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一个中年男人的旅程


刺刀,就是枪刺、军刺,当年侵华日军称为铳剑,通常安装在枪身较长的步枪枪口上,二战时的某些冲锋枪甚至轻机枪也能装军刺,作为热战时代的冷兵器,可用于白刃格斗,也可用来当作辅助工具等。

抗战时的中国军队,大都装备汉阳造步枪,以及进口的毛瑟步枪或仿制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中,汉阳造步枪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毛瑟步枪或仿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军刺的刀刃形状则有两种,一种是英式1907年式,另外一种是比利时1924年式。

当时,抗战的中国军队,步兵中有65%左右的人使用步枪,其他的使用手枪、机枪等,为数不少的士兵确实没有枪械可用,就提供战时的后勤保障,随时顶替战死或因战伤退出战场的士兵进入阵地打仗。

至于军刺,那就更少了,完全做不到每把步枪都配有一把军刺,三大原因使然。首先,军刺的制造难度较大,对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不要以为简单的铁匠铺就能制作军刺,那就大错特错了,铁匠铺能制作矛头(红缨枪枪头)、大砍刀、匕首等,但却做不好军刺。

军刺制作是个标准件,尤其是在对公差的控制上,须保证枪口环、卡榫尺寸与步枪相吻合,因此普通铁匠铺难以打造;必须与步枪的连接方式相一致,既方便从枪上取下,又能顺利地装入刀鞘携行。

网络上有未一组数据,基本上就能说明问题,说是汉阳兵工厂在成厂10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但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国内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其次,限于钢铁产量有限所致。不是随随便便的生铁都能适合做军刺,需要用复合钢材,坚硬锋利但韧性稍差则容易折断;由于军刺追求的是韧性,可以承受一定的变形而不崩断,锋刃处最好是高碳钢,刀身则用含碳较低的钢,因此这样的材料国内真不好找,是导致军刺的产量极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后,战场损耗而补充却不易。抗战时期,由于以上两大原因,我抗战军队装备的军刺本身就少,加上战场上拼刺时的损耗、战地遗失、开小差的士兵逃跑时顺手带走作为防身工具等,导致抗战军队中,许多士兵的步枪真没有军刺。

为防止近身肉搏,有的军队就给士兵发大砍刀,有的还特地组成红缨枪分队,就是为了在肉搏战中取得局部优势,实际上也是抗战时期军队军刺过少的真实反映。

如果抗战军队每把步枪都不缺军刺,就没有必要再另配大砍刀和红缨枪这般携带不便的冷兵器了,冷兵器尽管近战时有一定用处,但毕竟占据了额外的编制,且携行确实不便。


国平军史


国民党军不愿意和日军拼刺刀,首先是实际环境导致的。抗战时期与日军的白刃战或肉搏战几乎每次都是中国军队的伤亡更大,原因除了日军使用的38式步枪,枪体长于我们所使用的汉阳造和中正式之外,更主要的是相比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士兵。


中国军队的很多兵员都是临时征召,许多人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或者说根本不会打仗就投入了战争。可见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是带着怎样的劣势在艰苦抵抗。

其次是军事思想决定的。抗战中的国民党军政要员有不少在日本军校受过教学,包含蒋介石和阎锡山,但日军注重的拼刺练习并未对国民党部队发生啥影响。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戎行特别是蒋介石的嫡派部队受德国军事思维的影响颇深。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注重步卒射击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续性,只要在巷战或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步卒才运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配备进行利剑战。原来由于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内战阶段,军阀割据,就是一盘散沙,于是就造成了不统一的局面,影响了全力抗战!而且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比较落后,步枪和刺刀都不能人手一支,弹药就没有充足过,就因为武器装备的高低导致了不同的作战方法!一把没有子弹的枪能有什么作用?所以就只剩两个办法了,要么投降或撤退,要么就是肉搏了!



咱们再来说说日军,当时日军的武器装备可比中国军队强很多,每人一支枪,一把刺刀,弹药也很充足,而且装备精良!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都是经过训练的职业士兵,可中国的士兵却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劳苦大众。抗日战争初期要想消灭一个日军士兵,就要付出三四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只不过后期由于日军兵员紧缺,所招募的士兵没有像前期士兵经过苛刻的训练,所以单兵素质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当时中国士兵也研究出了对抗日本士兵的办法,所以说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士兵是很自信跟中国士兵拼刺刀的,因为他们军事素养高,不怕中国战士。


刘伟liu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是有的,但很多部队没有。

这主要式刺刀生产数量不足。

大家以为刺刀不就把刀吗?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刺刀结构并不简单:全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另外还有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

刺刀的生产完全依赖于机器,对于尺寸的要求很高,差一点就不能用。

比如: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榫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相当方便。

