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宝宝见什么啃什么,这种行为正常吗?

军官变奶爸


孩子从半岁开始,进入了口腔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宝宝要先认识到口的功能,然后再使用嘴来探索、认识这个世界,具体的表现就是,不管是不是食物,不管软硬冷热,只要是宝宝看到的东西,一律先塞进嘴里啃一啃,来感知这个物品,建立和世界的联结。

宝宝出生的时候,他能使用的器官就是扣、眼和体感,因为视觉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他只好使用口,这是他连接自己和世界的通道,用口来认识世界的时候,他就会见啥啃啥,当然这个过程也会健全孩子口的功能,包括吃手,也是唤醒了手的功能,当手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到处抓、拿、摸各种物品,口的敏感期就会悄悄的过去了。

一般来说,这个口腔敏感期会在2岁以前结束,但是这个时期的长短,也跟满足条件有关,什么意思?如果宝宝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这个过渡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而且,口腔敏感期严重没有得到满足的宝宝,还会出现抢夺别的孩子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起掉在地上的食物(不管有多不卫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咬人等等问题。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要在这个时期,给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提供不同材质、不同口感(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的物品,供宝宝“品尝“,满足他口腔的味觉和触觉,还可以跟宝宝讨论一下这种感觉,哪些东西好吃、”好啃“,哪些东西不能吃、口感也不好,来帮助宝宝迅速度过这个敏感期。


壹父母


6个月以前的宝宝吸吮手指、玩具等是很正常的现象,度其是到了这个月,宝宝看 见什么东西都会塞到嘴里啃啃,是成长发育的必然过程,家 长不必过多干涉,到了6个月以后自然就会 逐渐减少消失的。宝宝的吸吮啃食动作是他 智力发育和多种知觉功能发育的要求,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一看到他啃东西就急忙制止的话,非但不能制止住这种行为,还可能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心,令宝宝情绪低落、闹别扭、哭闹等。家长担心宝宝形成吸吮习惯的心情是 可以理解的,但与其生硬的禁止,不如以 积极的方法来对待。比如当看到宝宝在啃手指或是吮吸自己的小拳头时,可以抱起 宝宝把他的小手从嘴里拿出来亲亲,把玩具送到宝宝手里,或是为宝宝喝些白开水和果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避免宝宝吸晚手指成癖。另外,这个时候的宝宝除了啃自己的小手,外界任何他接触到的东西,只要他能 放到手里,那么下一步的动作必然就是放到嘴里。因此,这时候任何可能对宝宝造成危毒,并且要确保玩具上不能有容易掉落的小害的东西都不能放在他的身边,如糖块、纽零件,以免宝宝误吞造成气管异物窒息的扣、香烟等。给宝宝的玩具也要彻底清洁消危险。

欢迎在评论区中发表不同的观点。更多育儿,怀孕,备孕,儿童健康知识等问题,可以关注我。我会为您一一解答!谢谢阅读!


儿科医生刘跃梅


一、正确认识宝宝口欲期无需过多干预

口腔期是婴儿出生至1岁左右后生长发育的必要阶段。我们不需要太多干预。简单而粗鲁的被迫防止宝宝进食,咬人等行为,但这个阶段延长了,宝宝可能到了2、3岁都还处于口欲期。

二、保证卫生、安全,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由于婴儿咬伤是这个阶段的正常行为,我们不得不担心婴儿和咬东西。最好采取安全和健康预防措施,以确保入口的安全和卫生。例如,需要经常洗手,经常洗脚,经常清洗和更换以确保清洁。有些可能会伤害宝宝的东西,如笔(没有笔帽),别针,别针和其他小物品,应该放在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总之要给宝宝创造一个既干净卫生,又安全的环境。

三、多关心关爱宝宝让宝宝有更多的安全感

宝宝咬了各种各样的咬伤,就是用嘴巴探索世界,也是一种满足于口腔的心理生理。如果父母可以给予婴儿更多的照顾,例如拥抱,触摸等,婴儿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心理上更舒适,更少焦虑和更少的咬。

四、正确引导让宝宝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宝宝的性欲期是玩耍和学习,并正确引导宝宝更多地了解事物,同时使这个阶段更有意义。例如,宝宝喜欢咬拨浪鼓,母亲和母亲可以握住宝宝的手摇动拨浪鼓,让铃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忘记咬玩具,宝宝喜欢咬咬枕头,妈妈可以告诉宝宝,枕头是用来睡觉的。同时可以做枕靠的动作,宝宝可能就记住了这个动作,下次就不啃咬了。

宝宝喜欢咬东西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只要应对得当,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宝宝也能在父母的正确帮助下,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有疑问请咨询我们医师,将免费为您解答】


