路線。中國的土特產品有了輸出的管道。經濟有了明顯的增速。可以說,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事。

二、六次下江南。在政治上:在清兵入關後,南方群眾對清兵的頑強抵抗。這種抵抗一方面是明朝遺族不甘覆滅的抵抗,一方面是平民對剃髮易服的抵抗。造成了清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腥報復行為。乾隆六次下江南,也大大緩和了江南與清朝的對立仇恨情緒。在親情上:野史說乾隆其實是淅江海寧陳世倌之子。這個說法僅僅是野史記載。在這裡大家權當做一個故事來聽吧。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海寧。而且海寧陳家在清朝做官的最多。是野史所持的依據之一。在民生上:乾隆六次下江南,不僅單單的看做是勞民傷財。同時也給江南小吃的發展也起了重大推進作用。

三、修建了圓明園。以其精湛的製作技藝,宏大的地域規模,豐富的文化收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有著“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理想與藝術的典範”的美譽。這所集清朝150年的創建和經營。耗費了無數的財富儲備的皇家宮苑,最後因八國聯軍、盜賊、變成了一堆廢墟與瓦礫。

嚴格來講,乾隆不管是在政治上、不是經濟、文化上,他的所做所為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後幾百年的中國歷史走向。比他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還要兇殘百倍的文字獄、還要更保守的閉關鎖國政策、對當時的科技發展的莫名敵視與漠然、。使清朝在其後的時期內迅速的與世界拉開了距離.......

在這裡,不得不講一講乾隆是否盜過墓這一個問題。事情是這樣的:乾隆帝在修建他自己的陵墓裕陵時。少不得要彰顯自己的文功武運盛世。死去不僅要隨身陪葬各種珍貴文物。硬件:棺木。而這做這一口配得上自己的棺木,普通的木材是斷斷不行的。必須要是金絲楠木,才能配得上皇家氣派。

但是金絲楠木之所有珍貴,是有它的道理的。楠木一般產於雲南、四川、廣東一帶。因楠木有豐富的油脂,能避蟲仿腐,所以皇家和有錢人家制造棺木的上乘木料。可是,楠木生長慢,又多長大深山老林中,採伐運輸不易。這才有“楠木值萬金”的說法。在乾隆這個時候,全國成材的楠木已經很少能找得到了。說是,乾隆把目光轉向了明陵......

乾隆通過將明陵:“修明陵”、“拆大改小”等手段,得到了所需的楠木。這也是後來世人說乾隆盜墓的起源。但是在我看來,“乾隆盜墓”不如“乾隆盜木”說得更直接恰當些。


恆實說


第一個原因:世人誤解。乾隆皇帝確實是修葺明十三陵,也確實是將永陵的恩門、恩殿縮小規制建造,但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偷盜金絲楠木,而是為了滿漢融合做些貢獻,但在乾隆年間金絲楠木已經砍伐殆盡,沒有多餘的金絲楠木來修葺明十三陵,所以有人就提出方案將建築規模僭越的永陵縮小規模,將多出的材料用在修葺其他陵墓,這樣既能節省修葺經費,也能保證帝陵整體的美觀性。但是這種看似聰明的做法卻沒有得倒世人的認可,卻以為乾陵用這樣的辦法來偷金絲楠木修葺自己的陵墓,其實是冤枉了他。


第二個原因:替祖上背鍋。現在有確切的考古證據表明順治帝的孝陵用了很多明朝陵墓的材料,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證實是來自西苑明世宗嘉靖年間所建的清馥殿、錦芳亭和翠芳亭,清初在興建順治孝陵時,就將清馥殿和兩個亭拆除,不但將金絲楠木等材料用來興建孝陵,就連天花板也拿來使用了,此後康熙和雍正也有過拆毀明代建築行為,所以乾隆儘管是好心修明十三陵卻被人以為偷金絲楠木,實則是替祖上背鍋啊!

第三個原因:“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擁護這種思想的中國老百姓在1928年震驚中國的裕陵被盜案後更是將裕陵被盜傳為乾隆皇帝偷永陵金絲楠木遭到報應了,所以乾隆盜金絲楠木流傳更廣了。

無論乾隆皇帝有沒有偷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明十三陵都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園中保存最為完好的陵墓之一,明十三陵中只有一個定陵被考古人員打開過,其他陵墓無論是地面建築還是地宮都保存較好,這也離不開清朝時的保護,所以清朝對明朝的陵墓保護還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的。



答題不易,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滿意請點贊支持,謝謝,喜歡歷史問題也可以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歷史故事,瞭解更多事實。


愛我中華2020


乾隆盜木這事有沒有呢?