如果尺寸有差别,刺刀就上不上去。

如果是手工制作刺刀,难度非常大,一天一般只能制作一到二把,还很容易成为次品。

同时,刺刀还有要很好的钢铁。如果刺刀的韧性不行,可能一两次使用就毁坏了。

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第一份军工工作就是制造刺刀。他本来就是工人出生,手艺很好。

但他回忆制造刺刀,也是困难重重:

修好的步枪堆满了仓库,因为缺少刺刀,不能送上前线。领导上调我到刺刀制造班,赶造刺刀。

造刺刀全用手工,刺刀上那两道槽,得用凿子一下一下挖,这样来得很慢。虽说是冬天,窗外飘着雪花,汗珠还是顺着背脊往下滚。忙了一天,才造了一把,一检 查,还是废品。 吃饭的时候,看见同志们都欢天喜地,我更觉得问心有愧,心想,同样长两只手,吃的也不少,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做几把,我却一把也造不成?越想脸越发烧,饭在嘴里团团打转,却咽不下去,好像有刺刀卡住嗓门。我坐不住了,忙丢下饭碗,跑到屋外去。

抗战开始时,国军有170多万人,中后期增加到400多万。

当时士兵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五是持枪作战,那就至少要装备200多万把步枪,需要200多万把刺刀。

当时国军是绝对没有这个产量的。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

无奈之下,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产量仍然上不去。

所以,国军任何一支部队的刺刀数量,都是严重不粗。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20师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萨沙


首先,刺刀在抗战期间的杀伤比例,没有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根据统计,在抗战时期,我国军队伤亡,炮火伤亡为30%,枪伤53%,刀伤4%....也就是说刺刀伤的比例,只有4%。

苏联对日军作战,苏军的损失原因占比为:枪伤44.2%;炮火伤亡48.4%;航空杀伤6.5%;冷兵器杀伤0.9%。 日军更偏爱枪击和刺刀,但是刺刀杀伤的比例,也非常低。

而国军更喜欢和偏重火力杀伤,近战能力比如弱。因此,在46-49战争,我军伤亡比例为,炮火伤亡59%,枪伤37%,刀伤少的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们看抗战后后勤史料,也能发现实际上在大多数部队,刺刀的装备比例都非常非常低。都做不到一把枪一把刺刀的程度。在国军各个步兵师,刺刀和步枪的比例,基本上是1比3甚至是1比10的比例。也就是3把枪,甚至10把枪才有1把刺刀。

第一个原因是我国当时特种钢材紧缺,没有多余材料去制造刺刀。因此,八路军主要依靠扒铁路,用铁轨打造刺刀,但是铁轨打造的刺刀质量还是比较差。在加上国军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以致被日军将领如此讥讽:“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八路军更加重视刺刀,从1939年开始,新兵都要专门加强刺刀训练一年时间,而且训练强度很大,专门在野外不齐地形和山地进行训练,而不是基本训练。而且还特别注意训练二打一,三打一,相互刺刀配合战术。而国军刺刀能力一直到最后,都比较差。在台儿庄战役,日军3个人组成三角阵,刺杀7名国军士兵。就是到1947年,五大主力的第18军在宿北战役,眼看就要突破最后一道防线,我军第10纵队成排成连冲出来白刃冲锋,第18军顿时肝胆俱裂,大败逃跑,其他部队就更想而知了。


深度军事


国民党军队不敢拼刺刀?这话显得十分绝对,且是站不住脚的,一般来说每一方都不会主动拼刺刀,就连日军也不例外。

根据《国殇》中真实战役的记载,大致可以发现日军沉迷于步炮协同,永远都是先打炮,且从不率先冲锋。

为何呢?这就是火力优势导致,换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则是玩命的冲锋,因为火力优势不在。

而一般来说火力优势,就是炮火支援,这种支援是有距离限制的,基本来说在一百米的距离内,双方炮都没用了。

所以日军在同国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时,就抓住国军火力差的缺点,往往都是先不断消耗。

普通国军队伍,往往也是只有步枪,不想被炮炸死,就必须找准间隙突击冲锋。也就是炮火间隙,找准机会就突进,能射击就立马射击。


可是据《国殇》中记载,每次冲锋的国军士兵,都只能推进到日本阵地前几十米处,因为日军轻重机枪的交叉火力,往往都是一百米内才开动。

也就是说国军士兵,能够拼刺刀的机会很少,基本有时机就是冲上去,子弹没打完就阵亡了。能够拼刺刀,说明这场战役占优了。


这就造成了国军士兵的装备中,匕首取代了刺刀,到中后期半自动武器装备之后更是如此,不过军阀部队,刺刀依旧是标配。

而真正用得到刺刀的,反倒是了后方的游击战场,因为打的是运动战,有拼刺刀的机会。且八路军又缺少弹药。

所以打完子弹就冲锋,这是八路军的战术,而八路军很少有阵地战可打,因为阵地战太考验火力和伤亡。

这些就导致了八路军爱拼刺刀,而国军反倒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到了1949年,国共两军基本上就没拼过刺刀,因为装备水平都上来了!


