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启功为何对郑板桥的“丑书”评价那么高?

惊龙轩


的确有不少人,包括一些书法家,经常把郑板桥的书法与傅山的书法一起归类于“丑书”。这二人俨然成为了当代书坛丑书家们的挡箭牌。

那么,郑板桥的书法到底算不算丑书呢?如果真是丑书,为何会获得以尊崇传统著称的启功先生的盛誉?


据我所知,启功先生不止一次或诗、或文对郑板桥的书法表示赞誉。称其书法水准远在同时期著名书家刘墉和翁方纲之上。纵观书法史,能让启功先生如此赞誉有加的书家并不多见。基于启功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对郑板桥书法的评价,也是郑板桥的作品能够在当今书坛及收藏界广受喜爱和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令人不解的是,以柳体为宗的启功书法,书风严谨而骨力毕现,与郑板桥个性彰显、字形怪异的书风相去甚远;加上启功先生性格谦逊平和,与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郑板桥亦非同类人。谨言慎行的启功先生缘何要一再为郑板桥的书法说话?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不得不佩服启功先生高人一筹的审美眼光。


乍一看郑板桥的书法作品,的确很容易被他那些略嫌怪异的字形误导。若稍稍用心品读,便能轻松体会其笔力不俗,章法连贯而考究,清新与严谨全在轻松自然间挥洒而成。

启功先生对郑板桥的楷书、行书及大草书皆有独到见解。称其楷书与张照一下任何名家相比均不逊色,处处出自碑帖却化为无形;行书似信手拈来皆有法度;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造诣极高。

细心品读,郑板桥的书法与傅山的书法一样,在并不讨巧的外形下自有大气象,绝非当世所谓的丑书作品所能比肩。


所以,把郑板桥的书法归于丑书者,或审美能力有所欠缺,这也情有可原;或别有用心者,则贻笑大方。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喜欢郑板桥的书法,也应该允许正常的争议存在。但是所有的争论应该都放在艺术的范畴之内,这样对推动书法审美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以上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创新是不是成功。

书法主要还是以继承为主。所以,创新的风险是比较大的,陆游说“古来尝试未成功”,说的就是创新非常不容易成功。

郑板桥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精神领袖。

扬州八怪以创新为自己的使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郑板桥在书法画画诗歌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书法自称“六分半”,世人评价他的章法犹如“乱石铺地”。是个性鲜明的书法家画家。


郑板桥的书法也参入了画法的笔意,这就与传统书法,恪守二王法度的美学旨趣大相径庭了。

启功是一位很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画家诗人。

英雄惺惺相惜,尽管启功的书法是从比较传统的路子走出来的,但是,启功同时也是一位书法鉴赏家。

丰富的诗书画知识,使得启功的眼睛非常开阔,所以,启功先生知道什么书法是好书法。

我们就具体看看郑板桥的书法吧。首先看他的笔法构成。

郑板桥是参合了楷书和隶书的基本笔意,然后用行书、草书的方法来创作书法作品的。

同时,郑板桥还使用了米芾的“刷字”笔法,在这个基本上,又把画笔,也参入书法当中。


这是过去没有的书法创新。但是,衡量创新不是“新”,而是“创”。创就是要开创风气。

把书法和绘画结合起来的理论,是元代赵孟頫明确提出的。

但是,赵孟頫还没有用画法反哺到书法。他只是尝试了把书法参入绘画的创新。

应该说,赵孟頫也不可能把绘画的笔法反哺到书法当中。

郑板桥有一个创举,他把画法的笔意反哺到书法,宣告了书法绘画相互融合的新时代到来了。


所以,启功有这个眼光来高度评价郑板桥的书法成就。

那么,书法就是书法,作为成功的书法创新,有什么标志性的判断吗?

千千千里马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难点。

今天,书法领域有大量“丑书”之讥,究竟丑书的依据是什么?

郑板桥的书法也是丑书吗?

我们还是看看郑板桥的作品再说吧。

千千千里马认为,不论什么书法作品,不论传统创新,书法的美与丑不是以个人好恶为依据的,而是要看书法作品的笔法价值。

丑的书法,笔法残败,章法凌乱,而好的书法,笔法饱满完整,章法奇异有度。郑板桥的书法,应该属于笔笔有来历的创新。


千千千里马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书法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书法评价是很受用的,启功先生作为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想必不会随意评价前人作品,之所以对郑板桥的书法评价高,应该是有一些出发点的。下面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浅显理解:


郑板桥书法自成一家

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上面的这幅作品,“难得糊涂”,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一句警言,被后人不断引用,凡是提及这四个字的人,总也会随便说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使得郑板桥出镜率极高。但是其书法作品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对于没有接触书法的人来说可能很难欣赏,我曾看过前人的一种说法:“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其实不难理解,郑板桥的书法有隶书的影子,又融合了行楷的笔法,自称一体,也被称为六分半书,所以我不认同郑板桥先生的书法是“丑书”。


