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2015年參加北京衛視《我愛我家》節目時,著名相聲演員方清平(生於1970年)坦陳,自己得了痛風已經十年,“尿酸有時候到700多,挺高的了,然後就疼,下不來床。有一次演出,腿太疼了,人家說不行,觀眾都買票了,坐著演的!”(來源:北京晨報)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痛風,腿疼……”2012年某期節目,著名主持人汪涵(生於1974年)拄著柺杖,出現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錄制現場,據節目組工作人員透露,右腿痛風是汪涵的頑疾,“涵哥就是管不住嘴,海鮮溼氣重,每年都要鬧這麼一回。”(來源:網易)


痛風,正成為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

一份名為《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痛風已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預計2020年,痛風人數將達到1億。另有數據指出,痛風患者當中,95%以上為男性,男女比例20:1。基本上,男性痛風患者就達到了8000萬人。

關於痛風,醫學界還有一個有趣的段子,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曾這樣解釋痛風:“太監不會得到痛風,女人在更年期以後才會得到痛風,男性在有性生活後才會得到痛風。”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我國痛風患者人數分佈前十省份為:廣東省、山東省、河北省、遼寧省、北京市、江蘇省、四川省、河南省、浙江省和湖北省。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為痛風發病高發區。(來源: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

此外,除了患病人數增多,患者年輕化是中國痛風病人的另一大特點。“症狀還是原來的症狀,可患病的人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其中不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楊岫巖指出。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某痛風APP上,一位網友說自己只有20歲,血尿酸值卻高達720μmol/L。(道哥友情提醒:請忽略這位朋友的“擼齡”)

一、痛風到底有多痛?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古代痛風被稱之為“帝皇病”或“富貴病”,最早西方人認為痛風是“魔鬼咬住了腳”。

痛風(gout),醫學上的解釋為,它是一種單鈉尿酸鹽 (MSU) 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 (或) 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代謝性風溼病範疇。

有過痛風的讀者都知道,痛風發作起來“真要命!”那麼,痛風為何這麼痛?“到顯微鏡下瞧瞧就知道。”楊岫巖說。

楊岫巖解釋說,關節的劇痛,是尿酸鹽結晶所致。尿酸鹽結晶的形成,是由於血液裡的人體的代謝廢物——尿酸高於其飽和濃度,尿酸就會析出,形成尿酸鹽結晶。

在顯微鏡下,尿酸鹽結晶猶如一根根“小銀針”,細長、鋒利、白色透明。“小銀針”刺激關節滑膜,誘發炎症反應,關節則表現為紅、腫、熱、痛。肉眼看起來,關節紅裡透白。

當痛風反覆發作,尿酸鹽就會大量沉積,凝結成團,形成痛風石。楊岫巖說,痛風石小如芝麻,大如雞蛋,若用針刺破,從中流出來的牙膏狀或白石灰狀的物質就是尿酸鹽結晶。痛風石往往經久不愈,可侵蝕骨質、關節軟骨。

而隨著病程的延長,指、趾、腕、踝、膝關節,甚至腎臟,都不能倖免。

二、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一個字:吃

飲酒(啤酒與白酒),大量食用肉類、海鮮 (如貝類)、動物內臟,飲用富含果糖的飲料,劇烈運動,突然受涼,肥胖,疲勞,飲食、作息不規律,吸菸等均為痛風的危險因素。

——《2016版中國痛風診療指南》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楊岫巖,早在1996年,他就在國內首次揭示出痛風從罕見病變為常見病的事實。而在1958年,全國報告的痛風病例數只有25例。(圖片來源:家庭醫生在線)

“說白了,痛風是個酒肉病。”楊岫巖教授指出,痛風的年輕化與年輕人的飲食結構密切相關。“飲食結構的突然改變,是國人痛風由以前‘罕見’變成如今‘多發’甚至‘高發’的禍首,也是當今東方民族痛風的發病率高於西方民族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痛風是所致,而血尿酸增高又源於高嘌呤飲食,所以肉類食物為主者容易血尿酸增高,穀類食物為主者血尿酸比較低。

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以穀類食物為主。但最近幾十年,這種飲食結構突然發生根本改變。如今,雞鴨魚肉等肉食佔我們所吃食物比重越來越大,肉類蛋白多含有高嘌呤,高嘌呤會導致高尿酸血癥,高尿酸則是痛風發作的重要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癥更加普遍存在於城市白領以上社會階層的成年男性。由於雌性激素有促進尿酸排洩作用,女性痛風主要見於絕經期以後。

三、6種生活方式,最易招來痛風

痛風的直接誘因是血尿酸過高,但血尿酸升高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清晰。目前,醫學界認為,大約只有10%~20%的痛風患者有家族史,更傾向於將痛風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病。