小司马迁论史


我猜这个问题,题主可能是因为受到电视剧的影响了。电视剧里面,日本兵的三八大盖上都是带着刺刀的,而国军这边都没挂刺刀。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默认国军不装刺刀了。

其实吧,不光是国军,外国电影里德军、苏军、美军什么的,也都是不装刺刀的,都是在有需要用到,或者是可能用到刺刀的时候才把刺刀装上去的,而不是一直插在上面。没人傻乎乎的一直插着刺刀,难道你还能说德国、苏联、美国缺刺刀么?

而你再看一些历史上的老照片,国军、八路、鬼子,也都是有刺刀的,也有很多上面都没插刺刀的。不能一概而论,说他一定就是没有刺刀,也不能说人家就是一直插着刺刀。毕竟你电影可能是为了突出鬼子的好勇斗狠和凶残,而现实是要考虑需求的。

也就是说,你总不能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刺刀装上吧?那鬼子的刺刀五十公分左右,有时候很碍事的,影响灵活性和机动性的。再说你不用的时候,插个刺刀吓唬自己还是吓唬老百姓呢?

至于其他答主所讲的刺刀少,制造难度大,这个也是有一方面原因的。时间长了,后勤供应跟不上了,刺刀坏了也就没得用了。


军武文斋


现在的每一部抗战剧,几乎都会出现中国军队与日军拼刺刀的场景,所以提起刺刀大家并不会陌生。特别是在一些历史图片中,细心的人们可能会发现,国军士兵中的步枪上是很少看到有刺刀的,反观日军,他们的三八大盖上总是插着刺刀,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枪械的进步,卡套式刺刀座的发明,刺刀从以前的固定式变成了可拆式,这种卡槽能够固定住刺刀,还不会影响射击精准度,自此,刺刀有了自己的一套结构,但是这也对刺刀的制作水平有了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很好的钢铁保证韧性,还得过度依赖于机器加工,而当时的中国,是无法做到大规模生产刺刀的,中国军队的步枪数量远高于刺刀数量。

抗战初期,国军中除了老蒋的嫡系部队,其他部队的刺刀数量确实少得可怜,就拿八路军来说,平均两个士兵还分不到一支枪,就更别谈刺刀了,所以一些部队装备了大刀片、梭镖等冷兵器,用于近战。其实中国军队大部分伤亡都是日军的炮火和枪械造成的,日军虽然拼刺技术一流,但绝不会轻易制造近战机会,毕竟这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了,中国军队为了弥补装备不足,才会选择与日军近战。

枪械在装上刺刀后,会使枪支重心变化,故而士兵在射击时都不会装刺刀,只有在冲锋的时候装。而抗战初期国军打得都是阵地防御战,日军打的普遍都是攻坚战,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国军很少有刺刀。


兵说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照样会拼刺刀,只不过没有那么频繁,国产影视剧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题材。在抗战时期,日军单兵拼刺刀能力是超强的!一方面日军的单兵武器更占优势,另一方面日军的拼刺刀训练要加严格!



单兵武器对比:

日军步兵普遍装备38式步枪,枪长1276毫米,加上刺刀长度能达到1663毫米。而国军最精锐的部队装备的是正中式步枪,“正中式”起名自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此枪仿自德军的毛瑟步枪,因为国人要比欧洲人身高矮一些,所以就把“中正式”枪管弄的短了一些,把刺刀加长了一些,枪长1110毫米,刺刀长575毫米,刀身长484毫米,挂上刺刀长1594毫米。日军的比国军的足足长出7厘米。长度占优势,拼刺刀的时候就更加有优势。除了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大多数装备汉阳造这个级别的步枪,更不占优势。



单兵训练:

在抗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所有的新兵都要接受11个月以上的军事训练。其中就包括单兵拼刺刀训练,据日军老兵回忆,新兵训练都是在残酷训练和殴打中度过的,据说老兵会让新兵站成一排,然后脱下鞋,用鞋底挨着一个个的抽……,新兵的兽性会被激发出来,在加上武士道精神的洗脑,日军战力超强。而国军大部分训练很落后,除了蒋中正的几个嫡系部队之外,其它的部队兵员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兆来的,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单兵PK根本打不过日军。别说国军就拿苏联红军来说拼刺刀都被日军吊打,在张鼓峰事件中,日苏拼刺刀伤害比达到了1:27.5,苏联死了110人才拼死4个日本兵。所以国军跟日军拼刺刀,基本上也是几个人才能换一个日本兵,所以能不拼刺刀就尽量不跟他们拼刺刀 。