平安好医生官方号


宝宝看到什么啃什么,这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到底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知道原因,才可以知道如何处理。


宝宝见什么啃什么的原因

一般来说,宝宝会有两个时期有这样的行为,一个是口欲期,一个是出牙期。

1.口欲期

从宝宝两三个月开始,最先吮吸的是自己的拳头,再大一点,就自己可以拿起东西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啃起来。这是宝宝的口欲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他们在用嘴巴,感知世界。

宝宝的发育遵循头尾规律,即从头开始,逐渐发展到脚,运动功能的发育是这样,感觉功能的发育也如此。会从啃东西,到用手摆弄东西,再到跑跳踢东西。


2.出牙期

出牙的时候,宝宝的牙龈会出现不适,牙龈又痒又痛,啃咬东西可以缓解出牙的不适感,是宝宝的本能反应。

面对宝宝啃东西,家长应该怎么做

在了解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以后,家长要做的就是

1.不要强行阻止。

2.要保证宝宝啃的东西的卫生

3.如果宝宝啃人,也就是咬人,家长反应不要过于激烈,要平静的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

4.帮助宝宝准备一些磨牙棒,磨牙饼干来度过这一时期。


我是J妈,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J妈学堂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教学课程已经上线啦!关注即可免费获得!


J妈学堂


这种行为十分正常,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他们都处在口欲期,这个阶段他们用来探索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那个东西放进自己的嘴巴里去啃咬吮吸,这也属于我们人类的本能。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剪断脐带,就被医生放到了妈妈的肚子上,小婴儿居然可以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爬到妈妈的胸前,开始吃奶。这完全是本能,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本能,那么人类可能早就灭绝了。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吮吸和啃咬还能够安抚他们,就好比吃奶和安抚奶嘴一样,不仅是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安全感的过程,如果被过度制止,这个行为反而会因为没有被满足而固着下来,到很大还喜欢啃指甲咬笔头之类的。

有的时候,当生活中出现一些重大变动或者孩子受到惊吓或创伤的时候,本来已经不啃东西的宝宝会重新开始啃东西,这也是我们的心理机制里面自我修复的一个方法,叫退行,就好比把自己变回更小的时候,以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感,这样的行为家长也不用过度担忧和制止,孩子安全感满足以后自然会停止这些行为。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宝宝见什么啃什么,是令家长最头痛的一件事。一不小心,就把脏东西放到嘴里。甚至家长最担心的是,宝宝把小物品放到嘴里,卡到了。所以,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很严厉的大声训斥,吼叫孩子。实际上,这是宝宝在成长发育时一个正常的现象。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和我们成人不同。成人的世界是用视觉和触觉来感知世界的。而宝宝是用“嘴”来感知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所以小宝宝通常见到自己没看到过的东西,就会习惯的放到嘴里研究一下,这是宝宝的天性。试问如果大人想追求一个新的事物,而被人呵斥,阻止,你会舒服么?小宝宝也是这样,我们没有权利阻止她探索新事物的权利。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允许宝宝这么做的同时,保证她的安全与卫生,千万不要发生呵斥。



另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口欲期。只要家长不过度干预,宝宝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的“改掉”这个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过度干预,呵斥,往往会让宝宝的心理产生恐惧,害怕,焦虑,没有安全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样宝宝就会变本加厉的开始吃手,咬东西来缓解这种压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多了解宝宝各个阶段的发育特点,因时,因才施教。


米儿妈


贾静雯与修杰楷的闺女Bo妞,因为正处于长牙阶段,Bo妞什么东西都想放到嘴里,之前就吃过石头、蜡笔,这一次她竟迷上了拖鞋。

Bo妞拿起拖鞋塞进嘴里,贾静雯见状直接上前拿开拖鞋,并且轻轻的打了下孩子的嘴唇,让她不要再吃拖鞋。但Bo妞依然固执地想要将另外一只拖鞋塞进嘴里,贾静雯继续掉拖鞋并警告孩子“要打嘴巴了。”被抢掉拖鞋的BO妞最后大哭起来,还向贾静雯要抱抱,但贾静雯直接拒绝了。

说实话,真的看过视频后,不会觉得贾静雯的做法有何不妥,孩子年龄太小,有时候的确需要用身体感受哪些事情不能做,贾静雯打孩子的嘴巴也是轻轻的,并非暴打和失去情绪的打,这根本算不上体罚。毕竟,让孩子什么东西都往嘴里送,才是不作为的教育。

有吐槽贾静雯的网友认为,BO妞咬东西是因为牙痒,建议给孩子牙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