楊岫巖發現,下面幾種生活方式與痛風密切相關,尤其需要警惕。

1、大口吃肉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由於加入的肉較多,火鍋中的嘌呤含量,比其他食物高很多。

患者痛風發作的當晚,往往有大吃大喝經歷。肉類是高嘌呤食物,特別是動物內臟、海鮮,嘌呤含量較高。一旦過量食用,導致尿酸生成過多,又來不及排出去,就有可能招來痛風。

中國有句老話叫“吃肉不如喝湯,從“易患痛風”的角度看,真是這樣。有研究顯示,每100毫升肉湯內含嘌呤160~400毫克,比正常飲食要高出30倍。

2、大碗喝酒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一方面,乙醇能促進腺嘌呤核苷酸轉化,使尿酸生成增多;另一方面,乙醇的氧化會使血液中乳酸濃度升高,使血液的酸鹼度下降,促使尿酸鹽析出晶體。喝酒的同時,人們也常會吃肉類,從而導致痛風急性發作。

3、突然劇烈運動

楊岫巖發現,痛風患者中,久坐少動的腦力勞動者多,體力勞動者少。箇中原因,可能是“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降血脂、血糖、尿酸”。“這通常是平常不太運動的人,且他們的關節腔內已沉積了一定量的尿酸鹽結晶。平常走路較慢,摩擦力小,所以不礙事,而突然的劇烈運動會給關節腔造成巨大摩擦,即誘發急性炎症。”

楊岫巖建議,“運動應當循序漸進,每天堅持,我建議每天散步3~5公里。”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楊岫巖建議,“運動應當循序漸進,每天堅持,我建議每天散步3~5公里。”

4、肥胖

肥胖不是痛風的直接原因,但是肥胖患者通常同時存在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這三者又會互相影響。

5、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一旦累積到一定程度,機體的一些潛在炎症反應就會表現出來。

6、攝入過多甜食

除了上述5個因素,攝入過度甜食,也是痛風發作的誘因之一。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李天旺指出,果糖過多的攝入不僅會影響痛風患者病情的控制,也和痛風的發生息息相關。

早在2008年,美國科學家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為期12年的研究的結果。他們給46393例無痛風病史的男性發放問卷,記錄含糖軟飲料和果糖的攝入情況。經過12年隨訪後,共有755例男性確診了痛風。研究結果證明,喝更多的含糖飲料的人,患痛風、高尿酸血癥的比例也越高。

四、痛風帶來的四大危害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除了導致身體疼痛難忍之外,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相關專家指出,痛風帶來的危害還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危害一:導致關節畸形

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誘發關節急性炎症,若關節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反覆發作進入了慢性期,則可引起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痛風石形成,關節發生僵硬變形,導致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

危害二:導致腎臟損傷

40%的痛風患者伴有腎臟損害,是僅次於關節的常見損害。尿酸鹽沉積於腎臟引發痛風腎,可造成腎臟的急慢性損傷,引發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竭,甚者出現尿毒症,行腎臟透析或腎移植等,產生了額外的高昂治療費用。另外,尿酸性結石可阻塞輸尿管引發腎絞痛、血尿等等。

危害三: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催化劑”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粘附,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誘發和加重心腦血管疾病。血尿酸水平與血壓相關,血尿酸水平越高,高血壓的程度越重。尿酸鹽沉積於小動脈壁,損傷動脈內膜,可誘發和加重高血壓。

危害四:是糖尿病的“難兄難弟”

糖、脂、尿酸代謝本身關係密切、互相影響,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症、糖尿病同屬於代謝綜合徵的組分,這幾種疾病是關係親密的難兄難弟,也同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尿酸鹽沉積於胰腺可損傷胰島β細胞,誘發和加重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可加速2型糖尿病患者腎臟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且血尿酸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風的前兆。

五、為何“忌口”後,痛風仍反覆發作?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既然痛風是吃出來的病,那麼,為什麼很多患者控制飲食後,並沒有減緩痛風的發作呢?楊岫巖說,“管住嘴”,只能控制某一階段的痛風發作。

因為痛風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

高尿酸血癥而無尿酸鹽沉積;

有尿酸鹽沉積但無痛風症狀;

間歇性痛風;

慢性痛風。

楊岫巖指出,人們只有在痛風第一階段,即“高尿酸血癥而無尿酸鹽沉積”階段,才可以通過控制飲食,使血尿酸控制在正常值上限420umol/L以下,才可能起到預防痛風發作的作用。

而在後面三個階段,因為已經有大量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內,此時試圖通過控制飲食來降低血尿酸很困難。

楊岫巖建議,痛風患者忌口,只需要適當控制高嘌呤肉類食物的量:比如動物內臟、沙丁魚、貝殼類食物、膏蟹、老火湯等。另外就是戒酒,不僅是烈性酒和啤酒,紅酒對痛風病人也是有害的。