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


铁血战史1927


主要还是因为工业能力太差,生产不出刺刀来,当时的国军士兵们不得不另外拿小刀当刺刀来使用。

不要小看刺刀,这种玩意儿非常考验炼钢的技术。要考虑到硬度跟韧性,反正当时的国内炼钢技术生产出来的刺刀,会直接断成了两截。所以呢,当时才会有那种鬼头刀,这也是因为钢太脆,不得不增加厚度来实现。这也是我们的战士跟日军拼刺刀老是吃亏的主因,因为鬼头刀不论从锋利度还是跟枪械的匹配度,都跟不上日军的刺刀。

其次,在战场上,刺刀致死率实际上非常低。我们被抗战神剧给带偏了,日军在战场上很少使用刺刀,因为他们也怕死也怕受伤(日军同样缺药品,野战医院也不多),他们奉行的依然是能用枪解决战斗的绝对不会用刺刀。日军只有在弹尽粮绝或者是打扫战场的时候才会使用刺刀,前者是因为日军悍勇后者则是因为日军装备的三八大盖杀伤力太强,近距离射击容易产生跳弹造成己方误伤。

所以呢,国军将士也不傻,他们也不会真的有子弹不用去跟日军拼刺刀,他们在1943年以后装备了美制冲锋枪,这种冲锋枪的威力刚好适用于短距杀伤,用枪能解决的绝对不用刀,这才是对战士的负责!


优己


首先,在使用单发步枪的时代,刺刀是单兵的标准配备,每支步枪上都配有刺刀,至于八路军的装备统计上步枪的数量远远多于刺刀的原因,其实是红军时期的损耗无法得到补充导致的,而且红军的武器都是缴获的,不能保证都是成套来的。而相对于步枪来说,刺刀的体积小一点,而且平时在行军或者驻扎的时候都会有丢失的情况发生。

红四方面军在肃反的时候,曾经就把丢失刺刀和机枪零件定为反革命罪,其实就算是红军补充不容易,但是丢失刺刀也不是那么严重的错误,但是肃反扩大化的时候,这个就能掉脑袋。

回到国军,国军的步枪来源混杂,不过还是成套配备,各种附件是齐备的,每支步枪都是有刺刀的,而且中国军队为了弥补中正式的枪身比较短,使用标准刺刀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短的缺点,特意制造了一种加长刺刀。

从网上找了一些照片,都是国军的,都是国军在战斗中使用刺刀的照片,最后一张是29军在卢沟桥的照片,这里边29军尽管以大刀队闻名天下,但是宋哲元在进口捷克步枪的时候还是把刺刀带上了。其实,作为军人宋哲元明白,刺刀远远比大刀好用。

对于刺刀来说,所需要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就是普通的热处理工艺,这些工艺中国的铁匠铺就能弄,不是很复杂。真正限制中国补充刺刀的问题在于生产公差的控制,正是这个问题限制了刺刀在敌后战场的补充。

刺刀作为一种冷兵器,是放在步枪上使用,这就要求一把刺刀很可能是换在不同的步枪上使用,而且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种叫做互换性,而手工制作的东西这种互换性非常差,可以说是手工生产的工件都是一配一的,换一个地方就装不上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公差的问题。

这里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公差。大规模生产的工件,在标注尺寸的同时,还要编著公差。比如一个圆柱,直径是10毫米,公差是正负1毫米,就是加工出来的圆柱从9.1毫米到10.9毫米之内都是合格的,都是在公差范围之内,当然实际上公差不可能这么大,0.1毫米就是挺大的公差了。

在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控制公差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后来共产党自己办兵工厂的时候,对于招收进来那种所谓的枪匠就是让他们按照图纸生产非常费劲,这些手工匠人特别不适应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是工人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设备的精度等级不够,保证公差就只能用锉刀修,的确是很费劲,干过钳工的人都知道锉刀是钳工吃饭的家伙,但也是生产效率极低的生产手段,能不用就不用。

刺刀就是这种对于公差要求很高的产品,尤其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步枪都是可拆卸刺刀,对于刺刀的互换性要求更高,在红军方面,如果刺刀有了损耗的确是不容易补充,让铁匠敲出来个刺刀不难,但是让这把敲出来的刺刀能够安在不同步枪上,这就是铁匠做不到的事情了。



而且对于国军来说,对于拼刺并不是很重视,在对于日军的白刃战中比较吃亏,不过在该用刺刀的时候,还是会用刺刀说话的。不过就是相对来说,照片留下来的不多。

而对于八路来说,由于子弹的缺乏,所以对于白刃战非常重视,尤其象吕正操这样一些军官曾经学习过日军的刺杀技术,于是就要求部队苦练刺杀技术,用当时的老八路来说,除了吃饭睡觉打仗,都是在练刺杀。而林总的敢于刺刀见红才是好部队,正是说出了八路方面对于白刃战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