郑板桥书画相得益彰

当我们提及郑板桥先生时,第一印象就是“画竹”,好似形成了定向思维,就好比我们提及徐悲鸿之“画马”,齐白石之“画虾”,当一个人与一种风格一同提及时,那就说明在这个方面他就是一座高峰,造诣极深,很难超越。郑板桥书画相辅相成,欣赏其绘画作品时,其字则有锦上添花之美感。启功先生多次或诗、或文对郑板桥书法表示赞赏,这是很不多见的,我认为应该与其书画相生、互为表里有着一定的关系。


郑板桥为官清廉

我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品格,因为书由心造,一个人的胸襟和品行会流露在笔尖,这个并不能说是牵强附会,试看古今书法碑帖名作,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无不是真情流露。郑板桥先生是为人熟知的清官名吏,关爱黎民百姓,颇有威望,以寒微之躯为劳苦大众做了很多实事。我想启功先生也是很钦佩郑板桥先生的为官为人之品行,赞美书法之时不免伴随着这种感情。


以上是我的浅薄认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笔下春风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可以说是千秋万代,妇孺皆知。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书法家和画家。

启功先生和郑板桥有相同的的身世,相同的爱好,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文人的风骨。



启功先生早年丧父,而郑板桥早年丧母。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曾经自称自己画的兰竹石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启功先生的绘画作品也是,特别钟情画山水竹石。


郑板桥早年的书法是研习欧阳询的碑帖,而启功同样选择了和他的风格一致的柳体。启功老先生的书法成就远远大于他的绘画和文物鉴赏,他的书法被世人称为“启功体”。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把隶书掺杂了楷行草篆,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为“板桥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启功老先生是因为喜欢郑板桥这个人,然后才喜欢上他的书法。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水电工老路书法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举人。

他曾经在山东潍坊做过知县,做官时励精图治,政绩很好,后来已经为得罪权贵被罢官,以卖画为生,客居扬州十余年。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还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的书法有一幅非常的出名,很多人没有见过兰亭序,却见过他的这幅“难得糊涂”,这幅字的印刷品曾经张贴在千家万户。如下图:


启功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夸赞过郑板桥,这和启功学习郑板桥的画有一定的关系,启功喜欢画竹子,也学习郑板桥的画。

但是,郑板桥的出名和启功一毛关系没有,即使在当今。

郑板桥在清代已经名声大噪。

是少数的“书法史”级别的大师,几千年的书法史,选出100位,其中必有郑板桥。

就连我上学时的教材,一本薄薄的书法史也专门介绍了郑板桥。

他是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开碑学之先河。为碑学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书法取法魏碑,同时吸收黄庭坚、许徐文长的特点,篆隶楷行草相参杂,别具一格。

同时扬州八怪也集体提倡书写魏碑,追求自然、质朴之美,反对馆阁体,他们的画也被称为扬州画派,独立于官方画院之外。

但是,以清代当时大众的审美,只能看懂了,因为他是以卖字为生的。

他卖字的对象就是普通大众。

是被认可的,

他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富豪,甚至生存艰辛,完全靠自己的水平青史留名。

是一位公认的,经历了近300年考验的书法大师。

他的书法展现了质朴、自然、自由的美感,怎么会是丑书呢?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启功先生曾在文章中说过,他小的时侯读过写郑板桥的书,对他很是佩服。至于他喜欢郑板桥的书法,则是以后的事。

这说明一个道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位书家的书法,首先是认可其人品,所谓“爱屋及乌”是也。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隶不隶、楷不楷、行不行,放在今天,也许要被网友以“丑书”棒杀之。

说句招骂的话,反过来讲,今天在网上被大肆攻击的“丑书”,其中说不定也有一两位在数百年后,被认为是特立独行的大家。

至于郑板桥如乱石铺街的书法,我们可以欣赏,但却不易学习,也不宜学习。

这正如范氏冰冰,人见人爱,娶回家中,怕是要多准备点环保色的帽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1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郑板桥的字到底是不是所谓的“”丑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了。郑板桥的书法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的,他的书法造诣也是很好的!


2他的书法是继承了前辈大家的长处,自创出来的一种六分半书。不懂书法的人,看过郑板桥的字,第一感觉就是太“丑”了,歪七竖八的一点也不好看。清代蒋氏荃曾经夸赞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因为郑板桥的字融合了隶书和行楷的技法,自成一体,人称六分半书!