既然控制飲食只能在上述第一階段起作用,如何才能有效治療痛風呢?尤其是當急性痛風發作的時候。對此,《英國風溼病學會痛風診治指南(2017)》給出瞭如下建議——

1、向患者普及急性發作期的知識:一旦發作需要儘快治療;急性發作期也不能停用降尿酸藥物。

根據 2016 年《中國痛風臨床診治指南》,痛風急性發作期推薦首先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緩解症狀,對非甾體類消炎藥有禁忌的患者建議單獨使用低劑量秋水仙鹼,短期單用糖皮質激素其療效和安全性與非甾體類消炎藥類似。

2、急性痛風的受累關節需要休息,抬高,暴露在涼爽的環境下。護床架和冰袋都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3、若沒有反指徵,急性期推薦最大劑量的非甾體抗炎藥或秋水仙鹼(0.5mg bid-qid)鎮痛。兩類藥物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的偏好,腎功能情況和合並症情況。若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COX-2抑制劑,需要同時使用護胃的藥物。

4、對於存在其他急症或合併症的單關節受累的急性痛風,關節抽吸和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注射也是有效的手段。對於無法耐受非甾體抗炎藥或秋水仙鹼的患者且又無法實施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時,可採用短療程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單次肌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這種全身給藥手段也適合累及兩個或以上關節的急性痛風發作。

5、單藥治療急性發作療效欠佳時建議聯合用藥。

6、既往常規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考慮使用IL-1抑制劑(英國NICE未批准)。

痛風的治療,除了急性期發作的處理之外,更多的在於尿酸的控制治療。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建議,尿酸的控制治療,應採用如下方式——

因為只有尿酸降低,體內沉積的各種尿酸結晶才能溶解排出,而這需要將尿酸降至 320 μmol/L (正常上限 420 μmol/L)以下才能實現,這就需要堅持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

簡單來說,如果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一年發作兩次以上,並伴有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或者確診痛風石存在時,就需要進行降尿酸治療了。

在進行降尿酸治療時,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建議使用別嘌醇或非布司他;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建議使用苯溴馬隆。

同時,由於降尿酸藥物具有一定的肝腎毒性,需要再降尿酸治療過程中監測肝腎功水平。由於服用降尿酸藥物會導致血尿酸的增高,需要在治療開始階段服用小劑量秋水仙素防治急性痛風發作。

七、痛風患者應遵循的十個原則

8000萬中國男人的噩夢:為什麼痛風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

根據《中國痛風診療指南(2016)》,痛風患者平時生活應遵循以下十個原則——

(1) 限酒;

(2) 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3) 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

(4) 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

(5) 大量飲水 (每日 2000 ml 以上);

(6) 控制體重;

(7) 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

(8) 規律飲食和作息;

(9) 規律運動;

(10) 禁菸

八、附錄:一張痛風病人的“飲食清單”

人民日報旗下媒體《生命時報》曾列出一張痛風病人的“飲食清單”,具體如下——

<table><tbody>

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30毫克/100克

蔬菜,水果,奶類,蛋類,堅果,精米白麵及其製品,雜糧中的小米、蕎麥、燕麥,薯類中的土豆、芋頭、白薯、木薯。

中等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100克之間

麥麩、麥胚、糯米等,紅豆、綠豆、豌豆、菜豆、花豆等雜豆。

大豆製品如:豆腐乾、豆腐皮、腐竹、豆腐、內酯豆腐、豆漿。

畜肉包括:豬牛羊驢肉、豬肉鬆、牛肉乾、牛舌、火腿,水產品如草魚、鯉魚、鱔魚、鰻魚、黃花魚、鮭魚、鱈魚、大比目魚、黑鯧魚、魚丸、龍蝦、螃蟹、海帶。

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150毫克/100克

酵母粉,雞胸肉,動物內臟如肝、小腸、腦。

海產品如帶魚、鯰魚、沙丁魚、鳳尾魚、鰱魚、鯡魚、鯖魚、小魚乾、基圍蝦、扇貝、牡蠣、蛤蜊,濃湯,火鍋湯。

/<tbody>/<table>

總而言之,痛風患者在遭遇痛苦的時候,第一時間應想到去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切勿陷入各種醫療騙局。此外,尤其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身體和身心迴歸正常軌道。■

本文參考文獻:

《英國風溼病學會痛風診治指南(2017)》

《中國痛風診治指南(2017)》《中國痛風診治指南(2016)》

《年紀輕輕,咋就痛風了》(家庭醫生)

《我已經很忌口了,為什麼還得痛風?》(羊城晚報)

《痛風發作怎麼辦,如何進行規範治療?》(丁香園)

《年輕人別太愛吃甜飲料,不然將來可能會痛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一張最全“食物嘌呤表”!痛風的人千萬別踩這8個誤區 》(生命時報)

瞭解更多名醫的健康科普,可關注“大醫論道(dayilundao2017)”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