事实上,孩子乱咬东西并非都因为牙痒,更多时候是因为好奇才这样做,在9个月-4周岁时,不少孩子会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感受物体,通过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时候,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的确是不能放嘴里的”。

正如李嘉诚所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这句话也适合放在教育上:如果没有确切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动机,再好的建议和道理也是毫无价值。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聪明的父母知道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1、有些道理根本不需要讲

有一种错,叫明知故犯,特别是孩子。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种错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父母不希望遇到不可挽回的代价,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提醒。只是孩子,依然不知道这种错为什么不能犯。

类似这样的情况,父母不应该止步于“讲道理”,而是要让孩子体验代价。

例如:有些孩子总是喜欢玩热水壶,喜欢模仿大人泡茶。往往家里人手把手的指导并不能让孩子知道沸水的危险,如果屡教不改,父母可以掀开热水壶的盖子,让孩子伸手过去体验一下烫手的感觉;如果孩子总是要抢着拿开水壶泡茶,父母可以让孩子伸手摸水壶发烫的部位,让他知道什么是开水。烫手所带来真实的痛,更胜父母的日夜防范与唠叨。

类似这样的道理,家长足可以少说多做,顺着孩子的好奇、倾听孩子的意见,在可控范围内先让孩子体验代价、吸取教训,这时候再讲道理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2、道理要在适合的时候讲

相处最怕不能交流,有些感情是说着说着道理就没了的,有些亲密是攒着攒着厌倦就完了的。

所以,当孩子有小情绪的时候,分析对错不如分享悲喜,分析道理不如照顾情绪。

情绪和道理,犹如一对天生的冤家。当人们带着小情绪的时候,讲道理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还会被嫌烦。因为,有时候我们不是不讲理,只是不想在某个时刻讲理,总是去做绝对正确的事情会让人很累!

如果孩子有情绪,父母要懂得试探孩子是否有接受交流疏导的意愿,如柳传志的父亲、如《无问西东》中张果果的爸爸,都是在孩子愿意接受交流的时候,才与孩子进行理性分析的。

对的事情就是: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说了对的话。否则,柳传志父亲的那一句“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以及张果果父亲所说的“你的笑容越来越少了,我希望你能去做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未必能让孩子醍醐灌顶、受益终身。

3、身教是言传道理之本

道理,之所以拥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而被广泛引用,是因为它言之有理、精辟易懂。但是,我们与孩子讲道理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能领悟道理的精粹,并转化成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

简而言之,我们讲道理,不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而是要达成内化的效果。

所谓内化,就是要把道理变成“理论输入、行动输出”的完整过程,而最好的内化驱动力,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身教。

从父母真实行动所获得的感悟,才是对孩子具有真正实践价值的知识体系,才能够为孩子的个人成长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才能够让父母所讲的道理极具信服力。

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父母指挥,孩子独自奔跑;而应该是你们共同上进,彼此成就。


发现爸爸


看到宝宝喜欢吃手,看什么啃是什么,是因为宝宝的口欲期来啦,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个方法呢。


2岁以前的宝宝出现这种情况是属于正常的情况,妈妈这时候不要担心,平时注意勤洗宝宝的手,可以给一些水果,牙胶等物给宝宝,家里的一些危险物品一定要远离宝宝,避免宝宝拿到嘴里。


但是在等宝宝2岁之后还出现吃手的情况,那妈妈就得注意了,一定要帮助宝宝改掉这个坏习惯,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牙齿往外突出,上下牙齿无法正常咬合的情况。


1、可以和宝宝沟通,告知吃手是不对的,以后就长的不漂亮了哦。

2、看见宝宝在吃手,可以拿玩具给宝宝玩,转移注意力,也可以用水果等其他事物来慢慢代替,时间久了之后,自然也就戒掉了。


babycare官方


观察一下宝宝是否经常流口水,如果常流口水,说明宝宝正在长牙。长牙会令宝宝产生烦躁的情绪,所以会啃咬东西来缓解。家长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磨牙饼干来帮助宝宝度过这一时期。宝宝咬人的动作,有时候会因为模仿他人后,得到大人强烈的反应,加深宝宝对咬人动作的印象后,久而久之就变成习惯了。对于宝宝这个动作,家长大可不必做出任何反应,反而要平静的转移宝宝注意力,让宝宝忽略这个动作。时间一长,宝宝就忘记这个动作了。


吉祥铺子


我的宝宝就是这样的,见到身边遇到的东西都会放到嘴里啃咬,而且是见什么啃什么,似乎宝宝到了手部和嘴部敏感期,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也算是比较正常,只要注意把宝贝的玩具清洗干净,平时经常给他洗手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