有。

現在來給大家講講這個乾隆皇帝盜木的故事。

首先講個知識,說乾隆給自己修建的陵墓在他生前已經完成,那是不對的。這種說法,擱清朝就要殺頭了。



重要知識點:古代皇帝從他登上皇位寶座的那天起,他陵墓的事情就列上了禮部的日程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而這個工程將持續他的一生,直到他死亡,這個工程都只能是在進行中,而絕對不能完成!

你是工程負責人,你跑到皇帝那裡去彙報:吾皇萬歲,你的陵墓已經峻工了,檢驗合格,質量達標!

你什麼意思吧?請皇帝喬遷新居?



不要怪乾隆,就你這樣的不懂規矩,擱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皇帝那裡,都是午時三刻推到菜市口的命。

所以說,連我自己都覺得責任重大,使命艱鉅。做為一個歷史達人,不擔肩挑古今社稷,還要在關鍵時刻來挽救你們這些人的命。

乾隆盜墓這事有沒有呢?

有。主要是為了盜金絲楠。



《清史稿 高宗本紀五》記載:“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

問:乾隆不是盜的永陵嗎,去長陵幹嘛?

他最初的計劃原本是盜長陵。朱棣的陵墓。

大家都知道,朱棣遷都北京,非常擅長搞大規模的基建工程,這個人的性格也比較宏博,愛面子,做出來的事都比較浩蕩,永樂大典,故宮,七下西洋,五徵蒙古,都是大手筆。給自己修的陵墓也肯定很牛叉啊。

所以初步計劃是要盜長陵。乾隆這次謁拜長陵就是去踩盤子去了。



踩盤子,就是提前踩點,偷東西都這樣。你不能冒冒失失地就闖進去人家門裡啊?得觀察觀察小區的保衛情況,主人的生活狀態,樓上樓下的作息規律。這些知識不在歷史達人的傳授範圍內,隨便聊聊,千萬不能誤解我的本意。

到了長陵,乾隆就在這個祾恩殿上,圍著那個柱子轉啊轉,轉啊轉,一圈又一圈。

重要知識點: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從來不缺乏理解能力強的人。領導轉圈圈,你不能在屁股後面跟著溜,你玩老鷹抓小雞呢?你要明白,領導有事情,有興趣,但這是他不方便親自去做的。你要懂事!這就叫“深孚聖心”。這對你的前途和事業是大有幫助的。



乾隆的手下當然不白給,酒囊飯袋不可能做皇上的手下。

有人上奏,明陵年久破舊,需要修楫。

君臣際會,心有靈犀。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言語點破,大家心知肚明。乾隆立即准奏。

但計劃有變,不盜長陵,盜永陵,嘉靖的陵墓。

為什麼?因為永陵的金絲楠比長陵的還要好。



《昌平州志》記載:“其規制一準於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

看看,懂歷史多好,偷東西都能偷出利益最大化來。還能把偷盜的性質變成修復工程。做壞事都是如此的冠冕堂皇。

偷吧,於是,三年後。《清史稿》:“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

事情就此完結了?沒有。



偷墳掘墓,放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死罪,清朝也不例外!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要是人家知道了,你乾隆這算幹什麼?知法犯法,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要不,把乾隆捆起來,午時三刻和你一齊拉到菜市口去?

開玩笑了,歷史達人不止是今天的悟空問答有,清朝那時候也有。能救了你的命,還能救不了乾隆的駕?



《大清律例》,偷墳掘墓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

見屍者,絞。未見屍,放!

放,是流放,不是當庭釋放。這你要知道。

要流放乾隆三千里!要不,咱把他枷到寧古塔去?

先把你枷到寧古塔去!

懂點事吧,知識白學了?



我們的祖國版圖廣大,幅原遼闊,這一點和韓國的領導人待遇是不一樣的。中國三千里外的地方多的是!

流放到哪裡呢?聰明的網友都猜到了。

江南嘛!

乾隆下江南。你說人家是遊山玩水,耗資巨大?



呸,俺們這是服刑去了。有期徒刑,流放,這是以身作則,遵守大清的律例!

故事講完了,總結:懂歷史就是好啊,盜墓能變成了基建修復工程,有期徒刑能變成公款旅遊。



讓我們一齊努力學習歷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