3启功先生从小就对郑板桥的字比较喜欢,无论是板桥的六分半楷书还是郑板桥的行书,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有碑帖出处的,再加上郑板桥诗书画三者,样样精通。郑板桥的为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天灾的时候郑板桥开仓散粮,救济百姓。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这都是受人尊敬的!早年启功的生活也是很清苦的,每每读到郑板桥都会赞誉有加,所以启功敬佩他的为人,自然也就欣赏郑板桥的字了!





清涵书法


最近有个朋友在看有关启功先生的文章,无意中看到启功先生在《书法从刊》中写的一篇文章——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文中启功先生表达了对郑板桥的极度推崇,尤其是他的书法。这位朋友非常不理解,他觉得郑板桥的书法并不好,而且很丑,有点像丑书,怎么会让启功先生如此推崇呢?

我觉得启功先生推崇郑板桥书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板桥书法,似丑非丑

我认为郑板桥的书法是“形丑神不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丑书,所以,在能够获得历代书法家的肯定。

郑板桥书法的特色,想必大家都熟悉,我也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除了郑板桥的书法并不是真正的“丑书”这一点之外,我想启功先生对郑板桥颇具好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郑板桥所代表的以学问、才气为书的模式。

二、三种书法家

纵观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因为书法技巧和书法天赋而成为大的书法家,扬名于后世,比如文征明、欧阳询、柳公权。

第二类是因为他们的才气、才华而成为书法家的。其中郑燮郑板桥、徐渭等人就是代表。

但是更多的是第三类。

第三类是兼有上述二者的特征,既有超高的书法技巧,又有很大的名气、人格和才学。比如、苏轼和赵孟頫,都是文学史上、书法史上的著名人物,但是他们往往也是天才、全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

三、颜真卿的地位

宋代苏轼曾经将颜真卿与吴道子、杜甫等人并称,认为他们分别是书法、绘画、诗词方面伟大的人物,等于间接的承认了颜真卿超过了王羲之。

但是,是不是苏轼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就一定比王羲之的好呢?我认为也不全是,主要是颜真卿身上那种保家卫国、忠心耿耿的儒家士大夫形象是苏轼苦苦追求的完美典范,再加上颜真卿书法有很好,所以推举他为书法大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我们理解这一个例子,我们再来看启功先生为什么要赞美郑板桥,就很好解释了。

四、以才气为书

很显然,郑板桥的书法是以才气为书法的。这个才学就是他在文学、诗词等文化门类的修养。这些修养为他的书法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土壤,而他的书法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书法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在这一笔一划之中,所展现的那种才学、气质。

我想这是启功先生为什么盛赞郑板桥的原因吧。

五、纯粹的才学书法

如果单单从技巧和外形上来看,郑板桥的书法的确非常糟糕,甚至有“丑书”嫌疑。但是这正是郑板桥以才学为书的体现,当他放弃了单纯的用书法技巧来表现自我的时候,所留下来的纯粹汉字造型,就能更为直观的表现他丰富的学养和深厚的哲学思考,这正是那些崇尚技巧的书法作品所不能体现出来的东西。

这一点用在理解弘一法师的书法上也较为合适,弘一法师出家之前与出家之后书法风格有较大的变化,但是法师在出家之后的书法作品反而更为人所推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弘一法师抛弃了繁重的书法技巧,而纯粹用情感和才学支撑,这也正是郑板桥和弘一法师书法的可贵之处。


松风阁书法日讲


实在是对头条的这些垃圾问答公众号无语了,不是专业就不要做专业的事。总拿“丑书”来博取关注,但是这严重误导了正确的书法认知和审美,毕竟大多数都对书法没有深入的研究。

我只想说,“丑书”你MMP。


无量堂主


启功先生在书法界的地位不用置疑,可谓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他性格秉直,书法取之干柳公,笔力遒劲,结体严谨,张驰有度。在多年的创作中修悟出“启功体”。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杨州八怪”之首。其书法洒脱,飘逸,厚重,甚至还有一些张狂。他的字就象活泼,调皮的顽童。

风格迥异的启功先生为什么对郑板桥评价这么高呢?



人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郑板桥对启功先生的一生影响颇深。启功先生早年写过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的郑板桥》,在这篇文章中,启功先生从自已十几岁到几十岁的讲的都是郑板桥对自己的影响,涉及诗,书、画。尤其是书法,先生这样评价的:结体精益,笔力凝重,点画不娇情……不难看出先生对郑板桥的推崇。

作为书法界领军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然会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基于这一点,启功先生不得不推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人说郑板桥是“丑”书,当然也有人说启功先生是用郑板桥的“丑”反衬自己。时下“美”与“丑”的争论从书家学者己扩展到“江湖”百姓。孰美孰丑,正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实争论并不是坏事,相反还会促进艺术的进步。个人以为启功先生是为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立体化。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